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可愛字體傳心意


自問並不是個創意十足的人,凡是寫心意卡給朋友,或在親友的 Facebook 戶口上留下生日賀詞等等,用語都甚大路;卻又不甘平凡,在微小處加上少許有別其他人的元素,卿以自慰。

如此末技,只看一兩次還可騙騙人,只要留心看多了,便會覺得千篇一律,不值一哂。但若不會使用得多,可以用到一兩次的技巧,也不錯啊!

所以今天這段短片中的介紹,是真心覺得應向大家推薦的,簡單,易學,而且效果不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nvnmdWT2w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元朗南北橋

有些時候,要到的目的地,並不算遠,但步行而去又不覺近,叫人煩惱。所以在港島,有時會乘搭三兩個站的電車;在九龍半島,從油麻地到太子,也常會乘搭三幾個站的巴士。

在元朗,知道一些範圍較大的鄉村,例如大旗嶺村、崇正新村等,一些居民在村內活動也有踏單車的。這風氣其實可延續,須知好一些屋邨佔地不小,從一端步行到另一端,也可能要上十分鐘的時間,但偏偏新式屋苑通常都不容許住客踏單車穿梭往來其間的。

若在元朗市中心,循東西方向走,有輕便鐵路,可如上述的電車和巴士般,乘搭三兩個站,省點腳力,但南北走向時卻沒其它辦法了。之前在「龍之天地」這裡寫過那「天價行人天橋」,其實可以結合這用途,中間行人,兩邊各有單程單車徑,結合近年推行而效果未如理想的「共享單車」使用,十分匹配。


有議員以元朗南部發展的大方向作理由,支持建築有關的行人天橋,但就算天橋長遠可延伸到超過教育路的位置,也應要配合單車的使用。想像這條大橋可從西鐵「朗屏站」連接到公庵路遠處,連白沙村、黃泥墩村的居民也可以十分鐘左右踏單車出到市中心了,現在「原築」一帶的繁忙交通,不也可以大大舒緩?

此事實可行。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Still Alive?」


手提電話收到一個 SMS 短訊。───特別要加上「SMS」字眼,因現今 Whatsapp 等流行,不說的話,可能不少人都會先想到那一方面去。

訊息內容簡單而突兀:「Still Alive?」,來電號碼,正是預計之中,先有一個加號「+」的長長數字串,不知何地的一個長途電話。就是那種警方告訴我們別要輕易回覆的騙財集團常見手法。

當然沒有回覆。卻說那內容本身,簡單、粗率、突兀,而且可說相當無禮,但偏偏因為它帶著無禮,所以更像是老友般的對話;驟然看到,可能即時會在腦海中泛起某些人的面容,心想會不會是他們呢,因而中伏。

看過一套戲劇,一位友士被騙子接近欺詐,原來她早已洞悉,不過那騙子與自己有居心的接觸,總比親友沒接觸的好,所以默然接受而不揭穿。這樣的一句「Still Alive?」或者會恰好打動某些寂寞的心,明知是騙局也賭一次,回覆了,亦說不定。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與林燕妮的緣

林燕妮 (1943.01.31 ~ 2018.06.01)

作家林燕妮因病去世,得年 75 歲。

不算是她的書迷,不過當年「博益」出版的「緣」看得相當醉心,之後又繼續買進她的多本愛情小說;後期看的卻是她的散文為主。

前半生生命中,有過大半年的時間逗留在歐洲,當時伴隨著一些從香港帶去的小說,當中有亦舒的「朝花夕拾」,也包括林燕妮的「青春之葬」和「鐵蝴蝶」等,在我未踏進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世界前,身在異地的那些日子,重看又重看。

林的愛情小說不耐看,也不是因為她描寫的社會階級離我太遠那麼簡單,而是男女主角並不會遇上什麼影響他們情愛的波折,故事便乏味了。

多謝林姑娘寫出那些好看的小說。現在幾姊弟妹又再團聚了,祝安祥喜樂。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消失的袋裝書


朋友問及,我才留亳到,現在書店新書已鮮見袋裝設計。

袋裝書顧名恩義,即是大小可放進衣服的口袋之中,而既普天之下口袋呎吋無硬性標準,袋裝書的呎吋也就沒有絕對規限;大家見到大致上是比較細小的設計,便也可接受為袋裝書之屬,不會挑剔。

從前一些出版社,如「博益」、「利文」、「環球」、「友禾」等,書本的長寬厚度比例各有特色,但都是袋裝設計,小巧玲瓏。讀書時可一手拿著看完跨頁,然後手指頭略動,便可翻到下一頁,便利之至;看完後隨手放到上衣口袋中,或牛仔褲後袋,都不會凸出來,也不會鼓起。

現在出的書,例不會小,也不會薄,內容不夠豐富者,也要在留白、插圖、紙厚上下功夫,總之體積及重量不會遜色於人。

都說書店空間珍貴,書本不能久放,為何反而袋裝書會漸漸消失呢?奇怪。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切水果


切水果,有時挺麻煩。問題有時在於處理果皮,有時在於處理果籽,有時在於要把果肉切割成特定的形狀。

闗於這一題目,網上也有不同人士分享的不同方法,這裡謹分享其中的一段。有些方法,我自己將會試用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tBXmICBn-A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壽桃。壽包

在 Facebook 上見有認識者貼出相片,一大盤包子,作蟠桃狀。當然知是什麼,這種甜包,在我執筆此刻,家中雪櫃內剛好有幾個早前宴會時帶回來的,尚未消耗。

此物何名?朋友間慣叫「壽桃」,又有叫「壽包」的,卻原來兩個名字都是本已存在,亦各有所指,但吉祥含義,正是南轅北轍,剛好相反。簡而言之,有人指壽宴之上,這類蟠桃狀甜包應叫「壽桃」,因為在喪事後辦的解穢酒上也會包括一種包子,紅色,上面蓋個「福」字或「壽」字等的喜祥字眼,那種包子才叫做「壽包」或「幽包」云云。


在網上把上述兩詞一起搜查,可找到不少資料,當中有些資料典故,大同小異;粗略看過些,認為大概時序應該是:

2006 年 10 月 31 日文壇老前輩王亭之所寫一篇題目「壽桃與壽包」之文章,刊載於加拿大多倫多的「星島日報」上,現在常聞的民國開槍典故,即源自此;

數年後,陳雲在「am730」上有篇叫「喪賣壽包」的文章,提出同樣問題,並引用亭老說的典故;

又數年後藍海寧也有篇「壽桃與壽包」文章刊出了,說收到讀者分享亭老的那篇文章之日,正好在當晚長輩壽宴上因特別另行訂製了壽桃狀的蛋糕,否則也會向酒家要求安排「壽包」作祝賀,所以捏一把冷汗,該文中藍海寧說為此查了「現代漢語詞典」,只見「壽桃」,解祝壽所用的麵粉製品或鮮桃,卻沒有「壽包」一詞;

在 2016 年 2 月 20 日「頭條日報」上,劉晉在「摩登食經」刊出又一篇叫「壽桃與壽包」的文章,述及亭老所講的民國典故,又添加一些新的資訊。

亭老的文章結尾一段是:「奇怪的是,當此風初起之時,應該尚有人知道規矩,為甚麼無人加以糾正呢?這大概是受『各家自掃門前雪』之所累,乃令生日酒不祥。」「此風」指的就是把蟠桃狀甜包稱作「壽包」的習慣。這現象其實到他文章發表後超過 10 年,仍然存在,但仍沒有構成大問題。

為何如此?我見現在人們紛紛往便利店購買瓶裝蒸餾水或礦泉水飲用時,也是直言「買水」而長幼皆無所忌諱;「買水」一詞在喪禮中的意思,豈非更多人知道和採用?既然「買水」照用,「壽包」當可照用了,一句「約定俗成」應已可解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