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案件談

模特兒疑遭肢解案,成了全城熱談,在網上看到一些外地的媒體也有報導,不過資訊上和我們在香港所知的最新消息,略有差別。

現在要知道一宗新聞的發展,靠的都主要是從互聯網上找到的資訊,網上的消息,不論是以媒體自號者,抑或是純粹個人的文章,一般都是資料到手便寫,寫了便貼;一段時間之前所寫的若有錯誤,之後會否有更正呢?也許有,也許沒有,總之若不會因之後發現而把有錯舊聞刪除或更正,讀者要知道有否後來的修改版本,其實是很困難的。一切只有靠讀者自己去判斷。

在網上看到某個資訊,那發表者向來形象及貼文習慣如何呢?資料貼出至今已過了多少時間?會否時間上已足夠出現更新的補充?社會急促了,人類急促了,每每憑擠牙膏式的零碎資訊便作出結論,又把「結論」發表,及和人討論;漸漸已形成可謂「公審」的現象,早於法庭判決出現。

早前有部電影叫「正義迴廊」,用以參考的案件跟這次「肢解案」也有些相似:罪行發生後,有點故弄玄虛的,先以失蹤案處理;到案件曝光後,迅速拘捕到懷疑涉案之人;開始時大眾認為必然有罪無疑的人,有的被定罪,有的沒有。那電影在涉案發生若干年月後,經過事情的沉澱,帶出不同的角度,讓觀眾反思當初的一面倒立場是否必然正確,結果票房成績和口碑都甚佳,不過這個還頗新鮮的教訓,也不算很成功,才落畫沒多久,有另一宗案件出現時,大家仍然急下結論及感性公審如舊。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祝賀之讚?

現在網上社交平台流行,看到別人的留言,最傳統有兩種回應方式,或是具體留下文字,或是簡單地按鍵給個「讚」( Like )。

這些做法,已經十分普及,普及得人人都不覺得有問題,但是若細看、細想,別人的留言可能是讚賞自己的,又或是別人對自己的祝賀詞句,你給別人一個「讚」是什麼意思?是告訴對方:「你讚我讚得很對?」抑或「你祝賀我做得很對?」

以上兩個意思,無論如何,其實都是很奇怪的,但當事情換成一個「讚」或表情公仔,給讚的和收讚的都好像覺得沒問題了,這個現象,更加奇怪。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廚師三技

電視台出現愈來愈多飲食、烹飪節目,現身幕前的廚師愈來愈多,分享煮法的食材、食物也就愈來愈多,既有傳統,更多創新,千變萬化。也有許多的竅門心得,讓有興趣自行煮食的觀眾可以學習、模仿,就算沒打算自己動手只有興趣進食的朋友,也可以作為一種導賞,以知道應如何欣賞、品評某樣食品。

烹飪之道,有否不變原則?我認為,其實廚師要做的,不外乎只是三個方向:

本身有味道的食材,讓它們「出味」。

本身沒有味道的食材,讓它們「入味」。

本身各有味道的食材,讓它們「和味」。

廚師要做的事情,極其量就是這些,沒有更多。

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一目了然

創作故事,無論構想如何精妙,用語如何高超,也要帶真實感,否則看官不能投入情節,情緒不會受到觸動,便也不會感受到故事的好,但是說故事之時,也要想辦法令人看得更易明白,若當中存在矛盾,有時便要扭曲一下真實感。

有些漫畫,初時畫家技巧不高,人物顯得粗糙,後來畫技愈來愈好,筆下人物愈來愈像真人,愈來愈美觀,直至某個階段,漫畫人物像真得過了火,連乳頭、腋毛、法令紋等一一呈現,如同素描繪畫般,反而會有人不喜歡。有些群體打鬥場面,雖然在現實情況下,我們知道對戰雙方的衣裳服飾應是相同的,但無論是拍成電視劇或電影,若不在衣物加以區別,讓人容易分辨出來,觀眾便會看得一頭霧水,而最明顯的區別,便是讓雙方穿上顏色對比較大的衣服了。

推理小說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 (Agatha Christie) 筆下有兩大系列主角,有各自的捧場客,有讀者會專挑某個神探的故事來買來看的,所以近年的出版社推出全集時,也會在書面設計上加上識別,方便讀者知道該故事是屬於哪個系列的。出版社推出亦舒的書,也知道她的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支持者,所以在單行本的書脊上會標明是「長篇」、「短篇」還是「散文」,也是為了便利讀者。

另一推理小說作家愛德華。霍克 (Edward D. Hoch) 創作的故事逾千,當中有很多中短篇之作,又分成甚多系列;那些故事不規則地在不同的媒體上刊載,各自的捧場客又如何可即時得知,原來某故事是自己最喜歡的系列呢?作者和編輯十分聰明,讓同一系列的故事有相同的命名結構,例如「The Problem of……」、「The Theft of……」、「The Case of……」、「The Spy of……」之類,讀者一看便心領神會;就算要翻譯成中文,同系列作品全以「難題」、「盜竊」、「案」、「間諜」等字眼作識記,讀者要認出來,也極容易。這種構思,簡單直接得來,堪稱天才手法。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遙想露台購物

這幾年不常到銅鑼灣區,因有個約會而前往,又在百德新街、京士頓街一帶,雖知不是倪匡先生舊居真正位置,不過感覺相像,便也拍了張照。


在不少訪問中,倪生都有提過,他們住在那一帶時,大廈仍臨海岸,人在樓上家居,可以從騎樓/露台吊送籃子往來,跟水面上的艇家直接購物。這次路過,見到現今新樓已經難以見到的寬深露台時,也可以幻想到當時的熱鬧。

聚會上,友人也談到這種購物方式,吾生也晚,沒有親身目睹過真正情況,不過現在到西貢等食海鮮勝地,還有人在碼頭之上向下面艇家直接呼喚購買魚獲的,大致感覺應如是吧。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標誌何意?


過路「香港中央圖書館」,看到在中央天井空間處,有幾條跨越幾個樓層的掛額,驟看以為是在不同題材的相片處註明「___/F」的資訊,告訴大家可到哪層樓找到有關題材的書,但看清楚些,才知道不是。原來那並不是「F」,而是「L」。

可是那「/L」的符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的一個專用標誌?抑或只是設計者特為這趟宣傳物想出來的設計?

上互聯網去試找過這方面的資料,卻無所獲。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久違圖書館


有個時期,相當頻密地前往公共圖書館,現已久沒這個習慣;近日一次,前往「中央圖書館」,除了因約會時間未到,很失禮,主要是借用洗手間。

年輕之時,到得最多的當然是「元朗公共圖書館」,由它在「元朗大會堂」樓上時,利用那種三個小插套的「借書證」,每次借盡限額,書一看完立即歸還,之後又再借書三本,連續不斷,當中包括首次閱讀的金庸武俠小說,到它搬到壽富街的「政府合署」,每人可借的書本增多,又轉為塑膠圖書證,以及最後可以身分證來借書的年月,我往來兒童部和成人部之間,借看了不知多少書籍,當中有些是做功課需要,有些是自娛之選,回首一算,真叫人慨嘆日月如梭。

到了近年,「元朗公共圖書館」再搬到「元朗劇院」旁的新大樓去,我反而未光顧過,雖有出入逛逛看,卻是只限地下大堂位置,至今卻是一本書都沒再借過。

偶爾路過,偶爾興起,借一兩本書來看,本是不妨的,但想到實體書還要安排歸還,害怕麻煩,便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