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國力

國慶日,若是官方有公開活動,也許還會找些有興趣的參與,否則便又是一個沒什特定節目需要安排的公眾假期了。

對於國慶,我相信愈是有從前見過因中國國力不足,而遇過不快經歷經驗者,慶祝的感覺便會愈深。我個人並無特別受過什麼恥辱,即使是到某些國家旅行前,曾聽過朋友分享當地市民對華人的態度不佳,我也沒有碰上過,真是幸運;只是有緣進入過法國巴黎的某著名品牌總店,當年內裡西方店員一見到東方人面孔,即湊近以日文打招呼,而華人不會有此待遇,如此而已,不算什麼。

大家論「國力」,常以各種項目與外國比較,其實「自強」必是先要辦好的一環。看書本上資料,在過去約 30 年的時間內,中國的貧窮人口由總人口數字約 88% 大幅削減至不足 1%,這種經濟改善的程度,自問自己個人身分,在同時間內也未能達到;所以即使把中國當成一個個人來看待,他的成就,也值得佩服。

在國家的層面看,便更不會小覷了。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朋友移民

從 Facebook 上得知,一些朋友已經移居海外了。我相信那些朋友移民的決定和消息,一定不是完全保密的,只不過我並不在被通知有關消息之列而已。

同樣是沒有特地接到個人的通知,及在朋友離開香港前可以聚聚面的,也有朋友的移民消息傳了來,因他們選擇事前在網上張揚了;至於再了事情發生之後,他們會再在網上告知大家他們已到異鄉,或再不特別更新資訊,便人人做法不同了。

另外一種,前往外國的事前事後都沒有張揚過。那麼我又如何得知其事呢?事緣他們有些朋友替他們把消息於網上披露了。───原因不明。

我對於親友的移民,一向以平常心視之;有些長輩,早年到了歐洲居住,到了今天,已經少有回港,我也覺得沒有問題。世界各地,幾乎全是「移民城市/國家」了吧?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儲書成本

過了「香港書展」一段時間,在 7 月期間推出的新書,已經陸續可在書店中看到。

雖說出版行業低沉了許多,原來仍有不少新書面世,當中也有好一些的題材,我也感興趣的。令我感興趣,會在書店中拿上手揭看的,大多數是帶點資訊的書籍,且是有點兒懷舊味道的,例如記錄昔日酒樓行業狀況的、關於香港粵劇的口述歷史者、介紹中式點心的全集等等;有些是我本來擁有些少知識,有些則是一竅不通,只是覺得有趣。

現在買一本即使不特別厚重的書,動輒也要上百元了,若想到買回家中只會看一次,登時會猶豫;再想到需要騰空地方來存放,成本及管理難度更高,便更易卻步。從前買入的那些書,有很多都應要以類似「斷捨離」的原則清理掉的,現在舊事未做好,還想再買多些回來?心中一虛,最後成事者便少了。

真對不起那些近年還在努力寫作及編輯新書的朋友。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二手新貨

這一兩年,家中多用了一些「二手新貨」。說法可能新鮮了些,其實即是指透過網上拍賣場買回來的東西;那些物品都是未經使用過的,但又經人持有過一段時間,才落到我手,而那些賣家或者本來就是打算轉售圖利,又或者原意是自用的,總的來說,我也當它們是「二手」的了,故有「二手新貨」之言。

敢說人人家中都有些自己打後再不會使用的物品。我們沒用之物,可能卻是別人苦尋不得的,若有個很方便的「中央交易所」,讓大家把那些物品互相交換成其它實際會用的東西,當然最理想,現在既然沒有這種「中央交易所」,便只好各自張揚,讓有意者聯絡自己,再作商談了。

我的家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售及打算放售,主要都是書本,漫畫及文字書都有,但多次搬遷後,已經十分凌亂,須經一番功夫把物品整理出來。而且就算所有想放售的東西都已「陣列在前」,要把它們的資料發到網上,仍要許多時間及心機。

若像外國的一些朋友般,家中有偌大空間可用,早已搞了「開倉放售」啦。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無理顧客

類似的情形,見過多次;在食肆中見得最多。顧客走到櫃檯,點了食物,當中的一些選擇項目也說明得清楚,之後過了些時間,不知什麼原因,顧客忽然轉了心意,那些選擇項目中,又想要別的款式了,便通知店員;有時廚房還可趕及轉款,有時食物已正製作途中,有時食物根本已經準備出餐,轉也轉不及了。

愈來愈多例子,我見到顧客根本不理會食物的進度,堅決要求重做的,而又看到愈來愈多在大型連鎖食肆,店員都是自然地接受了如此要求,把已要上桌的食物退回,再製作一份新的給顧客;這種情況普及之後,更多食肆中的更多食客,把這種處理方法當成常態,理所當然地以為食肆應配合自己的心意轉變,而免費把之前的食物換成其它的。

現今環球情況,「投訴文化」昭彰,店子怕顧客抹黑,店員怕店子追究,大家本來正確的行為和立場,都不敢堅守了,於己自然有所損失,於世界的道德標準也有傷害,其實是不應鼓勵的。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港人質素

在網上資訊平台,看到不少對於一宗墮海意外死者的帖文及留言,冷嘲熱諷暗笑皆有───就是沒有明刀明槍表達是因為這特定個案而感到快意者,我想,畢竟,因為發言者中可以做到不畏人言者還是不多。

許多香港人都對全城市民的個人質素充滿信心,並感到驕傲;有人更不時把這件事掛在口邊。但,當一個城市中,有那麼多人對於別人的不幸表示快慰時,已經反映了我們本身的質素,並不如自己以為的那麼高。

大概有人會叫道:「那一些人不代表我。」的確也是如此。但若我們表揚一些香港人普遍優點時,那些正面的內容亦未必代表大家的水平,而大家也會欣然接受別人把大家歸成同一類的話,那便不能說正面的評語有份,負面的評語則完全與己無干。

或者,認為事情成功皆因自己,事情失敗便是別人的錯,正是這類人的習慣信念?慨嘆在我本來的個人社交圈子中,這種留言還不少。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衍生之根

用現代一點的潮流用語,不少人認為現在要把一本漫畫或小說搞得成功,要先搞好有關的「IP」。若我們用舊一點兒的說法,那即是說:要把作者的衍生產品辦得成功,作品才能成功。這樣一轉換,我們便可輕易看出問題的所在了。

到底是「作品的衍生產品」衍生出「作品」,還是「作品」衍生出「衍生產品」?

是有些漫畫或小說作品,本身不過爾爾,但在衍生產品面世後,受到注目,反而更令到原著暢銷`起來的,但我認為這只是少數,大家應該先搞好本業,才是王道;期望從本業衍生出有利潤的商品,輔助本業的發展,才能生存下去,真是成功的話,也只好算是額外的獎賞了。

沒有本源根苗,又如何再有衍生的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