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港漫循環 (2/3)

網上有人批評「港漫動力」計劃,應該是因預期該計劃頒發的獎項「是為了鼓勵及推介新人」,所以當看到許多資深畫家得獎時,便覺不妥。我和這資助計劃毫無關係,只不過旁觀幾年,認為有關計劃也算是走對道路,推出是「為了鼓勵及推介新書」。

作為讀者,我們想有些新的、好看的原創漫畫,製作人背景是什麼我們不需要知道,情況一如半世紀前港漫中未有作者信箱專欄前一樣。

「漫畫」這元素是不死的,不必挽救,現在任何資料內容表達時都不會只一大堆文字的,製作者不適當地加上些表格、插畫、圖案的話,恐怕連他們本身也支持不住;平面設計、單幅畫作也沒有消失的危機;瀕危的是「以連環圖畫說故事」這個做法,它們的成品也即是實體港漫書刊,看的人少了,畫的人也少了。

所謂「拯救港漫」要做的,精準地說,就是要提高畫和看實體港漫書刊的人數。


( 1/3 <--- 前文 )          ( 待續 ---> 3/3 )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港漫循環 (1/3)

這幾年香港推出了好些漫畫,故事是中短篇為主,很多都是一期完,小團隊製作,主筆肩負大部分工作,再由三兩個助理輔助那些自己不擅長的工序,然後在互聯網上直銷,或和個別書屋及中介人合作,以較小規模的渠道進行銷售。

那批書大部分是由「港漫動力」出資支援而出版,就算有所謂「利潤」也是扭曲了的;餘下的作品多是由主筆自資推出,可以不虧蝕的利潤也並不高。這樣的情況,並不算是健康常態,到底香港漫畫能否再次出現一個有系統、有生舊交替的市場,長遠發展下去?有人樂觀,有人悲觀。

悲觀者很可能仍預期著「大一統」的局面,所以認為需要個百年一遇的繪畫天才或商業奇才,才有希望,我卻認為,這並不必。現在情況,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頗類似,只要仍有足夠的看漫畫的人和畫畫的人存在,自然有如「保光出版社」之類投資者「收稿」,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各領風騷。


( 待續 ---> 2/3 )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手粉與豆腐

中式傳統糕餅,容易令人飽肚,這在過去是個優點,現今當許多人把它作為零食時,有時反而成為缺點;加上進食之時唐餅比較黏喉,便更易為人捨棄。

傳統餅食中有幾款我常捧場,其中之一是「手粉」,這食品因近日一個官方推廣圍村文化的活動中有所介紹,便在傳媒文章中多見曝光。它方方正正一小塊,內有薄薄一層花生茸,裝飾也只是在頂上加個紅點,淡淡米香夾雜甜味,相當可口。


從小已有食用手粉,卻是剛看網上文章,作者引述圍頭婦人所講,說廣府話俗語「呃鬼食豆腐」所講就是當祭鬼時買不起豆腐,便用手粉假扮豆腐來騙過鬼魂,我讀了也和那作者相同反應,大呼:「竟然?」真是萬萬想不到這個方向去!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書本設計

不必在很近年找例子,就是十多年前已可見市場上的新書,內頁版面上多了許多花巧,紙張雖大,上下左右偏多圖畫配襯,留白空間亦多,所以一頁內包含的字數並不多,我個人意見,這很不實際。

近日經過書店,見連書脊也淪䧟了,上面印著的書名,寬只佔了可佔的三分之一左右,導致頗長的書名離遠便看不清楚。設計者真是認為美學什麼的,比起清楚傳達文字訊息更重要?

實在叫人費解啊!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夾擊

兩個風球,一個奔向海南島方向,一個朝台灣那邊走,且預料未來走勢都不大會正面吹襲香港,但似乎本地也難免受影響。

天氣炎熱是一定的了,至於是否翳焗便人言人殊。同是熱天,只要沒那麼爽快的日子,便常與未來的壞天氣掛勾,認為是正孕育風雨,所以悶熱。

現在鄰近的一個熱帶氣旋已帶來了段「一號風球」的時間,至於另外一個雖說會遠去,但稍後反而會更接近香港的,屆時本地不知會否再掛風球了。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一騙再騙

廣東點心中,雞球大包現在實在鮮有供應,也就罷了;糯米雞則是常備的,所以我追尋合格糯米雞的動作一直不斷。

市面上的糯米雞,來自酒樓的,來自點心店的,也包括冷凍食品,形形色色,數不勝數,可惜合格的甚少,更別說是超卓之選了。有不少連體積也叫人接受不到,細得只能稱作「珍珠雞」;內饀十之七八,亦是以單純肉醬肉汁為主,間或有些少大塊點兒的豬肉或火腿,如此而已。有些糯米雞會摻雜包括但不一定全有的食品如雞肉、冬菇、蛋塊等等,但通常份量亦小。

假如豬肉、火腿、雞肉、冬菇、原顆鵪鶉蛋或熟雞蛋件等饀料齊備,加上不差的糯米飯包裹,我便滿足了,也不要求內餡水準要有多高,慨嘆這個「足件」的願望,也已極難達到。

一次又一次嘗試,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後,當遇上未光顧過的新店,見他們寫著「傳統糯米雞」、「懷舊糯米雞」、「足料糯米雞」等字眼,還是忍不住又給那些新店機會。然後,再次被騙。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書展的初心

老友仍是一貫支持「香港書展」,如常辦了特別入場證,可以多天多次進出會場。我則是已多年沒怎參加這活動了。

現在的文字讀物參展商,往往就是書本的出版社,重點在於把貨品銷售出去;過去的展商有很多是書店,「書展」的焦點就在個「展」字。

從前不同的書店有不同的定位和進書策略,在某家書店中可買到的書,未必可在別的地方找到;因許多人都不能長期逛盡每一家書店,在大型書展中,能同時瀏覽到眾多書店的推介,便有機會遇上一些好書遺珠。

現在逛書展,可有機會有三方面的得著:一,找到久尋不獲的絕版書;二,書本大減價;三,可遇到作者本人,或買到作者的親筆簽名本。應該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