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推理故事漫談

不少故事,主角不是偵探,基本上也是「偵探故事」,因為偵探的工作定是落在主角身上。主角是偵探,固然是由他們偵查真相以及緝兇,若主角是律師、法醫官、記者,本來偵緝工作非乃他們的責任,但他們也會出手的,而且通常破案的關鍵都是由主角發現;像近期大收旺場的電影「毒舌大狀」,無疑也是律師做了警方的工作。

好看的推理故事,最終一定是要能破解到謎團的,而破解的過程中,不能太過弱化對手,否則故事就算講得通,也未必好看。推理故事一般的挑戰是:謎團不夠嚴密,看官自己也能一下子便想通的,故事還如何說下去?但若太過嚴密,想也想不出主角可以如何破解時,故事也是同樣不通。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便是最高層次了,但要達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

日本的東野圭吾筆下推理小說普遍水準都甚高,其中一點很值得欣賞的,是無論主角是什麼身分、偵探工作的重心落在誰人身上,都不會十分弱化警方的能力,警方應考慮的方向、應調查的人、應核實的事,都不會刻意出現大遺漏;故事留下一些大遺漏,然後就讓主角在那些地方開始,發掘出真相,程度太低,故事的說服力及吸引力便會降低。

就算寫小說高手如金庸,作品精彩如「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識破朱長齡等的陰謀,居然只是憑無意中偷聽到真相而已,相比起陰謀架構之嚴密,解謎手法堪稱兒戲,所以連鐵粉倪匡先生寫書論及時,也大感可惜,實有道理。

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海外連載

南洋朋友分享當地的一些舊時雜誌連載,見有倪匡小說,短篇的,初步印象並未收錄在中港台幾地的任何成書之中。

有些作家和漫畫家,幾乎一出道已是在大公司推出作品,所有書刊都容易稽查,又或是本人對面世作品都有較仔細記錄,要知何謂齊全,便不難掌握;有些創作者,寫作者如倪匡,漫畫家如利志達,在不同時期替不同機構寫過/畫過不同種類的作品,既多且零散,原作者沒記錄,讀者容易錯過,且事後就算知悉也難尋覓,便不時有「佚作」。

過去香港每日每周出版的報紙雜誌之多,現在年輕一輩難以想像,當中有很大比例書刊,只如流星中出現過三兩年、三兩個月、三兩期,甚至只出過一期的也為數不少,而那短短日子,可能由於資源較集中,也可能是想借助「名人效應」打好根基,不時會包含著名家散作,那些作品,跟載體同樣在歷史洪流中掠過了,又被遺忘。

這種「滄海遺珠」的情況,發生在本地時,事後也難尋舊物,若發生在外地,要想補遺補缺,便更不敢抱太大希望了。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摔跤首相

有幕後音樂人參加電視台的歌唱比賽,在「海選」時所獲成績已不理想。之後我光顧某店,舖中電視常播放網上音樂,該音樂人自奏自唱的片段不時可見,而幾乎每次片段播出時,店主都會旁述,重提該音樂人參選落第事,我在不知聽了多少次那「旁述」後,終於忍不住,半帶玩笑的跟店主說:「參賽失敗一次不算慘,之後被人再不斷提起二三十次才更慘。」

有件糗事也在不斷被人「重播」,那便是前英國首相東來,討論涉及「香港回歸」這歷史大事時,在樓梯上摔跤的一幕。有關片段不單不斷被重播又重播,單是在香港的影視作品中,已被採用過不知多少次,特別是那些格局較大的電影,要把故事揉合真實歷史事件加以創作時,常會在內中加插入該片段,然後把故事背景一扭,劇中世界便邁進經濟衰退的時期了。

想起近期有爭議的電影,不知前英國首相有否想過,反對被人把有關片段加進商業作品之中?她是名人,別人又是用自己器材在公眾地方拍攝的公開行為,就算她有這心,應也知道難以辦到吧。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立場

一部帶「記錄片」色彩的電影上映,惹起爭拗,便提早安排落了畫;爭議仍未定,電影將來的命運如何,我等非玄學大師,當然不能逆料。

之前我是連有這電影的存在也不知道的,先是資深電影人在 YouTube 的節目中,概述本屆「金像獎」合資格的候選作品時提及,之後又看了些該劇導演的訪問,才略知道一二。現在所見,先是主角之一投訴一直不贊同把電影推上大銀幕,反映過而結果不如預期,之後有個別的被訪人士對訪問片段被用於商業電影上有異議,再稍後有另一主角表示,雖有簽署過同意書,「但是……」,似乎也反對電影上畫;未知有否其它進一步聲音。

簽署了在法律上有綑綁性的文件,然後有異議,那應是「民事」範疇了,當事人可訴諸法律行動;有人的意見是,某些行為在法律上沒問題,但在道德上有問題亦不應進行,那便是另一方向的取態。聽過有批評他人者,說「你跟他講法律時他跟你講道理,你跟他講道理時他跟你講法律」,這個「他」的做法自然有可議處,不過我即時想到的問題通常是:「為何你要一時講法律一時講道理?」

自己也沒固定立場,企圖有「搬龍門」以求「輸打贏要」的僥倖時,又質疑別人在作同樣的行為,這件事本身便很奇怪。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毒舌大狀」預告短片

這裡題目用了「預告短片」的叫法,英文是叫「Trailer」?或「Promo」?不知是否正統中文稱呼,姑且用之吧。

近日特地到網上去,找回電影「毒舌大狀」的 Trailer 看,證明自己沒記錯。那 Trailer 明明之前也看過,到現場觀看時,重心的兩句對白中,關鍵用詞卻是粗口,便很詫異:之前看 Trailer 時為何不會覺得那句粗口突兀?原來 Trailer 中沒有粗口!我又翻看購票記錄,當日看的那場,寫著是「IIB ( 2 B )」級別電影,我又有印象有人說過,只要電影中有一句粗口對白,電影便會被歸類作 「III ( 3 )」級,難道是我記錯了?或是情況改變了?又或是電影人「暗渡陳倉」故意以身試法的行為?很多謎思。

重看這個 Trailer,仍覺得它很好看很緊湊,我看了它後再看電影,以為情節會依從某種節奏層層遞進的,結果原來實際的電影欠缺那種一氣呵成的連貫,怪不得我始終認為這戲不夠好,因為 Trailer 把我的預期推得太高了。

有人和我一樣,認為這電影本身不比 Trailer 更精彩多少,這套劇的導演接受訪問時表示不認同,因為短短的 Trailer 不能盡收全部電影的所有內容。導演所講的固然係事實,但亦不是沒有誤導之處。就像一些書本,例如暢銷如「富爸爸,窮爸爸」,也常有一種情況:書的基本核心概念,其實一小段文字以可交代清楚,厚厚的書之其它內容,無非就是那個概念的擴展及深化解說;現在「毒舌大狀」一劇,情況也是相若,內容之情彩,並沒多出 Trailer 許多。

2023年2月6日 星期一

香蕉加工續篇

幾個月前有篇網誌叫「香蕉一線黑」,當時有點「頓悟」的狀態下,找到了一個不知是「治標」還是「治本」的方法,之後家中便不害怕購買及積存香蕉了。當然,始終家中人少,每次也只是購買三幾條而已。

現在每次買入香蕉,不會顧慮買入那些已給人撕下來單獨一條的那些,因為反正我就算是整梳香蕉購下,回家後,我也會把它們一一分開;之後步驟,便是用膠紙把蕉身連接枝莖的那收窄的位置包裹住;再之後,通常也會拿個小膠袋把散蕉裝著,之前這是預防香蕉變熟變爛後弄污地方之舉,現今卻變成可有可無。

近期又有新發現,當進食之時,見到在香蕉的另一頭,即是那尖端的位置,常有一小粒胚芽般的硬粒,時大時小,而在蕉身尚未變色變軟之時,那硬粒周邊卻似已有些少變質的跡象,於是又想:這是否又是一個容易開始變壞之處?把這一尖端也用膠紙包裹起來,是否有幫助?坐言起身,覺得又似乎有效,便繼續下去。

現在,家中每有新蕉,便會一頭一尾都作加工了。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陌生的謝君豪?

因為票房大熱的一部電影上映中,身為其中之一角,令到謝君豪的知名度似乎提升了不少。這一點令人意外,又叫人唏噓。一起到戲院看該電影的家人,居然也認不出謝君豪,又或是認得出他卻叫不出名字來,任何之一,都會令我產生以上的感覺。

認識謝君豪者,較大機會是因為他的舞台劇表演,而非他在大眾傳媒上的節目,對我而言,兩者皆是。他的名字,我久聞之,也不時可看到關於他的新聞和報導,並不感覺他是個過時的表演者,可能這也是由於我知道他常演舞台劇,當我沒在大眾傳媒上見到他時,便假設了他是忙於舞台劇所致,令我認為他是一直工作不斷的,而這可能並不符合事實;但翻查網上資料,他參與過幕前演出的電影,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確都不少的啊。可能直至現在,才有個大家記得的角色。

我這等極少觀看舞台劇的人,也現場看過「南海十三郎」,那是他的成名作,實至名歸。查看資料,他又演過很多電視劇集和電影,但我幾乎全沒看過,就算看過對他的角色印象也不深;反而是「亞洲電視」的「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第二輯中他的西方貴族式殭屍,卻是我沒忘記的角色,只是名字卻也說不出來了。

就在最近期,電視台播出「房屋署」特約節目「回家」中,謝君豪也佔了一集啊他回到童年時長大的地方,和老街坊談話交流,這次臉上也沒黏鬍鬚,理應容易認得記得的,但家人在之後看那「毒舌大狀」也只覺他臉熟,而又記不起是同一人,這點實在太奇怪,也叫人婉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