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挽失傳

電視台的飲食節目,請到資深廚師,在鏡頭之前詳解如何烹調漸近失傳的傳統菜色。

如此的記錄,有當然比沒有好,不過記錄是記錄,大家有了有關的知識後,明知一道菜色的製作過程如何,明知一套武術一招一式是如何施展的,是一回事,是否真的能做到不讓一樣技藝失傳,又是另一回事。

君不見人稱「鼎爺」李家鼎的節目,近鏡頭看著他是如何持刀、如何把食材切成塊、片、絲的,難道我們隨便拿起刀子,隨便出手,便能切得出同樣的效果?這種想法,當然荒唐之至。我自己拿一把小刀,要把水果齊整切成兩半也做不到。


不停的苦練當然必要,但在實務上真正出手,可能需要有些竅門,才會有理想效果,那些竅門,若無師父親授,可能實習了一百次、一千次,也還是沒有想出來的;而欠缺了某一種竅門的領悟,可能便會令到一種物品雖是「保留」了下來,但人人都說不如前,如此這般,算是已經「失傳」沒有?真是難說了。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慘不忍睹仍會睹的「支離人」

王晶的「冒險王衛斯理」網劇第一單元「支離人」,以每星期兩集的節奏播放 ( 因有指定會籍者可一次過全看外 ),已推出了三分之二,若簡單評一句,便是「慘不忍睹」。

───但可恨的是,由於它是掛著「衛斯理」名堂的作品,又因為有些主角使用著有名無實的原著人名,我應也會把所有集數看完。

我不知像我這樣的人有多少,但這應就是製作單位付款購買版權的一種最主要優勢吧。


最初一兩集,也不那麼悽慘的,若把這劇當成和「衛斯理故事」毫不相關,視作一般動作片,仍勉強可以收貨;後來的情況,是劇集本身實在不行,無論是否與「衛斯理故事」相關,評價也是一樣。故事大綱不行,內容細節不行,對白撰寫不行,藝人演繹不行,鏡頭剪接得出之節奏也不行;一些電腦特效技術上看出有進步,意念上卻也是低階的。

這網劇拍出來,如輕小說般,很多地方全無質感。我們大熱天時到郊外遠足,也會帶同傘子、帽子防曬,故事中一班人到大沙漠去探險,穿的是什麼服裝?看見衛斯理和白素在沙漠中所謂缺水逃亡的情景,和在「叮噹大電影」中看到的場口都沒大分別,半點危機感都製造不到出來,但「叮噹大電影」明擺著是給小朋友看的,這套「冒險王衛斯理」之目標觀眾,應主要是成人吧。

早前看了另一網劇「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兩者比較,在戲味和情節緊湊程度上,相差實在太遠太遠了。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三兩行


「洪範書店」出版的西西作品「試寫室」,內容好看,但整頁只有一行至三行文字的情況甚多,叫我耿耿於懷。

特別是當每篇文章的標題和正文之間空位,恰好是可容納大約三行內文的篇幅,便更令我心中不暢。

那即是說若把標題和正文之間空間用盡,可能全書的頁數可以減少愈一成!

明白現代書本設計,同時顧及空間感,不會弄得密密麻麻充斥文字,但我想反而在行距等等著手,令文章收尾的一頁行數增多,減輕整體給人摻水感覺之嫌更好。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方塊成書

姊姊介紹之下,看了西西的「試寫室」;台北「洪範書店」 2016 年 8 月出版,是新書,卻也是舊文,收錄作者半個世紀前在報上刊載的專欄文章。

介紹者說:「感覺像看亦舒的散文,久違了。」我也有相同感覺,不過與其說是西西和亦舒兩者的行文風格接近,不如說是因為兩者都是帶著那個年頭的寫作氛圍。───就算同一作者,現在也寫不回半個世紀前的味道了。


「試寫室」的文章原文出自「快報」的專欄「我之試寫室」,關於該專欄的發展源流,以及幾位作者的參與次序,網上有不少朋友花了不少時間考究,抽絲剝繭,過程有趣,大家可試找有關的文章來看,而在「香港文化資料庫」上的一篇「關於《我之試寫室》」包括了一些大概。

那些年,報章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專欄出現,而報紙又只有一天的壽命,專欄作者寫也來不及寫,如何還有那麼多心機時間去剪存?數不盡的好文章便永遠流失了。

「試寫室」的成書,亦是多虧讀者剪、存的努力,才得面世。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蓮花杯

見到網上一張相片,不像舊照。近年有食品公司、飲品公司跟從舊式包裝推出「復刻」的產品,這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杯裝雪糕又有「蓮花杯」的叫法,實情如何不甚了了,不過童年時所吃的款式,在雪糕面上有少許花紋,是否那些是蓮花形狀?「蓮花杯」的名字又是否因此而來?抑或是當年某個品牌替他們旗下產品所設計的特別名稱,被大家當成泛稱使用呢?

雪條、雪糕、甜筒是三種不同性質、不同口感的產物,而「蓮花杯」似乎較為女士歡迎,家長買給子女的在三者中也像是以「蓮花杯」居多,現在回想,推斷或者是因為進食之時不那麼容易把自己弄髒的原因吧。

所謂「復刻」的食品,令我輩可懷舊一番,不過對日漸增加的年輕人來說,意義沒那麼大,只能當是噱頭之一了,始終大家都是要朝著前路走的。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香港電影金像獎」新聞


整個晚上都是在看電視的新聞頻道,忽然家人想起,是夜好像是「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的日子,便把頻道轉至「翡翠台」,但不見有該活動的直播;再查看各頻道的節目表,也沒見到有關資料。

因在友儕之間,不論是 Facebook 上或是 Whatsapp 上,都沒見有得獎消息的分享,心想可能家人是記錯了日子。───正在這樣想時,剛好便在網上,見到一篇有關的報導。原來活動果然就在這天!

我可以理解這類偏重娛樂圈的新聞,不應在常規新聞報導中佔很多篇幅,但即使不把它當娛樂新聞看,就把它視為城中一個知名的頒獎禮,在新聞報導中讓人知道有這活動的存在,及簡單報導幾個大獎的得主,不也是合理之至?

我記得國際的「奧斯卡金像獎」,以及電視台本身舉辦的「香港小姐選舉」,也有如此安排的。


後記:
剛把這篇網誌貼出,便看到資料,是屆活動是聯合了「99 台」 Viu TV 合辦。原來如此!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假新聞?

戰事爆發,涉及的國家,被人評擊發放虛假消息,錯誤引導人民及國際認為他們的行動合理;有時這種批評,還會牽涉到大眾傳媒。

有段舊新聞片段,可以當笑話來看;記者報導「嚴重水浸」情況,一面在街道水面上泛舟,一面面對鏡頭匯報;路人卻不識趣配合,就在鏡頭前正常步過,讓人可見根本水淹程度,也只是及得上他們腳眼左右的高度而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slEPV9LyS0


整個地區都積聚了這種高度的雨水,當然也是嚴重問題,但當你在上面泛舟,讓人得到的感覺,水位便應該是深得多了。

這未必能構成造假,我個人以為,卻正正是「誤導」的最佳示範。

說回短片中的那女記者,她在鏡頭直播時,出現如此甩漏,也還可以鎮定地把全套劇本演完,倒也「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