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活得好

不常到大埔區,因工作前往,適逢遇上街頭運動的前奏。下了巴士走不了多久,便見鬍鬚漢子在路旁,向著排成一隊的黑衫青少年訓話,告訴大家他是「藍絲」,最會與警方合作,在他店子購買裝備可以無憂;再前行的一路上,許多商舖都沒營業,拉上了大閘,部份仍開了門的店子則正在把門前貨品拿回店內。

運動所到之處,市面景況往往如此。

若說一班示威者,爭取的只是發表自己的訴求,大家知道不會有危險性,也未必會躱避如此,但既然已有人明言目的其實是搞壞香港的經濟,給政府施加壓力,那麼便不能以常理預測,即使一些損人而不利己的行為,也可能出現,便不能不讓人擔心了。

有人與愛侶分手後,痛不欲生,專家分析,教導最好的做法,便是自己好好活下去;若是前愛侶對自己十分差勁的,更應如此。看當今香港市況,可能也應作如是觀:別人想我們變差,我們便盡力如常生活、盡力做到最好;好好生活下去,便是最好的抗衡。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這招可行?未必。不過反正也不能讓別人太影響自己的心情,用這一招,也不會壞。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倒數

突然這個月又過了一旬。已很多次,在「龍之天地」這裡寫過時光飛逝,但這次的有感而發,不得不提,因為家中有大事要處理,期限就在月底。

事情費時且費神,工作之外只能在周末去進行,但因適逢社會運動,行程有所延後,現在可以動用的周末,已沒有多少個了。

家庭中、工作上,很多事情想動手,倒又時間不夠;很願意 24 小時不停手的,但往往到了夜深,眼皮重得難以睜開,往往忍不住要「小休一下」,一眠,便又天光。

知道事情到最後也會處理到的,根據過去經驗皆如是,但過程十分難捱、十分辛苦,可以免除的話,當然最好。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回應與答應

民間向政府提出訴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回應」。一直奇怪,因見政府已多次回應。

重提及重提,過了許多天後,出現其中一個版本,是「要求正面回應」,便道出了關鍵所在。不是沒有回應,而是認為回應不夠正面;而「正面回應」者,即是要答「Yes」。

根本就是要對方「答應」,何不「要求答應」,而是「要求回應」?可能連自己把「答應」二字換了上去,讀起來,連自己都覺得不夠道理。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七幫十八會?

倪匡先生筆下,寫民初的幫會流派十分擅長,假的寫來也像真,虛構與事實相夾雜,寫到故事之中,很是吸引。其中一例,有個叫「木炭」的故事,又名「黑靈魂」的,情節由一個「燒炭業」中人組成的「炭幫」帶動,便極精彩。

香港的新一浪抗爭,假設寫成虛構小說,要在「政府」的對頭構想一個「黑手」,以作最後對戰 ( 所謂「打大佬」 ) 時之用,那「黑手」應有什麼特徵呢?
「大隱隱於市」,平日就以最不惹人注目的身分出現在大家身邊。 
 擅長把零碎行為連貫成大計劃。
可以大量調動特種裝備、衣物、工具───甚至是有攻擊性、危險性的───而不會被懷疑。 
有拆卸原有設施及把元材料重組成自己需要的工具形態之技能。
擁有在水、電、煤、土、木等各界的知識及技能。
在「破壞───重建───再破壞───再重建」時可以從中獲利。
天馬行空地想,倒可以把某些行業套用到故事中,串連起全部情節哩。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呼之則來,揮之則退?

朋友某君,在 Facebook 上的新撰文章,對於現今香港社會的激進活動,似乎有勸告稍息之意。不知當事人回想之前的鼓勵文字,撰寫之時有否預測到,對於星星之火,煸動不難,以後卻未必是自己有能力遏止的。

奇怪的是該位朋友,與國內的文化界人士都頗有相識,也參與過不必涉及內地資金的文化活動,見所寫的文章,見到國內的一些文化、保育項目,也有大表讚嘆的,所於國內的制度和運作,應有較大信心的,對於事情的反應也是如此,則那些不知已有多少時間───甚至從來───沒有到訪過中國內地的,依然用帶著嚴重偏見的目光評論事情,便完全不奇怪了。

任何人都有犯錯的自由,不過要負上代價的,遠不止當事者一人,便太慘重。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三罷」三問

是日有人提出「三罷」,即罷市、罷工、罷課。

到了 8 月初,是否很多學校本都已放了假?不知罷課之說從何而起?不過這不是今天主題「三問」之一。三問是:
  1. 示威人士在是日示威,算不算沒有「罷工」?
  2. 鼓吹罷工的同時,又阻礙交通運輸,那麼即使有支持行動的某些「罷工者」,豈不變成了「被迫停工者」之一,而不算是罷工?
  3. 在道路上阻塞的計劃,是否有預算了會令公共交通工具到不了醫院,影響到病人? ( 我希望沒有。 )
最後要說的是,所謂「三問」,只是玩玩,我沒什麼興趣得知答案。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黑白彩色照


網上有一批圖片流傳,指原來相片是黑白的,但在其上套上彩色的線條或花紋圖層,則在我們眼中,便覺得那些相片是彩色的。

我們的眼睛容易受騙,從而令我們深深倚賴眼中所見作判斷者,腦袋也會受騙,已經不是什麼新知,這種圖片只不過是比較新鮮的又一個例子,支持這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