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飲食文化之別

透過多本日本漫畫,已經知道在日本有把中式燒賣配襯白飯進食的,不過看到小栗旬的一個廣告,沒有其它食物,就只是把燒賣點醬油和芥末便當成餸菜,大口大口地扒著米飯進食,還是不禁心想:「如此有趣?」

而且廣告還要有個詳細而嶄新───對我而言是嶄新───的進食指引:首先用筷子把燒賣一分為二,點了芥末再蘸醬油後,把燒賣有醬料那邊先在飯上壓壓,才放入口,此時不要喝水;咀嚼了燒賣幾口後,再把蘸了醬汁的飯放入口中,境界便最高。

覺得真是不可思議!

或者日本人到香港旅遊,見到香港人把壽司、刺身、拉麵、日式火鍋等等都混雜一桌進食,也是有相同的感覺吧?


我們生於香港,慣把燒賣視作酒樓點心,而非飯餸一類,但再想想,即使在飲茶吃點心時,不也是會和鳳爪排骨飯、北菇蒸雞飯、糯米雞等同食?

就算同是在香港成長,我們家中,從來只會把豬肉鬆、魚肉鬆等視作零食小吃,當知道有朋友就那麼放一撮肉鬆在白飯上當成餸菜,也大感意外。

上述燒賣廣告及拍攝花絮,可在以下網址找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Eo-Bohgs&fs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咫尺洪焰

今年清明,近著我們家族要掃墓地方有多宗山火。

不像早兩年,看著山火在距離百多呎的山腳下開始燃起,今年在視線可及的個案,距離都較遠;有一宗據說近在咫尺的,幸好未曾成災。


親眼所見的經驗,山火的一開始,只是因為燃燒祭品時沒有與周邊植物好好分隔,植物被燃著了;初時也只是兩三根草慢慢蠶食式的縮短,但火勢又可以一下子變得明朗,可看到清楚的火焰,這個階段,用腳踏的方式還可以消滅,我們今年遇上幾乎發生的一宗,就被我們的人迅即中止了;若之後火勢漸大,很多時就算準備了水,也未必能趕及制止,因為火勢以幾何級數向不同方向蔓延,火勢增長速度勝過水滅的速度時,淋水也變得杯水車薪,可說只有立即執拾東西逃走一途。

這種掃墓招致的山火,最令人煩惱,因為通常地方不會十分偏僻,常會有民居被波及;但地點又不會很近便,消防車要抵達和取水都有困難,救援難度便高。

理論上說,會去掃墓者,應較相信鬼神、因果之說,若引發一場山火,波及許多人的性命財產,掃墓、拜祭、做法事功德等多頻密,功過又是否能夠相抵?亟需三思。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稟神


清明掃墓,會燃點香燭參拜祖先;一年之初,到廟宇去,也會順便參拜,並稟神許願。

稟神也者,即在心中向神明稟告,道出願望,祈求願望得以達到。這一舉動,我從來都做不好。

許願之際,或雙手合十,或向神像鞠躬,腦中在想著肢體如何動作,便不能同時想著對白;若拜神時開聲把祈求說出聲來,可能反而可以機械式的照辦,若要默默地把願望禱告,我便分心不到,不能兩者都做到。

別人許願,是否會像漫畫或動畫般,在腦海中有把聲音,一字一句清楚道出願望內容?還是只要腦中有個約略的念頭掠過即可?居然從來沒有向朋友詢問過。

2018年4月4日 星期三

「兒童節」之謎

4 月 4 日是「兒童節」。少時每年到了這天,常聽到有人提起是「兒童節」,長大了,便少聽到了。───應該不止是由於我本人身邊認識的人少有提及,連在 Whatsapp 或 Facebook 等地方,都沒見有人因此而寄發賀詞,便知現代人確是沒把這「節日」當成一回事。

若這一天要慶祝,其實應該是誰人、以什麼方式慶祝的?仔細想想,原來概念也很模糊。



如果說「母親節」、「父親節」的主角是身為母親或父親者,而由他們的子女替父母慶祝,那麼「兒童節」是否由身有子女的成人,替他們的孩子慶祝?「兒童節」與「孩子節」、「子女節」會否不同,其實主角是是泛指所有現時仍為兒童的人?若是,又應如何慶祝?送他們禮物?放他們假期?抑或放他們的家長假期,讓他們家長可以陪伴兒童?

好像愈想便愈混亂。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游湖」───消失的技能


有朋友說打麻將牌如游泳,一學懂了便不會忘記,但在我的例子,的確是年輕時「懂打不懂計番」,長大後連打都不懂得打。

堂叔在 Facebook 上分享別人的帖子,提起在圍村中「游湖 ( 讀音「虎」 ) 」這玩藝,記得又是年輕時懂得玩,長大後便忘記了的遊戲。

那種湖牌,和「十五湖」又是不同的種類,試在網上找資料,有人把它叫作「客家牌」,又有「葉子牌」、「六糊牌」、「六虎牌」的叫法,不過既然我們口中說的「十五糊」字眼是「十五湖」,相信「六糊」也好,「六虎」也好,也是「六湖」的音轉。

其它地方的版本如何我不知道,我們的圍村,所見的那種細長紙牌,背面是鮮橙色的,版面也不盡以文字表記,有不少圖案。

至於玩法,互聯網上可以找到一些介紹,或者按照著試玩兩三局,可以勾起回憶的,執筆此時,是連一絲一毫都記不到了。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滯後與新低

「龍之天地」在 Blogspot 這個「孤島」中經營,人氣低弱,所以不時把網誌用轉貼的方式,在 Facebook 上分享,才有較多讀者去激活一下這個部落格的瀏覽數字,不至於長期處於單位數位那麼淒清。

哪有那麼勤力,一有新網誌便在 Facebook 上分享?當然是每隔一段時間才進行一次;但又收到回應,說一次過十多二十個分享出現,太過沉重,令人不會一一開啟閱讀,所以考慮過後,每次出帖的數目便有所克制。

這種「少食多餐」的分享方式,竊以為每星期進行一次,算最恰當,不過當某一星期忙碌起來,事情拖拉了,兩三個星期待處理的量累積著,問題便又會重現。


單憑記憶,三月應只在 Facebook 上作了一次分享行動,當時也還是在處理著二月初的網誌。三月底時本來有空可以再處理一次的,這次卻是刻意可做而不做,看看不借助 Facebook 的影響,情況如何,結果,「龍之天地」的月度瀏覽數字,成了新低,一如所料。

遊戲文章,系統自行記錄的數字亦是遊戲,留意著,有時看一看笑一笑,也就是了。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被替代的節日

梅艷芳的死忌在哪天?羅文的死忌在哪天?陳百強的死忌在哪天?黃家駒的死忌在哪天?世界上,喜歡梅艷芳的朋友、喜歡羅文的朋友、喜歡陳百強和黃家駒的朋友,是否和喜歡張國榮的朋友數目相差甚大,不得而知,但我很相信,能道出一開始所講四位在哪天去世的,一定沒有能一下子說出張國榮在哪天離世的人多。

因為甚多人都把當年聽到噩耗之時的感覺,與是否一個「愚人節」所開玩笑聯想到一起,並年年提及,所以即使通識薄弱如我,對娛樂新聞也不太注意的人,也都記得張氏當年離開人世,就是在 4 月 1 日。

若都是藝人去世的比較,我們難以他們的演藝成就來論高低,不過無論如何輝煌的明星殞命,影響之大之廣之深之慘,又如何能和香港一個名城的淪陷相比?但 12 月 25 日至今,在大家腦海中,仍然是「聖誕節」,而非「淪陷日」。

4 月 1 日令不少香港人想起的,卻似是「張國榮死忌」多於「愚人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