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賣旗童


又是賣旗日,又見街頭上有家長帶著小童在賣旗。

整個活動,多是由成人主導,開始時決定參與,過程中決定行動位置,甚至募捐時尋找目標對象的,恐怕小朋友的角色都不重; 小朋友若會開口邀請購買,可能在成人眼中目標已達了。

許多家長,愛守在交通燈位,而又愛多人聚在一起,好像沒想過到「競爭對手」較少的地方,「生意」會更佳。

我從前是「少年警訊」之友時,多次幫過手賣旗,有一次報了名後,遇上天氣差,家住的村子前淹沒水深過腰,我不能外出而「甩底」,便再不好意思去參加「少警」的活動了。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Billy Bat大結局?

浦澤直樹的漫畫「Billy Bat」是真正大結局了吧?這次看來確是如此,雖然,之前已有過一兩次,單行本的結尾看來也像是故事已完結。

「Billy Bat」和「Monster」、「20 世紀少年」等一樣,不斷時空跳躍,大量角色產生,謎團隨解而又隨生,讀者一路上拿到一塊又一塊的拼圖,嘗試去重組真相,慢慢地依稀有些頭緒,但又不是全部面貌,唯有一直追看下去。這是浦澤直樹的拿手絕活。


通常推理故事都有個解謎的過程,小說也好,漫畫也好,戲劇也好,最後主角會把整個故事理順並解述一次,讓讀者容易領悟;浦澤直樹的故事卻沒有這一環。有些故事,像「20 世紀少年」,我總懷疑若嘗試理順,會發現有些地方根本並未解通的。

比較起來,「Billy Bat」算是解得簡單明瞭的了。

總結來說,這漫畫的趣味也夠,不過像是小品格局,我個人評價,只屬上中水準而已。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從「司明專欄選」談起

老友託買一本「天地圖書」在 2011 年出版的「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因知他挑書甚有水準,所以多買一本來看,居然頗有驚喜。

我比較後知後覺,原來這書當年出版時,沈西城先生已經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中介紹過;我在今天看回那些在 1950 至 1960 年代刊於報章上的專欄,是約一甲子之後的事了。


司明寫的文章,也不是什麼特別專題,從生活中所見所聞,想到什麼寫什麼,有時寫社會生態,有時寫政治事件,有時寫娛樂事業,信手拈來,寫的什麼都好看。但現在的報刊專欄,作者何嘗不是也都寫這些日常見聞?文筆卻好像總欠缺令人追捧的味道。這應該是由於作者本人的文字功力問題吧?

有一個時期,香港人普遍被認為是在政治上冷感的一群;近年來社會出現政治對立,又有人感覺不安。看司明所寫當年的社會,左派的和右派的壁壘分明,身在其中者,穿梭於兩界朋友之間,用詞行事都要十分小心,一樣物件可能需要兩種稱呼,同場招待兩派人士的聚會,哪些東西可拿出來哪些東西要避諱又要思量,甚至有人把「國慶日」定為 10 月 1 日和 10 月 10 日之間的「10 月 5 日」者,敏感至此,我們今日聽到都覺是奇聞。

以今天眼光讀舊日文章,甚有趣味,也許在司明之後,再找另一作者的稿來看看。誰可以是下一個目標呢?或者,十三妹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空谷聯想


循三號幹線往來元朗及市區間,在鄰近隧道口的位置,可以看到較接近原始地貌的山巒和山谷。每次經過看到,都會有一種空靈的感覺。

那些山巒看來並不很遠,但若真要步行前往,便知道「見山跑死馬」的俗語是什麼意思,有時工作上需要到偏僻的村落去看土地,沒有汽車可乘搭時,試過這樣的滋味;往往只走了三幾段彎路,已經花了近一個鐘頭的時間,而且心裡也知道,走進去時花多久,回程時又要花同樣的時間。

然後再看看山峰與山峰之間的低谷,想到住在不同山頭的人要會面時,需要花多大的功夫才能做到。而這些便是沒有現代化工具之前,古代居民的生活環境了。

在如此居住環境下,要作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建立起慢慢累積起來的經濟成果?成之不易,毀之卻不難。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留痕


近年機緣巧合,幫忙過的一些項目,都是與舊事記錄有關的。許多的往事,流傳著不同的版本,人云亦云,難分真假;有些當事人已經去世,自己不能澄清,有些當事人認為人家怎傳都沒所謂,而不去主動澄清,久而久之,很多事情變得以假為真了。

當然,現在藉文筆或說話以作澄清者,可能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通常年代久遠,事發時又未必能宏觀地看到事情的多方面,現在道出的版本,也是主觀的,可能有錯,但始終,也比由局外人所說可靠得多。

所以各式各樣的憶古記述,都應該加以支持。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小學生談「餃子」

讀書時做過不少閱讀報告。通常都做得很沒水準,固定地把功課分成三部分,第一節填塞些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等,已可佔了一定字數;第二部分會利用些文字把整本書是說什麼的概述一下,往往在書的背頁或編者話中可找到些能「借用」的材料;最後寫感想,若之前第二部分發揮得好,這部分只寫幾句空泛的已足夠字數了,萬一不夠,可說書中特別欣賞哪些佳句,作文抄公引述一番,佔佔字數。

不過通常都會起碼看看有關書本的。

一位老友傳來張相片,說是小學五年級生的貼堂作,名「餃子頌」。我孤陋寡聞,閱讀起來只覺得文筆甚好,想到有可能也「借用」了些別人的評論,沒想到問題原來是文章中提到了李碧華的「餃子」,說:「作者李碧華甚至為讚美餃子,還寫了一本書呢!」但「餃子」其實是篇恐怖小說!

由此可見那名學生連「餃子」的內頁也沒看過一眼,只是見到書名,便採用了;而改文的老師也不知情,讓學生順生過骨。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世界很好,我們很糟。」


語言的差別,永恒地製造出笑話;之前已常看到有關菜式名稱的古怪翻譯。

武俠小說中的名詞和人名如何翻譯,也可以很好笑,當中把李尋歡譯作「Be Happy Lee」和李莫愁譯作「Don't Worry Lee」的梗,我早已看過,但當看到「世界很好,我們很糟」把這老梗再畫成四格漫畫,我還是覺得十分有趣。

然後再看該專頁的另一張作品,再看另一張,便不能停止下來。

這個漫畫專頁,值得大家一看。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goodwe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