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精靈們的彩色國度」龍家昇作品展

活動: 「精靈們的彩色國度」龍家昇作品展

日期: 2017 年 6 月 3 日 ( 六 ) ─ 2017 年 6 月 20日 ( 二 )

時間: 11:00 a.m. ─ 10:00 p.m.

地點: 香港尖沙咀廣東道 3 號
    海港城 ( Harbour City ) 美術館

繪本家龍家昇 ( Kasing Lung ) 的首個香港個人作品展,展出 20 多幅以精靈為主題的全新畫作,既可作獨立作品欣賞,又可將它們組合看成一幅有過百隻精靈的大型創作,而且主角 Labubu 更會貫穿於整個畫作系列之中!

香港的藝術工作者常常聲名在外,於本土卻沒得到很大的關注,家昇這次展覽,,是他事業的一個里程碑。祝這次展覽取得大成功!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備份的依賴

以前會把往來電郵作備份,後來基本上電子郵箱容量變成無限,電郵收發頻率又愈來愈高時,已未進行這動作久矣。

對上一次把電郵大量備份,因為 Sina 取消有關服務,不及備份的電郵,可能會永遠消失了。現在使用中的幾個電郵戶口看來都沒關閉風險,危機意識便低了;像 Whatsapp 般的對話軟件,則因往來使用程度已到了大量至無法備份的水平而沒進行,但我們又偏偏依賴它們保存過往的通訊記錄,其實很冒險。


老朋友的 Facebook 戶口突然被封,事先亳無通知以作準備,之前和許多人之間的通訊,頓時消失無影。從我的角度看,在 Messenger 處還可看到他那戶口,而開啟後也還看到我這面所寫的文字,他那方面所有之前發來的訊息,都已看不見了。那朋友平日出售一些二手物品,多以 Messenger 向準買家報訊,準買家又在該系統中作實要買什麼,及跟那朋友協調交收安排等等,一下子,連哪些人需要聯絡、有關什麼物品涉及之類,都不知道了。

在朋友的例子,據知 Facebook 容許重開那戶口一段短時間,不過已經看不到的舊 Messenger 再也不會重現,朋友只能以該戶口名義貼出公開信,呼籲有需要者主動跟他聯絡,如此而已。

我使用 Messenger 不太多,但若在 Whatsapp 中某一兩位朋友出現這種情況,已經要命。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脫腳

若干年前開始,斷斷續續地,把一些東西放到網上拍賣場放售。替東西拍了照片,加些文字簡介,貼到賣場後,並不常迅速地順利獲人投購,所以之後當那些拍賣屆滿,便會又續期再刊登,一直下去;往往當找到買家時,已是一段時日之後,那時會發現,本來放在就近地方的拍賣品,不知哪裡去了。

這種情況,試過不少次,每次都要在短時期內,於家中翻箱倒櫳,要把拍賣品找出,緊張得很,但偏偏往往在如此狀態下,又會及時把東西找到出來。最近一次,終於脫腳。

被人投得的東西,之前已有買家,但該買家卻失了蹤,我自然地把物品重新拍賣,現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找到另一位買家,但要交收時,才發現之前替舊買家撿了出來包裝好的那幾本書,怎找也找不到。

現在正在解決有關問題,不過最基本原則,如一位老友所講,主要也就是向買家坦白情況一途而已,即使因此得到了對方給負評,也沒法子。唉!



2017-0602後記:

至今寫這後記,有關的幾本書仍未現身;因手上有些書本是新買家有興趣的,便以優惠價出讓了,算是補償,並答應若那批書找出來後,會盡快通知他及讓他有優先購買權。得買家體諒和配合,事情暫時算是告一段落了。

因家中狹小但雜物繁多,我知道類似的故事仍可能不斷發生的,總之避免得多少是多少吧;至少老友想看的陳浩基小說,我都仍未尋獲。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暫別重溫


在家中使用的手提電腦,以及平日跟身的平板電腦,想在網上重溫「無線電視」的節目時,都獲告知瀏覽器的版本太舊,系統不再支援;我弄了弄,又未能成功更新兩部電腦的瀏覽器,所以已有差不多兩個星期,沒看「無線」的節目了,漸漸習慣。

留意到不知什麼原因,有些「無線電視」的綜藝節目,在 YouTube 上可以看到,足本播放,不過鮮有最近日子的,也並不連貫,應該不是什麼得到正式授權的帳戶,只是沒有───或暫時未有───被投訴及刪除短片。

平時極難可以在一線播放時間便看到的電視節目,有時作網上重溫,覺得吸引,也會開始捧一線播放場的,現在沒了這個選擇,開始時沒看的索性連重網也省了。這樣一來,不知吃虧的是誰了。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滿城飛花


平時不覺香港有那麼多木棉樹,而理論上來說,那些樹開花結子,年年有時,又不會只在今年特別勤勞,但為何今年的這幾天,覺得木棉紛飛的現象,到處皆見?莫非只是因為現今有互聯網,大家溝通容易,才令人產生錯覺?

某天工作,乘搭巴士,上車之處和下車之處,都是花飛得利害,滿天飄揚,除了細絮,間中還見到一些完整團狀的;落在地上,滾在一起,頗為壯觀。路人多掩鼻而過;平時常聽患有鼻敏感的朋友,這些日子想必甚苦。

這些飛絮,捉之難捉,掃亦不容易掃得清,觸目所見,要制之唯有求之以水。跌在路旁水上的飛絮,便頓失動力了。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假「忌廉溝鮮奶」

見有一款外罐顏色帶藍的新飲品,名「Milky Soda」,懷疑是「忌廉溝鮮奶」;因之前的罐裝「忌廉溝鮮奶」只見過台版的,這似是香港製造,便買來一試。結果是令我想到一個「假」字。

我想廠家的原意也是推出「忌廉溝鮮奶」的,但味道太衝太酸,沒有預期中的醇厚潤滑。不過這也怪不得人吧,本來人家名字中的「Milky」一字就是用來形容「Soda」的,主角既是忌廉梳打,味道自然是近忌廉梳打而遠鮮奶了,誰叫我自己把它想成是平衡混和兩種飲料的結晶?


「忌廉溝鮮奶」在我家庭歷史中存在已久,我幾歲時與家人往士多吃早餐時已經嚐過,但那時的稱呼卻是「鮮奶玉泉」。

有些品牌,初期出名的產品少,說品牌名便可,直至後期產品日多,每當只講品牌名而不加記明時,便指最老大哥的那款,類似情況包括「玉泉 ( 忌廉 )」、「芬達 ( 橙汁 )」、「可口可樂 ( 經典味道 )」、「維他奶 ( 原味 )」等。當時對我們一家來說,「玉泉」即指「忌廉」。

至於「忌廉溝鮮奶」這個明擺著是香港道地語言的叫法,能成為眾多港人的集體回憶,鮮有分歧版本,應是拜當年一部同名字的電影所賜吧。


P.S. 後見「Milky Soda」的宣傳文傳說這是「全新」的「乳酸味」,所以本質上仍應把它作忌廉梳打汽水看待,只是加了些乳酸的「味道」───而且只是味道,實際成分應亦欠奉。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我只是個孩子」

昨天寫過「取巧」,今天要寫的便涉嫌涉及一些「取巧」。

網上看到一段短片,一位小朋友拿著結他自彈自唱,歌曲道出現今世界上───起碼在不同的華人社會中───孩子面對的苦況。歌寫得很好,小朋友吳耀傑也唱得很好,但那段不足一個月前才上載的短片說他是「自作詞自彈自唱」,我卻在個至少一年前的網上分享中,見到「我只是個孩子」這首歌的 MV,歌詞大同小異,所標明的填詞者是另一名字。那填詞人的名字,難道是吳小朋友所取的一個藝名/筆名?還是他在歌唱節目中,重新把別人的歌改編改詞?但即使改編了,也不符合「原創歌曲」這叫法啊。

這事真相留待有心者去求證了,我只覺得事情中,頗有取巧的成分。

吳耀傑現場演繹的版本在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ck70vV1Jc


以下的是網上可找到的另一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qSwgj3T60


這首歌,歌詞直接而淺白,有幾句詞和旋律都能容易上心。在香港,我們常說「現在的歌詞不如從前的歌詞那麼好記」,原來,並不能一概說「現在」,因同是在現在,在其它地方有人寫的歌詞便很易讓人留下印象,自己能力不逮而做不到的,不必說得全世界人都一樣做不到。

這首「我只是個孩子」,給所有家中有小孩子的人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