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古惑仔」靜靜的結局

「全球最長篇連環圖故事」───由「牛佬」文啟明主編之「古惑仔」要結束了,市場上並沒聽見有很多聲音。有一些歷史悠久的食肆,宣布結束之後,在倒數的日子中,也常見特別多的人客捧場,有種緬懷共同回憶的意思;這次「古惑仔」的結局,也未覺出現如此情況。

知道「古惑仔」的故事是一輯一輯地發展的,但我在知道它將結局後,然後在報攤見到它的封面並記起此事時,已是第 2327 期的「結局一戰 III」,即是所謂「結局篇」之前已推出了兩期;買了那些來看,想知牛佬會如何利用餘下的期數和篇幅,營造出最後的高潮,可惜,起碼以那一期來看,只是一幕又一幕的「爛打」,可觀性並不高。

從書後預告知道第 2328 期不會是大結局,所以不擬購買,不過也預算了,真正大結局的那期,應會買一本來紀念的。不過,何時才是大結局呢?沒聽到宣布。

某日路過報攤,見「古惑仔」 2333 期封面有主角陳浩南吸煙像,書名「南哥萬歲」,像極大結局的格局,雖然未聞有宣布的消息,也買了回來一看;一翻封南裡的專欄,撰寫人紛紛表示這是最後一期面世,更以為這本果然是大結局。結局兩大意外:其一,在我沒買的 4 期書中,原來那「結局一戰」已經完了,而且陳浩南已消失;其二,即使陳浩南已不再,寫了這整期書交代了多個次主角和配角的下場之後,這本書還有下期!

任何形式的故事結尾,寫主角未到最後階段已經死亡或失蹤,擱下來筆鋒一轉專門交代其他人的下場發展,如何可維持可觀性,十分大挑戰;現在「古惑仔」要在這情況下寫上不止一期書,真是藝高人膽大。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口袋

每周工作五天半,星期六那半天可以穿著便服。有時天氣和暖,衣服可以穿得比較輕薄,但我還是會加上一件外套,究其原因,我是需要衣服上有多些口袋。

外出之時,常備有手帕、紙巾,又帶同紙筆,還有手提電話,隨身的平板電腦又要配合耳筒來收聽音訊,便要隨身準備,再加上必有的銀包及鎖匙包等等,加起來已有一定體積和重量。

不帶可不可以?有些東西可說不是必然要帶出的,但每當要使用某樣東西時用不到,感覺很不舒服,終於下次,還是決定累贅一點也帶在身上。

有時見到朋友和同事出入,十分輕裝上陣,也不是不羨慕的,但也僅此而已,跟隨不到。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行文風格

寫作小說文章,行文用字、標點符號,多有規範,不過近年較多幫忙一些校對工作,見識過不同作者的手法和風格,仍常遇到一些我未見過的標點符號運用、生僻用字,和特別的斷句、分段方式。

───就算是相同的內容,落在不同的人手上發揮,也會有不同的面貌及感覺,果然如是。

作為校對甚至掛名的編輯,其中一個挑戰,是把那些不常規處依照我自己習慣「改正」的衝動,幸好,自問,至今還可以相當忍到手及克己,不會讓經過我手的文筆,都變成千人一面的風格。

從前看古龍的小說,見到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中,排版可以有很大差別;相同的一行字,有時與內文並列,有時卻是使用大一級的字型印製,當成標題般看待。一直不明白這情況,直至有機會看到古龍的原稿樣子,才恍然大悟:那忽然在稿紙上像寫書法般出現的一行字,和前後文章無涉,且又無標點符號,理應不會和內文並列的,但在那行字之前,明明白白地已經寫了一個標題,該行文字和標題亦不相關,不能視之為副標題的,那麼,難道,一篇文章中要給出兩個標題?

這種不常規處,常叫校編人手癢,但以我自己情況而言,還是會盡量按捺住,把作者的獨特風格最大程度上保留的。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上溯

有套電視台的舊劇集,年前在深宵重播時,有觀看,不過並不能每天都可即時看到,於借助了機頂小匣子,在事後方便的時候才重溫重播了的集數。到節目大結局了,還有若干集數未看,本擬慢慢消化,沒料到有關劇集居然被電視台冰結了,暫停了用小匣子重溫!

於是該劇集的結尾如何,便成了謎團。

每隔一段時間,記起的話,便會再去試播該劇,最近,測試之時竟然發現系統已經容許重溫了,打算稍後再看,但年前到底看到何處呢?已記不清,於是未正式重看前,先來個小搜尋。

印象中,已看至結局篇前奏,應該不到幾期便大結局了,於是先試尾六尾七左右集數,看了個開頭,發現內容完全無印象。推前三幾集再試,內容仍是陌生。每三幾集再推前再試,終於,在大結局前足足 20 集,才看到一幕,叫人即時知悉「這場戲看過」,便決定不再細究,會就以該處為起點,打後慢慢看回餘下的故事。

這整個搜尋的過程,回想起來,像是行山人士迷了途,便依專家建議,往回路走,一直走到某個最能確定所在的位置,再重新起步前行那樣,只是沒想到,要向上回溯那麼多。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初嘗新系統

公司的客戶及物業資料搜尋系統,正式更換;舊系統此刻還可用作查看舊料,但所有新的資料,便要以新的系統輸入了。

經過若干次數的培訓,再加上同事多天的實際操作,大部份常用的功能,已能基本掌握了,但大家都有同感,若論到就手好用,則還有很大的改動空間。

現在系統使用上不夠就手,或多或少,定是涉及習慣,不過系統本身,初寫好初使用,仍存在漏洞,亦係事實。很多地方,列出了大量的功能鍵,差不多用家想以什麼因素來篩選、尋找資料,都考慮到了,但全部功能鍵只是堆於一塊,並不能讓用家一目了然,尋找特定功能鍵之時有點費時,便是其中的一個不足。

何時適應?前路好像有些遙遙哩。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盡己之力,香港精神

電視節目報導,現時香港許多食肆因應疫情及政府措施,及漸多市民在家煮食和進餐的趨勢,而改變運作模式,推出嶄新產品及包裝,有些新的措施,結果不止「救亡」的作用,更令生意額比之前更有攀升。

放棄容易,現今時勢,要找失敗的藉口也都是順手可得,但香港歷來的成功,主要還是靠一群會自發地在本身崗位做到最好的市民造就;是市民的成功令到城市成功,而非一個城市本身令到市民可以自動成功。

看回電視台的舊訪談節目,著名特技人和龍虎武師聚首一堂,回憶昔日,大家都是會想法設法地構思如何可以產生監製和導演想要達到的效果,而且更會以人犯險參與演出,即使一些觀眾眼中熟口熟面的場口,很可能也有頗大難度和危險性。

人們常說的「香港精神」,就是這種盡己之力的匯聚;遇上困難,首先想到是找別人施以援手的,這種市民成為主流,便難以重新建立我城了。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取。捨「慶餘年」

貓膩小說改編而成的劇集「慶餘年」電視劇在香港剛播完了。───這說法,是對也是不對。事實是這劇總共預計要分成三季,現在播完的是第一季而已。

有人在網上整理了詳細的分析,比較了原著小說和電視版本故事的各處不同,真是有心。看了那詳細的比較,令人驚嘆改編者的敢改,不少地方,大刀闊斧的改動了,一些角色根本沒再出現,一些角色換了名字;情節上有大幅增加了的,也有大幅削減了的,而經過調整的便更多了。

雖知好的小說,前後內容都是有所呼應的,任何增減,都可能出現某個程度的「蝴蝶效應」,改動之後,本來順暢的情節,可能便會變得很難───甚至沒有辦法───銜接起來了,,頓成敗筆。這一季的「慶餘年」,因我未看原著小說,兩者相比是何者較佳,我實在不能置喙,純粹以劇論劇,只是能看出很少可能未能完全自圓其說之處,已屬難得。

一般而言,會被挑來改編的文學作品,本身一定是佳作,而把佳作中的一些讀者印象深刻的、動人的情節抽走,這份「捨得」,需要莫大的勇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