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怪定價

在大型連鎖店中,買了一種保健用品,嘗試之後感覺良好,要想多買一些時,見原來有兩種包裝,不過定價卻怪。

把零碎的定價整齊一下,分別大致如下:有每包 8 件的包裝,兩包一起購買的話,特價 HK$80;又有大型盒裝,共 60 件的,定價 HK$320。即是我若買一盒,價錢便可買 8 包,那便是一共可有 64 件了!

即是買小量的價錢,還比買大量的價錢低?那便跟一般消費品鼓勵人多買的原則,有所違背了。這種漸增式定價,最貼身的一次經驗,是在收到的電費中上看到的。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羅馬數字產生器

這篇網誌,又是一篇與其說是跟其他人分享,不如說是為想把一些資料集中在一個地方,方便自己日後尋回而寫。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用的「羅馬數字」( Roman Numersals ) 產生器,我們在版面上的空位處,輸入有關的「阿剌伯數目字」,隨即便可在其下看到需要的「羅馬數字」,便利得很。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羅馬數字的運用並不多;即使有使用的地方,對於用者,也並不十分方便。有一套日本漫畫,在設計上,書脊及封面處可見的冊數編號,都是採用了羅馬數字,每次我弄混亂了後想把散冊順序排回,也要慢慢想清楚。

現時生活中最常見仍採用羅馬數字者,是在電視節目完結時,播放了工作人員清單後,壓軸的電視台標誌下面,很多時仍以這種格式標明節目首播年份,原因不詳;在一些近年的媒體節目中,該地方的年份寫法,也都用了阿剌伯數字,我們用慣的,直觀便知是哪一年了。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物之原由

世間許多事物,發明之始有其用意,之後在人類之手,出現了其它的不當用途;人類反受其害,回過頭來怪責發明家,可能有點兒冤枉。

人們常舉的例子之一,是火藥。今天想談一談的,是塑膠袋。

世界各地,人人都用膠袋,已到無日無之的程度。大家都知道膠袋對環境保護的害處,但又不能一日無此君,很是矛盾又痛苦。但據聞本來塑膠袋的發明,是想有助於環保的,相比於承重力較弱,易穿爛而不可再用的紙袋,膠袋則是可供重複使用的,至於後世人鮮有重用舊袋,每天使用新膠袋不斷,終至成禍,恐怕便不是膠袋發明者最初所能逆料了。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文學我城」之「武俠我城」

認識的兩位朋友,都好像說從多年本職中退了下來,但卻又好像變得比「退休」前更活躍更忙碌的,其一是筆名「李逆熵」的李偉才兄,另一是邱健恩兄。

邱健恩兄最近和朋友申請了「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數碼平台」計劃資助,製作一輯名為「文學我城」的短片;全部 5 個主題,共 20 條短片,會於 YouTube 及 Facebook 上分享。

第一主題是「武俠我城」,據說會講述 60 多年來的金庸小說發展。「武俠我城:金庸小說版本演變與內容特色」第一集「金庸小說的創作與修訂」網址如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瀏覽瀏覽,支持一下。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網絡時計

久沒戴手表了。當年是因為手表表帶常把恤衫和西裝袖口磨爛,不再佩帶,要知時間便看手提電話上的顯示,漸漸成為習慣。

手機的時間設定,有兩大選項,可以自定,也可以跟從採用網絡服務供應商的伺服器時間。我本來一向選擇自定的,但不知如何,久而久之,我手機的時間便會與外間世界的時間脫了節;當與人共同活動時,十分不便,最後只好跟隨大隊,使用網絡時間。

家中不少用品,都附有小時計的,那時機器,不會接駁到網絡,當然不會有什麼「網絡時間」,所以一開始時我們設定好時間之後,它們便會繼續運作了。照道理,現代的電子鐘表相比起從前的機械鐘表,應該已進步了許多,但為何還會漸漸的愈來愈不準時呢?怪哉。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類型小說

不時看到朋友在文章中,使用「類型小說」這個詞彙,不明白,到網上搜尋資料,才約略知道這是何所指。

似乎是先有小說,然後該種小說的寫作路線及手法,變得流行普及起來,採用者眾,市場上相同性質的作品多了,便會給它們一個「標籤」;當一些新作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讀者便會預期它們會包含某些元素,否則,便會埋怨它們並不「正宗」了。

從前的小說,多是沒有明確預設分類的,後來在報章雜誌上刊登的作品,不知是否為方便讀者篩選自己喜歡閱讀的連載,很多時都會在作品名稱旁,加行小字,寫著那是什麼類型作品。在一些小冊子式的「三/四毫子小說」,因為不同讀者有不同口味,為免他們買錯,封面之上,多也寫著作品的性質。

在出版社推廣的方向,我理解應有所分類,但作者在撰寫之時,先替自己定下要寫的是何種「類型小說」,這個做法,我則不大苟同。「神雕俠侶」固是武俠小說,你要把它放到「愛情小說」中,又有何不何?「鹿鼎記」中寫俠多,寫武少,是否一定不能把它歸為「武俠小說」的類型?我認為,創作的框框,少些總比多些好。

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一次寒天的經驗

每到香港寒冷的日子,便又會聽到有人說:「同樣的低溫度下,在香港會覺得份外寒冷,因為香港的濕度較高。」或類似的話。

這種可作比較的經驗,我甚缺乏,難表同意或不同意,雖然在道理上,我是認同有關邏輯的。

不過在歐洲居住過的一段短時間,卻有過這樣的經驗:

某次在上班的途中,除了西裝,便是外面披著的一件皮大衣,手套好像是有戴著的,頸巾卻肯定沒有,走路之時,即使有寒風吹拂,也並不特別感到冷,到得信步而行而踏到地面上的一灘「水」上時,傳來輕微「咔嚓」聲音,見到「水面」迸裂開來,愕然一下,才頓覺原來那灘水已是開始結冰了。即是溫度已低至零度!

當時是相當意外的,也反映了,起碼在那一次,我雖身在零度環境,出奇地,也並不感到特別難受。回想多次在香港經過幾攝氏度的日子,冷得要命時,便更知道上述別人常說的話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