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泳姿


同事學習游泳,同一時間參加幾個泳班,但不同導師對於同一泳式的「正確泳姿」,卻有不同見解,叫同事疑惑。

我自己是幾年前才學懂游泳;算是自習而成,選擇蛙泳是因為它的節奏才能配合我的緩慢反應,否則我便不能配合得上呼吸。我只求浮得起和前進得到便算,姿勢是否正確等等因素完全沒有考慮,所以對於同事的疑問,我也幫不到手。

我對同事的建議是:到網上找短片,看青蛙游泳時是怎樣的,便知怎樣算是正宗姿勢了。

哈哈!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悲劇定局

「無線電視」的劇集「城寨英雄」在大約 20 集打後,悲劇味道驀地濃厚起來。

其實這個故事的背景,註定是一個悲劇,因為我們一輩成長之時,「九龍城寨」還是給人「三教九流,烏煙瘴氣」的印象;故事發生在我們出生之前,若創作者不是選擇完全漠視歷史現實,即是說無論角色如何努力掃除城內的「黃。賭。毒」,情況都是會打回原形的。


有些故事,預早知道了結局的話,再看下去便會索性無味;但這弱點若利用得宜,也可產生良好效果。

例如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悲劇結局無人不知,亦無人敢擅改;而正是大家都知道情節必然向著那終點邁進,則在過程之中,寫得愈能令觀眾感覺到二人的快樂,便愈能突顯到結局時的悲慘。利用這手法的,由何潤東董潔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當中的一絕。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電腦特效


電腦特效 (CG) ,已經十分普及地進入了電影、電視及廣告世界,中外皆然。回看從前的先鋒作品,甚至公映時的完成版本也看得出圖像「起角」的,那麼低解的效果也可拿出來見人,現在覺得好笑,但當年已是世界級的水準,製作的人和看的人都滿意。

香港的 CG 技術已經很高,處理作品的複雜性、流暢度都甚佳,但像真度方面卻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主要,是由電腦繪製出來的物事,仍然很容易便看得出是用電腦繪製的;歐美的電影,很多都已去到「用了 CG 觀眾也不察覺」的地步。

這應是個關於技術方面的問題,但又不能排除可能有些心態上的因素,就是「唯恐別人不知道」。所以我們拍攝的立體電影 ( 3D 電影 ) 總有些刻意地面向觀眾視角的動作場面,更多時候是把一樣東西擲向觀眾,令到觀眾更能夠感受到 3D 存在的威力。

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若有關場面不能自然出現的話,便不應出現,否則為炫而炫,便會變得突兀,影響作品的觀看水平。

算是叫做「暴發戶的心態」吧?也許是因為香港的電影,加入 CG 的程度仍不夠高?假如 CG 變成無片沒有、無處不在時,大家才能以平常心看待這工具?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百家」雜誌的「三毫子小說」專輯

在網上得知文學雜誌「百家」有一期的封面專輯以「三亳子小說」為題後,便想補購;試過透過代購公司想下單,也試過以郵寄及電郵的方式直接向出版社查詢,及冒昧地發電郵向版權頁上名字出現過的部份人士詢問,都不得要領。

兜兜轉轉,過了一年,上周剛好有事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去,記起了這件事,又有些時間,便到收藏舊雜誌的樓層借了那期「百家」,終於,看到了那個專輯。


有關專輯頁數甚多,共 33 版,綜合多篇文章而成:封面之後,容世誠宏觀談論「三亳子小說」佔了 7 版;馬兵楊天成佔了 6 版;宋子江蘇絲黃 ( 蘇茜黃 ) 佔了 7 版;鄭政恆依達佔了 4 版;陶海燕高雄 ( 三蘇 )佔了 4 版;方原司空明佔了 4 版。內容出乎意料地豐富,鮮有老生常談的泛泛資訊,加上圖片又多,排版亦佳,真令人有愛不釋手的感覺。

刊登「三亳子小說」專輯的是第 33 期,應是在 2015 年 8 月出版的;再出版多幾期後,在 2016 年年初,出版了第 36 期後,這雜誌應該已停刊了。以一本雙月刊來說,每年應會出版 6 期,即是這本雜誌,也已支持了長約 6 年哩。

我孤陋寡聞,不知道有這本文學雜誌的存在,否則,以兩個月一期的出版頻率,以及並不昂貴的售價,也許我會定期購買閱讀的。( 當然,也要購買的地點夠方便。 ) 現在,俱往矣。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標題黨

每天都有不同的分享資訊透過不同渠道送到大家眼前,要在各大「競爭對手」中成功爭取到讀者有限的時間,便出現了所謂「標題黨」,利用誇張的字眼、引導的手法讓讀者產生好奇和興趣,而進入有關網頁/翻閱有關報刊閱讀。

有些標題,嘩眾取寵得過了火,只要稍稍花一兩秒的時間想想,便知道破綻百出了。

例如以下的一篇。


據官方數據,直至 2016 年年中,香港人口約有 734 萬多;若全港有 600 多萬人不懂得煮「出前一丁」即食麵,而這是會導致中毒的,那麼無論「出前一丁」的銷量是多麼低,只要市面上還見到它的蹤影,那麼這許多年來,一宗所謂「食出前一丁中毒身亡」的新聞都沒有傳出過,或然率之低,可能連續中兩三期「六合彩」還容易一點吧?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文字的指示。指示的文字

在網上看過不少令人失笑的生日蛋糕相片,主要是客人訂製之時,寫下指示希望在蛋糕上加入什麼文字、圖案或訊息,然後被誤會了的。

當客人寫下「只需要寫上生日快樂」的指示時,怎會預料製餅師把「只需要寫上」等字眼也寫上去?又或者寫下圖案的名稱時,製餅師不是把圖案加上去,而只是把那名稱的文字寫上?簡直叫人不知應發怒還是發笑。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歷年來有過許多校對文稿的工作,有次面對一大團字堆,便在其中一句的開首前加上記號,並寫下「另開新段」四字,結果排版的朋友沒有把那記號之後的內容變作獨立段落,而是在那字堆中的那個記了號的位置,再加上「另開新段」四個字。不是說笑。

為何今天會寫這個題目呢?事緣剛看邵宛澍的第三冊「下廚記」,在第 221 版看到如下的一行內容:文字是「華麗麗的分隔線」;之前及之後都有一條長長的橫線。

這條分隔線的出現,會否也是類以那些「生日蛋糕的文字」般的誤會所致?我覺得一直是這樣───除非事實並非這樣。



2016-0822後記:
據 Blog 友提供的資料,那條「分隔線的備註」,幾年前始,不少網誌文章也刻意出現。令我聯想起「高登」網站系統會把張貼出來的內容先過濾,某些不雅用語會自動轉化成特定字眼,如「向左走向右走」之類,後來「高登」的用戶反而刻意採用那些特定字眼當作不雅用字的暗語來用,變成一種「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