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風。水

超級颱風「尼伯特」在臺東。





武漢暴雨成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hETPu-hec


祝福各地市民平安。多謝各地各級公務人員在救災過程中的努力。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金錢的概念

看的小說很多都是老書,有不少翻譯的外國作品,在我出世之時,作者甚至已經死了。時間相隔太久,若加上跨地域的文化和歷史差別,當看到書中寫及具體的物品價格之時,便未必那麼容易感受到作者本想表達的效果。

以重看又重看過很多次的「柯賴二氏探案」為例,書中多次描寫柯白莎往往只滿足於蠅頭小利,到最後賴唐諾不單把案件解破了,還得到遠多於本來可收酬金的金錢,每有這種情節出現,我便只能計算、比較最後他們得到的款項,看看是本來款項的多少倍,而不能直接地驚嘆:「嚄!竟然能有那麼多!」

這種故事,又常涉及遺產、保險金,我看到一個數字,作者/書中角色說是很高,我便接受了是很高,至於高至什麼程度,可以足夠一個人舒適地花上多少年,我便不能產生一個即時的概念了。


即使撇除了異國的因素,讀以 1960、1970 年代作背景的香港寫實小說,又或是在以銀兩、金子為貨幣的武俠世界中,我也是不能清楚地掌握故事中所講的東西售價,其實是高是低的,端看作者如何形容便如何接受算了。

看過有些考據,想知道古代故事中的「一兩銀」應理解成現代社會中的幾多元錢,驟聽好像有些無聊,其實相當實用。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京華春夢」小說談

沈西城兄所寫的「京華春夢」小說看完了,感覺十分良好。

據嘉賓序文的資料,在撰寫這本小說時,西城兄是刻意模仿故事原型小說「金粉世家」的作者張恨水之筆法。我未看過張恨水的作品,是耶非耶,是似非似,便不得而知了,但感覺現在的手法,很是配合故事講大家族恩怨情仇的「老套」風格,寫來平實,但味道卻很濃,相當好看。

我還是覺得現在的小說沒從前的小說好看,即使是新寫的,也是用舊手法寫的比新手法寫的好看。據一些朋友包括倪匡先生所言,是因為「作者進步了,讀者沒進步」的緣故,若真是如此,我也只好接受「沒進步」的缺點並依然故我了,始終看小說是一己之事,個人感受最重要。


之前的一些疑問,看完全書後算是有了答案。果然這寫作計劃發起的並不是西城兄,但原來也不是電視台,而是身為「京華春夢」劇集粉絲的出版人,電視劇照等都是購買版權而採用的。

「京華春夢」電視劇播出至今,已經三紀,主題曲還是不時可以在電台及演唱會上聽到。當年的演員到底有些什麼人?我開始讀這本小說時本來已經記不起來,一面閱讀書中角色的言行,一面在腦海中搜索當年「無線電視」的班底中有何人合適扮演,之後再看附上的角色表查證,居然也能猜中十之六七,成績也算不賴。哈哈!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幸運降級

約半個月前,不慎而又無端地,公司的電腦「被升級」至「Windows 10」,十分幸運,昨天有專家到公司維修系統,聽聞原來已安裝的系統中有個選項,可以降級回原來版本的,當下照辦。同事則沒我如此幸運了,因已過了 30 天的限期,已經無從挽回。


在我的個案,「Windows 10」獨立運用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因為個別共用硬件支援不到,才選擇還原系統。

現在在不同地方所使用的電腦,OS 系統和「Office 軟件」的版本都是不同的;近日某些新開的檔案,工作過後儲好,再開時便出問題,最後一次打入的內容都消失了,唯有找回對上一次版本的備份重做,也不知是否與系統的不統一有關。

總之電腦檔案的處理,我發覺無論如何小心奕奕,總是會出事的,只是看問題大小而已。但今天生活,又不能不依賴電腦,實在無奈。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倪匡談往事」和「倪匡談命運」

今年有兩本倪匡先生的書推出,都是根據舊書擴充再版的,一本名為「倪匡談往事」,一本名為「倪匡談命運」,「豐林文化」出版;原書應分別是「倪匡傳奇」和「靈界」。

舊書重印,除了因為原書已絕版難尋,同時也是一個好機會,可以更正從前的錯漏。

倪老回歸香港生活後,接受過多次訪問,好一些他的歷史細節,都被刨了出來,接著當大家把他從前文章中所寫,跟今天他所講的對比,便發現很多矛盾之處。到底真相如何?這次的「新書」加上由上海王錚兄負責的一個「Q & A」答問環節,當可有助驅走疑問。


認識的「倪迷」之中,王錚兄的魄力特別叫人讚嘆,對於倪作,他不單一一閱讀,還會認真欣賞、仔細分析,再加上系統化整理;整理出來的資料和見解,有時化成文章,有時印成書刊,成文或成書後,又不吝與別人分享。倪老這次的書,有此奇葩粉絲參與製作,是讀者的福氣。

猜想這兩本新書,應會是在「香港書展」時推出吧?不過我至今都沒去了解今年的書展展期在何時,大家自行查資料,到時捧場可也。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拾遺

遺失了手提電話,之後居然又拾回了,真是幸運之至。

更換手機的次數也不少,但多是由於機件故障,因為遺失而需作補充,對上的最後一次,也記不起是多少年之前的事了。

發現手機不見了,先是在晚上 8 時多,當時以別的電話致電自己號碼,未能接通,直覺上想到的便是手機已被人拾走了,對方即時把機關上了,讓人追尋不到,之後對方便會把手機據為己有。既然「確認」了手機已遺失,當下便聯絡服務供應商,把 SIM 卡停用,免得以後不知會收到什麼天文數字的賬單;之後趁著面市部未關門前,趕去領取了新的 SIM 卡。

新的 SIM 卡在手,但未回家,手上沒有後備手機,便只以 Whatsapp 在兩個群組上留了言,通知最常聯絡的人;到肯定家中沒有後備手機可用,出外購買,並連隨把新 SIM 卡換上,那已經是次日下午的事了。

本來事情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不過我購買手機的地方,跟我回想後認為有機會遺失原手機的範圍並不遠,便走回去,按事發時走過的路線重遊,尤其注意幾個曾駐足的位置,最後,約 20 小時前遺下的手機,仍然安靜地躺在路旁。


剛好是周末,清潔工人未打掃,而又剛好在這段時間內沒有下雨,所以原手機仍然安好。至於為何手機開著,也操作正常,我打電話嘗試「確認」時則未能接通,既然機已尋回,也不去探究原因了。

紛紛擾擾,輾轉之下,變成無端花了 HK$ 188,讓家中多了一部可作後備的手提電話,如此而已。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危殆及嚴重


電視新聞報導,青年在換心手術後,情況「從危殆轉為嚴重」。

平時聽到某人「情況嚴重」,已經很「大件事」,但經過比較,有個「危」字的「危殆」,便又似乎更負面一些。

這種醫生形容病人情況的字眼,都不知有否客觀業界標準;就算有,大概普羅市民一般都不清楚。新聞報導時,加上一些有趨向性的字眼,如「從危殆改善至嚴重」,令人容易掌握病人情況是轉好了還是轉差了,豈非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