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出書之期

我自己沒有個人作品面世,不過近年來一直都有些有份協助的書本推出;其中一本新書終於見有廣告出現,真的要在市場銷售了,算一算,我幫手修整有關的稿件,已經是足足兩年前的事了。

這種文字整理的協肋,幾乎都是老朋友的邀請,所以鮮有如陌生人邀稿時般,先談好了酬金,然後才動筆;通常的情況是詢問了對方稿件性質、字數、要求、限期後,衡量之後,簡單地回答一句「好」或是「不好」,便是決定。說「好」的稿,動手就校,校好就交,到底涉及多少報酬,很多時,都是收到時才知道,收到多少便是多少。

在出版社的角度,不少本來想出的書最後都會擱置了的,相對來說,像上面所說的那本新書,停頓了兩年後還會推出的例子,反而少見。這些書本可能不會推出的情況下,我遇過仍可收齊酬金的,但亦遇過從此沒了下文,之前功夫白付出的個案。

後者例子,有位內地作家,兩篇作品,一篇約 20 萬字,一篇近 19 萬字,都作完了一校,而且過程中還按要求把十分北方的用語加以修改,所費心力不少,結果,便是屬於「沒了下文」的一類。兩書在香港推出,相信是遙遙無期了,之前投放了的時間及心機,也只好當是換作可以免費把兩部作品「先睹為快」吧。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一個段落

一件麻煩事,全家總動員,各方奔走,終於,階段性來說,勉強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但結果卻是十分不令人滿意的。

是可以再有後續的,不過那是一個選擇性的動作,非必然出現,而且最後亦需要當事人的一個決定。本來勉強算是「塵埃落定」了的事情,再起個頭,延伸出來的事情,除了需要勞心勞力勞財外,最後情況也不一定是變好或甚至可維持現狀的,亦可以令現在的狀況更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嗯,後續的麻煩事,待到真的出現時才再去懊惱吧。大家都疲累了,宜稍作歇息。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新派纓紅宴

「纓紅宴」,少時還聽到有人叫「纓紅飯」的,漸漸地,已經鮮聞,大家都以「纓紅宴」稱呼。

很多人以為「纓紅宴」和「解穢酒」是同一樣物事,尤其現在很多新派喪禮都是一天搞定,又再沒有人守孝數十天甚至以年計的情況,只是喪禮之後主家和來賓吃的一頓,便更易令人混淆了。

兩者差別,今且不論,卻說近期一頓「纓紅宴」,以我微薄知識加上網上資料考究來看,似乎不很正宗。最明顯是酒樓每席是「七菜一湯一飯一糖水」,無論大家如何把那羮湯及炒飯歸類,與一般而言的「八菜一糖水」都有異;席上的雞是沒雞尾的,魚卻連尾上,這也可以斟酌。

碗碟素白色,餐具是不鏽鋼,都沒問題。顏色上,餸菜中一道炒排骨的伴菜,洋葱那帶點兒紅色的外皮,比較顯眼;飲品方面,隨宴席附送的啤酒、汽水常見的已一律是罐裝,千百年前傳統誕生時當然未有那知名的美國飲料,但滿場卻以那大紅色最是刺目。

若說像電視劇中的處理,罐罐以白紙把汽水包裹住,確是麻煩,我想酒樓不如替賓客倒進杯子中飲用,看起來黑色的還比紅色好。

食物量大,吃不完,有人顧忌帶走,個人認為,「纓紅宴」時已是脫了孝,餐後代表大家重回正常生活的一個分水嶺,該等食物飲品,可尋常視之,帶走食用,有何不可。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馬不停蹄之檢疫

這些日子,不同的活動都需要有檢疫證明。因要有「最近 72 小時」的無疫證明,由檢驗的那刻開始計算,而在得到結果時,一般都已過了半天。

然後再過一天,有效時間已過了一半,若還要繼續有個證明,便又要開始計劃去作下一次檢驗了。

很有種「馬不停蹄」的感覺。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久違書展

「香港書展」如無意外今年應可如期舉辦。根據 Facebook 見所分享資訊,有好一些商品或物品,只安排在書展發售───起碼會優先在書展發售,之後才發放至書店───並且不提供預訂。

有朋友託我代購一本情況類似的書本,可是十分抱歉,我已經多年沒逛過大型書展了。有一兩次較近期的,確曾進入過書展會場,但都是為了參與特定的活動,到場後看了活動便離開,都沒空去逛看什麼。

把時間再看前一些,可在「香港書展」中真以參觀者身分周圍逛看的最後一次,印象中都不怎麼享受那過程,走走看看,連把書拿起來翻翻的興趣也不大,更別說遇到本可以叫我沉迷其中而最終購買了。

現在,雖數量大減,書仍有買,亦有閱讀,但卻是經網上書店購買居多;往逛「香港書展」的動機,實在十分薄弱哩。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書名玄妙

朋友有本新書快出,該書名稱,高深莫測,以我之能,不大明白當中玄機。朋友告知,書名乃係出版社所取;難道作者本身,並無參與其中?我不禁疑惑。

亦舒小說,長出長有,而且不少作品,命名方式千變萬化。感覺亦舒新舊作品,命名方向有點不同,從前的書名,很多時可道出最主要的內容脈絡,看見書名,便記得是哪個故事;近年作品,書名像是先把作品寫好後,才信手拈來,由於內容十分豐富,書名反映的不時只是其中一個部份的概念,於是同一個書名,可能套用於不同故事上亦不覺不妥,結果是看到書名時,卻記不得到底該書內容如何,又是否已看過。

亦舒的故事命名,應是作者所取?又抑或是出版社所建議?我不清楚。

說起來,亦舒作品的編輯,我亦認識,不過以上我的個人所思所想,存在腦海中已多年,倒沒想過跟那編輯大人交換看法哩。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書況雜感

因為疫情,停辦了一次,今年的「香港書展」應會如常舉辦;除了書本展覽,更見節目中仍包括現場的嘉賓活動。文藝圈的朋友之 Facebook 上資訊可見,順應「香港書展」的氣氛,而計劃在 7 月左右推出的新書───包括文字書及漫畫───也有相當數量,看來自有一番熱鬧。

居然又見有新的大型書店將會開幕的新聞,頗有驚喜。始終近年所見,大型商舖的人流都見稀疏,經互聯網購書的情況又日漸普及,開一間大書店,虧蝕的機會不小,就算大出版社決定不開,也是人所理解的,所以對於這種不一定可見的決心,亦是意外。

實際所見,書店中看到的新書,題材種類亦繁多,而且以打過少許「書釘」時所見,很多新書的製作也很認真和吸引,不過,大家都知,「叫好」及「叫座」之間並無必然關係,感覺上身邊並沒明顯增多的閱讀人士和氛圍,若是只有「好書」和「好讀者」,而無「好買家」,也難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