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人於天地中

泰國一班少年被困山洞,我從開始至今,都只是斷斷續續地聽取到消息,所以只知個大概,甚至到了執筆此刻,也還不知道一開始時他們是如何被困的。

接觸到比較多有關這新聞的資訊時,救援人員已經找到被困者,而且更有食物救援,又有電話對談等,看來似乎沒有多大風險,但又聽到說想把他們救出來,可能要歷時數月,極為驚詫。很慚愧地,當時我曾想過,是因為泰國當地的技術水平低,所以才要這麼長的時間,若是在所謂「先進大國」中,可能不多久便可把人救出了;現在回想當天,真是叫人臉紅。


看到的資料更多,知道了救援的道路多麼曲折、中途的通道多麼狹隘,單程前往據說也要五小時,那可能還是有經驗人員所需,被困者可能需時更長;而且中間有些通道之狹窄,可能不容攜帶太多的先進輔助工具。

把鏡頭向太空外移,抽離又抽離,看看人類在地大地之上,一經比較,和微塵並無差別,都是不能看得到的;而在這塊偌大的地上,只那麼一小段的道路,已可把人困住,進退維谷。「人定勝天」一句話,愈\見識得多,愈不能盡信。

最新消息,知道有救援人員遇難了。希望那位救援人員離去時沒受到很大痛苦,也希望所有人盡快得救。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疑是電話來


使用中的手提電話響聲不高,加上放在口袋中時,又隔了一重衣服,有來電時可能未能即時聽到。

試過好幾次沒及時聽到來電響聲,特地多加注意,方發覺在我們身邊,常有些來歷不明的雜音,令人以為是自己的電話響起,把手機拿出一看,才知不是。

附近有別人的手機響起,響聲跟自己的一樣,這算是合理的懷疑;有時可能是巴士上面空調的聲音,或是透過車門、車窗縫隙漏進來的一下半下呼嘯聲音,都叫人疑心是口袋中的手機響著。

所以曾有段時間,常把電話拿在手中。但那段時間,電話跌在地上分成幾塊需要重新合體的次數又大大增加。

不是不叫人神經衰弱的。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犯例縫隙


元朗知名食肆,涉嫌多次犯例,被扣滿分而遭到停牌,但又被發現一直仍在營業。有人說已轉換新牌,多年老店現在「試業中」;例仍照犯,款仍照付,營利比支出大,化算。

這種捉迷藏式逃進犯例縫隙的情況甚多,也甚難捉拿。

有大廈外牆的非法廣告,頻頻轉換持有公司,你先警告後發信再要控告時,公司名一轉,所有程序又要重新再來一遍。

又有商場大型廣告牌,建築結構不犯法,但只要一掛上廣告,便超出了物業範圍而可控告。但檢控需時,你花一個月時間來處理?我收的錢也只是替客戶張掛廣告一個月而已,到時一下架,檢控又要剎停,工作白做。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暈車浪

身體有點不適,乘坐巴士,有少許暈車浪的跡象。沒遇這情況久矣。

年輕之時,長居元朗,只間中到旺角逛書店,所以乘坐長途巴士的機會甚少,乘坐之時,暈車浪的機會很大。長大之後,所有上班地點都在市區,最遠路途,家住元朗,公司在筲箕灣,每天來回,天南地北,十分費時;在這種訓練下,乘巴士而暈車浪者,已很少出現。


坐巴士容易顛簸,會暈車浪的日子,可以選擇的話,都不會坐倒頭座位,現在反而成為首選,即使是第一位乘客登車,所有座位任君選擇,也會即時坐在車尾處的倒頭座位。

只要身體受得住,坐倒頭座位頗有好處,最大優點,便是減少受車輛行走之時影響身體前仆後跌。坐倒頭車,行得暢順時固然可以安坐,萬一遇上司機急剎,乘客都會因慣性前仆時,倒頭座位上的人只會更壓住座椅,所以若打算在途中睡覺,選擇倒頭座位便可安心大覺睡了。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心理痛


老花眼,在 Facebook 看到個藥廠廣告時,把「必理痛」看成了「心理痛」,初時還以為是隻新藥。

想起來「心理痛」這「病」也是存在的,不少情況下,人們覺得身體某些位置痛楚,經專業人員檢查後找不到任何可以解釋的原因,提供的其中一個說法,必包括「心理作用」。

妙在,作為「患病者」,我們亦不敢 100% 肯定的說一聲「絕無可能」哩。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卡通人物棒棒

網上見到以下一張圖片,可能是出自一個叫個「Mung Chu Tribe 矇豬部落」的 Facebook 專頁的,構思有趣,實行上也能達到效果。


圖上說明是「卡通人物」,具體來說,應指明範圍是「日本卡通人物」吧。當中有些,描繪得相當細緻,那種物飾看到也不會猜到其它地方去了。

個人以為,最精彩的是第 17 號的老人精小朋友,純粹四個顏色板塊,像是國旗一般,又叫人恍然大悟,覺得驟眼看來,真像那部卡通片的那位主角,真絕。


P.S. 原來還有第二部。 :-)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第三字


\一個中國人的姓名若有三個字,多會以第三個字───即最後一個字───稱呼,例如「陳 X 強」的叫「阿強」、「李 X 健」的叫「阿健」。但又不一定。

例如施仁毅兄,便是人人稱呼他作「施生」或「仁哥」,而沒聽過人叫他「阿毅」或「毅哥」之類的。

又如親友中,兩兄弟都是「偉」字輩,但偏偏兄長從小到大都是人稱「阿偉」,而弟弟的名字中同樣有個「偉」字,人們的稱呼卻又依俗例,採用第三個字。

所有情況,好似都是十分自然地發生的,都捉摸不到什麼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