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五十步笑百步

中國成語中,有一句「五十步笑百步」。「哈哈!你們竟被敵人擊退到一百步之後,真遜!」「你們不也被敵人擊退了?只是後退少幾十步而已,還敢取笑別人?」

電視劇中,男角見女角準備的早餐是「不健康的杯麵」,便去弄些別的。別的是什麼?午餐肉煎蛋即食麵!即是袋裝即食麵取笑杯裝即食麵?


常見的財務公司廣告,都以「卡數」( 信用卡欠賬 ) 為攻擊對像,好像客戶若身上免除了「卡數」之後,便永遠一身輕鬆無憂似的,但沒了「卡數」,多了的「私人貸款」,不也同是「高息免抵押貸款」的一類?又是「五十步笑百步」。

但你別說,這種有點兒「賊喊捉賊」味道的手法,真的有效。今天的香港,社會上戾氣甚重,某某陣營口誅筆伐其它陣營的事無日無之,而當有人指控別人做了什麼錯事,聽者直覺上便會認為指控別人者一定不會干犯同樣錯誤,後來大家才發現,原來不然。

一個滿佈「五十步笑百步」思想的社會何言高尚、何言進步?大家自求多福好了。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代筆者

看到一篇序文,說是出自倪匡,但讀來雖略有些他的語氣精神,但行文用字又不像他的風格;之前搞活動時合作的一班老友,討論過後,一致同意應不會全文皆倪老手筆。後來作了些查證,果然如此。

有些古龍作品,說是由他口述,再由別人執筆,出來的味道便很不同。──即使間中有些妙筆,整體也不會精彩。


現代直接以電腦打字寫作的漸多,未必再用紙筆,不過概念上,「筆連手,手連心」的理論仍可套用;當一路把腦海中構思演化成文字的過程中,又會啟發出某些本來並不存在的點子,是一開始純粹在腦海中思索時不會想到的。

而且即使文字一樣,在何處加上什麼標點符號,在何處作出分句、分段,人人習慣不同,讀者閱讀之時,感覺也會有所不同。這些一切,結合而成所謂「個人風格」,要刻意模仿而且成功,絕對不易。

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新圖書館新聞

接近「元朗劇院」的位置,正建造一間新的公共圖書館。還未正式落成和開幕,已有新聞,幾名工人懷疑因勞資糾紛,在大廈頂部企圖跳樓。

事件詳情如何,沒有深究,不過這新圖書館說要成立,則已聽聞了許多年。看著那大型公園封閉及拆卸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看到地盤有動靜;傳聞說會建圖書館,又有說那只是誤傳。

看新聞報導,國內當公布會建設什麼什麼大型基建項目時,預期完工日期也只是在幾年之間,但在香港聽到類似的新聞,一些看起來小型得多的項目,預算建築期動輒也要十多二十年,落差之大,叫人摸不著頭腦。


現在這新圖書館看來快完工了,但到正式啟用又需要多少時間呢?實在難說得很。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感覺 Viu TV

有說新免費電視台「Viu TV」成功從「無線電視」手上爭取到部份觀眾。

這事並不奇怪,始終要在現有觀看電視的人中,爭取到轉台者,一定會比爭取本來不看電視的人特地開機觀看「Viu TV」容易得多,所以只要「Viu TV」的節目有收視,較大機會便是從「無線電視」處奪回來的。


早上出門時約略看過少許「Viu TV」,暫時觀感,仍覺得它的節目實驗性很重,誦讀旁白的語氣、主持人的動作反應、畫面剪輯處理等等,都帶有學生製作的味道,有些出了街的鏡頭,我懷疑在「無線電視」或「亞洲電視」的標準中,可能是會「NG」重拍的。

「Viu TV」有些節目的戲碼,都具吸引力,但我又確提不起勁來觀看,真是難以評價這新電視台的表現。

希望市場上有足夠的反應和支持,讓「Viu TV」可以繼續經營下去,日漸進步吧。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大力蜜蜂的古怪行為


事出必有因吧?釘子打了在牆上,完全沒有阻礙到牠,為什麼這隻蜜蜂硬是要把它拔出來呢?古裡古怪的。

話說回來,這隻古怪的蜜蜂,氣力也真大哩!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活用 3D 繪畫

今時今日,3D 繪畫在社會中常見,除了有專門的展館外,在台灣的火車站內,以至在元朗的中型商場走廊中,也都見過。

像這短片中,把這種繪畫技術應用到防止交通意外的範疇中,且不論效果如何,創意已經值得一讚。

可惜片中所見,都是硬照合輯,若能有直正短片,在駕駛者的角者看著車子駛近過路處時,那些圖畫如何漸漸形成立體效果,必定更加有趣。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港漫北上

施仁毅兄不時在 Facebook 上發表鄭健和的作品在中國大陸改編及推出的消息,其中「西行紀」( 原名「西遊」 ) 的故事情節和畫面勾勒,好像都得到不少讚嘆的留言。

對於香港漫畫來說,中國大陸市場算是一塊「處女地」。───並不單是因為內地人口多而人均財富增加了那麼簡單,實在是有著歷史的背景。


多個華人社會,例如星、馬、台等地,關於港漫,同年代的朋友都分享著一些集體回憶,當年的漫畫除了在香港本地出版,也有很大數量運到有關地區,儘管不同地方的消費者,有時口味並不相同。( 黃玉郎的三大書皇中,「龍虎門」在香港稱冠,但好像說卻是「如來神掌」在台灣較受歡迎。 ) 在那時期,中國內地卻是相當封閉的,即使間中有外地人旅遊時帶同三幾本港漫在身,遺留了下來,也沒影響到形成什麼市場。

到國內逐漸開放,人民開始對漫畫、動畫產生興趣,開始鑽研,卻是直接接觸到歐美、日本等地的最新作品,直接受到那些同時是港漫的「師傅」的影響以至成形,所以市場上出現的創作,也是帶著歐美風格、日本風格甚至韓國風格居多,而所謂「港漫風格」,對他們來說,根本是鮮有所聞。

現在雖說中國的人口數字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但它們既對港漫沒有親切感,便不會有感情分;當市場主流熱捧的簡單清爽畫面需求,遇上一般以精密輔助線條為主的「港漫特色」,港漫北上到底是失敗收場、正因為別具特色所以能佔到一席位,抑或是會被同化得失卻本來面目呢?沒有人能夠逆料。

也許就是「到非洲賣鞋」的故事吧,任何解讀都可以成立,但無論如何,總是一個生存的機會。唯有薪火不滅,才有機會談是否可以再次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