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旅遊地圖

到海外旅遊前當然要做些資料搜集。要去一個從未到達的地方,這個階段開始時定必十分茫然:有些地方名稱常聽到,但實際上是在該國的什麼位置?各自又有什麼可以玩樂消閒之處?有什麼著名的景點?那些景點的賣點是什麼?是否自己會感興趣?找幅當地的地圖,在上面記下住處、景點、交通點的位置,宏觀之下,可以有助規劃行程。

當實際遊逛景點時,宏觀地圖一是太過空泛,又或是相反地用不著的資訊太多,通常又要找張小區地圖,以便根據街道名稱和大廈、商舖名稱辨認方向,但當然,手上持有多份地圖,換來換去又是一種麻煩。

今年年底外遊,大方向已定,而資料搜集期的「陣痛」階段也已過,可以暫時放輕鬆一點。自己標上資料的地圖製過,在網上看到一些朋友分享的小區地圖又覺甚有幫助,現時最新的工具,結合兩者,把網上找到的一些小區地圖附加在大地圖上,基本上可以做到 One for All。

希望如此。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入廠」


這是看本土漫畫學回來的俗語;「進醫院」有一稱呼,叫「入廠」。

近月親朋之間「入廠」個案不少。用回「進醫院」的說法,事無大小聽起來都好像很凝重似的,反而以「入廠」形容,想到有時手提電話或電腦等用品,都有些輕微事情要找人修整一下,東西到了專家的手,三幾分鐘可能已經搞定了,感覺上問題便不是那麼大了,住院也不過是「定期維修」而已。

忽然聯想到而有感,寫幾行字。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尖沙咀「重慶市場」

家住元朗,所以特別留意元朗的老相片,看看有否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冷知識」可以增廣見聞。近日看到另外兩張老相片,則是關於市區建築物的。

彌敦道的「重慶大廈」,算是遠近知名吧?連不少海外朋友都聽過。但為何大廈以「重慶」為名呢?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問題,只是自然地接受了。

老相片顯示,原來該處以前有個「重慶市場」哩!這相片據說是 1953 年拍攝的,不知該市場何時拆走?年輕一輩的朋友,又有多少知道這市場的存在?


上面的相片貼出後,又有另一朋友回應。另一張相片顯示,原來從「重慶市場」旁邊遠眺,可以在彌敦道的位置,看到「訊號山花園」的啊!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XX 已死」

網友分享了一條「短片」。──說「短」,可能不是人人同意,因為也有 9 分鐘長。

片子的名稱,寫成書面語,是「為了兒子進名校,我們搬了進九龍塘凶宅」。點子不算十分超卓,但拍出來的效果也不錯。


現在無論是拍攝短片也好,寫作、繪畫、編曲都好,藉著科技的發展,要掌握有關的基本技巧已經容易了很多,而視訊、文章、圖像、音樂以後也仍會是社會上不能或缺的元素,所以說什麼「音樂已死」、「小說已死」等等,都不是事實,死亡的其實只是過去的行業運作模式。

以寫作為例,自行以電腦寫作,自行貼到網上去,自行回覆讀者的問題和意見,有多大難度?寫,一直會有人寫下去;看,也會有人看到;甚至可以取得甚高的讀者好評。只是大家都想不出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可以在什麼環節取得收入而已。

而任何行為,當不能產生收入,便沒有「行業」可言了。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自然萬萬千千物事的存在和活動,都不是因為人類而產生的,如何活動也不會是視乎人類的反應和感想而有所改變。

喜歡聽一位導師講課,或喜歡看一位作家的小說,或喜歡聽一位作曲家的樂章,欣賞那些作品已足夠,不必把那導師/作家/作曲家視為偶像的;有關的導師/作家/作曲家被封為偶像與否,是被動的,若干年月之後,該導師/作家/作曲家的言行因不符合支持者預期,被埋怨「我還怎可再把他當作偶像」,也是被動。被埋怨者可以做些什麼?大概也只有一笑置之吧。

相比起來,教授數學者比教授哲學者有個優勢,不會被人批評:「之前導師所教授的數學運算支持我的説法,這次的數學運算不再支持我的說法,定是導師攀附權貴開始針對我了。」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沈西城談「三亳子小說」


2015 年文學月會/香港文學專題講座
「香港文學記憶」系列第一講──「三毫子小說」

日期:2015 年 10 月 31 日 ( 星期六 )

時間:下午 2 時 30 分至 4 時 30 分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主持:施仁毅先生 ( 「香港小說會」創辦人 )

講者:沈西城先生 ( 「武俠世界」雜誌社長 )

機構:香港公共圖書館主辦
   「武俠世界」雜誌協辦

備註:粵語主講
   免費入場。座位先到先得
   請於講座舉行前15分鐘入座

查詢:2921 0323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司徒 Sir 談港漫

Blog 友 Szeto Bee 有感而發,在 Facebook 上貼文,從日本漫畫「刃牙」談到香港本土漫畫市場的發展。行文一貫地簡單而明瞭,加上回覆的作答,都一針見血,道出的全是我心中所想。


我個人意見,市場萎縮是大勢所趨,出版漫畫的邊際利潤大不如前也是事實,不過仍然可以容納到小量作品生存,讓一班製作人員「可以搵到食」。如果推出一本漫畫,連現存者銷量一半也達不到時,便是實力問題,不可以盡說是市道如何差勁作為下台階;實力不足者,即使在市場上可以容納上百本作品時,銷量排行也會是在百名之外,同樣是生存不到。

狹義的「港漫」,在輝煌時期,主要分為兩大派系,即「黃玉郎派」和「上官小寶派」,讀者一般的印象,「上官小寶派」的作品公仔不如「黃玉郎派」的精美,而以故事吸引取勝。現在市場中可以存活下來者,牛佬 ( 文啟明 )、邱瑞新鄭健和都算是「上官小寶派」的,此外屬「黃玉郎派」的邱福龍,畫功始終強勁,但個別作品的銷量則很受故事吸引性所影響,這個現象,很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