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被訪者誰?

社會上許多大型運動,或在街頭,或在機場,現場有記者找到身在周邊的人接受訪問;電視螢光幕上所見,一些被訪者說話時,有字幕介紹他們的身分。但,如何知道那些身分是真是假呢?恐怕很困難。

須知路人接受記者訪問,並非義務,記者若流露出少許存疑的意思,想要求被訪者拿出證明來,支持自己真是自稱的身分,被訪者絕大機會感覺不快,所以除非傳媒不採用他們的訪問,否則對於他們的身分,也只能是他們說了算。
字幕上打著「陳先生」,說話的人是否又真的姓陳?說是「馬來西亞遊客」,又是否真的來自馬來西亞?又是否真是純粹的遊客?觀眾從訪問中得到的訊息和印象,卻受到影響了。

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廣告與字謎

著名商賈,在多份報章刊登頭版廣告,為近月香港的街頭運動表態。

廣告主要有兩款,字數不同,所帶出的訊息也不同。驟讀之時,不覺有異,但不知何方天才,從那字數較多的一款中抽出每小節句子中的最後一字,組合起來,說所夾雜的資訊,和表面所讀的完全相反;那字數本來就少的版本,不能作同樣抽調,則翻查引文出處,把那時的歷史情況和現今香港的情況相比,說其實是諷刺高官某人云云。

城中所多人爭相把「解讀版本」與人分享;我的朋友圈中,文藝工作者不少,當中也有許多亦參與了一份。看那些朋友的撰文流露,他們並不是把這當趣事來談,而是當成是真相來發表,這真令我驚詫!

人們常批評別人「斷章取義」,現在所斷的,連「章」也談不上,只是「字」的單位;把那些「字」放在一起,再以並不十分接近人們日常說話語氣來演繹,說那便是背後真正意思,真是「斷章取義」的極致了。

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硬套廣告

在巴士車身上刊登廣告,絕不新鮮。巴士廣告的製作,都是先設計好版面、圖像、文案,造好成巨型膠貼紙後,再覆蓋到車身上。

由於每次刊登巴士廣告,都不會只挑三兩部車的,而香港的巴士並不是統一款式,最後會貼上廣告的巴士,車長、車寬、車高、門窗的數目及位置等等,很可能都不一樣,那麼在製作貼紙時,便要因應不同款式調節,知道每種款式貼紙的數量要有多少。

由於巴士的款式和設計太千變萬化了,設計師在有限的時間及資源下,勢不能因應每一部車都進行檢測及微調,有時便會出現很破壞效果的情況。例如本來是採用一位美女明星的大頭像作宣傳的,她的五官卻偏套了在開了洞的門窗位置,便十分糟糕。

近日又見一例,廣告的主角卡通人物落了在兩盞信號燈之上。由於信號燈的數目,也由於它們所落的位置,都是那麼恰恰好,正如一句廣府話俗語所說,是「夾到沒那麼巧」,所以特別奇趣可笑。謹此分享,哈哈!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上一代與下一代

看到好一些成年朋友在 Facebook 上寫支持年輕一代的街頭運動,都提及心中有種愧疚的感覺,及表示若自己還年輕,也會作出同樣行動云云。

看過不少關於子女教育的訪談,作為父母的都因為自己童年之時有某些方面的不足,所以不想子女有同樣遭遇,而在該些範疇給與十分大的自由和支持;那些範疇是否他們的子女真感興趣的?那些自由又是否對他們的子女帶來好的影響?卻又未必。

成年人本著一種同理心去考慮下一代的需要,是件好事,但自身感情投入太多,便容易主觀,未必可以抽離地衡量孩子的真正需要。父母可以有「再世為人」的機會,讓自己的夙願有機會成真,當然暢快,但對小朋友來說,便不夠公平了。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道不同之友

一位網友,因為近期香港的社會運動,停用 Facebook 舊戶口,說會再開一個新的,並呼籲不同道者勿擾。

很多老友因為類似原因而失和甚至割蓆,很是可惜;這情況在幾年前第一次「佔領事件」時也出現了。本來一般朋友,多是在某些時間於某些地點就某些事情合作及交流,例如在上學時間的同學、上班時間的同事等,根本不必也不可能期望大家完全有相同的想法,不過當事件推進到一定程度時,大家開始認為抱不同看法的人,不止和自己價值觀不同,甚至是人性的高低也有不同,便出現斷然絕交之事。

友之所以為友,除了功利,就是以接觸時的感覺為主,網友之舉,無可厚非,大家真是與該網友道不同者,應予以尊重,不加打擾對方的新安樂窩。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善與惡

社會紛亂,幼童無可避免地會知道周圍正發生著一些大事,而感到疑惑;家長也因而無可避免地要向他們解說。

幼童的知識和心智,本來就不夠成熟了解一些十分複雜的事情,更莫說要自行處理;有些成人對待他們,如像朋友般詳細講解政事的一切細節,對於協助幼童面對有關事情,未必有幫助。有些家長,對於幾歲的小朋友,所謂「合適」的教育,常避不了「代他們決定」的一途,把自己的立場灌輸給小朋友;假設小朋友運用自己的思想過濾後,還是抱著與家長相反的意見,家長又是否會慨然接受?我很懷疑。

小朋友自有小朋友版本的社會守則,我們在一般幼稚園中所見的校規條文,已很好用,小朋友看待社會上成人的所作所為,是對是錯,也可把有關行為套用到幼稚園校規中,看會否容許存在。

至於價值觀的教導,對於十分幼小的市民,不能太過深奧,我個人以為,有兩句說話的原則若依從,不會教錯;若成人的行為與此相左,教導兒童,也難叫人信服。

兩句話是───

莫以惡少而為。
莫以善少而不為。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鬼不害人?

家中長者,看多了電視上報導的社會活動消息,情緒不佳,便勸說避免收看,免心情受影響。

我們年輕的起碼要注意事情會否影響到交通安排,不能完全避免,長者朋友尤其是已退休者,少看有關報導,應沒問題;十分重大而波及長者的新聞,他們應該也有渠道可以及時獲知。

倪匡先生有個「鬼不害人」的理論,說鬼魂本無能力害人,只是當事人怕鬼,作出不恰當的反應而害及自身。現在社會的情況有點相似:擾動的行為直接影響到自己者可能並不太多,周邊許多許多的人每天所發放的許多許多資訊,影響之大,可能更大。

每天在 Facebook、Whatsapp 等媒體上,流傳的無數資訊,絕大部份都是對立方的黑材料和壞話,或揭露、或反駁、或嘲諷、或揶揄、或怒罵,無日無之,連綿不絕。但是,須知道「政府/警察」一方和「示威者」的一方,並不是如硬幣上的兩個表面般完全對立的,任何一方的錯,並不代表另一方的對,所以即使任何人即使能數出對立方的所有人都犯了的錯,也不能反證自己的對;只要自己也有做錯,便要對自己所犯的錯負上責任。

我們一貫行之而大家尊重的法律制度,不同罪案都是獨立審理的,自己犯了錯,而拉扯出別人的過錯作藉口,殊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