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保護罩

有些公司因為某些原因,定要僱用一定數目的傷殘員工。傷殘或健康員工,同樣都有勤懶好壞,但若遇上傷殘員工而工作表現不佳時,聽到的個案,公司其他同事都是容忍了居多,因知道一旦按章解僱有關傷殘員工,該員工投訴說公司是因為他的傷殘而加以針對,公司也是有寃無路訴。

這種社會中對「弱勢人士」的保護罩,變相造成另一方向的扭曲,對「非弱勢」一方不公平,其實亦不可取。

街上商舖,開了又關,「一雞死一雞鳴」,但絕大部份,以「業主加租/迫遷」作理由時,人人看見都覺得順理成章且必是事實,這種現象也不是近年才有,數十年來皆如是;有時在互聯網上見有人留言指出,說以有關商舖的產品質素/服務水平/對客態度之劣,早便應該結業了,但亦改變不了「業主加租」這「萬能保護罩」的繼續存在。

這一兩年,無論做得好或不好的商舖,沒有生意,最終結束時,當然亦會嘆一聲「疫情拖累」了。本來有許多不足的商號,在這種保護罩下,光榮結束,還可能贏得不少掌聲哩。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身分證明

到公立診所一趟,因應程序,事後信手把身分證夾雜了在有關文件中,回到家後忘記取出;直至第二天要到另一官方機構去,需要核實身分時,才驚覺,但已太遲,本來要處理的事情只好另作安排。

幸好身上有張「回鄉卡」,萬一在街上遇到警察檢查,也可有得交代,不過這身分證明文件,卻不在該機構的接受清單之上,而我本無駕駛執照,亦沒攜帶護照,只好認栽。

回到家中,當然立即把身分證放回到錢包內了。

所以都說,給每樣物品一個固定擺放位置,是個人管理的最基本原則。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購報人龍


早上經過報攤,見有人龍;知道是在排隊購買所謂「最後一份」的「蘋果日報」。
這一天的該報,據說會印 100 萬份,若按平時每天約 10 萬份的銷量計算,若平時購買 1 份的人都買上 10 份,便可售罄了,但當然,算盤不是這樣打的,報社定是預算了會有平時不購買的顧客出現。

香港人口約 750 萬,計算起來,可說是「每 7.5 個人爭購 1 份」;而當一些年齡低於 10 歲者我們可以假設並無自行買報的行動,而本地人口之中又不會人人想買這份報紙,總結而言,粗略計算,可能是變成「每 2 ~ 3 個人爭購 1 份」的局面。但即使如此,每個人僅買作「自用」的話,也不會出現如此明顯的「斷市」狀態,當中當然有「人為」的因素。

有人囤積居奇,上百份數十份的買走,即日已見在公開高價而沽,自然是立心不良;可能存心多買幾份,「怕親朋戚友買不到」,結果是「好心做壞事」,讓他們所擔憂的事情真的出現了,令「預言自我實現」,則是反映了個人的無知和短視;若「同路人」真的那麼多,認識的人當中,知道也會多買幾份的,便沒信心對方會讓些給自己,而非要自己也自行囤貨不可?可見潛意識中,信賴亦不是太大吧。

一次購報,可見幾許人生。

幸好我要買幾本漫畫書,該報攤不必我也輪候付款,否則亦只好另覓它處了。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黑白分明

從小書寫,已喜歡使用黑色的墨水。既然沒有採用鋼筆,在當年,選擇便只有不同牌子的原子筆;令人懊惱的卻是,同樣說是黑色,不同牌子原子筆寫出來的字,墨色飽和度相當不同。

如果用的「黑色原子筆」,寫出來的字卻只像是深灰的,常令人心中不快。亟想快些把原子筆用完,再去購買另一款更令人滿意的,但是,要寫光一枝原子筆的墨水卻不是那麼容易辦到,整段時間,很叫人難耐。

後來出現了「啫喱筆」,墨水又濃稠又深色,可以令人滿足到最後的一滴,問題總算是解決了。

少時看的小說,有些是把其它出版社之書本,直接製版後再行印刷的,而非自行重新執字粒製作,這樣的出品,文字常常模糊崩缺;雖然無損閱讀內容,但感覺不佳。當有機會看到製作嚴謹的出品,墨色濃厚,文字清晰,一筆一劃的邊緣都是那麼俐落時,那種快意,實在非文字所能表達也。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新派電台節目?

今天要寫的內容,想寫了已有一段時間,蹉跎至今,連觸發我感想的主持人都已離職了。很可能相關節目將來會停止或變革,問題不復存在,但想到可能我沒有收聽過的其它電台節目,也有著類似的問題,所以決定還是寫一寫。

有個電台節目,出現愈來愈多配合視像的內容,例如在節目中一面做體操,一面講解,聽眾耳聞動作的介紹,同時又可到電台的 Facebook 專頁上觀看實時直播,兩者配合,也是不錯的點子。我未能欣賞它的好處,一來可能因為訊號快慢有別,耳聞的內容很多時都未能即時在網上看到,二來可能主持漸漸依賴了視像,好像已經沒意圖再單憑聲音把訊息傳達清楚,不打算看視像只想聽內容的「一般聽眾」只聽到主持間不停的哄笑聲,十多分鐘仍是如此,便叫人難耐。

從前一些有視像可看定必較佳的內容如足球比賽、賽馬過程等,電台節目主持人都會極力把不存在的「畫面」向聽眾仔細描述的,我已久沒收聽這類節目,也許,現在的電台已經沒這個打算也說不定。

又是同一節目中,有多個「扮聲」的環節,幾位主持人的對話,本來是設計成他們以老人家或小朋友聲音口吻演繹的,但聽過多次,相當大的比例,主持人幾乎都只是以以本來聲音,作一些狀扭曲少許,直讀出來。若根本扮不到那類聲音,又何必要如此設計?當聽到那些作狀處,常會想:同樣的資訊,就那麼以平常原聲照講出來,聽眾接收時,效果應更好。

不知打後是否仍會遇上如此電台節目?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香港歌詞導賞」


正看黃志華朱耀偉合著的「香港歌詞導賞」,「匯智」 2009 年 7 月初版,內容共約 250 版。

我平日閱讀的多是流行讀物,聽的也多是流行曲;單憑遣詞用字、配合旋律、資訊傳達等等,以我本人微薄文學根底,對於流行歌曲的詞,也可有一番欣賞,但在專家的「導賞」之下,才知道一些普羅市民未必知道的重點,而令欣賞同樣作品之時,可作另一番細味。

那些專家之言,包括作品創作時背後之故事、當中涉及創作技巧的專門名稱,以及有關作品跟其它作品之間的比較等等,若沒人特地指出分享,吾等一般人,往往都不會知其事。

這種書在閱讀之時,必要找回有關作品,即時品嘗新知妙處的,但有些歌曲,年代稍久,流行度稍低,便不易尋獲;若同時那歌名用詞十分普及的,就算想在互聯網搜索,亦有難度哩。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瀏覽系統

「龍之天地」這裡的讀者,常是翻看舊文的,哪篇在當天吸引到誰人,無法計算,所以每篇文章的瀏覽數字多少,常在變化;我當然不能靠用人腦留意,才知道哪篇網誌又有新讀者出現,主要就是倚賴 Blog 系統的瀏覽監察記錄。

理論上,已有人瀏覽過,是個事實,成為歷史事件之一後,沒有法子再移除,也即是說,每篇網誌的累積總瀏覽數字,以及「龍之天地」的累積總瀏覽數字,都只會停留或增加,而不會滅少的,但偏偏,卻出現上升後及回落的總數字,叫人難明。

已寫了這麼多年,網誌不少,我自然不能注意到那麼多的數字,所以引起我注意力的,只是暫時總瀏覽數字最高的那篇。因那個數停留在一個十位及個位數字都是「零」 ( 即尾數是「00」 ) 的水平已很久了,早兩天突然看到記錄顯示有人瀏覽過該篇,便即察覺;之後那個累積總瀏覽數確曾變到「01」尾的,但現在又回歸「00」了。

是所謂「曼德拉效應」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