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兩極對立

記得在一本雜誌中,訪問兩位香港漫畫家,二人有南轅北轍的取態,馮志明認為先繪畫市場上容易接受的商業題材,成功了便可有能力繪畫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而利志達則認為畫多了商業作品後,未必再可以畫得出自己真正所愛題材。

───沒原文在手,不能說絕對無誤,只是根據記憶,內容大概如此。

該文章面世至今,應超過二十年了,世人行事,仍然常抱對立看法,而且對比之大,如在兩極。

例如當大家看到,很多創意產業的新作都不太受到歡迎,但由舊作品衍生出的商品則可大賺一筆時,大家便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所謂「IP」之上。「IP」者,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即「智慧財產權」或「知識產權」。當愈來愈多人看到在創作了一個角色形象後,不必勞心勞力把該角色寫成作品,而只是把角色的樣子印在不同的產品上,已經可以盈利時,大家便會想:與其花時間創作作品,不如用時間來經營 IP ,豈不是獲利更易更多?

然後便有兩種人。一種還是沿用舊信念,先盡力把作品做好,以後能否誕生衍生商品,便順其自然;另一種在創作新作品時,已經考慮到之後生產衍生商品的可能性及相關問題,認為就算作品未能大賣,也可能衍生出一連串商品以獲利,抵消成本之餘更兼贏取鉅利。

這兩種做法中,我是支持前者的,認為後者的做法,根本是本末倒置了,令到作品本身反變成衍生品的衍生品,相當荒謬。但兩者之間有否對錯?或者,也是要倒從結果回過來作衡量,以「成敗論英雄」了。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麻木?

較忙碌,再上沒有很迫切的需要,近幾日都沒有注意到新冠肺炎的最新確診數字。

當然也是因為知道數字相對是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不會有很大的驚嚇,所以可以暫且不去理會,影響也不大,假如是疫情緊張之時,應該還是會密切注意的。

但又會想:是不是所謂「抗疫疲勞」出現了?對於一些慣常保護措施已有種麻木?真不敢說。

當情況沒那麼危急時,不再那麼繃緊可能是件好事,至於何時適合放鬆至何等程度,唯有信賴專家的建議了。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俗語因和果

在書店見有一本談廣府話俗語的書,打書釘看了幾頁。有一篇講「犀利」一詞,跟不少談論這詞彙的考據相同,也是把它跟一個名筆品牌「犀飛利」( Sherffer ) 譯音聯到一起,不同的是其它的地方通常是寫在該筆名出現之前,已有「犀利」一詞,該書卻該為「犀飛利」的譯名就是「犀利」的出處,只不過後來由三個字簡化成兩個字而已。

我也沒作嚴謹的考證,不過以犀角製武器,古已有之,由此而衍生出「犀利」這詞彙,並在社會中廣泛利用,更是順理成章,若說數千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如此概念詞句,到了十分近代才由舶來品譯名中蛻變出來,反而奇怪,但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

俗語的考究最難是太普及了,當我們在一個地方找到所謂「最早出現」的記錄,也難說之後又會出現另一個地方的記錄更古老。

到底「浸豬籠」這種民間私刑是否真正存在過呢?何時出現?有否比較官方的記錄?我常懷疑,像陳真其人一樣,也只是某一創作人在某一作品中的虛構,但人人傳誦並沿用,繪聲繪影的,便感覺上是自古已有的真實存在了。但是否能證實呢?未必那麼容易。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免煲中藥

現在看中醫,所開的都是沖劑,一天兩次,已經是簡單得很了,但還是不會滿足,感覺煩擾。但聯想到若是昔日,全部是購買藥材後,再回家用明火煲煮,那種麻煩法,更是驚人!

沒有替人煲藥的經驗,若是自己生病又不會是自己煲藥的,所以只能以煲粥、煲湯的經驗去推測,使用明火,一怕滿瀉,二怕燒焦,三怕失火,絕不能開了爐便一走了之,預準時間後才回來拿成品那麼理想,幾乎是要一直守候著。若是一天幾服,又要次次新鮮的話,其麻煩可知。

所以現在科技進步之下,有了中藥沖劑的一環,應很滿足了。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整體美

看回電視台一些被稱作「神劇」的劇集,就算不挑剔於道具細節的瑕疵,故事情節上也頗有不足之處,但整體而言,仍無損全劇的精彩。

藝術看的就是整體,沒有聽過誰人分析「蒙娜麗莎的微笑」時會用放大鏡細看眼睛的描繪是採用了什麼技巧的。

有人談論某位美人,可能會發現某某的五官和身體部位,若是分開來看,全都稱不上一個美字,但整體合起來,卻是美艷動人之至,道理相同。

不懂這個道理,而要充當評判者,相當勉強,但當然,要算是個人意見的話,則可以要多主觀有多主觀,只是不要硬把主觀想法當成客觀要求吧。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無瑕創作

新港漫書中專欄,有編劇分享的創作歷程。有些情節,寫了出來後,大受讀者批評。之後編劇加以解釋,或甚至在故事中加以補充圓說,但仍有不少讀者不滿意。

大家普遍認同,最佳的謊言,也只能「永遠騙到一部份人」或「一時間騙到所有人」,而不能永遠騙到全世界的;虛構的故事,就等於由謊言架構起的情節,當中包含愈多謊言、謊言愈具體,便愈容易出現矛盾和甩漏。

好的創作者也不會追求所謂無瑕的作品,因為客觀無瑕並不等於整體上能給出最佳的效果。一場電影,NG 了數十次後,導演最終收貨那場,可能不是演員說話沒窒口的一次,而是能帶給他最佳感覺的一次。

創作者若不能認清這種心魔,便難有成就。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不敢病

有些許傷風感冒徵兆,怕發展下去,周末後上班時會有新冠肺炎之嫌,忙用成藥,加上差不多整天的休息,終於把情況改善了。

這是個不敢發病的時候。有些病本是小事,但別人可能把它當大事,生活於群體社會,便不能完全無視別人的觀感;自己不害怕,但周圍活動時會令附近的人都害怕,何必?

到食肆進餐,吃到辛辣的東西,臉上冒汗、鼻水出現、乾咳幾聲都是正常反應,在疫情之下,連這種「正常的咳」都不敢咳出來了,怕的也是令周邊的人恐懼。

咳嗽也如此,更不敢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