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動作軌跡


有個廣告,男女主角動作之時,加上如星塵之特效,烘托出動作的軌跡,令到美感大增。

在功夫打鬥片中,我們也常見這種手法。在對打的人手上或身上撲上少許白粉,於是「中招」之時,便會見到白粉飛揚,如此處理,則中招與否以及力度如何,便從主要只由被打的人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顯示,變成觀眾也「可見」,大增電影出來的視覺效果和資訊傳達效果。

所謂「懂的看門路,不懂的看熱鬧」,任何創作,若要求欣賞者非具有十分高超知識不可,否則便不能能領略到當中妙處的話,是自限了「市場」的門檻,流行不起來也怪不得人。能力夠好的創作者,應該想辦法令到「一般人」也可以容易掌握,他們才能參與及投入。

記得不久前有一屆「奧運會」,電視台把很多比賽場面以超慢鏡頭重播,運動員的微細動作都可仔細欣賞到,真令整個節目的可觀性大大提升,否則如乒乓球及跳水等項目,快來快往的,知識和能力薄弱如我者,眼一慢動作已完成了,「欣賞」二字又從何說起?

想到的例子還包括籃球比賽,在籃球架的圓框之下會套上一個網,我覺得除了方便裁判區別到究竟是失球還是「穿針」等個別情況外,一般而言,也可令觀眾更易捕捉到籃球的去勢,明白比賽中的變化,增加比賽的吸引力。

在漫畫之中,有一種行內俗稱「風位」的方法,便是用以描繪出任何動作的軌跡,欠缺了「風位」,漫畫只能表現出靜態的一面,趣味便大減了。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新舊交替

人稱「股神」的巴菲特 ( Warren Edward Buffett ) 在電視上受訪,螢光幕上所見,老態呈現。記者仍然找他問意見,明顯是因為他還擁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而且還未有人可以替代到他。

時間流逝,而企業要永續,新舊人物交替不到當然不是好事,但這種風雲人物,往往擁有別人無法仿傚的專長,跟隨者能學到「形似」已經不易,要「神似」的話,真能得到五六成真傳者,已經不得了。


李嘉誠先生在某個專訪中談到子女教育,明言雖然對兒子的要求也嚴格,但他們始終是在溫室中長大的,與他要在惡劣環境下掙扎求生冒出頭來的一輩大不相同。

細想一下,當中確有很大差別。任何白手興家的人,無論怎樣堅持不給子女協助,任由他們憑自己努力開創本身的生意,但一定不會讓子女去到要捱餓的局面,仍然袖手旁觀。「富二代」未必沒有捱過苦,但在知道兩餐一宿定必無憂的情況下去捱,和在前路茫茫的困境中,永遠都不能肯定下一頓飯吃在何時,不能肯定會否變得無瓦遮頭、無家可歸的情況下去捱,需要的心理質素已經極不相同了。

十多年來,環球經濟經歷多次大風浪,我卻認為香港人根本在幾次風浪中幾乎是「未捱過」,現在社會上呻吟的所謂低潮,和一些近乎破產的國家情況比較,簡直是小兒科。香港人的潛力在欠缺逼迫下,如何面對將來來自周遭的競爭,情勢未必落觀。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錯字連篇


朋友分享了以下一個「腦筋測試」的題目。串法幾乎全錯的通篇文字,居然真是能夠讀得懂哩!

If you can read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forward it to your friends. Only very good minds can read this. This is weird, but interesting! 
I cdnuolt blveiee that I cluod aulaclty uesdnatnrd what I was rdanieg. The phaonmneal pweor of the hmuan mnid,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seno't mtaetr in what oerdr the ltteres in a word are, the olny iproamtnt tihng is that the frsit and las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till raed it whotuit a pboerlm. This is bcuseae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ord as a wlohe. Azanmig huh? Yaeh and I awlyas tghuhot slpeling was ipmorantt! If you can raed this forwrad it
FORWARD ONLY IF YOU CAN READ IT

 之前也看過一個中文版本的,但只是把文章中句子內的文字調亂了些次序,沒這次文章般「錯」得如此澈底。而那篇中文文章,我「閱讀」之時也是無礙的。

據這個測試的文字解釋,原來我們辨識英文字彙,首尾兩個字母正確與否,是最大關鍵,中間字母錯誤造成的影響則相對較小。

聯想起現在我在平板電腦上輸入中文時,用的是手寫法,而當遇上記不清楚筆劃的文字,乾脆亂劃一團,但又「畫」得出那字的大致形狀的話,系統有時也可給出正確文字來的,可見在這方面,電腦和人腦思維模式有些接近。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電子書架

日常都會帶有一兩本書傍身,隨身的平板電腦中則載有幾十部電子書輔助。這次更換平板電腦,要重新安裝電子書閱讀器,卻一直未能找到合意的。


想安裝回舊平板上的那款閱讀器,又不知它的名稱;根據版面格式在網上按圖索驥式搜尋,仍然不獲。

另找替代,又找不到就手的,於是「搜尋──研究──安裝──試用──失望──移除」,這樣的動作進行了十多次,目標仍未能達到。

我應是不會習慣只靠電子書的方式閱讀所有書本的了,不過帶備一些電子讀物,以防傍身的實體書看完了沒書可讀,不會有錯。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資料錯對

時機配合之下,更換了平板電腦。

更換硬件不是大問題,軟件及資料如何從舊機過渡到新機才是挑戰。這樣的事情,當然交給專家去辦。

特地選回同一品牌的電腦,到專門店去購買,然後由店員幫忙把資料過渡。這樣安排,省卻不少精神,但時間仍要投放不少;結果,店員幫忙把八成以上軟件及內容都抄到新機去,那已經很好了。

一些軟件,之前讓機器記憶住密碼,之後便不用再輸入,此時再次啟用,店員問我密碼,我記不上來,唯有先當是「忘記密碼」情況處理,即場開個新的密碼使用。( 店員肯定地告訴我 Gmail 的密碼最少是 8 位數字的,不知為何當時我始終試不成功後,卻沒試一次那個記得的 6 位數字「正確答案」。 )

回到家中,自行安裝了少許欠缺的慣用軟件後,使用新機,感覺良好,直至後來在 Whatsaapp 上查看舊資料,才忽然發現有個小問題;竟然有些相片錯對了,私人的相片,顯現到了商務聯系的記錄中哩!


我知道 Whatsapp 的資料轉移,文字和附件檔案是分開處理的,索引檔複製到新機後,文字記錄已可讀,而附件仍開啟不到;要待把附件的相片/音訊/視訊都複製到特定位置後,電腦按圖索驥可在有關地方找到附件的檔案時,才能夠進行開啟,供用家瀏覽。

卻不知上述問題,到底是過程中哪一環節出錯了?

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膚淺談點心

眾所周知,食物的烹調和食用,講究「色。香。味」,不過小時候到茶樓飲茶,沒有如此講究,點選有些食物時,可能只是根據膚淺的原因。

例如炒銀針粉,味道固然不俗,但更吸引的是它的獨特盛載方式。銀針粉會以大玻璃碗載住,再倒扣放到碟子上,銀針粉之間少許不同顏色的蔬菜可以透過玻璃看到,而上碟時把玻璃碗拿走,銀針粉仍保持半球狀,Presentation 有別於其它點心,相當美觀。


又例如啫喱,即果凍。

在茶樓售賣的啫喱,膠質較重,質地比較像近年漸流行的蒟蒻;不同顏色和味道的啫喱切成方丁,一杯盛住,上面灑少許椰絲,味道並不十分吸引,不過上面插著當牙籤用的小紙傘卻是亮點。小紙傘真的可以作簡單張合,小時候見到覺得很珍奇,啫喱吃完了,傘子當然也會帶回家中把玩了。


灌湯餃不是常物,一來並非每家茶樓都有供應,二來也並非每次去飲茶都可遇上它出籠。

原理上,灌湯餃像小籠包,出籠之時,滾熱的湯汁內藏在餃子之內,只不過灌湯餃的呎吋較大。茶客進食之時一路啜著湯汁,當然味美,不過小孩子很少懂得欣賞箇中妙處的,以我個人為例,灌湯餃吸引之處,甚至不在食物本身,而是廚師把它放到蒸籠時,要使用的一個獨特的「L」形金屬托,那個金屬托看起來,好像一件奇門兵器般,形狀別緻,常令人有弄回家中的衝動。


說到灌湯餃,現在茶樓所見的,上桌時湯汁已外露,餃子浸在其中,如此的「湯浸餃」,已經失去了「灌」的精神。不過這種失真,也不是近年才開始的。

我小時候有次去飲茶,點心車叫賣的是「灌湯餃」,上桌時卻是一個載著幾顆炸餃子的碗,然後點心阿姐從熱水瓶中倒出熱湯,把炸餃浸住,便是所謂「灌湯餃」了。當年有所預期,然後大感失望,如此的一次經驗,記憶至今。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昔日茶樓點滴

十分早期時,好像說「茶樓」、「酒樓」、「茶居」、「冰室」、「餐廳」等稱呼,是有明確分野的,漸漸界線便模糊了。我童年時去飲茶,食肆名稱便有些是「茶樓」,有些是「酒樓」,服務範圍及運作模式,基本上是一樣的。

一直住在元朗,記憶所及加上長輩分享,單單在「元朗大馬路」 ( 青山公路元朗段 ) ,便曾有過不少茶樓,有一些雖久聞大名,但我應無緣幫趁過。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於「國華大廈」的「好相逢酒樓」,因為我祖父最愛幫趁,有時甚至早在門口等候茶樓開門;此外我飲茶的地方,反而是「大榮華」、「榮華」、「嘉城」、「嘉好」、「嘉麗華」等非在「大馬路」的茶樓居多了。


那時飲茶,搭枱共坐是平常事,未有位時,見有人狀若快將離去,便貼身站在一旁,伺機而動。上一手茶客走後,桌面有少許垃圾,伙計從口袋中隨手拿張小卡紙來一刮,撥到地上便是,沒有人覺得有問題;之後若見枱布髒了,有時把布腳摺上來遮掩住,有時拿塊細小的枱布加上去蓋住,總之不是整塊枱布已很骯髒,未必會動輒換塊新的。

我去飲茶的年代,手捧點心叫賣的比例已不高,主要都是利用點心車,從廚房出爐後,便沿一個方向繞著圈;坐位較遠者,想確保吃到想要的點心,便會在點心車未到前主動拿取,否則手慢一點,便向隅了,要再等候下一輪登場。( 有時有些點心,還不一定再有下一輪哩。 )

點心車設計大同小異,當中有兩款最易認,其一是售賣豬腸粉的車仔,因為裝載食物的是鵝蛋形碟子而非蒸籠,上面又有金屬蓋子;此外便是售賣煎炸食品的車仔,客人點選了煎腸粉、煎釀三寶、中式糕點等食品後,阿姐便把車仔停下來,即場炮製。煎炸食品的車仔下面,會放置鹹水角、芋角、春巻等預製食物,讓客人自由取用。車心車前有位置,插著寫有所售賣點心名稱的膠牌,已售完的,便把膠牌反轉,文字向內。


埋單時是以即場點算蒸籠和碟子計算價錢的方法為主,所以那時的電視劇和電影中,仍有描寫茶客如何藏起餐具以走數的情節。我個人首次在拿取食物後,要即時在卡紙上蓋上印章的經驗,便是發生在「好相逢酒樓」。

偶然在茶樓上會見到老式售貨員手上拿個硬殼公事包,打開之後,五花八門的貨品,包括墨水筆、打火機等物,在招攬生意,不過遇見的次數不算很多。倒是有個賣玩具的較多見,他身上掛滿各式玩具,手上拿著某種可以發聲的東西,例如揮動棒子便會轉著打圈、「格格」作響的「小露寶」之類,逐枱經過,製造聲音以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

茶樓門口必有大型報攤,大人看各自心愛的報紙,小朋友有時幸運可以買到關於電視卡通片集的小書,各有各看。飲完茶後,大人把看完而沒弄污的報紙給回報攤,加少許錢,再換另一份報紙拿回家中,而報販便把那看完的報紙再賣,這個做法和「拍拖報」一樣,已經成為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