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談 29 號

因為每四年一次的潤月,本月有 29 號。過了 2000 年後,哪一年有潤月變得很易記:把年份當成數字,減除了 2,000 後,那個餘數可以用 4 除得盡的,便是潤年;今年是 2020,2,020 - 2,000 = 20,20 除以 4 是整數 5,所以我們便知道這一年的 2 月有 29 號。

工資以不同方法計算的人,對 29 號會有不同感覺,若是收取固定月薪的朋友,可能會覺得「正常地」2 月「應該」只有 28 天,現在收同樣的錢但需工作多一天,並不化算。

有些公司的出糧日期是在月底,通常會在大約 28 號作出安排,好讓員工能趕及在 30 號或 31 號有錢到手;但若在 2 月那些公司仍因偱平時做法,28 號才轉賬的薪金,員工便要到下個月初才到手,那時,便未必配合到如租金等的生活固定支出了。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撤離準備

幾個用過的電子郵件系統,都完結了,在它們失效之前,為了把一些電郵備份,很花了些功夫。

最大的工程,一定是 Yahoo Blog 完結的那一次,因為自己寫了又再寫不回的感想、一些生活活動的記錄、一些日後會再用來參考的資料,以及 Blog 友的記錄和留言等,全想留下來,又不能全留下來,只好盡量的做。舊的網誌,找了個地方作自動搬遷,又怕它們的備份不佳,再用自己的方法把文字、圖片、統計等都儲存起來;又找了別的地盤───也就是現在的 Blogspot 這裡───撰寫新的文章。

現在 Yahoo 拍賣,有些內容,也應會儲存的,不過重要程度和緊張程度,便不能和 YB 那次的工作量同日而言了。

現在的往來電郵,是以 Yahoo 電郵為主,Gmail 為輔;萬一繼 Blog 及拍賣後,Yahoo 連電郵的服務都終止了,那時候的工作量之大,便不敢想像了。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新媒介

工作上需要跟客戶───及準客戶───大量交換資訊,漸漸地,傳統常用的媒介,已被電子新生物所替代。

從前就算不見面、不靠郵遞,也可以用傳真及電郵來對外溝通,現在電郵也還使用,以處理較大體積的附加文件,但是輕巧的內容,主要已是利用 Whatsapp 等即時通訊軟件處理。

要作廣告宣傳,傳統的報紙雜誌廣告,角色勢將淡出,除了因成本高,也因更新沒那麼容易;更重要的,是讀者/瀏覽人數相差愈來愈遠。現在,還有三兩家報紙的地產版是比較豐富的,但也不是每天的情況亦都如此,恐怕地產廣告告別報刊的日子也不是很達了。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免費讀物

日常路過的地方,不容易取得免費派發的書報,所以到手的機會不大。更糟的是有時有人轉送了給我,放在家中,閱讀得也不多。

到底是本人閱讀文字的興趣大減了,還是因為那些書報的內容水準問題所致?的確,近年拿著書報閱讀的次數已經大不如前,不過還是遇到過一些刊物,可以讀得津津有味的,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是傾向相信後者居多。

───不敢說那些刊物內容不夠水準,但起碼應是不合口味,所以即使不用花錢,也沒興趣讀下去。卻不知何時會再遇上一本期刊,可以吸引到我長期追捧,就算要掏腰包也無妨?

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漫畫分鏡

香港著名漫畫人葉明發兄常在 Facebook 上分享他筆下的鉛筆草稿,近日一帖中他寫道:「把文字簡單地活現成初稿,就是動作分鏡最好玩之處。」我的感想則是「分鏡」這一環節,是所有漫畫製作過程中的靈魂所在;好看和不好看的漫畫,差別往往就在分鏡之上。

分鏡決定了讀者可以看到什麼內容,以及內容以什麼形式表達───是透過圖像呢,還是透過文字?一般的做法是,若單靠圖像已足以傳達清楚訊息時,便不必再加文字了。

我們知道日本漫畫的出版,常有一位責任編輯協助製作,主要給與的意見,是就作者圈出的草稿而作出的,有不妥時,把草稿改到最好為止,然後便根定下來的草稿繪畫正稿。在香港,也有聽過有監製看到作品不佳,毅然決定重新再繪製的行為,我對這頗存疑。

首先,以港漫製作的急趕,是否真能重畫之後還能趕及死線?或換句話問:若已快到死線了,公司還會不會容許重畫?即使真的重畫,重畫草稿和重畫正稿所需的時間及精神,相差多麼巨大,要修改何不在草稿階段進行?

港漫出現過多次特別版,分別刊出了作品的鉛筆稿及完成稿。這種比較也很有趣,但若先刊出文字劇本,然後再刊出採用不同方法分鏡之後的作品,加以比較對照,可能更加有趣,而且對於有興趣投身漫畫創作、編劇工作的朋友,應該也很有佐益。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西餐之非日常

平時用餐,中式或東南亞菜式為主,西餐較少。到西餐廳去用膳,從前有相當固定的去處,多年之後,都消失了。一些水準較高的食肆,都因不同的原因,沒再經營,而現在遇上的,要就是有不小改善空間,要就是水準很不穩定,這次去很滿意,下次去又失望,變得不敢向別人推介。

有些食品,常在不同食肆幫趁,但都遇不上「曾經滄海」的那些美好印象,便一次又一次的去尋找,再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詭異的情形是食物水準普遍低下的食肆,偶然會有些特別美味的食品,一路幫趁時一路心中明白,以該些店舖的水準,很大機會很快支持不下去了,屆時連那些美味食品也會消失,但又無可奈何。而結果,那些食肆果然消失了,而那些叫人驚艷的美食,也就只能留存在回憶中,叫人慨嘆。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自給自足?

有網友談起「自給自足」的概念,剛好在不太久之前,才聽過類似的故事。事情不是發生在香港,而是在澳洲,不過據說規模也不是很大,我相信即使在香港,要跟從也不會十分困難。

當日談起有關事情,是因見香港市民近日頻頻東奔西跑尋找民生用品,有時個別的食物想買也買不到,而獲告知在澳洲有朋友在花園中種植了些蔬菜,就算超級市場沒有出售,在家食用自種食物,也算是可以支持得到,不必外出與人爭奪糧食,那敢情是好事。

但又想想現實的情況,都說現代人食用白米的量已經少了很多,但是恐慌之下,還是一大包一大包的購入,買了再算;卷裝廁紙在很多地方都售罄時,其它包裝的廁紙卻仍很容易找到,那為何偏要買入某種形態的商品不可呢?

「自給自足」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若仍要堅持非要特定的、十分高水平的東西便不接受,而非「有得用便是」,則「自給」可能仍是不能滿足到市場需求,「自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