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區份變化

 舖位的價值反映租值;有時有些商舖的交易,成交價高於「市值」,是因為買家用作衡量的,是有關舖位「未來的租值」,而非「現在的租值」。即使業主不投放分亳於改善舖位的硬件上,假如物業所在地方周邊出現變化,也可能帶動到物業的價值上升。

同樣是「變」,形式上可以千變萬化,無窮無盡。規模小至一家大型連鎖店的落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但同樣,要搬走也易,對周邊所帶來的好處,亦可以消失得很快;如九龍塘的「又一城」、旺角的「朗豪坊」及觀塘的「APM」等大型商場的出現,發展過程長,但慢慢建立起來的結構性影響,便不會在一時三刻失去。

由政府帶動的區份變化,捕捉得到可以有可觀回報,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就算最終獲利者,往往也需要守候,可能需要沉澱資金一段長時間。天水圍及將軍澳新社區,發展至現在的成熟,要多少時間?投資者若想看到土瓜灣等舊區的大型重建,又要等待多久?元朗邨清拆後,地盤空置多時,直到「世宙」入伙,中間隔了近20年;北角邨好些,但清拆之後,到大發展商投購到地盤,中間也相隔10年。

想順應政府區份發展的投資者,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就算以觀塘為例,本來已存在足夠的民生及商業消費基礎,「裕民坊」的重建項目亦勢在必行,只差時間,但在舊區清空而新區未至,那段人流銳減的空檔時間,可能帶來的經濟壓力,也不應忽視。

曾經,尖沙咀碼頭的「羅馬廣場」計劃以及銅鑼灣「崇光百貨」附近的「地下街」概念,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注意,地產代理因此替不少「做夢者」在相關地區購入商舖,期望可獲厚利,結果,經過多次可行性研究後,這兩個計劃都沒影了,也算是投資者「跟車太貼」的教訓,可作為誡。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奇異「特別版」

許多年前,龍頭報紙的頭版分成兩個版本,同日推出,令人驚異,到了今天,一本創刊雜誌也可有近 10 個不同封面,而內容相同,亦不是怪事。

香港漫畫,現在也常分成不同版本,有些如前述,只是封面不同;有時不同的版本,確係有異。

近日在報攤,見到書叢中有本「李小龍」的「復刻版」十分突出,封面印刷分明是漏印了某些顏色,而內頁初步看來,並沒有問題。向報販一問,報販回答曰「是鐳射版」。我最後只留了一句,「那我真是不懂了」,之後買了想買的東西便離去,沒再多言。


我知該書除了「普通版」外,確有其它「特別版」,除了封面顏色處理不同,附送的海報之呎吋及處理也不同,連專欄內容也是有些不同的,但種種「不同」中,一定沒包括這種印漏顏色的設計。現在的港漫「特別版」太多了,之間的差別我常常也要花些時間才約略搞得明白;報販在這範疇也算是專家了,亦會弄錯,何況一般讀者。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時與命

電視台接連兩套劇集,我的個人意見,後的一套水準比前的一套高,而據在互聯網上看到聽到的資訊,見不少人也和我有同感。但剛剛發表的收視統計數字,卻反映前劇的收看人數比後劇更高。

其實不必多講,大家都知道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內,因為疫情影響,許多本應已外出另有活動的市民,都迫於留在家中;在家中的活動選擇有限,本來沒興趣、沒打算看電視的朋友,很多都會成了觀眾,推高了本來「應有」的收視。

現在慶幸本地疫情有所放緩,公眾場所能夠接待的客人數目增加了,迫於留家的朋友減少,電視節目的收看人數漸回「正常」水平。在這交接階段,比較緊接著的兩節目之收視,不太公平,但亦無可奈何,說來「運氣」也是實力之一,唯有成敗論英雄。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補購漫畫

現在香港出版的本土連環圖漫畫,少了很多很多,自己想買的更少 ( 當然!不會想買的比市場有售的更多者! );但香港的報攤,同樣也是少了很多很多,每本港漫,未必每個報攤都取貨,所以有售的更少 ( 當然!道理同上! ) 。

因為會買的漫畫,都是每周在出版之時自動購買了,所以想方設法要「補購」剛過去的一期兩期漫畫之經驗,實久違矣,近日因有漫畫的復刻版本,早期期數是多冊一套的經書商銷售,後期的卻回歸傳統,逐期逐期的,和新書同樣處理經報攤放售,一不習慣,便買漏了。

特地在多區的多個剩餘的報攤搜尋,都找不到所需的,只好再託相熟書商向出版社補購,幸好成功。

現在直接找出版社補購書本,和從前不一樣,從前的話,回書可能很多都在發行商之手,讀者找到出版社也無用;而且昔日不斷推出的新書多,若要找的期數出版已有一段時日,回書可能已被更後的回書掩蓋了,要找也無從,想補購亦補購不到。

循「正途」補購不到的話,過去也許已沒法了,現今,慶幸還有活躍的二手市場,可在網上尋找出讓者,仍有希望。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招式

常聽到有人詬病香港的連環圖漫畫,獨沽一味是「打書」。這個說法,是對也是不對───確是有這種類似「獨沽一味」的情況,但「打書」也是經過許多作者寫過許多種題材的作品,由市場汰弱淘強之後,剩下來的「勝利者」,是符合市場需求的。

打書的成功自有原因。看漫畫,作為消遣,若是三扒兩撥已看完,讀者會覺得並不化算。好的書可以令讀者一看再看,仍覺趣味,但一些題材例如懸疑推理,當看完一次後,謎團已知答案了,看第二遍時如何還可享受到同等樂趣?若是打書,則在一看知道劇情後,二看三看還可細味打鬥過程中的招式對拆細節,便可以享受得夠長時間了。

我對經典港漫「李小龍」有份情節結,在它於高峰滑落後,我一直等待它的重現輝煌,多年以後,到了全書大結局,都未能得見,很是失望。但就算是具有如此情意結的書,包容程度很大,就算是在別人眼中很好看的段落,由於沒有了主角的招式對拆場面,我仍不會覺得它成功。

「黑手黨新主」的一節,相當受到讀者歡迎,但在那時期,第一男主角李小龍發揮甚少,而且主編上官小寶又在嘗試「無招勝有招」的方向;這可能會暗合現實生活中的李小龍之「截拳道」精神,但卻不是上官小寶筆下那本「李小龍」的味道。又之後,「牛佬」主編的階段,想把李小龍寫成「宗師」,便讓他出手極少,一出手又打得沒幾招已可取勝,亦令到故事欠缺應有的吸引力。

猶幸若撇除原作者兒子鄺世傑「蛇尾」的一小節壓軸故事不計,「李小龍」一書在大結局前,經原作者的手,亦出現過幾場精彩的招式對拆打鬥情節,在大遺憾中,亦算有些少彌補了。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續談「慈雲山七鷹」 (3/3) 招式對拆

看了兩期「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暫時所見,這本新漫畫中有招式對拆之實,但並無招式之名。

武功招式而有名稱,在武俠小說中,也不是一開始如此,但有了創始之後,後繼者眾,便成了普及標準;在電影中招式名稱少見許多,但在一些例子如李小龍的電影中,「小龍問路」及「大龍擺尾」之名,也叫人難以忘懷;而在武打漫畫書中,情況則和武俠小說相近,漸漸形成的標準,讀者們也都接受。

「牛佬」文啟明寫這的本書,傾向寫實,例如第二期第 21 頁首格,旁白寫「密密麻麻的鷹爪,不斷迫著王小虎」,也沒有沿用港漫中常見手法,在同一格畫面內畫出多隻手掌,以產生「密密麻麻」的感覺,我的個人意見,認為不大理想;而這種「寫實」的打鬥中,若說作者不會替招式冠名,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假如我上述推斷準確,便是作者的看法跟讀者期望有所落差。同樣是繪畫主角向前跟一腳之後又向後掃擊,配以「青龍出洞」和「神龍擺尾」兩個招式名,及不配上任何招式名,可以勾起讀者興奮的程度,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情意結」的問題。大家都知,十居其九購買這本漫畫的讀者,都是基於經典港漫「龍虎門」的情意結,欠缺著名武功招式的名稱而想營造原著的味道,難矣。



( 1/3 <--- 2/3 <--- 前文 )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續談「慈雲山七鷹」 (2/3) 避重就輕

「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第二期的打鬥場面,集中在第 20 至第 26 幾版,在設計上,有點兒招式對拆的味道,不過畫面處理上,有「避重就輕」的感覺。要交代的內容都清楚交代了,但效果不理想。

挖心鷹飛腿躍前,後變弓身出爪,若是昔日舊著風格,想像會在一格大畫面上,同時繪有前後兩個身影,輔以風位,讓人看出雙爪從後向前冚的變勢,現在只能以旁白描述,交代不夠清楚,畫面亦欠勁道。

畫面上,第 20 及 21 頁主要只畫公仔上身,所以在設計上、文字敘述上想表達的情況,都表達不出應有的效果。第 20 頁第 3 格的王小虎,到底是如文字所講的「身向後仰」,還是腰骨挺直?畫面看來,兩者皆有可能。第 21 頁中間幾格,不畫腰馬以下,又不畫地面,說是「鷹爪轉攻上路」,又說「招數忽上忽下」,我認為讀者根本看不出挖心鷹在攻擊王小虎的下盤。這情況下,挖心鷹按地出腿掃中對手的姿態,看來便不那麼自然了。


( 1/3 <--- 前文 )          ( 待續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