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舖王」離世!怪傑鄧成波

家屬發言人表示,有「舖王」外號、人稱「波叔」的鄧成波先生已於 2021 年 5 月 14 日中午,在一眾家人陪伴下於「養和醫院」安詳辭世,享年 88 歲。

記憶所及我並未跟「波叔」直接對口過,之前僥倖促成和他相關的物業項目,都經其它同行,而在處理文件時,又有「波叔」的得力助手李先生把關,所以一直無緣與他本人接觸。

「波叔」從技師學徒出身,漸漸崛起而成「舖王」,在 1997 年時卻遇上大挫折,財政面臨崩潰,其後又可以成功翻身,直至過身前幾年,雖有比較大規模的放售行動,估計手持物業的價值,還是有數以百億,真是一生傳奇。

和很多商舖投資者不同,「波叔」是把巡視、購買、規劃改造物業視為最大興趣的,非只一門生意,女就算是行動不便的時期,農曆新年的幾天假日中,也還是會四處去睇舖。跟則師研究如何把現有物業重新打造增值,這個過程,他應是十分享受的,至於努力過後得出的那份「劇本」,則未必定是自行「開拍」,在得到政府部門批准新方案後,連點子把物業售出的例子,也有不少。

「波叔」的子女中,接棒他的物業投資者主要是 Stan 鄧耀昇。因為「波叔」的揀舖策略需要太多不同知識了,又需要配合豐富經驗,傳授不易,所以眼見 Stan 的發揮,主要是在活用手上物業方面,盡量產生協同效應。

歷年來,「波叔」買入的物業既多且雜,有些是明顯明白意圖的,有些則是難以明瞭他為何會出手,可能直至多年之後,效果出現了,大家才恍然大悟。試過一次,我見某街某地舖,不知如何空置了甚長時間,因覺得會適合「波叔」口味,便透過中間人向他推介,後來才知道,原來該舖的業主就是「波叔」,不知是否因他持貨太多,都沒空去處理放租了。

謹此向「波叔」致上敬意,並願他一路好走。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DIY 世代

近日生活上的小問題,嘗試自行尋找答案,頗花了些時間,後來找到專家,很快便把問題解決了。

現今是個「DIY ( Do It Yourself )」的世代。從前我們的設備壞了,便去找人修理,現在則是可以找到很多有關零件及工具的供應,我們可以買回來,自行修理。從前我們看不同媒體的新聞報導,有人替我們搜集訊息,加以篩選、整理,然後系統化的給我們報告,現在則是我們可以瞬間接觸到無限的原始訊息,由我們自行消化及衡量。從前到餐廳喝咖啡,只要說聲「咖啡」便可喝到由水吧事先調和好的一種,現今在下單時,便已經要自行在濃度、甜度、要否牛奶等等環節中作出抉擇。

若是作 DIY,選擇多了,成本低了,但所需時間未必比從前的少,而且成效亦未必比從前的佳。一切還是視乎當事人的品味和技巧如何。以我自己來說,從前「由人擺布」的日子,生活得也不差啊。

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問專家去

家中浴室蓮蓬頭出水乏力,給出的熱水溫度又不足,而且情況日漸嚴重。

在網上社區看到鄰居的留言,有遇上同問題者,於是加入討論,綜合所知,似乎是熱水爐有個叫「水隔」的設備阻塞了,需要找人上門加以清理,當中可能涉及一筆支出;而且因我們住處的戶型特殊,要找來清理的公司可能不同,那麼其他人的那些經驗,又未必適用於我們了。

聽起來問題很大很困擾,最後我們還是找了現成的工程人員上門進行檢測,不料沒多少時間,他們已經找出成因,結果是我們只是買了一條新的蓮蓬頭連接水管換上,事情已經完全解決了,而且那喉管在就近的「日本城」已可買到,數十塊錢而已。

有問題,可以的話,還是直接問專家最好,所謂「快靚正」也。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雙向拉鏈

日常使用的背囊,是份禮物,知名品牌,但不是什麼昂貴之物,只是普通的設計。

始終是知名牌子出品,背囊雖只是大路設計,但很多細節位置的製作都很精良,使用起來相當舒適,亦頗耐用。

不明白的卻是並不是每一個開口位置使用的拉鏈,都是雙向的。若拉鏈是雙向,不論是慣用右手或是慣用左手的人,開關取物之時都很方便,而且還可以把拉鏈的開合位置拉得向上,那麼下次再取物時,便不必要將就著,害怕東西掉出來了。

現在因某一口袋的拉鏈是單向的,每次開合那袋子之時,旁邊的位置便會出現空位。不小心內裡的小物件便可能在開口處跌走。這個設計,有點兒古怪。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如山倒

昨天寫到實體書店前景。書店───起碼大型的書店───完全消失,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不能想像。

很多事情,我們預了會出現,但一直以為是漸漸而來,不料原來像兩極的巨型冰川一樣,頹然脫下大塊,冰敗如山倒。

遙想昔日小說作品,虛構未來世界,頂多在美、聯兩國以外,多寫一個崛起的新超級大國,誰會寫蘇聯在一夜之間解散了而美國依然健在如此荒誕點子?所以事物的消逝,可以快得驚人。

認識的人不也是如此?看,單單一個國家已經每天多數十萬人感染新型病毒了!往往是消失太易,悔得太遲。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新世代書店前路

若說電子書會完全取代傳統的實體書,至少在可見的將來,我認為還是不可能出現的;但由於很多書人們認為不值得閱讀,也有很多書人們認為可讀但不必擁有,亦有很多人們因為存書空間奢侈而不想買太多書、存太多書,種種原因下,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會選擇閱讀電子書。

實體書不必完全被取代,只要它們被替代到一個程度,預期銷量低至出版商認為沒利可圖,便不會面世。書也沒有,何用書店?

而且高新科技的侵襲,並不單只在出版的環節出現;就算有本好書,能引得讀者購買,他們可以選擇不到實體書店去買書,而是經過互聯網購入,如此這般,人們雖然喜見書店林立,卻少有掏腰包作實際支持時,書店還是存活不到。

實體書的消失,在可見的將來不會出現,但實體書店的消失呢?便難說了。

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出書情意結


二手購入幾本台灣出版的雜誌,名稱叫「練習」。書共 4 本,其中 3 本被稱為「三部曲」,另一本是特別版。「練習」的意念和內容,相當有意思,不過不是今天我想寫的,只是由此而引發一些感想,便寫幾筆。

Vol. 1 ( 試刊號 ) 主題:一個人     出版日期:2012 年 4 月
Vol. 2 ( 創刊號 ) 主題:在一起     出版日期:2012 年 8 月
Vol. 3 ( 停刊號 ) 主題:說再見     出版日期:2013 年 1 月
特別號       主題:相信_____。 出版日期:2014 年 12 月

這像是不少書刊的典型生命:先作「試刊」,這一期,通常也不會有十分亮麗的成績,但結局也毅然一試,決定「創刊」,但結果,很快地便「停刊」了;有時,隔了一段時間,死心不息,再試一次,最後,還是不能延續下去。

陣亡率甚高,人人都知,但推出實體書的魅力,實在太大,這份情意結,常令人無論如何,都要試試才甘心。結果也有僥倖可以長存一段時間的,亦多得那麼多的有心人,令到藝壇有多一些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