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百花何來

重溫電視台的音樂節目,而該節目又是專播經典的昔日金曲的,所以便聽到許多已忘懷了的歌曲,以及歌手。

那時跨越 50 年的累積,以此作衡量斷言,似乎不夠公平,不過很多人很多次都提過,早幾十年的香港,在好些創意工業中,都是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現在各行凋零,緬懷過去,為何昔日可以出現的「百花」,現在不復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很多在很多範疇,製作的成本和難度,都已下降了不少。我想,大概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人計算太多了,每作出一個動作,都要確實知道會得到結果,而且經過衡量後,那結果還要抵得過所付出的努力者,才會踏出第一步;而在如今市場,計算過後,結論通常便是不去行動了。

簡單而言,現在就是肯做傻事的創作人和出品人太少。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半生熟

經過某食肆,在座一人認得我,視線投向我,我卻沒察覺,要人提醒才知道。和該人四目交投,果然是認識的面孔,於是互相點頭微笑打了個招呼,便大家交錯而去;其實是並未想起那位男士卻是何人。

一直在想,回到家中後,還在想,始終未有答案。因為感到他的面孔熟悉的不止我一人,所以範圍收窄了,沒再從工作圈子中去想,只集中回憶在元朗中交往過的人。

我知道未必是那種熟悉到知道對方名字的交往,所以便循著平時幫趁開的食肆去想,研究是否服務員之一,卻不得要領。方法是把元朗地理上分成一小方塊一小方塊,再想想個別方塊中有哪些食肆、那些食肆中是否有該位服務員,而沒有結果。

最後,過了個多小時,終於想出來了。服務員是服務員,卻非食肆的,所以循著錯誤的路去走,便找不到答案。某君到低何許人也?如此尷尬之事,當然不作細表了,哈哈!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空手而回

逛書店已不多;較近的時期,試過兩次,到了書店中,存心是買本書來消閒的,最後左逛右逛,左翻右揭,都沒真正想買想看的,空手而回。

這當然是由於許多客觀條件的制肘,經濟、時間、家中空間等等,都令人不會如少時般幾乎見書便買、買了便看。現在家中的大堆待處理書本,便是昔日餘下的足印。

細想最近購買的書,其實也不是沒有很近期購入的,一本是梁科慶的「Q 版特工」系列新書,一本是陳浩基的中短篇故事結集,書是新書,作者是舊人。新發掘作者的書本,沒想得起有哪些。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舟車勞頓

剛從內地回港,下車後便登上巴士再往市,不料巴士到了中途便令路面情況,所有乘客需要下車,於是工作行程便作修改,折返新界。回家的一途當然不會十分順利,要多花了些時間才登到車,車程也比平時的長了大約一倍。

乘搭巴士,若有位可坐,可以用手機回短訊,也可以閱讀一番,算是輕鬆不少,但最好只能閉目小休,想真正好好睡一覺,還是沒辦法。最主要原因,是坐得不舒服。

座位狹窄,身子也不能動彈太多,連舒暢一下血氣也怕驚動到旁人,坐上一小時以上,便很辛苦。雙腿不能伸展,便更辛苦。座椅不夠高,腿部屈曲,已不舒,而且對面常有別的乘客,大家腿部互相遷就,腳掌擺放方向有所偏側,便更要命。

在街道上走上一兩小時固然辛苦,巴士坐上一兩小時便更辛苦,每每下了車後,便很常體會「舟車勞頓」一詞的出現,十分合理。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人數計

乘搭巴士,見有部機器正在測試中。沒有什麼說明,但每當聽到有乘客拍卡上車,便見數字增加上去,可知那是個人數計,顯示已經有多少乘客上了巴士。

常見到雙層巴士,下層坐滿了人更兼站滿了人,再登車的人以為上層也一定是已爆滿,其實反而上層是尚餘小量座位的。有了一個人數計,只可知道車上有多少人,而不知座位是否已坐滿的,不過若看到顯示數字和總容量有所參差時,也可以引起疑惑的。

無論如何,能協助乘客掌握巴士服務資訊的工具,是愈多愈好的。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舊套路

近日街頭運動的文宣攻勢,側重催淚彈的長遠影響。這個主題當然及時而且新鮮,不過宏觀來看,則仍是舊套路,就是強調「將來可能會出」「危機」之嚴重性。

這是長用不死的一種策略,因為很多情況下,一方面雖難以證明事情真會發生,但另一方面亦難證明事情不會發生,什麼人支持什麼見解,便視乎本人的感覺。

回到最原點,當日出現所謂「反送中」的運動時,便是相同的招數。

告訴一些家長,若不購買那些上萬元的語言教材,他們的子女未必在社會上競爭必然遠遜於同年齡的人,令到家長掏腰包把教材買下來的,採用的其實也是同一策略而已。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