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新報紙

昨日快到半夜時,經過報攤看到,問報販大姐:「這是雜誌,還是報紙?」雖然附送不止一本雜誌,但聽到那的確是一份剛創刊的報紙,真是大大的意外。

居然還有人出版新的收費實體報紙?在今天的香港?於是便買了回家。


這份「香港 01」份量甚足,售價 HK$20 ,種種跡象顯示,不會是以日報方式出版。在互聯網上找資料,「維基百科」介紹說:「香港 01 是一間位於香港的網上新聞機構,以手機應用和網站作為主要傳播平台,於 2016 年 1 月 11 日正式運作。同時在 2016 年 3 月 11 日起於香港地區發行周報。平台由《明報》前老闆于品海籌劃創辦。

為什麼我還未看內容,便猜想它不會是日報呢?定價當然是一大指標,要消費者每天掏腰包拿 HK$20 購買這種並非生活必需品,在今天並不是易事,所以合理推斷,它的出版頻率會是低於一日一次;而且它的製作又不是像「都市日報」般只報標題及短小內容的路線,一報兩書的足版內容,現今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每天消耗這麼大量的文字?須知道像「經濟日報」每天附送的書刊,其實是工具書,讀者只會跳看自己需要的部分,而「香港 01」這些書刊,卻是預算讀者每頁閱讀的。

我已不算害怕閱讀文字的人了,昨晚買了的這份創刊號,我都未看;若今天再來一份同等字量的,累積起來,要在一天內看完,也要大叫吃不消了。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牙刷

各方各地的人,各有地方風俗,能互相知道、理解已經很好,要認同、跟同又是另一層次的問題。例如歐美人士對於牙刷的重視,便是我沒有共嗚之處。

在香港,樓盤廣告若說「拿根牙刷便可入住」,那也只是宣傳用語,強調所附送設施的完備,但歐美的創作故事中所見,牙刷是像徵意義和實際意義俱在的,在某人家中看到多了一根牙刷,便立即想到該人有了同居者,而非某人有什麼事情也要經常用到牙刷,所以要多放一根,或有親友間中會到訪而多放一根備用。

幾乎是到了「牙刷在人在,牙刷亡人亡」的地步。


剛剛看了本「推理小說女王」的書,一位少女的母親被殺,主角建議安排她到自己家中暫住,少女一秒都不想多留家中,主角卻堅持她花點時間略為執拾一些細軟,因為他們家中不能為少女提供到牙刷,真是令我愕然到極。

我可以理解歐美人士把牙刷看成敏感的私人用品,不得共用,但十分想不通再多買一根新的有什麼困難。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人命如草芥


一位便利店店長,因有人盜竊店內零食並堂而皇之進食,出言干涉,最後被刺傷胸部,情況危殆。事情就發生在我們寫字樓附近,當晚下班,仍有警察和記者在工作,並有不少圍觀者。

那邊廂,在電視的新聞報導及網上留言中,都看到有很多討論及轉載,關於學生自殺的新聞。我並未作過正式的資料搜集,不過總的印象來說,似乎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發生了的個案也並不少。

兩者性質迴異,但都是「視人命為草芥」的例子。有人視別人的性命如草芥,有人則視自己的性命如草芥,同樣令人慨歎。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曙光計劃」。傢俬回收

經姊姊引領,周末時到了屯門一家位於工廈中的二手傢俬家品店,參觀了一轉。

香港人浪費傢俬,問題相當嚴重。一手樓盤附送傢俬家品,業主甫入伙便即把贈送的東西清拆丟棄,再自行添置,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搬遷之時,是大屋搬細屋也好,是細屋搬大屋也好,總之新居入伙,便要求有新景像,用過一段時間的傢俬、家品即使還可使用,也有可能被棄置,這種情況,親見親聞的例子更多。

有次幫助朋友搬家,他有一張大桌子,金屬骨架,玻璃蓋面,新淨而實用,想要送給我,無奈我家太小,路途又遠,接手不到,只有由它留下來。最後是由什麼人拿了回家或放售了,又還是被運到垃圾堆填區去,我便不知道了。真是既浪費又可惜。

我參觀的一家二手傢俬店,是在「曙光計劃」下所營運,現場所見,貨品數量不算十分多,當中又以櫃類和架類居多;有些是頗完好的;有較大瑕疵者會在工場修整。所有物品放售的價格都頗低廉。

這真是德政,值得大力鼓勵和提倡。


話說這趟前往,目的只是見識,並無計劃購買什麼東西。──而事實上,也本來是沒有購買什麼東西便離開了的,但正要離開時,卻見到有幾箱新收到的書本,一翻之下,便停不了手。

為何這店子會有二手書放售?因為有些收回來的傢俬並非空置的,組合櫃上有擺設、家品,書架上有書本、影碟等,這些家品都一併回收了,於是也堆放在一角讓人選購。

最後以 20 大元,換來一堆二手書,當中竟然頗有珍品哩,真是意外。


http://www.chukongplan.org.hk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自備衣裝

除了少數國家可能有嚴格控制外,似乎許多國家的新聞及天氣報導人員,上鏡時穿著什麼衣物,都是自行安排的。

早前看了段短片,天氣報導女郎出鏡時,衣服顏色和背景顏色相近,加上電腦特效後,女士的身體便呈現「透明」的效果了。說有趣真有趣,說尷尬也真尷尬;之後男同事在鏡頭前把自己的西裝上衣披在女士身上,則更是罕見中的罕見。

雖然,監製不是萬事通,也不能預測未來的大小事情,不過即使說幕前人員衣服自備,是否合適、會否造成什麼問題,說到底,把關的工作也應是監製的責任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xvx8g5zyg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無盡的作品

一位朋友在努力搜集所有利志達君的作品;一位朋友在整理倪匡先生的武俠小說清單,以及他所編劇/創作/演出的電影清單。上述兩者,都是苦差,而且極難做到。

──難在一開始時沒有正式的記錄。


兩位創作者都是只要有人收稿,埋頭便創作,創作了便遞交,交了便算數。現在兩位朋友所整埋出來的清單,極有可能已經比起作者本人能列出來的清單更齊備了,可惜,沒有人能告訴他們何時才算是完成。

外國有替創作人出版「全集」的美事;在香港,對於很多創作者來說,此事較困難。早一兩代的著名作者,作家也好,漫畫家也好,插畫家也好,為稻糧謀,有人肯收稿已是額手稱慶,來者不拒,無不是作品多如恒河沙數的,經歷那麼多個年頭後,再想整理出一張無瑕清單,如何不是 Mission Impossible ?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熱蔗

早前村中大型活動時,有少許流動小販前來駐留做生意,其中之一,售賣熱蔗,是我不懂欣賞的懷舊食品之一。

街頭上販賣的熱蔗,多是黑皮的,而顧客進食時,有要求小販把皮削去的,有原汁原味連皮咬的,視乎個人口味。

看過一些愛咬熱蔗的朋友所寫文章,綜合而言,好像都是說結愈多的蔗便愈甜。我零碎的咬蔗經驗,中段的蔗身,有時一咬便裂開,流出汁液,有時卻噬咬多次都咬不進去,但一遇到蔗結位置,只有投降。


十分遙遠的記憶,我還進食過熱蔗的,但不知何時及何故,已經養成了個反射動作,一看到黑蔗,頓時便覺得牙鉸發軟,加上現時的牙力不佳,便更不敢嘗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