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 星期六

南北語

中華大地,南北東西,說的話發音不同,就算書面用字,雖說可以用到共通的文字,詞彙也可以有異。

廣府話叫「月光」,若是和人平日聊天時,說出「月亮」二字,便難免叫人覺得奇怪。北方用「房子」二字,可指一間房間、一個單位或一幢樓宇;南方人口中會叫「一間房」、「一個單位」、「一層樓」、「一幢大廈」等,鮮少會就那麼吐出「房子」二字的,那很突兀。

但是有的用語,文字上分明是北方習慣,南方人卻會直用,不再轉換的。例如我們會把「車子」叫做「車仔」,把「屋子」叫做「屋仔」的,但是「賣闗子」就是「賣關子」,沒有人再把這個「什麼子」改成「什麼仔」的,有何原因,實在耐人尋味。

早期香港電視台拍攝金庸名著「神雕俠侶」,有把「過兒」及「姑姑」、「龍兒」的稱呼,改成「過仔」及「龍女姐」的,很本地化;後來的版本,照用原來的「過兒」、「龍兒」,南方人硬搬北方話,初時覺得很古怪,聽著聽著,也就習慣了。

2024年4月12日 星期五

與文雋談「三體」

由國內作家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改編而成之 Netflix 劇集上映後,引起很大的迴響。

在華語網上頻道中,有不少人已經以這小說、這劇集以及早前「騰訊」所播出的另一個改編版本為題發表意見。行動稍遲了少許,早幾天我也到文雋先生的 YouTube 頻道「文雋講呢啲講嗰啲 ( Man's Talk )」,聊這個話題。

本來施仁毅兄也獲邀,可惜因病未能出席。我只能以一個文字愛好者及讀者的身份,簡單地分享些看了原著書後、看了影視版後的感想;而文雋先生則補充了些在「三體」改編影視的歷史中,少為人知的花邊。

在過去短短一兩個月間,已經有許多人從不同的角度談過 Netflix 這新劇,既有詳細比較,亦有分析研究,還有故事中帶出的問題之討論。我和文雋先生事前商量,不希望和別人節目重複太多,想盡量覆蓋些之前較少人提到的方向。

共錄影了兩集,每集約 20 分鐘,不算長,更不算深入,主要就是蹭蹭這個流行話題的熱度,並在前人豐富的資訊上作些補遺。大家想了解有關題目時,若希望多些資料,歡迎支持看看聽聽這兩集節目。先此致謝!



第一集:https://youtu.be/soLe778Zcxo?si=ZowExQyUgKamV_HR

第二集:https://youtu.be/843Hcl3-9A4?si=9BurqT0SPi4wubn6


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離奇引用

近期「龍之天地」有過幾次瀏覽量飆升的情況,一如以往,很多時都是不明所以。除了其中一次,知道因為有網友在所寫的帖子中,包括了我一篇舊文的連結,以他的地盤人流之盛,應該是帶了不少新訪客到我這個「孤島」。

這兩天,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現另一個老相識的網友,原來也轉貼了我的劣文。這例子更奇怪,是他在網上拍賣場中放售一批倪匡的小說,商品的描述中卻包含了我某篇網誌。網誌不很短,他居然全文收錄;雖沒註明出處,本人的姓名卻是清清楚楚列出,若有人想以此搜尋,大概也可找到「龍之天地」這處。

在它處也有見過引用本人的拙劣文章,但如此用途,還真是罕見哩。

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讀書郎

這些日子乘搭的短途公車,比往常的擠塞,座位上的,很許多少年人。想了想,才醒覺那些都是學生,因為公車中途站鄰近幾家學校,那些學生前往考公開試,剛剛就在那個時間考完離開。

現在的學生,日常生活是如何的?親友中雖有仍在就讀中、小學的小朋友,我卻甚少與他們接觸,所以對於現今的學生生涯,陌生之至。

有朋友是影視圈的創作人,曾編寫過以校園少年人為主角的成功電影,有人問是否有機會,再拍類似題材的作品,那朋友笑說機會不大了,原因講出也和我的想法差不多。我們根本連當代學生的生活都不熟悉,就算創作出如何立體的角色,言行舉止不能叫人產生共鳴的,也是枉然,如此情況,不如便不拍了。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乍暖還寒

說是寒,也許誇張了些,近日即使是沒有下雨的日子,早晚時份都有些涼風,雖不是很強勁,也能吹拂木葉,叫人要添穿衣服。

路過一家洗衣的店舖,平時見到一排排洗好制服的架子上,張開披著幾條棉被。不知那些被是來自同一客人,還是不同的客人都在差不多時間有相同的想法?不覺又想起來那兩句俗語───有不同版本的,其中之一是:「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又知道更多朋友,近期患了傷風/感冒/流感之類的病後,久治未癒,大家都要小心身體啊。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天工。人工


現在網上常見一些圖片,近看十分普通,或是草木,或是建築,或是人群,或是物件,但是拉遠來看,那些內容的顏色及光暗陰影等,合起來,赫然是個熟悉的人臉模樣!

如此的相片,初見之時,真的令人愕住了,但不多久,便已知道,其實都不是天然的結果,而是人手刻意設計而成。以現今電腦軟件的進步,要做到幾乎無瑕的「真實相片」真是太容易了。

從前,有「巧奪天工」的說法,形容的雖是人類所為的結果之美好,但應是看來自然,令人懷疑是天生而來的,現在那種「神奇圖片」,做得太過了,也是失敗。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三才合

所有事情的出現及成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配合,才會出現;環節中任何一個細節有了少許的不同,也許衍生出的結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了。

今年「清明」,因核心參與者中有出了國外遊的,大家協議,略為延後幾天,至星期日才進行。到了之前一天的星期六,下了場規模相當的雨,我即時想到,就算翌日天氣轉晴,掃墓的途中那些山路草叢,會否也因周六的雨水變得濕滑了?不禁想到早前在類似的情況下,在掃墓的回程路上多次滑倒,不但事情幫不上忙,反成為別人負累的事,便很害怕令年重蹈覆轍。

大家參看了天文台的預測,認為這個周日的上午天氣仍然會差,共識且把計劃打住;下午如天氣好轉,再出發簡化整個拜祭程式進行。結果,是周日上午之天氣好得很,而下午的天氣反而轉差了,令人都不敢安排什麼戶外活動了。

想要天、地、人三才皆合,作出人算,往往不如天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