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調理

身體狀態長年不佳,當中體重需要大減,已經不是要怎樣特別指出的明顯事實了,但還有許多其它地方要治理。

這種身體調理要花長時間,所嘗試的方法到底哪些有效哪些無效,有效的那些效果相差又有多遠,往往都是不能逆料的;而因健康重要,又不能單挑一個方法去試長時間後斷定無效,才去嘗試其它方法,便常會幾種方法,同步進行。

不同方法來自不向醫生,他們彼此間當然不會溝通、協調,讓大家方法可以並存,而我又沒有一個如此角色的獨立人士,所以若是多種方法同行,也不敢輕率地將藥量降低,結果,就是幾種本來已各自足夠的處方加起來,變成整體上過量了,如此情況下,可能反而會令身體不適哩。

既然暫無大礙,就先這樣幹下去,看看身體反應如何再算吧。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佚名畫家

踏入 1970 年代,香港的漫畫市場出現了「領頭羊」,好聽一點是「百花齊放」的散亂局面情況減輕了不少。那些後來的重要主筆,在 1960 年代尚未發光時,也繪畫過大量的作品,那些作品很多時只有出版社及印刷廠的名字印在書後,封面上加個商標圖案以作識別,把全本書左翻右翻上看下看,都沒有作者的名字/筆名,令到我們現今想要考究畫家的成長,以及整個港漫市場的發展時,難度高了很多。

年輕的港漫讀者可能奇怪:「不同漫畫的筆法風格差別那麼大,單只看作品,應該也可以看得出哪本是誰人所畫的吧?」想當然如此,不過事實卻不然。

首先每個畫家都有個進步的歷程,把大家新嫩之時作品拿來比較,可能也相差不遠───因為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差勁;若大家是採用了類似風格繪畫相同的題材時,便更難辨。

而且後來的港漫市場,進入「大量分工」的時代,讀者看到的某畫家作品,已是結合了不同人士努力後的「綜合結果」,就算之前水準相若的畫家現在進步差不多,有沒有助理的幫助,作品效果可以相差甚遠。讀者習慣了某畫家現在作品效果,根本也區分不開當中有多少是來自畫家本身的功勞;連畫家現今的技術也不清楚,又怎能認得清他們昔日的作品?

我現在手持一部 1960 年代出版的名家少作,而上面是沒有印上畫家名字的,便真沒太大信心一定可認出是誰人手筆了。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當事人記憶

再與人討論香港兩本經典漫畫書的創刊時間。其中一本,因受某電影的啟發而誕生,所以創刊年份可說是沒有爭議,雖然若要精細至月日,便應不可能了;另一本較多爭論,因為當事人過去也多次發表過「官方資料」,但即使是那多次的資料,也是不統一的,再加上讀者人等的各方記憶,便更難定論了。

十分久遠的香港漫畫,也沒包含詳細出版資訊的,但幸好,漸漸發展起來,不少銷量不錯的漫畫書作者都會在書中跟讀者互動,例如設立信箱回答讀者提問,又會有專欄發表個人感想及近況等,有時書中的內容及送贈的物品,亦是配合當時社會環境、節日而推出,這次零碎資料加起來,便成了可供追溯的線索;大拼圖中的一小塊,逐少找到出來,最終也有望得出完整的畫面。

單只看我們在討論的那本書皇,客觀資料可說已亳無疑問得到一個精確至年份的答案了,不過那答案,卻是和當事人最常給出的答案不相同。我們一些資深的讀者認為,當事人的記憶,很多時都要都作核實,任何口述歷史,都要小心處理哩。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驛馬之備

香港的疫情以每天新確診數字來看,已趨穩定,社會大眾的生活也逐漸回復正常。

要「回到正常生活」,當然不能只靠市民的信心,因為政府對了對抗疫情而作出的強制措施,依然生效,市民就算多麼想抱著平常心生活,也不能視作不見。不過當政府的投疫措施漸漸減輕時,大家的心情會「逐漸」安定,對於一些行動也會「逐漸」沒那麼擔憂,則是肯定的。

現今大家比較熱心的,是重新規劃外遊的活動。之前猶豫,因為外國雖然容許自由入境,但遊行完畢後想回香港,便要一籃子地預約好飛機票和隔離酒店房間,才能成事,若是一直辦不到,難道短期旅行變成中長期外遊?所以香港市民回港時,實施了所謂「0 + 0」的措施,情況真是大大不同。

據我所知,朋友圈中也有不少人在籌備到外地去旋遊一番哩。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城市往昔

在網上常可看到香港不同地方的「老相片」,那些相片「老」的程度,一定是比較出來的,有些舊相在某些朋友眼中,已經覺得和現狀有很大不同,但在其他人的眼中,卻可能認為並不夠老。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超過九成時間都只逗留在元朗市中心,見聞不廣,但就算單單只在這個範圍內,也可看到很大的變遷。

宏觀地看,鐵路的出現所帶來的變化最大,本來一些可以直通的道路迂迴了,一些交通燈、斑馬線等因為過路處都取消了便也隨之消失;微觀方面,則是店舖的更替,很多時我看回舊日元朗街道相片,才突然想起:「對啊,該位置從前曾經有過一家 XX 公司!」而且因道路繁忙了,車多人多,很多道路旁邊加上了欄杆,令到本來可以步行直達的路段變成不通了。

其實在宏觀/微觀的兩個極端之間,還有些「中型變化」,一些公用設施如巴士總站的擴建、郵政局的搬遷、戲院的出現或停辦等,都可以令到周邊的舖位性質改變,市貌帶給人的感覺與前比較,也大大不同。

變化太多,回憶太多,所以老相片常令人回味無窮。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雅趣


光顧元朗一家食肆多時,這天才偶然發現,原來牆身上階磚上的不是花紋,而是透明可見的一格格小坑中,藏著不同顏色、形狀的小貝殼,真有雅趣。

平時到訪,未必常會坐到靠牆邊的廂座,就算坐到,通常也是忙於討論點菜後又忙於進食,然後離開,到這天因為早到,有空左望右望,才發現到設計者的特別心思哩。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書度

把一些舊物放到網上出讓,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及爭拗,會盡量事前提供所有重要的資料,若物品有明顯瑕疵,更會事先講明。但當然,莫說是已用過之物,即使是一直全新未用的物品,純粹擺放長時間之後,物料也有可能出現變化;只要是舊時物,便沒法保證絕對新淨,所有披露的資料,也只是盡力而為吧。

因為有了這種事後爭拗的擔心,不少資料他人看來未必要寫得那麼詳細的,我都盡量提供,使如漫畫書,便可能仔細至「近 A4 大小,約 19.0cm x 27.5cm,騎馬釘,共 36 版」之類。現在的網上拍賣平台,都鼓勵賣家提供物品相片,這當然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對品質的誤會,不過若是相片中沒擺放比對物在旁,還是有機會受到誤導的,看過一些「笑話」,有人以為網購了一套衣服或一張沙發,結果收到的東西是只有手掌大小的玩具,我們見人「中伏」會失笑,對當事人來說則是「悲劇」了。

我賣的東西不少是書本,書籍或漫畫大小多樣,厚薄參差也可以有很大距離,買家以為買了一本厚厚的小說可以慢慢享受,結果收到的只是十版八版的小故事,失望太甚,就算我可事先作出免責聲明,讓買到的人不能投訴,但將心比己,這又何必?不如盡量負好自己的一份責任吧。

就是有這些仔細量度,才留意到原來不同出版社的不同漫畫,雖然同是「近 A4」,但長度和闊度都可能不一樣,千變萬化,一起堆放在書架上,所佔位置的高度和深度其實是不一致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