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再到書展?

在書店也已少逛的近年,「香港書展」更是絕足了。今年本也無意參與,不過出現特別情況,現知應該會前往會個朋友,並觀看一個活動。

「書展」到過多次,這次安排會較新鮮,首先,因為時間並不寬鬆,當天應會從元朗乘鐵路一直去到「會展站」,這一個港鐵站,從未到過,到站後步行路線如何,暫時也未清楚。

此外,過去的多次出席,都是有公事在身,入場證早就到手,走的也是特別通道,出出入入都無妨礙;今年要先到便利店買張入場券,到時再沿一般通道進入,進場需時會否有大不同,也無頭緒。

由於事出突然,前往當天,「書展」內會有什麼展銷商、什麼展品、什麼講座,也未研究;到時是否會有時間再閒逛一下會場,亦未可知哩。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散播無根

「龍之天地」這裡一篇比較近期才張貼的網誌,得到了頗高的瀏覽量,而且還維持了一段日子;同一時間,有新有舊的好些文章也有人瀏覽過。

這個地盤向來少人到訪,很明顯,這次是某一篇文章得到某人的青睞,在他或她的圈子中分享,而那個圈子中的分享有不錯的瀏覽量,才幫助吸引到別人來到「龍之天地」這兒,閱讀了那篇文章。

但分享者是誰呢?在哪裡分享呢?我卻是無從得知。Blogspot 系統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資訊;我試過把那文章的位址貼到網絡搜尋器上查找,心想若對方要作出分享,最常用的手法便是在分享文中貼出有關的位址,不過這方法仍不奏效,

那篇網誌,偏是在我看來最沒主題、最沒吸引力的內容,為何能吸引到人呢?又是一個謎團。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天色

早幾天,罕有地深夜仍在市區的高速公路上,所以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又圓又大,特別美麗。

幾天之後,接近黃昏之時,便在 Whatsapp 收到通知,提醒觀看月亮,又說「若錯過這次,便要等 30 年後」等等,到底要看的是什麼,卻沒說明。是日蝕?是月蝕?終於一再詢問,得知是所謂「超級月亮」的天文現象。是夜,不少人向月亮拍了照,貼到網上,但拍得清楚漂亮的不多,很多都頗矇矓。

是晚,日落時間,從家中大玻璃窗看出去,紅霞滿天,層次分明,艷麗之至,宛如繪畫,有令人心動之感覺。之後在網上又有很多相片分享,拍照者當時應該是身在不同區份的,原來那漫天紅霞,可及的範圍真的那麼遼闊,而且不同地點、方向所見,各有各的漂亮。

當天威足以震懾人心之時,當人類顯露得那麼渺小時,大地反而一片寧謐,怡人之至。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夏天之熱

氣溫甚高,陽光亦耀目,但濕度不算高的話,便沒那麼辛苦。

這種熱,是夏天應有之熱,當已過了「小暑」之期,有這種高溫,正常之至。很多朋友對此叫苦連天,於我而言,是尚可忍受。

在中醫的角度,我的體質不是健康一類;溫度恰到好處當然令人叫讚,而在「較冷」和「較熱」兩者中要我挑選,我寧可捱熱,卻是不大能捱冷。

在現在如此的夏日,公共交通工具及大型商場常會把冷氣調得很低,一些靠外的玻璃門、玻璃窗上,甚至會結成霞氣及水珠,矇矓一片。若是身在這種車廂或商場內,而又沒穿夠衣服,會叫人瑟縮起來哩。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補購日報

雖然在香港日報的數量已經大減,但是報紙每天出版,資訊極多,也不是那麼容易及時看到所有自己有興趣的資料。很多時候,或是自己發現,或是經別人通知分享,得知某報刊上有感興趣的內容時,已是舊聞,不能再在報攤買到想要的刊物了。

報紙通常是每天出版,即使是在 24 小時不停營業的便利店有售,也不會把未售出的報紙一直保留在貨架上,直到第二天的報紙送到時才替換,而是到了晚上某個時間,覺得都不大有機會出現顧客時,已經開始點算剩餘報紙,準備退回,那時我們看到貨架上清空了,而沒詢問店員的話,也不會買到。

退回的報刊雜誌,未必是直接送回出版社去的,就算真會送回去,也未必是即時行動,所以即使直接聯絡出版社,詢問補購的可能性,也未必成功。

近日正是遇到上述情況,想要補購幾天前的「明報」,向報社查詢,獲給與代理「陳新記」的電話,之後又得代理方面迅速協調,讓我買到需要的報紙,真是幸運。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何必多說

同一位相識,在同一個網上平台,又再張貼某老友之前勸告凡事放下的忠言。若可跟從得到,做了便是,其實也不必多講什麼;若是根本不會去做的,更不多再提。

把忠告提了又提,因為真是金句,人人都認同理當如此,連自己都不能否認;但知道正確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這很關於當事人的性格。

之前看到類似的感慨,我還去留言一兩句,勸說一番,之後見到對方口中同意及接納,不久又見事情重複出現,才終於醒覺勸說是浪費氣力。原來當事人在網上發言,實在是「詞若有憾焉,實則心喜之」,我以為叫對方「放下」便可免卻許多煩惱,卻忘了「放下」之後同時又會沒有了許多伴隨的名利關注,而那些偏正是當事人最希望獲得的東西,我的忠告,絕對不合時宜。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創作框架

利用電視台的小匣子看劇集,除了本土製作,還有外購作品;香港的外購節目,「華語劇」、「日劇」、「韓劇」是三大主流。

香港的劇集很多時是以一周播放 5 集為基礎,所以總集數也常是 5 的倍數,雖然近年也多見有加加滅減一兩集的,不過集數方面,也可預計到個大概。見華語劇及韓劇總集數可以差別很大,共十多集的見過,達四五十集的也見過。

試過看一套韓國劇集的香港配音版本,中途想知道還有多少集可看,便到「維基百科」調查,之後繼續觀看,直到我以為是大結局的那集,故事卻未完!原來同一片集,在不同地區播放時每集的長度未必一樣,再加上電視台本身會因應當地人的喜好習慣,剪裁以改變內容的節奏,所以總集數便有可能出現變化。

相對而言,日本劇集便相當穩定,大多數情況下,仍如上世紀 60、70 年代初進香港市場時那樣,主頻率是每周一集,而且內容絕大多數是以「季」為單位,所以在 10 集至 12 集的範圍內,便會有一個故事完整的交代。這一點,是個框架,可能會局限了創意的盡情發揮,但又因在規範的逼迫下,要想方設法在既定空間內把故事說完,常有神來之筆。

在 10 集上下的篇幅內,完整交代全個概念,即是若故事主線很簡單,也要合理地找些內容來填塞空檔,而即使故事格局極大,大至全國沉沒、世界末日、宇宙毀滅,也要在框架內把所有重要戲軌交代。能純熟地把任何故事,成功地如此「恰好完結」的製作人,已算是藝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