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除夕

是日 12 月 31 日,是 2022 年最後的一天;預設網誌貼出之時又近半夜,更是距離新一年只有數十分鐘而已。

農曆的新年,當然也有除夕,不過慣以「年三十」或「年三十晚」稱呼的「大除夕」則不是每年都有,如此情況下,雖然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成了除夕,不過大家好像感覺不那麼圓滿似的,連安排年末活動時,有時更會因為錯以為尚有一天才新年,而預算錯誤的,令人發喙。

新曆的除夕便沒這個問題了,12 月 31 日這天是年年都出現的,從聖誕到元旦,安排活動時日子固定,不會弄錯,令人安心。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輪候

曾幾何時,香港的一大特色是「排隊」,處處可見,什麼都要排。現今,因為科技支援進步了,大家很多時不必像從前那樣,真的要一個跟一個在排著隊,但是輪候的本質依舊,只不過在等之時,可以容許找個地方坐下來,或待差不到輪到自己時才到達現場。

近日某天,下午本較空閒,因一事前往查詢,獲告知應先到別處取得某種文件,才能處理;轉到別處後,很快拿到了籌,籌號和當時所叫的相差約 50 個,便找張椅子坐著等,如此一等,便花了兩個小時。兩個地方轉一轉,一個下午便沒有了。若性質符合,要再到之前那地方去善後,已經被忠告,要預留約 3 小時的餘裕哩!

還幸這天剛好有兩本書在身,看著歇著的等,還算沒有太浪費時間,若只是乾等的話,便很可惜了。尤其是家中還有事情要處理,若那兩小時用作辦事,那有多好?

等候之際,常感覺時間過得很慢,試過在醫院輪候,幾個小時過去,半夜等到天亮。那還是陪人輪候,所陪伴者身體不適,再要等待那麼多個小時,便更慘。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香港新市鎮

買了本舊書,是 1986 年「山邊社」出版的「漫遊香港新市鎮」,圖文並茂,著文及攝影者陳迹

書中介紹的 7 個「新市鎮」,包括沙田、大埔、上水、荃灣、屯門、元朗及西貢,各個地方發展的時間不同,例如元朗昔日雖有很大幅的農田及池塘,卻在百年前已有興旺的墟市,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政府的計劃,已是「再發展」;而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這 7 個「新市鎮」的「市區化」程度也不一樣,例如西貢,仍給人以「郊區」的感覺。

除了「新市鎮」外,過去香港還有過「衛星城市」的叫法,除了想加大利用非市區地點安置人口外,還希望做到所謂「自給自足」,各「衛星城市」中市民就在區內工作及消費,結果預算不似實際,大家住得偏遠了,卻還是在市區工作,大量人口每日往來的交通,造成巨大成本及經濟損耗。最後,政府是面對了現實,山不轉人轉,開放邊陲地帶方向不變,同時也以鐵路連接新舊各區,讓市民可便利地到市區上班,沒再談什麼「自給自足」了。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脫頁書

買入的一本二手書,有好些內容想和朋友分享,本來最便利的方法,便是以數碼相機把頁面拍成圖片,再透過手機社交軟件發放,不過想要相片質素好些,卻不容易。

要替書本上的內容拍照,不想拍攝得扭曲變形,鏡頭的位置、距離和角度都要適宜。相片放得端正,但被拍的主體不夠端正也是枉然,所以書頁也要可以平攤的,這一點,視乎書本的釘裝方法,不一定做得到。

這次所買的二手書,內頁並無穿上絲線,只以膠水黏合,這種設計,莫說要用力把書頁壓平,有時就算在閱讀之時揭書角度大些,也會導致書頁鬆脫剝落,所以這次照樣拍照分享,但攝得的相片,只求看得清楚全部文字便是,雖然書頁歪歪斜斜的,也沒辦法了。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我的天文台」軟件

從小到大,看天氣報告,都聽到一個說法:「新界地區氣溫會再低兩度。」

近日,香港又見低溫,預告見到有一個單位數字的度數,已經令人感覺寒冷,再加上我們這些住在新界者,要有意識地知道自己所在位置,溫度應會比起那個連市區一般數字更低些,再因應地安排穿著衣服,否則外出時穿少了衣,便較麻煩。

其中一個做法,是利用官方機構的「我的天文台」軟件,一來,我們可以設定地理位置,系統反映的已經直接是那個區分的實際溫度,我們不必再加加減減的,才知道想知的溫度如何;而且一天的氣溫變化,還有曲線的呈現。

這種曲線圖何用呢?過去我們看天氣預告,會得知次日的最高/最低溫度是多少,但即使知道明天會低至極寒,但原來該個低溫早在凌晨已出現,我們起床後所有的活動全不會受到影響的,若只因為知道那預告的低數字,而帶著厚衣服進進出出的,會否反而不佳?現在不同時段的溫度會如何,看曲線圖便一目了然,很實際。

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貼紙

貼紙是實用品,又算是兒童玩具之一,年紀很小時已擁有貼紙。貼紙,又叫膠貼紙,分成兩層,像現代的「雙面膠紙」未撕用前的狀態,圖案印在最上面,兩層分離後印著圖案的那張背面便有黏力,而下面的那張只是平時作保存膠水之用。常見的是買回來以電視節目主角作主題的那種,也有隨漫畫書或漫畫報紙附送的贈品。

買回來的貼紙從前有好些,都是以一個月餅金屬盒儲存住,家中大整理過多次,從沒發現,恐怕早就被家人丟掉。回想那些出售的貼紙,多是接 A4 大小,上分多格,每格印上不同圖案,又有切痕,令到每格可以獨立撕下使用;當所有貼紙都撕掉後,有時便只餘下托底的紙,有些設計較周全的,底紙邊框還會留下一圈無圖案的膠紙。

那些分成一格格的貼紙,會被剪成獨立小型貼紙,不是因為要用來黏貼───因為要撕貼是不必剪下來的,而是還有把它當成「公仔紙」般,有「拍公仔紙」的遊戲。那種玩法,又是另一個題目的故事了。

天下萬物,本來都應是以實用為原則,但從小我的貼紙便絕少真的撕下來黏貼在什麼地方。───大概也是有貼過的,不過是很早的時期,次數也不多,大多數情況,便是原件保留。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Merry Xmas 2022 !!


世界各國,疫情仍存在危機,不過許多地方,人們的危機感已減退,在一定程度上,大家生活得輕鬆些,也有好處。謹祝各位───

聖誕快樂!身壯力健!萬事如意!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大小聚會

香港防疫措施有所放寬後,食肆的大型聚會,人數不設限制,不過每桌人數,仍以 12 人為限。

重要節慶,家族成員集中一次用餐,便利於安排,至於個人社交活動,個人傾向於小眾聚會,多於大規模的,因為人多同座,不論是中式的大圓桌,抑或是西方的接駁方桌而成,要有個全部人共同感趣味,可以談得興起的題目,非係易事,結果通常都是坐得接近的幾個人,成了個小圈子談話,即是一張桌子,便有幾個小的談話圈。

實務上,想要更加享受聊天樂趣,人少是比人多好的,回想過去我離開工作之處時,與同事道別進餐,除了公司請客的官方一頓,我自己約會的聚進,都是小眾的,每次三四人,聊天更佳。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湊熱鬧

素不喜湊熱鬧,凡人多共處之事,我便不大有興趣參與。

遇上朋友生日,透過電子方式,送上祝福,若有私人號碼可以選擇,我便不想公開地留言。近年有個常見做法,生日之人自己主動在網上社交平台提及,於是各方的視福便多是在那帖子之下留言,若有這種情況,本來我有意致祝福的,也許亦會打消念頭,主要,是基於「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的道理。

在通訊軟件中,家族中人之群組,每逢節日,便見紛紛發放的賀圖或視訊,我常走「濫竽充數」的策略,估計大家都不會統計誰人有發文誰人沒有,都沒湊熱鬧參與。對家人亦如此,何況朋友?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長者便溺

曾協助一位已故長者朋友進院,探病之時,護士告知借用了若干塊成人紙尿片給病人,叫買回歸還。當時長者朋友行動不便,大小二便都唯有下在尿片內,再由護士清潔身體,但是之後見有長者入住醫院,雖然他們行動比較緩慢,但也能照顧自己飲食、穿衣及如廁的,卻也會被禁止下床,又強制必然利用紙尿片,如此安排,實在有斟酌餘地。

我們長年備受教育,又有道德制肘,隨處大小二便,存在心理關口,而且屎尿黏在身體之上,令人十分不舒適。若病人有能力,為何不容他們有所選擇呢?

醫務人員,長期短缺,病人眾多,如何能以一對一加以照顧?長者來往便溺費時,侍候一次所需的時間,也許已足夠處理另外幾項事務了,權衡之下,把全部長者病人便溺劃一安排,可集中時間人力快速清理善後,效率是有了,人情方便卻有所欠奉。現實情況資源有限,應該如何做法才好,也真是難說得很。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水清無魚」論疫情

疫情肆虐全球各國多年,以在香港而言,剛屆入學年齡的小朋友,可能從來都沒正常地上過學堂的,我相信對於他們的心智教育,不無負面影響。

又因為疫情,小朋友的成長環境中,受到比起往常一般更嚴格的衛生防護,這雖可保障他們免因疫症而受到傷害,但同時,也剝削了他們自我防備能力的養成,有可能令到他們不病則已,一病則重,亦不是好事。

如果極度嚴格的防疫是不必代價的,也許不少國家都會採用,但實情並非如此;在平衡經濟上的損失後,防疫的措施不會等到真正戰勝了病毒才一下子消失,而是會逐步放寬,每一次因應疫情反彈而作出調整,情勢可控後又再進一步放寛,漸漸復原。到了最後的階段,病毒雖未消失,人們卻已不懼,像昔日的「愛滋病」、「禽流感」一樣。

逐少讓人類自然產生抗體,面對未來世界可能出現更多的變種病毒,或者便是王道。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創作破綻

在香港電影歷史上佔一重要席位的電影「無間道」,面世已有廿年,在紀念活動中創作人分享製作過程中的點滴,提及有一個「破綻」:梁朝偉的角色死後,屏幕上可見墓碑刻著去世的年月日,但原來在他生前幫趁小店時取得的收據,上面所寫日子卻是他死後翌日。

在我的心目中,若是依「正常方法」觀看時不會看出來的「破綻」並不算是破綻。現在互聯網上可找到許多電影的錯漏例子,當中不少都是需要把電影以極慢速度逐格逐格細看,才能看得出來的所謂「破綻」,其實不應那麼重視;發現到這種微小甩漏之後,無限放大,並以此來批評創作人和製作團隊的,不是真正懂得欣賞者,對他們的批評,不必太耿耿於懷。

就像是那種畫在地上的「立體繪畫」,完成之後,常會標記了一個位置,建議觀看者站在那裡,循某個方向望過去,才能看出創作者設計的效果,因為站在其它不當位置,看到覺得所謂錯漏的東西而批評,豈不可笑?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越位妙喻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曲終人散,終於這次不意外地,完全沒有看過任何賽事。不過也有看到網上評論,知道在較早的階段,應是有一次賽果爭議,是和「越位」有關的。

關於英式足球,有個叫「越位」的術語,我是長期都搞不清楚;就算有人向我仔細解釋,聽的時間好像聽明了,之後發覺還是不能在觀看球賽時套用到,漸漸已經放棄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因為上述那疑是和「越位」有關的爭議,有人在網上寫了個比喻,令我看後,依稀感覺有點兒掌握到何謂「越位」了,謹作文抄公,把內容轉載如下:

譬如你和你男朋友是一隊,你的閨蜜是對方球隊的守門員,當你把球踢傳給你的男朋友時,你男朋友比對方任何人都更加靠近你的閨蜜,沒錯,你的男朋友越位了。

甚妙!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疫情鬆綁

香港防疫措施,近日略有放鬆,主要係在強制應用「安心出行」軟件方面。不算很大的突破,不過在個人而言,也有所便利。

其一是在光顧食肆之時,進入之際本來要有兩個步驟,減至一個,時間上可以有所節省;而離開之際,因不必再掃描確認離開,便更輕鬆。早前每當和親友離開食肆時,都慣性互相提示記得登出「安心出行」,現在便不必再有這麼一個動作了。

新政之下,對我另一個影響是進出市政街市時,少了猶豫。因家居附近有個市政街市,若可借路穿過,便可到達另一面的交通燈過路處,直線距離當然是最短的;之前因進入街市要掃描「安心出行」,我見要花上一分鐘時間處理然後只借路半分鐘,很不化算,便寧可在街市旁繞個小圈。可能和我有相同想法的朋友不少,在新措施之下,似乎市政街市內的人流也增加了哩。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食肆緣份

現在上街吃中式點心,多了往點心專門店,少了上茶樓。元朗某點心店,近月路過時常見客人甚多,而且在食評網站上評語也佳,頗覺奇怪,因為之前試過在下午茶時段幫趁,吃的一籠潮州粉果,是連外皮也未蒸透的,印象甚差。

也許是那店子已經更換了掌廚人,或甚至已換了老闆?很不應該出現,卻是常有的情況,是很大比例的食肆,食物及服務水準都是起伏不定的,不同的人或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光顧,得到的感覺都未必相同。

我們對待食肆如對待人,若最初相處的時候,有過不錯的印象,之後遇上較差的情況,便想會那也許只是無心之失,很多時都會之後再給機會,看再光顧時情況如何,才決定以後是否繼續支持;若壞的印象是第一次幫趁時已出現,很可能已經把該食肆定性為以後不必再試了。

不同食肆的水準參差程度不同,基本上那不好的印象是否出現在首次光顧,是隨機出現的,因此我們是否會成為一家食肆的長期顧客,很多時,要看緣份。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應節

人類追求舒適生活,本來一個地方「四季如春」應是最佳的,就連小說或戲劇中,形容天堂般的地方,常也有如此形容,但現實中,身居四季如春之地者,又會羨慕別人有四時明顯分別,真是「鄰家飯香」的現成例子。

近期香港,多了寒冷的日子,聽過好些人說:「如此才像是冬天。」或「如此才像是過年。」似乎是否應節應景,比起自己是否感到舒適更重要。

不過現在執筆寫下「寒冷」二字,很覺心虛,因為通訊發達,早就看到外國冰天雪地的情境;我們有十度左右的溫度,和一些地方零下十幾度甚至幾十度的相對,完全沒得比。

外地那種嚴寒環境,若遇上了,除了長期逗留家中之外,也想不到可有什麼戶外活動了。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淺談覆診

自己定期會前往政府診所覆診,檢視身體最新狀況,取回調整劑量後的藥物,回家服用。之後喜歡把覆診時間選在晚上,那便可在工作後從市區回到元朗,才前往診所,但在疫情之下,晚上時間有特別安排,我們此等定期覆診的長期病患者,便只有在下午時段前往。

這一天,因家中長者也要前往醫院覆診,陪同前去,跟進步驟而行,有系統,有秩序,求診者也守規矩,但的確是人多,年紀大的不少,亦有沒座位可坐的;就算可坐下來等候者,等見醫生、等取藥、等付款,諸如此類各項,都很費時。家人卻說:「今天已經比平時人少了許多。」

香港的公立醫院很大方,若是有急症,定是先救了人再算,不像一些地方堅持若病人不先付足了收費,便不會醫治。但前往看街症,乍才報到,已有顯眼通告,聲明即時登記的病人,預計要等上多個小時才可見到醫生,數字能令人嚇一跳,沒病的也會嚇病了。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網售法網

愈來愈多透過網上二手市場購物。這種經驗,由來已久,現在有好些網友,一開始就是在網上拍賣平台結識的,到了現在,有些已成了現實生活中的朋友。

自己也有放售東西,主要是家中進行了類似「斷捨離」的清理後,想把不打算保留的物品找尋新主人。有人提醒在網上放售物品,有機會誤墮法網,這我也知道,所以行事時也會盡量小心,幸好通常網上平台也有監察用家行為,若遇上可疑的情況有可能把涉及的物品下架,也有可能把涉及的用戶除名,適當借助他們的監察行動,可以更有效率地防止自己犯錯。

有時網上賣家所犯的法重點並不在物品的性質,而是他們的行為是刻意謀利,理應是要持有合法的牌照,及就營業情況報稅的,我相信,真正循規蹈矩跟足所有要求而行的人,所佔的比例未必很高哩。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無謂猜測

關於中港兩地的防疫措施變化,出現不少傳聞,但是傳歸傳,很多時都不能獲得證實。於是又有人會猜測,現在尚未成事,則何時才能成事呢?我的建議是:無謂猜測。

因為「一國兩制」,香港的措施變化,可能自主,但涉及中國內地的合作,當然便不能由香港單方向的決定了。───而且大家都知道,主導權是在內地政府手上,多於在香港政府手上的。

我所建議的邏輯是:中國內地的是「政策市」,只要中央認為有需要推出的新政,今晚決定了,明天立即生效執行,又有何不可?

事實上,香港真的有些新政策推出,落實執行之快,出乎很多市民意料之外哩。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推理故事的重心

早期的推理故事,十居其九,都在追尋「誰是犯人」,即是「誰人」 ( Who ),現今仍是創作上的一大主流。

不過多年前已經有了一種新的嘗試,故事初始已經讓人知道誰是犯人,但到底是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才能做到所見的效果呢?用這個方向勾引讀者或觀眾看下去,重點便在於「如何」 ( How )。

日本漫畫「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常在故事之尾,發現誰是犯人之後,還有些回顧內容,解釋犯罪的目的是什麼,即是「為何」( Why ),有時這些結尾篇幅還不短,而且不時,還可成功令人感到,犯人的所作所為,也是情有可原的。

記得曾經在香港,兩個電視台都在播放「包青天」劇集,那個新版,走的是和「金田一故事」相近的路向,舊橋新拍,犯人好像個個可憐似的,頗受觀眾歡迎,出現了一陣熱潮。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盜寶電影

從自愛看那些神偷式的盜寶電影。自從世界愈來愈電腦化之後,單人匹馬的神偷電影已經少了,通常是一個團隊,當中有位電腦專材;就算有一人行動的神偷,也會有位電腦專材在背後,替他處理不少事情。

在盜寶故事中,神偷何用?是用來處理幾乎所有低階的防盜設備,例如閉路電視的監察等等,只是說那位是個電腦天才,他便什麼網絡都進得到,所有數據都改得到,而且還改得快,令人不明白那些現實中收了錢的電腦部同事為何小小的項目都要以月計的時間去辦;但又不能完全由他們辦妥,否則故事的主角便無用武之地了。

推理故事難寫,是因為設局不夠嚴密便顯不出破案人的高明,但太嚴密的話,連作者都想不通主角可以怎辦時,故事也寫不成。盜寶電影那些防盜設備也不是廢物,最終被神偷破解到,是因為它們安裝得不夠多、不夠密,在時間、空間上存在漏洞;要把那些漏洞都填補上,便要不少金錢,而金錢通常是那些物主最不著重的一環,正是這一個大矛盾,令到神偷式盜寶電影真正令人佩服的設計,其實不多。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瀏量起伏

電視台綜藝節目,幾個年輕副主持比較大家的網上平台「追隨者」( Follower ) 數量,最低的一個數字,也遠比「龍之天地」的一個月瀏覽量高,而且高出不少。

關於這個網誌平台的瀏量數字也寫過多次,最難明的是中間的起伏來由,事前事後都是沒有蹤跡的,想來想去,也未必能找出原因。上個月的來訪量是個低潮,蟻速地慢慢上升,到了最後一兩天,才堪堪超過歷史最低;這個月只過了三分之一,數字便超過上月了。做了什麼不同的?沒有,完全沒有。

若是偶然出現高數字,可能是因為什麼原因下,某一網誌被發現、閱讀、分享所致,但若有這種情況出現,系統的每日記錄上個別文章的瀏覽數,便應出現十分懸殊地巨大的數字,卻又沒有。最常見到的情況,是當瀏覽數字大升時,很多舊時的、冷僻的網誌會被翻出來,每個數字,全日瀏覽數只有「1」,即是說是「到訪者」多了,他們到了後便根據分類、關鍵字、日期等或隨意地東逛西逛,點點看看,導致上述情況。

若我的觀察及結論沒錯,那些忽來忽去的「到訪者」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從什麼地方而來的呢?神秘。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家庭聚會

家庭成員住處愈來愈分散,加上各有各忙,以及疫情措施的限制,已久沒規模比較大的聚會了,近日的一趟,得來不易,環境尚可,食物差些,幸好聊天之時氣氛還好。

聚會少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缺少了牽頭者。很多時候,可以定期聚會的一班人,當中都是有個喜歡帶領事情發生者,他或她會跟各成員都保持聯絡,又會主動提出聚會建議,當大家茫茫然之時,會引領得出結論、落實地點、預訂桌子等,甚至在日子之前一兩天,再發溫馨提示,讓成員不會遺忘約會。

有些試過定期會面的小組,漸漸地散渙了,很多時也是因為某些原因,牽頭者不再擔任之前角色,於是沒有人發起邀約,沒有人催促回覆,沒有人落實安排,於是便會不成會。在我們家族中,情況也是差不多,以前往往是由先父主催活動的,現今,從前每個月可能有三幾次的家庭聚會,現在一年也像辦不到多少次。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脾胃

從小到大,脾胃都不大好。───另一個說法,是腸胃不大好,但到底是關於什麼具體器官,脾?腸?胃?是不明的。

凡到夏天,避不了飲用較多的冷飲,之後便易腹瀉;往看醫生,會說是患了「腸胃炎」,成為長期病患,每年總有些不適的日子。這兩年比較克己,冷飲中也盡量滅少冰塊,只是不能完全避免;明知道口乾頸渴時,即使是天熱的日子,也是喝熱飲比喝冷飲解渴的,還是受不到誘惑,先把冷飲喝下去,圖一時之快後再算,結果,當然是自食苦果。

消化方面,也並不強,而且晚餐常遲吃,睡覺之時還未消化完,有可能令胃酸倒流;因為食道的內壁並無黏膜保護,酸液流到,便會引來俗稱「火燒心」的感覺,想睡得安寧些也自不能,亟需治理。

在西方的全身檢查下,算是只有血壓一項略略偏高,所以長期因此而覆診及服藥,但其實脾胃位置的毛病,也算是長期病患哩。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黑屏

攻擊敵人,最有效率的方法,是攻向對方最弱的一點。現今生活,周邊存在數之不盡的電子器材,只要是有屏幕的,那屏幕便是最弱之處;我的手提電話和電腦,數最近十次的失靈,有七成以上都是和屏幕的損壞有關。

任你的儀器效能多麼高、運作得多麼完備,只要使用者不能看到屏幕的顯示,也是無用。尤其現在機器的功能,有些已經轉移至輕觸式屏幕上,屏幕不能正常運作,便連那些功能都操作不到了。

試過手提電話也是屏幕壞了,已經打算放棄,而且買部新的電話再把資料轉移也沒難度,但是在壞機中設好了每天的鬧鐘,卻繼續在運作!到屏幕壞了,一些按鍵也不靈光,連想不靠視力「摸黑」關機也不成功;想要把電源卸下,該款手機的電池卻是內置的。幾乎是唯一辦法:待它自然地用盡所有電力。但是新款電話在待用狀態,電力可維持的時間,有時卻長得可恨哩。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不怕劇透的「世界盃」

過去的「世界盃」足球賽事,好像較多人會較緊張,有時因為時差,只能把賽事錄影下來,打算之後再觀看,便要慎防在未看前,已聽到賽果,令到觀看錄影的興趣索然。

今年好像大家都沒有了這樣的「道德考慮」,從沒自我防備不要事先「劇透」了比賽結果,影響到其他同好,而是亳無限制地大事張揚。

雖然,我也知道今年的「世界盃」比賽有多場「爆大冷」,大家又要表現驚愕,又要分享現實情況和某些漫畫作品中的內容如何雷同,興奮莫名,是難以按耐的,不過從前及將來,想說的不能說都會是難忍的,今屆大鑼大鼓立即談論賽果的朋友,到了下屆不要反批評別人劇透才好。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交棒與接棒

之前工作的一家地產代理公司,於我離職之時,大老闆已有交棒的決定,公司職務全交下一代,自己只擔任個顧問的角色;近日見記者採訪,詢問公司分行拓展計劃,問的仍是該大老闆,想來交棒的工作不大順利,最起碼大老闆並不能完全放心,脫手所有實務的工作。

之前有過規模更大的企業,也是有創業者嘗試交棒後,要重新接掌的例子,因係上市公司,所以一切職能必要公開透明地交代,一來一往更是分明,絕不含糊,不像我舊公司的家族經營,交棒或重新接棒與否,都可以輕輕帶過。

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要接棒別人的成功工作,並不容易。而且就算接棒者能成功守著生意,甚至更大展鴻圖,但經營方向不如初創者的喜好,創業的人對投放了高度感情的業務,是否真能忍得住手不加口或插手?恐怕未必。

除非像電視劇集般的明顯家族爭權,否則,若兩代人關係良好,之前交棒的是心意,難道他們提出要重新拿回本來自己的東西,接棒者可以拒絕?難矣。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叼物

中文用詞,有「含」,有「銜」,有「叼」,意義有些相近又有所不同。 「銜」是單只用口承著某物之全部重量者,沒有程度之分;至於「含」雖然也沒有很嚴格的指定,不過在形態上,所銜之物很多時是很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在口腔之內;「叼」著一樣東西,則較狹義,同是用嘴銜着,被銜的東西相當部分露在嘴外,在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個例子是「叼着香煙」,一用這字,整個形象都呈現出來了。

我有叼物之習慣,不過不是常把東西銜在口中,而是在工作上雖遇上有細小的東西時,不時會叼著,空出兩手來辦好事情,才把那些細小物處理掉。例如把一本雜誌的內頁撕下來時,有時會連同所採用的「騎馬釘」一併撕下,我習慣會把那細釘叼在唇上,就算有多枚也是如此,待事情完了,才把嘴邊那些零碎物棄掉。

現在常戴口罩,叼物之習慣仍在,卻不能進行了;很多時是手上拿著的東西,自然地往口部送,快要接觸到口罩時突然醒覺,動作便停了下來,一時間也不知應把手中物放到何處。

微小之至亦個人之至的生活細節,忽然想起,也寫下來作個記錄吧。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港漫新書「英雄十八」

黃玉郎再推出新作品,這次非乃舊日成功系列的延續,書名「英雄十八」。

看了創刊號,故事大路且有些老套,未有很大驚喜,但希望慢慢煲起人物關係及衝突後,戲味更多,會更好看。剛完結的「龍虎五世三世仇」見製作團隊也不是沒投放心機的,不過故事一開始便已是幾大幫會、數層架構、幾十個角色短時間內登場,我難以辨清哪角色是哪路人馬,便產生不到兩方對決的感覺,最後經過製作人員幾番努力,以及中斷後又續完的安排後,算是有個完整的結局,所以上次因為故事太複雜而埋怨過,這次更不敢說什麼「故事太簡單」的話。畢竟就算故事大綱極簡單,也可以畫出精彩的漫畫。

時代背景黃生挑了他年幼時長大的環境,會令他有更大的創作興奮,可惜這非協力的胡紹權的「集體回憶」,他只是按第二手資料來重現舊社會情況,像不少電影、電視劇的問題一樣,形大於實,質感不夠。以一本創刊號而言,多個主角都正式登場了,又預先介紹了些將會出現的人物,而且各出場角色都有些戲份發揮,兼插入了一場對戰,內容紮實得來,也算豐富了。

這期書,沒有令我有十分驚艷的感覺,但作為一個開端,已夠令我決定再多購幾期看看,水準是合格有餘。今時今日香港的漫畫市場如何,也不必我多說了;有資本及有技術人材可以推出新書的人,還有不少,但在這種「只想小賺也困難」的時代,大家都選擇了退守,黃玉郎先生並不是十分財雄勢大,仍毅然推出全新原創書刊,這份魄力叫人佩服,更值得支持。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香蕉一線黑

家中人少,要吃水果,若積得太多,消耗不及,便時有浪費,所以可以的話,也都是逐少買進,預算足夠短期之內吃一兩趟便是。現在購買香蕉,多在超級市場,因為街上商店通常預先把香蕉分成一份份,磅好重量算好價錢,定價出售;在超級市場,我也不必自己很不道德地從每份香蕉中只挑最好的要,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貨架上總會見到在大梳大梳的香蕉以外,還有一些單獨一條或只有兩條連著的,要把那些散亂的香蕉搭配成想要的份量,也很方便。

保存香蕉,一直頗叫人煩惱,買的時候會預留少許時日,買些略帶青澀的,好讓它們留在打後日子才食用,但很多時是今天晚上看還像未熟,次日一早便微現黑點,躍進至可食用階段了;但若未及時食用,再留一留,那些黑點便深色許多又密集許多,蕉身也迅速熟成,甚至軟化、出水了。時間的掌握真是極難。

在網上見有不少聲稱可減慢香蕉變黑變軟的方法,嘗試過不少,問題都未能解決。其中之一,買了回到家中後即時把他們一條條分開,這個做法,我沿用至今,但未知有否實際影響;很多人建議以保觧紙包裹著每根香蕉連接枝徑那一頭,我也試過,效果卻不盡如意。直至有一天,見到家中仍見青黃的香蕉在近枝徑的那小端,出現了一圈黑色,並隱約有顏色變深的跡象,心中想到:人們建議包著這一端,其實關鍵位置,是否只是蕉身收窄的那一部位?

拿出透明膠紙,把家中香蕉的那一圈位置包住,居然見效,不止發黑情況延慢不少,就算蕉身開始見黑,果肉也不會很容易軟爛,問題一下子,便好像解決了!

那次靈光一閃得到的答案,有個佛家專門術語,叫「頓悟」。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無聊創食品

不少人在無聊之時,會吃起零食來,而且不吃則已,吃了個開頭,便停不下來。但有些食品的「吃法」之出現,也似乎只有較無聊的人才可「發明」得出來。

豆芽幼細,就算本來進食,也要一把一把進口才過癮,而非逐根逐根清掉的,那幼小的身段,如何可以想像把它們當中剖開,還要再藏物其中,然後才烹調進食?

早前流行過的一種「400 次咖啡」還可以說本來過程中已有攪拌動作,因而產生泡沫及增加滑度,只是有人不感效果,把某過程增長百倍,才出現的產物,但把本來一盒「熊仔餅」原裝用力搖晃半小時,然後把整包小塊的朱古力餡料餅乾,全部碎裂及重組成一個大球,然後才進食,又是怎樣出現的構想?

30 分鐘之需,一定是之前起碼出現過有人搖過短時間,看到初步效果,然後試驗把動作延長,之後才得出的「結論」,但那初始的版本,就算只是拿著一盒餅乾,不斷力搖三幾分鐘,也甚突兀,是如何會出現的?難以想像。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載人升空

中國「神舟 15 號」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且又有載人,及有「換班」的試驗。「換班」者,即是本來上面已有一班太空人在當值,現在另一班到達,把本來當值者換下來,這種安排技術成熟後,不停「換班」,則可做到任何時間都有太空人駐守天域了。

不知是否中國真的在這方面,較其它國家頻率高些,抑或只是因為本地媒體選擇性報導之下,令我得出的錯覺,感到好像才聽到升空消息沒多久,便又有新報導。也可能因為每次升空,都有去程及回程,當兩者皆有報導時,我所感覺到的「升空」次數,便加倍了?

昔日莊子有以「蝸角之爭」來嘲諷世人對世事的執著。就算對比不那麼大,就算只在一個國家之內,要做要忙的事極多,一方面看著脫離星體的飛行,一方面又聽著地區性的不滿紛擾,不是沒有感慨的。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勸朋友

一位相識之文人,在 Facebook 上有個地盤,近日與網友以文字吵嘴,你罵我辯,你封我纏,往來之間,見有好些略長的留言,我都沒去細讀了。

在過去的工作中,不時有同事找我談剛遇上的不快事,初時我聽了,會較審慎分析問題所在,設想可以如何解決,再提出讓同事參考;那些提議,通常也不必說對方是否「不信」甚至「不用」了,其實根本就是「不納」,有時話才說了一半,對方便說「當中情況你不明白的了」,然後繼續之前的怨言,既然有這種前設,便沒法再說什麼。如此情況見得久了,便明白對方找自己談這話題,並不是想明白問題根源或找出解決方法,只是想找雙耳朵聽他們的抱怨而已。

這種「聊天」,頗花時間,因為問題並無處理,往往不會只談一次兩次便止,而聊起來後,發聲者快意得不想停,很多時早上開會後遇上,到聊完時,工作時間已只餘一半;而且說的人負能量飽滿,聽的人也會被感染,本來事不關己,又何必去聽。於是如此同事,只有遠之。

該文友的情況類似,曾勸過,現已不再多口。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大食客

看電視節目,以及網上可看到的視訊,可見不少大食客的分享。他們有些只是自己進食,有些則是參加食肆的活動,只要可在限定時間內把指定食品吃完,不止讓食品免費,甚至有可能有獎金,再有些,也是參加競賽,不過卻是公開的大食活動,要和對手競爭。又不知是什麼原因,這種活動,似乎較集中於日本地區。

在我個人的經驗和感覺,平時我們到食肆一頓吃一個餐,若果能吃上兩三倍食量,已足可配得上「大食」二字,但看過那些「大食節目」中的參加者表現,才知真是「小巫見大巫」了,那些大食客,動輒可以吃到十個八個人份量的食物。有不少食肆的「大食食品」份量足足有廿人之量或以上,只限一人於一小時左右時間內吃完,驟看覺得是不可能的,再想想還是覺得不可能,結果,他們派出的高手最終都能完成任務,真是極之驚人!

初看到這類節目時,多是在網上播放,加了快鏡處理,常懷疑有作假,後來看得多了,才漸漸相信。那些食物的份量,當然令人咋舌,更叫人奇怪的,是不少那些大食客在餐前及餐後,身形都好像沒有變化似的。以那些食物的體積,就算不必吃,只需藏在身上,也無處可放的了,吃進肚子中後,那些食物到哪裡去了呢?不可思議。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齊說老故事

聽聞「穿越/重生」是創作界的一塊大餅,看來果然,除了中國大陸有大量例子外,近日看了一部韓劇及一部華語劇,都不出如此概念。兩部劇,一部說某警員忽地到達了數十年之後,便利用舊日資訊繼續追凶,另一部是說主角如何在重複又重複地身處同一場景之中,面臨同一危機,藉著過去無數次的「重生」中累積著的經驗,想把問題解決,令生活重回正軌。皆「穿越」也。

近年韓國的電影和電視劇,得到許多人的讚譽,過了幾年,該國已經和前輩國家「壞在一起」了,見到某一種題材有現成市場,便不想太冒險求新。

但老生常談, 大家都應知道,「成也穿越,敗也穿越」,全世界一窩蜂去做同一件事情,只有加快有關題材的衰亡,就像人們批評香港漫畫只重打鬥,寫足半個世紀仍無變化一樣,只不過兩方面,一是當頭起,一是當頭跌。事情不是不能做,但心中要明白到它是有盡頭的,而且盡頭若來臨,可能快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面在做,一面要有變陣的心理準備。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動起來

在幾個比較大型的公眾活動之後,香港的疫症確診數字反彈上了高位,而且多日都未回落,但又未令人感覺情況迅速惡化,而且之前放寬了的防疫措施,亦未有重新收緊。

在現今情況下,香港有不少朋友已經漸漸解凍之前的許多活動,很多市民已前往泰國及日本等東南亞地區旅遊,甚至到海外舉辦活動。蔡瀾先生在今年「香港書展」時接受訪問,提到若旅遊不再受限制,便會到星馬一帶舉行展覽,現在情況有所放鬆,但未達蔡生的要求,故他仍未成行;另一邊廂,「畫壇教父」黃玉郎先生則已出發,抵達了南洋出席久違了的畫展。

我自己若無限制,也有意去趟旅行,不過興趣方面,我首選之地是中國內地,看來,應會是較後階段才可成行的一批哩。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命理書

已經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情況了,好像剛過了暑期不久,便看到市面上僅存的那些報攤上,出現不同玄學師傅個人相片作封面的命理書,只不過到了今年最後的這兩個月,又再多了些選項加入競爭。

談得上是競爭吧?雖說對於未來運程有興趣的人,可能會同時看多個師傅的書籍,但無論是金錢或時間或精神,資源總是有限的,買了你對手的一本便可能因此而少買了你的一本,競爭性一定存在的。

每本都有不少「大師」對未來一年各種生肖/星座/年齡/長相/手相/八字的人之運程,作出分析,之後有多少準確、有多少失準呢?好像都鮮有人把那些不準的預測挑出來強調,更少人加以批評;至於因為某師傅去年的預測準繩度太低,而堅決今年不再理會他會講什麼的,更是少之又少。在這樣情況下,命理書紛紛推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從另一方面想,又很不明白:任何玄學師傅的任何命理書,才面世沒多久,已經見到十分有心且無私的人把它們足本掃描了,再貼到互聯網上跟人分享,或至少把一些重點抽取出來,發放出去,如此情況,已經是每年必然出現的狀況,那還有多少人肯付較高費用購買實體書?若不能賣得到一定數量,又為何要印製呢?

玄之又玄啊。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流動裝置瓶頸

使用流動電子裝置已很多年了,在過去,能源可以使用多久,是個很大的問題,以現今常見術語來說,叫「續航力」。以手提電腦為例,就算標榜便用得最長時間的型號,也只是三幾個小時;那時沒有現在俗稱「尿袋」的外置電源,若想有後備方案,那便是帶同充電線一起外出,重量自然增加了,令人失卻帶著手提電腦在外工作的原意,而且也還不一定可找到供電。

現在所有電子科技的進步中,令最多人受惠及喜悅的或者便是電力供應的提升,機器省電,後備電源又細小又便宜,多帶也不十分礙事;甚至有商舖提供不同方法,讓顧客可以為他們的流動裝置充電,就算有時收費,也不太高。

但習慣漸漸養成了,人在戶外,收看、收聽各種資訊愈來愈多亦愈來愈密。而且大家對質素又有要求,數據往來極大量,若超過所參與的計劃限度,一切網上娛樂也都免談了;有時有些公司,容許用戶即時加購額外數據用額,不過費用當然偏高。

無論如何,有「求」,便有「求不得苦」,流動裝置發明無論如何進步,可能我們也不會有亳無怨言的一天哩。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什麼中文

「世界盃」開鑼,我雖非捧場客,也知道其事,不過到底是在什麼時間開戰、哪隊對戰、賽果如何等等,皆沒留意。結果,在之後的網上資訊,看到有「阿根廷爆大冷 反負沙特阿拉伯」的消息。什麼中文!


我雖非球迷,也知道「阿根廷」是勁侶,而文中又用了「爆大冷」一詞,才可猜想是他們落敗了。若果沒有相片,只有文字寫「阿根廷反負沙特阿拉伯」,我還真的讀了不知到底是誰勝誰敗哩。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數字遊戲

在不同階段的網誌中,通常都會固定在某個時間發文,不過有時會有例外;往往例外的日子,都是在玩一些數字遊戲───例如在所謂光棍節的日子 ( 11 月 11 日 ),試過多次把發布時間定在 11 時 11 分,以求顯示出來有個全行相同數字的趣味。

這個「習慣」是在很早以前養成的,其實不同時期所使用的網誌平台,日期顯示的制式可能不同,有些是 12 小時制的,有些是 24 小時制的,便未必可以玩同樣的遊戲,例如像「11 月 11 日 11:11」這樣子的,基本上兩種系統下都可達致效果;若全部的顯示為「XXXX-11-11 11:11」便很有趣了,若是「XXXX 年 11 月 11 日上午 11 時 11 分」看上去便差得多。

假如本來想得出「XXXX-12:22 22:22」,但系統採用的不是「22:22」,而是「10:22 pm」的話,視覺效果也會相差很遠。

有點無聊?確係。哈哈!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奢侈

見某書店的主持人在網上發表文字:「無錢窮人 ( 如店主 ) 請考慮不要買任何多餘奢侈的書」,並附有一些雙方對話的 Whatsapp 版面截圖內容。用詞雖有自嘲,但諷刺及發嘮叨的味道明顯。

但儘管是發洩的文字,道出的卻是個真理:「奢侈」已是帶貶義,有關行為無論多少也是不應該做的,同樣,「多餘」一詞雖然也可有「充裕」的意思,比較中性一點,平時大家使用,也是負面的形容;又「多餘」又「奢侈」的事情,為什麼還要做?確係「任何」如此的事都不該做的,不必再考慮什麼了。

一些言語,會惹人憤怒,但未必是全無道理的,這是一例,宜共勉之。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不但還有的「光棍節」

早幾天還想過所謂「光棍節」的大購物行動是否還存在的,並寫了篇網誌,後來零散地看過好一些視訊,才知道原來有關行動,不但還有,且像愈益瘋狂。

那些視訊,有些太過做作了,即使事情是真的,也明顯不是實拍;有一些可能是真實情況,不過若不是早知有何事發生,怎會記錄得那麼完整?所以也是存在懷疑。但儘管把這類選項剔除,餘下來的,數目仍然極多。

我在香港常用的快運,要逐個在收件櫃機器上輸入件號,付了款,有關的分格才會打開,櫃門一個個開啟,看來沒那麼震撼;在視訊中見內地的朋友,收到的手機通知訊息旁有個按鍵,撳一下便可把櫃門打開,於是短時間便可撳掣多下,望著收件櫃上數十個格門連續打開,簡直是奇觀!

一件貨品一個箱,箱子放成一堆,拿回家也困難;逐個逐個開箱,時間也要花上不少;拆物完後,滿目的紙皮,體積又大,丟棄也不易,而且它們其實可以賣到幾個錢的,也不應就那麼當垃圾處理,如何善後也要想想。

想過選些有關的視訊連結在此分享的,但要精選也不容易,真真假假的可算海量,是真的不能盡錄啊。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中英夾雜的處理

香港出版的閒書───包括小說及散文,常有香港文化「中英夾雜」的特色,不過在處理上,會有不少困難。

香港在傳統上,中文書籍閱讀時向右揭頁,每頁的文字打直排版由右至左、由上至下;而中國內地較早時開始,已是書頁向左揭為主,文字打橫排版成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經過一段日子,香港的書本排版漸漸發展、變化,左揭右揭的書,直排橫排的內容,都似乎已平分秋色,沒有什麼主流不主流。

但英文詞彙的閱讀,一定是跟從字母排列方向,由左至右閱讀的,當我們的文章中出現中英夾雜的情況時,在橫排的中文字中混有英文,因兩種文字方向相同,看起來還不覺有何不妥,但若換成了直排的中文內容中,要放得下那些混雜著的長長英文詞彙,便只有把英文轉向 90 度角,那麼兩種文字的方向不同,閱讀時便會覺得不大舒服。

若穿插的英文只是單一字母,或是只三兩個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數目字,在直排中文書中,不時會遇上編輯,不把那些非中文轉向,而是和中文內容同方向。這個做法,如果夾雜的非中文都不長的,便最適用,看起來全體內容統一方向,也叫人舒服些,但若全文中的那些非中文,長短不一,只把它們的部份轉向而部份不轉,可能更叫人閱讀時不快哩。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大巧不工?

每一天各種渠道上可聽到很多歌曲,新的歌手以他們的方式演繹經典舊歌,有時歌藝有所不如,但整體的感覺又未必比起原唱遜色,有時,可能更合我的口味。

在香港有些成績甚佳、地位甚高的資深歌手,他們的作品在流行曲排名榜及比賽之中,也有很多獲獎之選,但我卻罕有因為他們的歌曲而感動,這一點,一直歸咎於我本人對歌曲認識太淺薄。近年來,那些歌曲有時被挑選在新人的比賽中,重新演繹,也許是刻意為之,也許是因為某些技巧例如高音、假聲的運用不及前輩,所以捨短取長,寧可普普通通地、平平淡淡的把歌曲唱完,在這些情況下,我反而更能領略到歌詞中的深意和魅力。

曾聽人評論過一本以風水命理為主題的港漫,認為正因為主編的畫藝不太高,讀者閱讀時反而會較專注於故事之上,而不是畫面的精美程度。有所謂「大巧不工」的說法,是否正是這樣?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校對釋法

有時幫忙校對一些稿件,只是根據已經排好版的電腦檔案作判斷,沒有原稿在手,當遇上某些地方,懷疑排版之時認錯了原作上的文字,便只能止於懷疑,不能百分之百確定,可做的,便是寫上備註,請其他人協助查看原稿。

試過有本小說,同一版本,流傳已久,但有某些地方我總覺得別扭,疑心存在錯別字,之後居然遇上機會,碰上作者,可以交談,而且還有書在手,於是立即把握緣份,當面向作者查詢,結果是得到作者確定我的懷疑屬實,而且還親手在我手上的書之有關位置,寫下了正確文字,彌足珍貴。

像上述的黃金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時候,究竟現有版本是否真的出錯,沒有創作者本身的說法,便沒有定論。若創作者已無法再解釋,便有點像政府的「釋法」行動,到底從來沒說過出口的「真實意思」是否果然本來如此?我們未必再能有客觀方法驗證,所有懷疑,只能永遠都仍是懷疑了。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片王氣勢

不知是否因為疫情之下,愛看電影的朋友累積了想到戲院的慾望,連續幾部電影上畫,都得到很好的評價,而且票房高得驚人。

不怕形容得不好聽的話,電影的觀眾像是蝗蟲群侵襲農田那樣,同一時間集中觀看同一部電影,初看的加上重看的,把票房推至破記錄水平,之後再有新片上畫,便又一起轉移焦點,對另一目標重施故技。

在這樣的市況下成為「片王」,會否有些勝之不武?當每部電影都有相同機會遇上好的或壞的外來因素,導至票房可以大幅飆升或陷於低谷,便應該坦然接受結果;不提自己有可能得到的額外助力,而只批評別人的成功不是完全因為本身實力,便是持有雙重標準了。

先是有部「明日戰記」,之後是「飯氣攻心」,然後又到「正義迴廊」。一年還未到頭,會否還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何事不可能呢?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一窩蜂

單單在元朗一區,近幾個月新開的店舖中,有些已經結業了,另一方面,那些空置了的舖位,又是很快便出現新租客了。不會令人很感意外,卻又不太健康的現實是,新的商舖行業都挺集中在幾個範疇內。

人流較多、面積細小一些的舖位,出現了一家又一家的「兩餸/三餸飯」店子,玻璃櫃子內分成一格一格的,提供了形形色色的餸菜,讓人可以低價飽餐一頓。人流低些的舖位,大的也有小的也有,則可發現有不少新的養生館───以足浴為一主流,很多時亦有其它按摩、推拿之類服務提供。

一些市場需求,本來有相當強度,核心市場加上輔助的商圈,足可以支持頗大量店舖生存下去,但在香港的商業社會,很常出現「一窩蜂」的現象,當已經出現第一位成功者後,之後打入市場者,往往不會構想如何可和現有對手作出互補,產生「共贏」,而常會經營大同小異的生意,然後大家「硬碰硬」。

這種「一窩蜂」的情況,會令到本來可能可以存在以年計時間的市場,壓縮到數個月間便過度成熟、呈現萎縮,如此這般,自然是不健康之至了。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不是最後寫倪匡的「星球頑童」

倪匡先生離世前後的這幾年間,出現好些關於他的書籍。───並非指他的作品,而是別人寫他的書。本來以為沈西城兄那本「星球頑童───倪匡傳奇」應是最後的一本了吧,卻又聽聞國內有心人鱸魚膾兄也有本待發,似乎這個題材,還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書。


「星球頑童」這書出版已有一段時間都未購買,不過到手後也很快可以卒卷,結果發現和預期差不多,除了用了在封底設計那張倪生寫給作者的文字我沒見過外,沒什麼新的內容及資訊。西城兄從前寫的那些關於倪生的書,我全沒錯過,這次的「新書」,等如是結合了之前各書之後,再增補一些可在網上找到的倪生資訊,整理出一本「增修本」,雖然個別跟倪生的對話,在舊書中是以一般書面語寫成,這次很多時都換成上海話對答,看來有些差別,不過滬語入文也是作者近年寫稿時的習慣,並未叫人太過意外。

書中再提及倪生曾替作者看稿,刪走寫到「女黑俠木蘭花」是受到鄭小平的「女飛賊/俠黃鶯」影響那句。正如西城兄所說,以倪生性格,你把他的真實寫出他不會發怒的,現他既認為不應那樣寫,便說明非真事了,加上他親口開聲講明無其事,西城兄仍糾纏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其實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與其它寫倪生的書相比,沈作最大的差別仍然是在倪生女友方面的描寫。書中有一段,講到作者曾向倪生致歉;當中沒寫明是為了什麼原因,不過若是倪生不介意而倪太很介意的內容,應就是從前沈作中寫到倪生風流賬的詳情吧?這次書中,那種內容又再一次包括其中。若那次致歉真因為這事,今次又何必再寫一遍?若認為這個題材再寫不妨,那時又何用道歉?這方面,耐人尋味。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發行

「市場營銷」 ( Marketing ) 有「4 P」的說法,雖然之後又有衍生出「5 P」、「6 P」等版本,不過在基礎之上,必定包括其中的,便是「發行」 ( Place / Distribution )。商品的好處如何到位,不能送到消費者的手上,也是枉然。

由於香港的漫畫市場萎縮,令到中間商生存困難,報攤、書屋之類紛紛結業;缺少了之前星羅棋布的銷售點支援,令到新的漫畫面世更難、成本更高,市場進一步衰退,成了「惡性循環」。現今,若有新的作品出現,不錯是人人可在網上作免費宣傳,交收也可以透過郵遞或速運完成,但如此逐少逐少運送的方法,行政成本只有更高;若貨品本來賣得不貴,相對之下,運送成本顯得更誇張,有「妹仔大過主人婆」的情況,叫人難以接受。

早前有本文字書出版了,到訪幾間書店都沒見到,結果只有直接聯絡在有關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協助購買。有位朋友今年推出了兩本新書,其中之一題材相對來說較為偏僻,我都未在書店中遇上過,更別說掏腰包來支持了。近年買書,多經過網上中介,不過說到底,也逃不過關於「發行」的成本計算,往往想買的書都是先記錄下來,累積到一定數量時方才下單,集體運送,以減輕不化算的感覺。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奇人鄭伊健

鄭伊健又有新的電影上映了,連帶也有新的流行曲推出。

多次和親友聊天時談到鄭伊健,聊天的對象是不同的人,但關鍵內容都差不多:鄭伊健先生似乎有很多影迷/歌迷,那些支持者的數量及對他的支持度,遠超過親友心目中他的實力水平,因而產生疑惑。

有些藝人傾向拍電影居多,有些則是傾向唱歌方面,把鄭伊健介紹成演員和把他介紹成歌手,都好像有些怪怪的,因為大家數算「演技好的演員」時,少會有人想到鄭生,而大家數算「歌藝好的歌手」之時,亦鮮會把他在列,或者含糊地把他稱為「藝人」,反而更合適。但他身為主角,拍攝的幾系列改編自漫畫書的電影,包括「古惑仔」、「百分百感覺」、「中華英雄」和「風雲」等,不論在票房、口碑及在觀眾心目中的經典程度都甚高,總的加起來,成就可能還勝過一些演技比他好得多的同行;他的歌曲之中,也確有幾首大受歡迎的作品。

近年各地有不少歌唱比賽節目,令到普羅聽眾對於歌者的實力要求大大提高了,別說是已出道者,即使是還在首次比賽之中的素人歌手,演繹方面出現差錯,也容易招人批評;鄭伊健的歌藝明明不算完美,但偏偏由他主唱的幾首大熱歌曲的最流行歌詞,卻是由任何別的人去演繹,都不能得到他那種特別的味道者,令他變得難以替代。

鄭伊健這位藝人,是得天獨厚得奇怪!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仍有「光棍節」?

早上外出,聽到有人向朋友解釋,說 11 月 11 日是所謂「光棍節」,那位朋友似乎之前真的沒有聞說過。

我對於這「節日」沒什特別感覺,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常聽到有人說 2 月 14 日的「情人節」只是商人堆砌出來的慶祝日,那麼「光棍節」我也算是看著它從無到有出現的。

現在還有人知道「光棍節」的存在,也知道它是和「光棍」( 單身男子 ) 有關的,不過卻沒聽到有人談起「淘寶」什麼的。當年網上購物還不是那麼流行,「淘寶」以「光棍節」為理由,推出大量價格下調幅度大得叫人吃驚的貨品,引來國內市民爭購,結局得到巨大的營業額;打後幾年,年年照辦,都頗成功。

現在網購流行,不必再只借三幾個特別的日子來催谷生意,「淘寶」是否仍在「光棍節」有特別活動呢?我不清楚;但就算有,明顯香港已少人提及。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食物形容詞

最初有人以「有雞味」來形容雞的菜式時,惹來很多訕笑,後來,大家漸漸地有了相同的體驗,於是「雞有雞味」、「魚有魚味」甚至「飯有飯味」,也已經成了正式的食物味道形容詞了。

曾經又有不少人以「有口感」來形容食物,被著名電台主持人責罵:「『口感』是個名詞,不能只說『有口感』,要講那到底是什麼口感才成!」之後該主持在電視節目中,凡聽到「口感」二字便有很大反應,有時我們身為觀眾,聽到就算是用得正確的,主持人也同樣反應,成了過份敏感。

我自己有時批評某些食肆食品,也會把「沒溫度」視作負面評語,想起來其實也和「有口感」存在相同毛病。我本來的意思,應是該食品的溫度不夠高吧?但我只說「沒溫度」,身旁的人個個都可明白的,可見這用法已是約定俗成,有點兒定格了,不必要求太認真、太嚴謹。

2022年11月9日 星期三

小說預言

很多人拿倪匡的「追龍」來做文章,說作者有預言能力,可以提早那麼多便寫出如同合乎真實情況的內容云云,卻少有人在這方面,舉「瘟神」作例子,其實在衛斯理當主角的眾多小說中,論吻合世情變化,「瘟神」更勝出許多,起碼到了今時今日,我們仍生活在疫情之下,每天各地因這病死亡者眾。

說倪生預言能力高,真可一笑置之,因為他可以同一個題目之下,寫出多種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彼此之間即使有矛盾不合之處,他也不會在意的,多個結局設計中就算有一個貼近現實,其餘多個離天萬丈的,為何又沒有人取笑?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令人發噱。

少人提及「瘟神」可能是因為它的點子原創性較低吧,某神秘團體密謀大幅削減地球人口,以符合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環境,是真實存在的一個「都市傳說」,倪生寫的全本小說意念,沒多出也沒短少,大家或者覺得也不能排除倪老受到別處啟發的可能性,便不敢或不想高調提及及讚揚了。

當然,小說題材如何、是否有預言性,都不是最重要的,「追龍」及「瘟神」兩部作品,同樣好看。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整頓街道

可能大家也知道,「食物環境衞生署」( 簡稱「食環署」 ) 近期正大力打擊非法佔用街道,這個會同警方展開的連串執法行動,原來早至 10 月初已開始,由於元朗並不是最早被選定的區份,所以我遲至 11 月才聽到有關消息。

這次行動比起我所預期的更加徹底,本來以為會針對那些特別過份、阻街明顯的例子,卻原來是波及所有的行業,就連酒樓平時放在門前售賣點心的小車,也都見收回到舖內範圍,燒臘店常在門外放滿一份份食品的小桌子亦已消失,連本來只是個窄窄的牆身舖位,多年來把書刊平放著陳列的報攤小店,也縮回到原狀。

細想技術上的確需要如此的,否則人人都是阻街,如何講得清什麼情況下可以酌情?與其大家捉迷藏式你進我退、你走我重現,現在舉世都大清理一遍,沒有了互作掩護的效果,任何「出頭鳥」都會變得十分突兀醒目了。

這天路經某店時聽到店員和客人聊天,談到此事,說不知何時情況才會恢復。為何他們認為情況必會反彈重回舊觀呢?有機會或者要向他們請教一下。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居然立冬

是日居然是根據農曆節氣中的「立冬」。居然已經算是冬天開始了!

近期有些日子早晚涼快了些,想說終於像是有點兒秋意了,原來秋天已經離去,實在令人有些措手不及。

不少親友都是長居歐洲的,在當地的家中當然有厚厚的衣服,但回到香港,卻不必勞心把它們搬來搬去,因為在香港用得著的機會太少了。就算是較薄的保暖衣服例如皮褸之類,也不大需要,個別日子的個別時段穿在身上可能會感覺剛好,但在同一天的其它時間,覺得太熱時,便穿也不是,長拿手上也不是,成了雞肋。

我在歐洲短住過大半年,當時有一件厚外衣,披上後可以連西裝衣擺都完全遮蓋住的,都只是向親戚借用,因為若在香港購買,物價加上運費固然不菲,用後還要費心是否要再斥資送回香港,存而少用,考慮過後,覺得還是算了吧。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美麗戰場」結局

現在看電視節目,常是利用電視台的小匣子以「重溫」的方式觀看居多,因為時間上容易遷就,而且播放途中又容許暫停及回放,便利不少。最大缺點是看的時間通常比起主流觀眾滯後,別人看完後在網上發表意見,不容易躲避到,一些內容如遇上「劇透」,未看已經知道內容了,觀看時興趣或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可能覺得索然無味,放棄再觀看了。

近期「無線電視」的劇集「美麗戰場」大結局已播放多時,我們家中滯後至近日才看完,所以一早便知道播放當天網上已經出現很多質疑,而且無可避免地,已經略知結局內容了。也許有了心理準備,預計了會出現「虎頭蛇尾」的感覺,實際看過了,認為又不是那麼差勁;除了最後一分鐘重現了個角色,讓人猜想到底將會發生何事,所以有「故事不完整」的感覺之外,所有脈絡基本上都算是交代了,主要的角色也沒有忽然失踨了不知下落的情況。

一面觀看,和家人討論過電視劇集大結局安排之難,很多時大結局的一集,因最後要收拾伏線及交代角色下場,劇情張力便不能從頭維持到尾,若以這一點來看,葉念琛這「美麗戰場」反而有驚喜,最後一集的張力持續堪稱持續到最後一秒,仍能拉住觀眾的情緒,相當難得。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數字回落之謎

 現在使用的 Blogspot 平台,有個自動統計的系統,到底在某段時間之內,「龍之天地」中的個別文章累積到多少瀏覽量,我無法自行查核,只有信賴系統,系統說是多少算多少。

───當然!難道今時今日還有人可以和電腦比較對錯的準確度?

說到瀏覽數字,每天新增的數目固然有多有少,但是之前系統中的「累積瀏覽」數字應已是歷史了吧,怎還可以回頭減少?之前若是有出錯,假如是程式上的漏洞,發現第一次錯誤後便應已修正了,如何還會出現第二次、第三四次?假如不關程式的事,只是某次錯把一些不該算入的瀏覽也計算在內了,但是這等微細處,事過境遷後還如何可以分辨出來,並事後作出修改?

總的來說,累積瀏覽的回落,是個不能明白之謎。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支持自資出版

有本星馬朋友自資出版的漫畫集,托當地友人代購及寄到香港,經過一段時間終於到手了。因未開始閱讀,故未有感想,且就購買自資出版物此事,略寫一二。

作者在過程中沒有出版公司的協助,掏腰包把自己作品印成實體書,之後嘗試發售出去,數十年來,這樣的例子看過不少,當中有文字書,也有漫畫。

很年輕時,也知道如此自資出版創作物是件難事,陣亡率高,很多時都是虧蝕離場,所以若遇上了,便會盡力買入以支持,即使那些書價錢不菲,而且種類也非自己所好,亦是如此。

漸漸地,情況有了些改變,假如書種與自己不合,就算買了回家都不會翻閱的,便斷然放棄,而若書價真的甚高,也不會勉強,免得再加重了自己的經濟壓力。

近年,再進一步,一些書雖是自己興趣所在,但若知道水準不很高,買了回家也有機會不去翻閱,又或者預計了閱讀的過程不會很享受,便也不會會購買。

曾看過一兩次,甚至近乎沒翻看過的書,累積經年,在近年類似「斷捨離」的行動之下,理應清走的,但若遇上自資出版的小眾書,又會有所猶豫了。那些書,印數未必多,尚存世上的便更少,會否基於什麼原因,我手上的那本書已成孤本呢?有此一想,便更捨不得把它們清理出去了,希望為某些作者的自強努力留痕。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寄賣談

早前有本雜誌推出紀念號,特大的書度,加上本身的厚度,甚具份量,放在報攤上相當顯眼。

那本雜誌我之前也知道存在,但從未看過,亦不感覺它的銷量很高,但這次見在一個報攤之上,已積有十多本,為何檔主如此有信心,大手入貨?難道紀念號這期真的什麼特別賣點,可令人人搜購,像另一本雜誌早前推出「倪匡版」、「衛斯理版」各封面的那次般?

多口又順口問了句,檔主回答,原來這些書不是先付錢取貨「買斷」的,沒什麼原因的話,發行商放下多少他們便接收多少,放下哪些款他們便收留哪些款,賣到多少,之後便對數,在性質上,應算是「寄賣」。

黃玉郎在他作品上的專欄,見曾多次憶述昔日發行報紙、漫畫的情況,當時沒有現在相當完善的發行商配套,很多時他們也只好騎架單車,載著大綑大綑的書報去,逐區逐家報攤的詢問,逐少逐少地請求收留寄賣,現今這種情況,已經鮮見。

曾在元朗一家大報攤上,看到有本素人自行印製的畫冊,詢問之下得知,是當事人親自拿到報攤去寄賣的,手法真是懷舊。因見價錢不高,收錄作品水準也不是很差,當時便購買了,支持一下有心創作者的努力。因知該書定然罕有,且具特別意義,所以多年下來,整理家中,都沒有丟掉,留存至今。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軟解釋

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政府掛起「八號風球」,有不少市民都說自己所在位置風雨都不強,不明白為何要如此安排,又就風球改變時間及事先張揚時間等種種做法,提出質疑。

「天文台」平時派員敘述客觀天氣情況者多,卻少有講解有關的基礎概念,也是合該他們有此幸運,有位人稱「武哥」的「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先生因多年前在電視台做過嘉賓,仔細分析預測天氣變化之難度,之後成了有關方面的 KOL,但凡有涉及天氣的新聞時,大眾傳媒便喜歡找他給意見。

就上述事情,武哥說在同一熱帶氣旋影響下,香港不同地區的局部天氣可以大不同,「香港天文台」則在全港設有 8 個監測點,那些地點中的若干個或以上,儀器監測到烈風程度的風力時,便會懸掛更高風球,是個十分基於客觀事實行動的機制。

同樣的解釋,若不是來自「前職員」,而是「現職員」的話,可能又有「解釋即是掩飾」的指控了吧?香港有「被迫害」妄想的人似乎頗多。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收風。追風

平時生活安排,不大理會是否會懸掛風球,在「八號風球」之下仍然照常的約會,例子絕不少,主要係因為一直約會對象,都是以個人為主;到了近日,生活中多了活動安排,要涉及個別商號的,到底那些地方會否因為熱帶氣旋來襲,而暫停營業,便成了個重要考慮。

於是便要常留意風暴情況,主動去搜查資料了解,即是廣府話俗語所講,「收風」是也。現時只是三號波,會否有機會掛上更高風球?若有機會,又會在什麼時間?便要不時追看最新資訊,留意變化,成了「追風」一族。

廣府話,尤其口俗俚語,趣味無窮哩。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評戲者

有套電視劇集近日「大結局」,據聞因截然完結,很多戲軌沒有交代,引來不小反應,大家即時到網上平台導演的戶口處留言批評。那邊廂,又說有蛛絲馬跡,原來有計劃拍攝續集云云。

那大結局我尚未看過,難給意見,但過去類似經驗也有過,那是看日本劇集「半澤直樹」的首輯,一直都是如平常熱血劇集般,描寫主角如何受到不公平待遇,如何迎難而上把困難一一解決,到了「結局」的一集,也是如常地破壞了奸人的陰謀,不過最後的情節,卻不是主角獲賞升職,而是個令人意外又耐人尋味的安排,然後劇集也就斷然完結了!和現在例子不同的是,即使有個如此所謂「虎頭蛇尾」的收結,「半澤直樹」還是得到很多香港觀眾讚揚的;之後再出現第二輯,把故事意念完全呈現了,觀眾更沒再口出惡言。

記得很多年前有另一套電視劇集「天與地」,早階段也是收視率及口碑均差的,後階段因有人「導讀」,觀眾認為原來故事別有所指,又紛紛回頭追看,更以「神劇」譽之。周星馳所拍那首兩部分成上下集的「西遊記」電影,在票房上在口碑上,同樣是失利的,之後漸漸發展成大家認為必不能錯過的佳作經典,那批追捧者當中,恐怕不少也是昔日口誅筆伐過的其中一員哩。

一樣東西,如果全獲劣評,應該是存在客觀缺點的;同樣,如果作品日後能成為佳作榜樣,也必然存在客觀因素。在一開始時我若不能看出那些成功的地方,便是我的問題了,宜作反省,自己的眼光是否其實不如本人以為的利害,以後作出批評時也要有所收歛。

想一想,如果世界上一樣東西是否利害,只能夠由我說了算,那麼真正利害的,便應該是我啦。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人踩人」事件有感

韓國在慶祝「萬聖節」的氛圍下,出現「人踩人」的慘劇,活脫脫就是當年香港「蘭桂坊」的事件重現。

我曾在大型活動中協助控制人群,知道在多人聚集的環境中,若是沒有機器幫助,根本人聲難以及遠,更別說要蓋過周圍的擾攘,讓人人都聽到你的說話了。而且這種場合,如何分辨「興奮之下尖叫」以及「慘痛之下尖叫」?廁身其中,有任何事情想要呼救時,恐怕所有人都只是當你在興奮增興。

通常「人踩人」的事件中,死亡是由於窒息居多,未必有外傷,不過設想在「萬聖節」的活動,即使真有受傷流血,在大家眼中可能也只會當是化妝效果,你愈辛苦,人們看來可能愈覺得你表演出色,那情況,就算設想都令人心寒。

但顯死亡安息,傷者早日康復。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氣旋路徑

又有熱帶氣旋臨近,而且預測將會在接近香港處掠過。

這個氣旋,發現得佷早,它的路線一直遠離香港,但專業人員又可預測,本來直行的氣旋會在某日某時,在某位置急繞彎,呈圓形走動,而那個圓形軌跡,會經過香港不遠處,所以現在看來跟我們「風馬牛不相及」的熱帶氣旋,稍後有可能會影響到香港。

這種預測真是神得很!在古代,沒有現今的電子儀器,那種所謂「前人智慧」是否也能事先測到這種路線突變風球的來臨?那時候,在中國境內傳遞信息,也要大費人力物力和經過頗長時間,跨國通信更是沒可能在三幾天之內完成,如此說來,像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專家也應不能如此早便可提防吧?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滯後死亡

疫情數字相對平穩了不少,雖然每天確診數字仍高,以「通關」為主要願望之市民,相信仍要等待一段時日了,不過隨著不少其它的措施放寬,香港普羅大眾的生活,算是逐步趨向「正常」。

可惜,就算所有防疫措施真的全面撤消了,許多行業要重新回到正軌,都需要些日子,但不少公司已經捱苦日子捱得太久了,根本已無力再堅持下去;近日在市面上看到的實況,以及從電視新聞報導中所看到的消息中得知,很多公司已經宣布結業了,當中有些更是很多市民從小已聽過的老字號品牌,真是叫人黯然。

防疫措施取消當然是好事,不過也有些商人在疫情之下,正是因為強大對手不能盡展所長,留下了空間,才讓小店可以尋隙而上,若疫情過去,全部對手都可以以本身最強的力量,來作出競爭,之前能獲微利的小店反而未必再可站得住腳。這些小店,若在沒有疫情的平行時空,可能根本沒能力存活至今,消失也是正常,總而言之,稍後或會再出現的一波商家結業潮,也許亦包括它們哩。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無特色之年代

最近幾年在不同媒體,關於推介「港樂」的節目多了;常聽到由新一代歌手演繹過去約半個世紀中,那些常能勾起大家集體回憶的香港流行曲,但那些表演,每每把舊作品歌曲作重新編排,在唱誦時歌手又會採用別的技巧,令到本來熟悉的作品味道大變。

同一歌曲,由不同歌手理解及演繹,會出現不同的面貌,帶給人不同的感覺,聽眾可以多些選擇,本是件好事,不過新版本的編曲變化卻遠不及昔日多樣,便有問題。近日看了個音樂節目,紀念某位已逝世的樂壇巨星,節目中照例由新歌手重唱舊歌曲,他們表現得很投入和享受,連唱多首經典作品;那幾首作品題材不同,旋律各具特色,有它們本身的味道及情懷,經過重新編曲後,竟然可以令人覺得「千篇一律」的,聽起來幾首歌都變得差不多,真是奇技。

除了「港樂」,過去大受歡迎的還有「港漫」。以最具代表性的「龍虎門」為例,一班主角中,本來各具特色,擁有強橫內力的可能拙於招式,套路變化較多的卻可能內力不強,有人輕功超卓,有人武功有獨特效能,諸如此類。到了後期,各人都只以內功高低來定輸贏,每一個人都是內力又強、招式又好、輕功又高的,「千人一面」;而且當打鬥時的衡量方法只有一個時,便連每場對戰之間也令人分不清楚了,不必看很久,已經生厭。

就算強如日本漫畫巨匠島山明,水準高如他的「龍珠」,我雖知他的「菲利篇」和「斯路篇」其實是有著細節上的不同,但整體感覺卻很相像,所以常叫我弄不清。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超長線投資

早在 2000 年前後出現「科股網」潮流之時,我已廁身其中,雖沒買有關的股票,但隨上司轉職到一家「IT 公司」後,那一浪潮來潮去,前線公司及工作人員陣亡率極高,我也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遭公司解僱。那時一些概念如「Web Solution」、「e-Commerce」等,之後一一實現,但是當年硬件技術不足、消費者觀念未定,開荒牛的一批,可以最後真在市場上獲利的,絕無僅有。

就以「e-Commerce」為例,當年人人都依稀知道可以利用電腦網絡進行遠程購物,但具體如何操作、需要多少外圍支援的環節才可成功,沒有人有概念;直到中國的「淘寶」站穩陣腳後,現在簡稱「網購」的才算是看見曙光,再有後來疫情肆虐全球,迫使大家加快採用,我個人以為,那些年的模糊概念方是真正成功。其間有 20 年的時差,已不知淘盡了多少英雄。

近年又有「NFT」、「虛擬貨幣」等投資物出現,當中有多少是二三十年後的大贏家,有多少只是歷史洪流中的過渡者呢,實在不能逆料。常聽到有人提出假設,某某投資品若由一開始便持有,長達數十年後便可升值數百倍甚至數千倍之類,如此說法,只好聽聽便算;就算真有實例,通常都不是刻意做成的,就算是從前的長勝之選「匯豐銀行」股票,未陷入低潮前的幾十年,也遇過多次市場上出現「更好選擇」的,那時候仍選擇持有「匯豐」而不換馬者還會被人取笑哩。

所以誰能笑到最後,誰可知道?而什麼時候,才算是「最後」?這些問題,應是永遠沒答案的。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漫畫角色衣服

在網上看到資料,關於之前被拍成電視劇集的一套香港漫畫。當時電視台資源有限、技術有限,拍出的成品水準不高,但在該港漫作品的讀者眼中,因為可看到從前平面上的人物角色變成立體,能言會道,加上親切感元素,已視為珍品。

那個年頭,電視台的資源不足,固然沒有能力作出很大變動,而且當時創作世界的風氣,買了版權拍攝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跟足原著的,不像後來的年代,自行創作的比例愈來愈高,所以在那個版本劇集中,角色造型也是和原作很相像。現在看舊資料,相片中的演員衣服大紅大綠的,看起來會覺得相當突兀,但冷靜一想,那顏色豈非正正是原著內的組合?閱讀漫畫書之時,並不覺有問題的啊,真實呈現時便破綻大露了。

以經典港漫「龍虎門」為例,有個叫飛妖的角色,長髮而禿頂,又有五柳長鬚,造型看來很有古意,但在書中常穿的衣服,卻是十分緊身的短袖 T 恤,且又是全件綠色的,那一身衣服,現實世界中即使換在年輕人身上,也未必可人人駕馭到,何況長者?但我們在看書時卻覺得沒事。又有一位叫火雲邪神的,雖是現代人,出入卻常穿著披風,如此造型若是拍電視劇時照搬,難道觀眾真能接受?

為何那些古怪衣裝,我們在書上看到時又不會覺得怪呢?這一點反而更怪。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快版「摻摻」

名作家在 Facebook 上問及簡單宵夜推介,基於「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道理,留言者眾。提問者雖沒用上「快靚正」幾個字,但目的也很清楚了,有些朋友給出的建議,時間上涉及十多二十分鐘或以上、最少十個八個步驟的,明顯是不明白題目要求。

我自己有個常吃方法,平時用於正餐,不過亦符合該作家要求;南洋地區有粉麵混合的食法,叫「摻摻」,我的那方法可算是它的一個快版。

簡單而言:把一個蝦子麵或全蛋麵麵餅,以及一個「超力牌」的銀絲米粉,同放一個略大少許的杯子或碗內,再在容器內注入 80 攝氏度或以上熱水至滿,此時可酌量加入味粉,浸泡約 3 分鐘後把粉和麵拌勻即可食用。

細節備註:麵餅形狀相當固定,但銀絲米粉可作一定程度彎曲,大杯或碗足可同時放得下兩者
;80 度以上熱水,就算在辦公室中不能烹煮,冷熱水機中提供的水熱度也應足夠;杯中已放了粉麵,再注滿水份量也有限,自動地有所調節;中式麵餅通常不附味粉及麻油,以銀絲米粉袋中的味粉用少許,麻油用全包,一份調味用在兩份粉麵上同吃,剛好足夠,亦沒多餘;若不是在家中有自己筷子,在辦公室內往往剩下不少即棄餐具,用於這餐,又可消耗一份,不致愈積愈多;兩種食材的軟硬濃淡,剛好互補。

這種食法,也頗頂肚餓,而且成本不高,若以「窮人恩物」稱之,亦不為過也。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佳未必佳

堂叔在海外開中式餐廳,年代久遠,曾在談話時旁及一些經營心得:食肆因為各種原因,會聘請臨時員工,廚房崗位也不例外;對於同一道菜,外來廚師本來可能有另外一種處理手法,而且味道質素可能更佳,但餐廳也會要求該廚師跟從食肆原來方式,因為一旦廚師離去後,客人要求餐廳做出和該廚師相同的味道,便有麻煩。

在香港,一本漫畫,長年製作及出版的話,常有因故而要交由另外畫家續寫的情況,假如兩位畫家作品風格大異,即使接手者繪製技術如何可超趕原作者,很多時候讀者都不會滿意,非要等到原來著者重新接手不可,因為每本漫畫作品都有它的「味道」,若風味失了,就算其實是改善了的,也未必可獲得接受。

可悲的是即使是原來作者,隨著年紀轉變,又或是自家畫技的進步變化,作品味道也會自然蛻變的,有時讀者想要作者的「古早味」,卻是連當事人也無法強求做到。

近年有很多新歌手重唱舊時的大熱歌曲,技巧也未必遠不及原唱者的,但十居其九會把歌曲重新編排,改變節奏及唱法,令人聽來得到的是另外一種感覺,這是「佳」還是「不佳」?大概沒有客觀答案,只能用「喜歡」或「不喜歡」來回答了。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菜式

有時食肆的廚房換了人,水準並無特別好了或是差了,但客人還是可以一下子猜想到───未必很確定,但能猜到───廚房的班底或者已有所改變,答案很明顯,因為同一道菜式,已經和從前的不相同。

一道菜式,若沒有華麗的命名如「鵬程萬里」、「富貴迫人」之類,而是純粹列出所用的食材,如「黑椒一口牛柳粒炒馬鈴薯」,基本上框架既固定了,就算由不同廚師操刀,成品面貌也應該差不多,事實卻又非如此。

主要食材是牛柳粒,大小說是「一口」,不同廚師的「一口大小」可以相差距遠,而且形狀方面又如何?是小正立方體如骰子般,還是長條形呢?有芡汁還是沒芡汁?如有芡汁份量要多少?伴菜又有哪些,以及應如何烹煮?每個環節有少許變動,整道菜吃起來、看起來,便可能大不同。

試過有次在一家食肆,點了一個尋常的中菜小炒,那晚的廚師用了個平常鮮見的技巧先處理過食材,美味程度大大提高,令我十分回味;之後刻意回到那家食肆,點回同一菜式,處理便重回我常可見到的一般做法,於是我知道,主理的廚師,應該不是之前那位了。

那一次,所吃到的水準仍是如前的高,但因中間有過「更高」的經驗,且又有所預期,結果,是有些失望的。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穩定廚房

食肆中的主廚人,除非像一些西方餐廳中的做法,主廚有個固定環節前往與客人會面、交談,介紹食物的特色,和聽取客人的意見,否則,多是在幕後工作。我們進入一家食肆,若果平時常見的侍應換了人,立時便可察覺,若廚師更換了,理論上,客人不會知道。

但實際上,很多時,客人都可察覺,因為食物水準有起伏───不論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客人和相熟的侍應聊天時,可能也會問句:「你們的廚房是否換了人?」若得出的是否定答案,則應視為同一廚師烹飪的時候水準並不穩定,是個缺點。

一家食肆,若食物水準差參,就算是差極有限,好起來可以更佳,始終兩者比較,定有所謂「較佳」、「較差」之分,那麼我便會猶豫是否該向朋友推介該店。朋友聽信了我的建議,前往幫趁,最後得到比預期更好的質素,自然是好,但若有風險,會令朋友得到差過預期的水準,那又何必?就算朋友不怪責,自己也不好意思了。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英揆下馬

英國新任首相趕及在「英女皇」去世前獲得親見,所以上任的程序更見正式,可惜剛剛上馬,推出的新政策迅即看到惡果,迫於撤回;且又換走重要助手,予人手忙腳亂之感。除了對手陣營,屬同一政黨的也有不少人「迫宮」,建議首相辭職,最後首相不願不願還需照辦,還是呈辭了。

今時今日在許多國家,可能由於互聯網影響下,資訊變得迅速而且高透明度,都有「投訴文化」日漸加強的趨勢,任何行為,推出之後尚未見到成效前,已經會得到很大針對,我們卻要知道,不是所有最佳方案都是即時見效的,很多時是需要待上一段時間方可見成績,太早下判斷、太早停止長遠方案,可能會導致問題永遠都不能得到解決。

倒也不是說英國首相之前政策肯定可行,但連少許時間都不給予,聽起來也像衝動了些哩。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核心

頗長時間沒有親友之間帶點聊天性質的聚餐,是夜一頓,人仍少,也算久違。

除了親戚,還有朋友,又或是舊時同學、現有同事,常有聚會的話,通常有個「核心」───往往是個人物,有時是個地點───讓大家借少許力,才能成事,當那個核心消失了,大家就算仍然有意,就算間中可安排到聚頭,也不持久。

作為「核心」的人物,通常是可串連起不同社交圈子的,兼有一定程度的主動性,會提出各自聚餐的家庭「不如一起」,大家心想反正也是吃一頓亦沒所謂,便集合到大班人了。至於地點,則通常是在於位置方便,各方人馬前往或離開,在交通工具選擇上及所需時間上,都覺舒適,大家以後便會傾向繼續保持;假如約會定在某一地方,可以同時便利大家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便更順理成章了。

很多時,作為「核心」的人和地,都是自然出現的,到失去了,想要找到替代品時,才會驚覺原來的是多麼匹配和難以取替,但那時,想再珍惜也已遲。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加長版?

火熱的電影,說有個「加長版」將可於戲院內看到。加長多少?據聞是約 6 分鐘左右,涉及三四個場口。該電影我也看了,在正文之後,於工作人員清單播放之時,有些「NG 鏡頭」,卻不知那些後加的內容,是補回上正文之中,還是在「NG 鏡頭」內?合理地,應是加在正文之上吧?

網上看到資料,絕的是所用字眼是將會於某月某日「公映」,活脫脫就是把它當成另一電影來宣傳般。認識的人中,有人看了不止一次,主要是想細味首次沒看到的妙處,現知又有個「加長版」,說若早些出現,那重看時便可選擇這版本,現既已看了兩次,難道因為有了「加長版」,而去看第三遍?

常聽到有些電影剪成兩小時長短,主要是為了便利編排放映時段,有時需要大刀闊斧地刪走不少精彩的內容,但若只是 6 分鐘左右的差別,會否是製作人本來就認為刪走更好的「多餘脂肪」?這次的「加長版」會否是個「畫蛇添足」之舉?有待高人指教。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行業不死?

很多創意產意在很多地區都是陷於低潮,在不同的範疇中,都聽到「XX 不死」的支持聲音───「音樂不死」、「電影不死」、「港漫不死」、「廣東歌曲不死」之類。

很多元素,明顯是未死的,將來亦只有愈來愈普及,不會消失,例如單在香港一地,就算是從前只有純粹文字的產物如小說等,版面設計上也會揉合很多圖畫、圖案,在電視節目、電影、報章、雜誌上只會看到愈來愈多的漫畫元素,那麼又何來「港漫已死」之說?但「港漫已死」的說法,並不等於「香港出產的漫畫已經消失」,通常它的意思,是「港漫」作為一個行業已經難以保存了。

同樣的解釋也適用於其它範疇的「不死」說法。現今寫武俠小說,幾乎是不必要成本的,但書寫成後,有沒有人把它付印?有沒有人經銷?有沒有人購買?出版人能否有盈利?若最終出版人都不能從出版武俠小說中,獲取到足夠的利潤,支持自己日後的生活開支時,寫武俠小說的行為只能屬於「興趣」;這樣的作者和作品無論再多,加在一起也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一個「產業」。

簡單來說,現在大家要努力尋求出路的,不是如何有機會可以繼續推出作品,而是在新環境、生態下,創作者可以如何獲得合理回報,養活自己。目標其實不難釐清的,不過要找到出路,便極困難,可說至今全地球都還未找到答案。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現金劫

平時已經相當提防地盡量小心了,但匆忙之下還是出了紕漏,遇上「吃完東西後沒錢支付」的場景,實在太遜!

當然不是存心去吃「霸王餐」,也不是大意得忘記自己根本不能負擔餐費,而是沒弄清楚身上有多少現金,一心以為用「八達通」支付便沒問題時,該食肆卻是「只收現金」的,問題便來了。不幸中之幸運,我絕少輕裝上路的,總有個像樣一些的背包,所以向食肆提出把背包留下,我去找提款機取錢後回來買單取回時,對方完全沒有想過,我拿一個殘破空背包來騙食一頓的可能性。

本來對方沒催促,我可以悠然一些拿錢回去買單的,也是合該有事,剛剛收到下一場活動對方提出把時間改早一小時,而我又已答應,綜合起來,便成了一劫,逃不掉,結果只是匆忙些,並無什麼損失或傷害,是幸運也。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我家的電視機

不知是否跟我們父親當年「行船」( 當海員 ) 有關,所以回想那時家中的物品,有不少稀罕物,是較外面一般早些得以見識的,例如記得見過一個日本製造的「合味道杯麵」,最終有否食用已沒印象,但那附送可摺合的塑膠叉子卻是令到小時候的我,有種驚艷的感覺。

家中也是很早便有電視機,最早期的當然只是黑白版本,但在當時亦已有很大吸引力了。現在看懷舊節目或文章,憶述從前會駐足鄰居門前看電視看得不願走的場面,那時候便有發生在我們的家中;鄰居停在門外觀看的並不多,反而是正式坐了在屋內,椅上地上,最多時可以坐著超過十個人一起看電視,十分熱鬧。

後來,買了電視機的家庭愈來愈多,聚在我們家中一起看電視的鄰居便少了,這種奇趣活動,漸漸消退。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話事人

多年前已聽過一種理論:在晚上的「黃金時間」,電視台播放的節目要以「家庭主婦」之興趣為重心,因為通常家中只有一部電視機,而電視機的播放安排,通常由家庭中「母親」的角色當話事人。

這理論在過去可能也頗準繩,但大家可輕易看到,當中涉及不止一個先決條件,而那些條件到了現在已經有所轉變了;條件既已改變,得出的結果自然也會變動。

現在一個家庭中,不單止可以有多過一部電視,甚至家中電視機/電視播放設備的總數目,可以比起家庭成員總數更高,即是平均每位成員擁有一部或以上電視;自己的電視自己管,家中的幾部電視機中,家庭主婦可話事的只其一,她們的興趣及口味,便通常不能再成為最關鍵因素了。

回想昔日,家中主要的彩色電視由家人主控,我在另外地方以較舊的一部黑白電視看另一頻道的節目,如此日子,距今已相當遙遠,現在再無此需要。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重看電影

再看了一部電影。距離上次進戲院看電影,又頗有一段日子了。

看的是話題電影之一,我是首看;同行者是看第二遍,重看是因為上次看後,經過一些討論,覺得該電影內容中應帶有更深涵意,便想重溫加以確定,而且電影本身的娛樂性也值得看不止一遍。

談到一部電影在首輪上畫時便看過不止一遍,我記得多人提及的西片包括「鐵達尼號」,港產片自然有「最佳拍檔」及「英雄本色」;印象中有人說過,到戲院去看了十多次「鐵達尼號」的,令人咋舌,因為實在不明白該劇如何可以短時間內看十次八次仍覺享受。

二人回憶,原來大家都從沒有試過有一輪電影是看過一次以上的,通常同一套戲重看,都是在電視或飛機之上,不是進戲院。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奪正宗

看到網上有篇文章,說見食肆居然有「濕炒牛河」,不過按自己口味,還是喜歡「乾炒牛河」多些云云,言下之意,似乎「乾炒牛河」是傳統食品,而「濕炒牛河」是由它蛻變出來的新鮮選擇,但其實正好相反,俗稱「濕炒」的「豉椒牛肉炒沙河粉」才是本來的做法,「乾炒牛河」是因當時欠缺豆粉,臨急想出來的創新之舉,不過後來受歡迎程度,與原來版本不遑多讓。

另一廣東著名食品「叉燒」,現在在比例上幾乎是「十居其十」全係「蜜汁叉燒」,但論起來「豉味叉燒」可能更為傳統。豉味叉燒是用豆豉、蠔油、沙薑粉等製成叉燒醬來醃肉,過程比較繁複,「蜜汁叉燒」做起來簡單些,又受食客歡迎,逐漸成了「無蜜汁非叉燒」之程度。

同樣因為處理容易,被年輕一代視為飲宴中必不可少的菜式「炸子雞」,原非一定,我從前赴宴,「金華玉樹雞」出現的次數也不少,但當酒席圍數多,又常穿插活動以致時間管理困難的情況下,預備蒸雞,何如炸雞方便?

「雲吞」由廣州傳至香港而在港發揚光大,現在「觧蝦雲吞」隱隱然是個標準做法,但其實初時它只是特別款式之一,最原始最基本的,只有豬肉,沒有蝦肉,現在的食肆,雲吞五花八門,但也常視「鮮蝦雲吞」為最基本,而不知還有更基本的啊。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購物 Apps

購物場所,推出本身的官方 Apps ( 手機程式 ) 通常最主要是為顧客的積分作出記錄。

顧客每次購物,根據所購物品的種類及金額,會獲派發相對應的分數,累積到若干水平,便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優惠,或憑積金換取其它福利等等;隨著市場競爭漸趨熱烈,對於已成為「會員」般的顧客,提供的福利也愈見多元化。

我自己有個便利店的 Apps,主要便是協助儲存了各式購物記錄,因為憑自己去記,相當困難;兌換不容易成功的推廣活動,吸引不到顧客增加消費,便有也等於沒有了。如該便利店有不少獎賞,是某種貨品每購入若干件便可獲贈一件,像:盒裝奶類貨品每買了 5 件送 1 件、書本雜誌每購入 10 本送 1 本、套裝啤酒每買 6 份送 1份……,每項需購數量不同,截止日期也不同,再加上每項物品到底已購了多少,真要自行記錄,會很瑣碎又麻煩,但若不記錄下來,會否一些已累積足夠可獲贈品的時候,也會錯過兌換限期?那又似乎非記錄不可了。

像上述那麼繁多的記錄,不依賴科技協助,安裝 Apps 後由軟件代為處理,個人腦袋,如何做到?結果也只有放棄、投降吧。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雙十」變遷

陽曆 10 月 10 日,人稱「雙十」,又有人叫作「雙十節」。這些叫法,我童年時已有聽過,不過平日鮮會聽到人使用,只是在接近正日的時候,人們提起時才旁及,例如在年初之時,大家定個在 10 月 9 日之約,也不會說是「在雙十之前」,只把 10 月 10 日和尋常日子同等看待。

童年時因在接近「雙十」時附近花牌公司會印製「青天白日滿地紅」小旗免費派發,我們拿到可黏到幼棒上到處跑動讓它飄揚,當是玩具,所以印象較深刻。至於當中的政治涵義,自然是完全不懂了。

那些派發的小旗,試過以紙製的,試過以膠製的,到我漸漸長大,便漸漸消失,繼之而來,每年九月、十月時多聽到人們談及「雙十」,是因為台灣有旅遊優惠,可豁免「入台證」的費用,以吸引遊客到訪。

近年,國際旅遊也少了,今天偶然聽到兩位長者談天,有人問「10 月 10 日是什麼節日」,居然。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面交

「面交」一詞,不知會否令某些人聯想到不雅之事,但它在網上賣場中,是常用術語之一,即「見面交收」的簡稱。

一買一賣,可以涉及不少行政成本,不論物品貴賤大小,若交易雙方可以親自見面直接交收,貨銀兩迄,當然最好,不過大家於互聯網上碰到面,現實世界中身處地方卻可能隔阻千里,所以款項支付及物品送遞等,往往都只有透過中介。但就算是本來大家就在同一區份生活,理論上可以容易親身交易,但別忘了還有「時間」這一因素,若買賣雙方都會在某區活動,但卻是在不同的日子、時間之內,而彼此的時間配搭不上,就算某區份是同時方便到大家,也是枉然。

根據經驗,除非知道日期、時間、地點全部都可以很便利安排,否則,「面交」都不會是首選;就算日子地點可相就,對方必要在某一時段內才能現身,我要刻意騰出那個時間來,便可能需要調動其它活動時間以作遷就,生活彈性多了規限,自然是可免則免。

有時一天之內安排好幾個面交,順著特定路線本可以流暢地完成,卻遇上部份人遲到或要臨場改時間,任何變動,都可以連鎖地影響到多個打後的約會,令人煩惱不已。早知「面交」有這種潛在風險時,非不必要的情況下,當然希望可以盡量迴避,選擇其它的交收方式了。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調理

身體狀態長年不佳,當中體重需要大減,已經不是要怎樣特別指出的明顯事實了,但還有許多其它地方要治理。

這種身體調理要花長時間,所嘗試的方法到底哪些有效哪些無效,有效的那些效果相差又有多遠,往往都是不能逆料的;而因健康重要,又不能單挑一個方法去試長時間後斷定無效,才去嘗試其它方法,便常會幾種方法,同步進行。

不同方法來自不向醫生,他們彼此間當然不會溝通、協調,讓大家方法可以並存,而我又沒有一個如此角色的獨立人士,所以若是多種方法同行,也不敢輕率地將藥量降低,結果,就是幾種本來已各自足夠的處方加起來,變成整體上過量了,如此情況下,可能反而會令身體不適哩。

既然暫無大礙,就先這樣幹下去,看看身體反應如何再算吧。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佚名畫家

踏入 1970 年代,香港的漫畫市場出現了「領頭羊」,好聽一點是「百花齊放」的散亂局面情況減輕了不少。那些後來的重要主筆,在 1960 年代尚未發光時,也繪畫過大量的作品,那些作品很多時只有出版社及印刷廠的名字印在書後,封面上加個商標圖案以作識別,把全本書左翻右翻上看下看,都沒有作者的名字/筆名,令到我們現今想要考究畫家的成長,以及整個港漫市場的發展時,難度高了很多。

年輕的港漫讀者可能奇怪:「不同漫畫的筆法風格差別那麼大,單只看作品,應該也可以看得出哪本是誰人所畫的吧?」想當然如此,不過事實卻不然。

首先每個畫家都有個進步的歷程,把大家新嫩之時作品拿來比較,可能也相差不遠───因為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差勁;若大家是採用了類似風格繪畫相同的題材時,便更難辨。

而且後來的港漫市場,進入「大量分工」的時代,讀者看到的某畫家作品,已是結合了不同人士努力後的「綜合結果」,就算之前水準相若的畫家現在進步差不多,有沒有助理的幫助,作品效果可以相差甚遠。讀者習慣了某畫家現在作品效果,根本也區分不開當中有多少是來自畫家本身的功勞;連畫家現今的技術也不清楚,又怎能認得清他們昔日的作品?

我現在手持一部 1960 年代出版的名家少作,而上面是沒有印上畫家名字的,便真沒太大信心一定可認出是誰人手筆了。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當事人記憶

再與人討論香港兩本經典漫畫書的創刊時間。其中一本,因受某電影的啟發而誕生,所以創刊年份可說是沒有爭議,雖然若要精細至月日,便應不可能了;另一本較多爭論,因為當事人過去也多次發表過「官方資料」,但即使是那多次的資料,也是不統一的,再加上讀者人等的各方記憶,便更難定論了。

十分久遠的香港漫畫,也沒包含詳細出版資訊的,但幸好,漸漸發展起來,不少銷量不錯的漫畫書作者都會在書中跟讀者互動,例如設立信箱回答讀者提問,又會有專欄發表個人感想及近況等,有時書中的內容及送贈的物品,亦是配合當時社會環境、節日而推出,這次零碎資料加起來,便成了可供追溯的線索;大拼圖中的一小塊,逐少找到出來,最終也有望得出完整的畫面。

單只看我們在討論的那本書皇,客觀資料可說已亳無疑問得到一個精確至年份的答案了,不過那答案,卻是和當事人最常給出的答案不相同。我們一些資深的讀者認為,當事人的記憶,很多時都要都作核實,任何口述歷史,都要小心處理哩。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驛馬之備

香港的疫情以每天新確診數字來看,已趨穩定,社會大眾的生活也逐漸回復正常。

要「回到正常生活」,當然不能只靠市民的信心,因為政府對了對抗疫情而作出的強制措施,依然生效,市民就算多麼想抱著平常心生活,也不能視作不見。不過當政府的投疫措施漸漸減輕時,大家的心情會「逐漸」安定,對於一些行動也會「逐漸」沒那麼擔憂,則是肯定的。

現今大家比較熱心的,是重新規劃外遊的活動。之前猶豫,因為外國雖然容許自由入境,但遊行完畢後想回香港,便要一籃子地預約好飛機票和隔離酒店房間,才能成事,若是一直辦不到,難道短期旅行變成中長期外遊?所以香港市民回港時,實施了所謂「0 + 0」的措施,情況真是大大不同。

據我所知,朋友圈中也有不少人在籌備到外地去旋遊一番哩。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城市往昔

在網上常可看到香港不同地方的「老相片」,那些相片「老」的程度,一定是比較出來的,有些舊相在某些朋友眼中,已經覺得和現狀有很大不同,但在其他人的眼中,卻可能認為並不夠老。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超過九成時間都只逗留在元朗市中心,見聞不廣,但就算單單只在這個範圍內,也可看到很大的變遷。

宏觀地看,鐵路的出現所帶來的變化最大,本來一些可以直通的道路迂迴了,一些交通燈、斑馬線等因為過路處都取消了便也隨之消失;微觀方面,則是店舖的更替,很多時我看回舊日元朗街道相片,才突然想起:「對啊,該位置從前曾經有過一家 XX 公司!」而且因道路繁忙了,車多人多,很多道路旁邊加上了欄杆,令到本來可以步行直達的路段變成不通了。

其實在宏觀/微觀的兩個極端之間,還有些「中型變化」,一些公用設施如巴士總站的擴建、郵政局的搬遷、戲院的出現或停辦等,都可以令到周邊的舖位性質改變,市貌帶給人的感覺與前比較,也大大不同。

變化太多,回憶太多,所以老相片常令人回味無窮。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雅趣


光顧元朗一家食肆多時,這天才偶然發現,原來牆身上階磚上的不是花紋,而是透明可見的一格格小坑中,藏著不同顏色、形狀的小貝殼,真有雅趣。

平時到訪,未必常會坐到靠牆邊的廂座,就算坐到,通常也是忙於討論點菜後又忙於進食,然後離開,到這天因為早到,有空左望右望,才發現到設計者的特別心思哩。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書度

把一些舊物放到網上出讓,為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及爭拗,會盡量事前提供所有重要的資料,若物品有明顯瑕疵,更會事先講明。但當然,莫說是已用過之物,即使是一直全新未用的物品,純粹擺放長時間之後,物料也有可能出現變化;只要是舊時物,便沒法保證絕對新淨,所有披露的資料,也只是盡力而為吧。

因為有了這種事後爭拗的擔心,不少資料他人看來未必要寫得那麼詳細的,我都盡量提供,使如漫畫書,便可能仔細至「近 A4 大小,約 19.0cm x 27.5cm,騎馬釘,共 36 版」之類。現在的網上拍賣平台,都鼓勵賣家提供物品相片,這當然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對品質的誤會,不過若是相片中沒擺放比對物在旁,還是有機會受到誤導的,看過一些「笑話」,有人以為網購了一套衣服或一張沙發,結果收到的東西是只有手掌大小的玩具,我們見人「中伏」會失笑,對當事人來說則是「悲劇」了。

我賣的東西不少是書本,書籍或漫畫大小多樣,厚薄參差也可以有很大距離,買家以為買了一本厚厚的小說可以慢慢享受,結果收到的只是十版八版的小故事,失望太甚,就算我可事先作出免責聲明,讓買到的人不能投訴,但將心比己,這又何必?不如盡量負好自己的一份責任吧。

就是有這些仔細量度,才留意到原來不同出版社的不同漫畫,雖然同是「近 A4」,但長度和闊度都可能不一樣,千變萬化,一起堆放在書架上,所佔位置的高度和深度其實是不一致的哩。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生動蛋糕

現在路經麵包店、餅店,櫥窗內常可看到陳列著許多造型生動的蛋糕,從前需要請師傅在表面上畫上平面的卡通公仔,現在公仔都變成立體的,活現在大家眼前。

我們家中,極少情況會光顧那種類型的蛋糕,所以沒有實際的體驗,但在互聯網上看過一些例子,也可以想像到有關的情況:要把這種蛋糕分成一份份時,等於是把可愛的公仔或動物用刀切開成細小啊!而且之後大家還要把那些「殘肢」都吃進肚裡!

何其殘忍!

會被挑選作為蛋糕的主題,定必是生日壽星特別喜愛的對象,那麼當要把自己的偶像切碎及吞下肚內,殘忍程度豈不是更加倍增?如此做法,是什麼邏輯?怪哉。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易種黃金葛?

家中常有幾盆栽,試過土種的,又換過水種的,之後又換回土種,始終不長久。已經找那種花店號稱「最粗生、最易種」的選擇例如黃金葛的了,還是不成功,就算好過一段時間,之後也還是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黯然撤離。

現在家中的一小盆黃金葛,之前放在浴室中,狀態不妙,便轉放玄關位置,因通風會好些,希望有改善;本來方向似不錯,但葉子長大後,顏色便不夠翠綠了,再加上下面有些新苗標出後,舊的、大的葉子好像黃得更嚴重、更快,問題依舊出現。

到網上以「黃金葛變黃」作關鍵字,找到甚多別人分享的心得,看了一些,更為懊惱。

有人歸納原因,談到水份,談到陽光,談到營養,談到通風,指引幾乎全都是「欠缺不可,過多亦不能」,喂喓喓!要樣樣處理都微妙地「恰到好處」的環境下才可生長得好的植物,說什麼粗生、易種啊!真是氣死人不賠命。

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各師各法

戲院逐漸回復正常運作,上畫的電影量慢慢返回正軌,而香港本土的製作,也擁有不錯的口碑,真是值得高興。

近日看了不少網上的訪談視訊,被訪者很多都是電影製作人,當中又以導演及編劇居多。訪問之中,常被問到電影行業現在面臨的瓶頸到底是什麼,以及尚有沒有前景、現在應該怎樣做等等,說是老生常談,誠是如此,不過又確然是大家都關心、想聽到的內容。

問題出在哪裡,不同人有不同見解,不過客觀而言現在確是在行業低潮之中,定無人反對。至於前景,我相信可以在網上找到現在業界人士的訪問,便不會是對前景全面負面的,否則他們早就離開行業了;但是面對困境,要如何應對,便是人言人殊、各師各法。

問題存在,不同人採用著的不同方法,最終哪個是「良方」,其實是不能逆料的,到了日後,真有重見輝煌的日子,大家回顧,能帶來成績的便會被視為正確者,說到底,又是「成敗論英雄」的一套吧。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風過門

之前看「香港天文台」的軟件,有個熱帶氣旋的走動軌跡預測,看來似乎會在距離香港不遠處掠過;當時預計香港將受到該氣旋的影響,只不過為時尚早,應還有些日子才會到達。

之後便把事情放下了。直至昨天,想起這事,便立即查看熱帶氣旋的情況,誰知一看軟件情報,原來該熱帶氣旋已經掠經了,之前一兩天便是距離香港最近之時;走向路線和之前預測差不多,只是距離遠了些,對香港影響不太大,所以連已掠過了,都沒注意。

若把這事的道理,放到其它地方去,有不少事情若我們沒有及早知道及作出提防,可能也是事過境遷後我們也不知它們存在過的,完全不必白操心一場。古人名言,「難得糊塗」,鼓勵大家不必做人太過精明,有些道理哩。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搶對白

找尋網上一些訪談的節目,於家中利用電腦工作時,可以讓背景有些聲音襯托;一向以音樂節目為主,但當常聽的選項未有更新前,唯有它求。

暫時兩個找到的固定網上節目,一個是由文雋主持的,輔以其他拍檔以及嘉賓,談及不同題材涉及的香港舊故事,十分好看,不過因我發現這較新節目並不太遲,累積下來的集數很快已全消化了,於是除了持續留意一有更新便收看外,便要再找其它節目替代。找到作替代的是金成的視訊,頻道名稱叫「叔叔的愛 (Kamshingmode)」,有些內容由他自己獨訪嘉賓,有時由他和月巴 ( 月巴氏 ) 對談,都很好看好聽。

我曾在電台上找昔日重溫,希望找到固定吸引我捧場的節目,可惜失敗。訪談節目的吸引,一要看誰是被訪者以及他們會涉及什麼內容,二要看是由誰人作主持,然後,要看兩者之間互動時所產生的「化學作用」。最後一個因素相當虛無,卻又相當重要,有時在對話之間,有否出現「搶對白」的情形,是一種指標。

文雋的節目,見過不少觀眾留言,認為他常會打岔嘉賓說話,搶著說自己想講的內容,我本來雖明白他們所指,但又不算十分認同這是個困擾,直至聽了金成的訪談後,才親身體會到,原來沒有「搶對白」的訪談節目感覺如此舒服。

以後挑選伴隨工作的訪談節目,這個因素應會是一大考慮吧?

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大變型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共有 3 輯,一定程度上,可以當成各自獨立的篇章來看;就算是世界觀帶有較大延續性的段落,格局之大小及風格也很懸殊。經過這種「大變型」式的蛻變而仍能存活下來的,通常是更壯大了,但不同的粉絲則往往會有不同的喜好,鍾情於不同階段的故事。

香港漫畫,從「小流氓」及早期的「龍虎門」,到後期的「龍虎門」,之前的拳術搏擊和後來的強大氣功,有不同的捧場客。在日本,「龍珠」前期的傳統打鬥,到後期的超能力對戰,銷量是爆發性提升的,但我相信,也有人是喜歡早期多於後期;在香港的另一例子,「賭聖傳奇」前是賭書後是「龍珠」格局的內容,情況類似。

劉慈欣的科幻巨著「三體」共 3 冊,打個譬喻,首集是在打「虎鶴雙形拳」,之後一集已經變成誇張許多的「易筋經」、「金鐘罩」等氣功,但幅度變化之大,遠不及再到最後段落,達到「蜀山劍俠傳」的格局,那麼幾冊內容,對於不同的讀者來說有不同的吸引力,不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麼?

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殭屍」大全套?

「殭屍」是為了行文方便的縮稱,指香港「亞洲電視」其中一套大受歡迎的電視劇集系列───「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這故事當年盛極一時,除了在香港,海外也有好些地方有粉絲,這麼多年來,仍為不同地方許多朋友所津津樂道。我當年是首輪看齊全部集數的,之後都未有機會好好重溫;也有想過購買影碟,不等電視台播放,自行在家中從頭到尾觀看一遍的,可惜,這個折衷方法,也是至今未能如願。

三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都有正式推出影碟,但據我所知,同一官方版本而出得齊全的,只有 VCD,若像我我想買入全套三輯畫質更佳的 DVD 或「藍光」版,應該並不存在,起碼首輯便好像只有 VCD 套裝而沒 DVD 或更新制式。

我留意過,在互聯網上可見到資料,說有「1 - 4 輯的 DVD」全集,但「殭屍」又何來第 4 輯?想是把其它本非同類的劇集也歸入同一系列了;又聽說有齊套的「美國版」,但到底聲軌及字幕方面會有何選擇呢?也需要研究一下。


現在,傳來消息,說「殭屍」將會在影視平台「Disney+」上映。是否全部幾輯的所有集數都可看到呢?我家雖現時都未可看到「Disney+」,亦未知要申請或訂閱的程序、費用如何,但這個「同一格式大全套」的心願起碼有這個開始,也令人期待哩。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定義周年

今天是個周年紀念日。

有關事件,安排有別一般,在很多其他朋友的例子中,幾個主要環節都是在同一天發生的,在我的情況下,幾個不同的環節,卻產生了幾個不同的紀念日,若真要辦紀念活動,應以哪一天為重心呢?恐怕是人人的建議也會不同。

日子是記得的,說是紀念,其實主要也只是「記得」而已,所謂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如常,於是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到區外作些什麼活動;餘下的鐘數,放慢少許步伐,舒服地吃個晚餐後,其實一天也近尾聲了。

見別人把一段關係的開始,每個環節都分開紀念,有點好奇:事無大小都紀念,沒有核心的一天,其實是否近似沒有紀念?

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短句

幫手校對一份稿件,那基本上是由網上視訊經過文字化而成的。那視訊我之前亦看過,資料豐富,趣味也高,近十分鐘的內容,看時感覺轉眼即完,好像總是看不夠似的,待以文字記錄下全部內容後,才發現有個技術環節需要解決。

那視訊是在食肆拍攝的,鏡頭之下,一道又一道菜呈上,聽到一段又一段食評,完全不覺有問題,文字化之後的內容卻可明顯看到,出現了很多短小的段落;段落短得可以只有三兩句,而不同段落又是不同主題的,難以合併起來。

情況猶如一本金庸小說呎吋的書中,刊登了古龍的故事,因為太多短段短句,翻揭起來,好像全本書的下半都是空白的,會相當突兀。而且我知道現在較為新派的書本排版方式,段落之間的距離比起傳統主流的更有所加寬,結合起來,恐怕版面會更覺零碎哩。

且看實際排版之後情況會如何。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集體創作?

書店的手機程式定期發來通訊,最近一期重點推介東野圭吾其人及他的小說。按了通訊上的一條連結,進入書店的官方網站,已羅列出所有作者名稱中包括「東野圭吾」的書單,而那總數,竟有 85 部之多!

考慮到東野圭吾每部作品的長短、結構完整度、情節吸引性、點子構想的困難等等因素,85 部作品這數量不是不驚人的。不過又聽過一種說法,指其實「東野圭吾」只是掛名性質,各作品其實是有不同的創作人參與,到了最後,全是以同一個名稱發表。

香港過去,也有一個叫「夏飛」的成人小說作家,作品甚多,風格多變,水準又甚參差,也聞說過只是代號,並無其人,任何同類型小說交到去,出版之時都是統一以「夏飛」為作者名推出。

早前看了一個關於舊電影「蜀山」的訪問,說到在宣傳品上寫的編劇名稱「水中月」也是有類似的意思,因為該電影的該崗位工作曾涉及過太多人了,以當中任何一位的名稱放上去都覺不適合,便為這「集體創作」取一綜合代號。既是「水中明月」,即也明言是虛幻的、子虛烏有的了。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說勸

有位朋友,不時在 Facebook 上寫幾句感想,有時是慨嘆自己的情況,有時是因見到他人它事而不吐不快,初時我還會留言勸說幾句的,後來發現對方口中說同意建議,之後仍是維持本來想法和做法,便不再作聲了,只是旁觀他繼續張貼酸文。

在舊公司時曾聽過一位同事申訴,我跟他分析情況,說他不滿的上司及制度,可能有什麼道理,那同事跟我說:「你不明白我的情況的了───」然後把之前說過的苦況又講一遍,於是我知道他根本不是想要建議,只是想找個人單方面聽他訴說,所以之後盡量敬而遠之,真逃不過時,也只聽不語,意見及建議,更是絕不出口了。

某朋友經營的小店在臨街位置,每當下雨之時便不能開門營業,再加上見到他在 Facebook 上的資訊,知道舖租的壓力也不小,綜合所見,便提出建議,說他既是以接熟人轉介個案居多,何不移師商場之內?租金可低些,面積甚或可大些,又可全天候開門營業,應是最好的方向。我建議只給過一次,但聽到「租金最多也只可低幾千元而已」一句時,便知是收聲之時了。腦海中回憶看過的舊文,覺得每到交租之時,少至數百元也是要想方設法綢繆的,假如每月可有數千元的鬆動豈非大好情況?原來當事人不這樣想哩。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鎖禁

疫情之下,到戶外活動及進餐,需要在流動設備上安裝「安心出行」軟件。

這軟件主要是出示了打了疫苗的次數,以及日常需要進出特定場所的日期、時間記錄,可能是官方代入市民的角色,很關注市民的個人私隱,害怕市民遺失了流動裝置後,會被人拾獲令到機內秘密外流,便限制了裝置必要設有開機解鎖作。───不是「建議、推介」市民最好這樣做,而是「硬性規定」非這樣做不可,否則便不能成功地把最新針紙輸入,等於廢了有關軟件的一半武功。

因為日常進出特定場所次數也頗頻繁,有時純粹為了節省時間想路過某地當捷徑,想到要開鎖、啟動軟件、掃描條碼等一大輪弄一分鐘有多,路過的時間則連一分鐘也不到時,往往便放棄了,寧願繞些路便算。

一直這樣使用,一直覺得不便,但又一直沒改,多月之後,直至近日,才聽聞現今的「安心出行」版本,即使沒為裝置設定開機鎖,也不影響軟件的運作的,便作了個嘗試,結果似乎果然如此!像這樣便利市民的新功能出現了,大家便應該大力宣揚,讓多些早一點知道嘛!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生活術語

常見有些銷售人員,在跟客人講解產品時,不自覺地用上了一些「術語」( Technical Terms ),他們以為客人自然會明白的,其實客人卻是不知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些簡稱,用得多了,開始沒注意在不熟悉的人聽來,若是不經解釋,是不明白的。香港的食肆中,若有多種食材可以選擇時,我們如果想同時選擇兩三種,食肆會把食材按比例調整減少,同時上碟的,我本以為口語中的「雙拼」、「三併」就算照字面直接理解,也應該可以掌握到意思,原來對於來自其它華語地方的遊客來說,是未必明白的。

有次在舊公司,同事向茶餐廳點選「奶油多」後,再補一句「烘底」,我跟他說「奶油多」中那個「多」字,本來就是「多士」( Toast ) 的簡稱,是代表了經烤烘過的麵包,所以不必加說「烘底」 ( 麵包要烤烘 ) 了。後來的日子,我舉過這事情作例子多次,有點洋洋得意的,結果自己也變得容易掉以輕心;近日看一本推理小說的中譯本,見有提到中餐館一道「油炸童子雞套餐」,先是一愕,之後才失笑。

對啊,自己平日不斷地「炸子雞、炸子雞」的叫,難道以為「炸子雞」就是最完整的正名?所謂「炸子雞」,不是「油炸童子雞」又是什麼?舊同事那「奶油多」的笑話,在我自己身上也重現了,做人真不能夠得意忘形的。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清餘物

家中長輩去後,留下了的東西,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當中有兩瓶健康補充藥丸,是一般保健適用,並非特別針對有任何病患者,於是便決定自行服用。

藥有兩瓶,各有 60 顆,瓶子不大,加起來數目卻不小,每天服一顆,也可以吃上 4 個月。終於,到了這天,見已吃到底了。

因為順手,所以藥瓶就放在平時工作的桌子上,這一放便放了幾個月;雖然瓶子不礙事,但卻代表了一件每天要做的「待辦事項」,視線能及,總是令人有種掛心的感覺。當兩個瓶子中消耗了其一,可以把那個瓶子丟掉時,頓時覺得輕鬆了些,可惜還有一瓶未服,即是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幸好,慢慢地,漸漸地,這第二瓶也已服完。

少了牽掛的感覺真好。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一時失手?

電視台的一個比賽節目,三個回合中,其中一位參賽者在首兩局表現出色,但在第三回合稍為失手,另一位參賽者則是在首兩回合中明顯落後,卻在最後回合中表現優異;結果在最後一輪投票之後,那之前表現欠佳的參賽者,反而後來居上成為該一回合的晉級者。

同一電視台的大型歌唱比賽,雙方對陣後,評審給出的評分,沒有微調的機制,只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可見很多時都會有類似這樣的情景:某參賽者已經進步了很多,而且令人很有信心他將來的成就更會非凡,但在此時此刻,水平確實不如對手,那應該只根據現在的情況來比較,汰弱留強,還是要把「潛質」也考慮在內,讓現在未發揮得最好的參賽者駐留,讓他能有更多機會爆發潛力?

看過不少比賽,都是有一兩位明顯更優勝的參賽者,他們一路表現甚佳,但某場比場中卻失了手,表演比起對手大有不如,是否就因如此,便把他們篩走?但我們若把他們的遜色歸類為「一時失手」,那和把「潛質」考慮在內的比賽又有什麼不同?但偏偏我們都知道,無論實力如何強橫的人,也免不了有「失手」的時候啊!

所以我們便知道,任何比賽,不論評審盡力要做到如何公平公正,也是逃不過有「主觀」的因素,結果是否滿意,都不能太認真。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夾藏

家中雜物,始終是以書本居多,而舊書中,常有夾藏之物,那些書本久沒翻揭,夾藏著的東西,更是不會知道它們的存在了。

書中藏物,夾在紙張之中的,往往亦是紙張。在還有正式使用書簽的年代,有些書簽夾附其中,算是最大路的可能性,而本人有時信手以身邊紙幣當書簽用,之後忘記了,復又驚喜尋回的例子也有過,可惜不多。

郵票也有夾在書中的,當中有幾枚價值已不菲的我肯定在某書內,但多年來找了多個地方也還未找回出來。早前在一本舊書中偶見另外幾枚,市值只一般,但已足夠警告我,日後把家中任何書本送走前,該要細心檢查,以免失寶。

紙中藏紙,因不會影響到書本厚度,從外表完全看不出來,要無方向地在數千本書中找出一張夾藏物,真像大海撈針啊。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系列小說

因為免費電子書的便利,日本推理小說名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也看了不少,但同樣,也還有很多未看。

在二手市場中看到有人在放售一批東野圭吾的小說,只有小部份是未看過的,但也入了手,吸引我的,是這係以一個系列形式推出的,把該系列故事買齊全,再順次序把它們讀一遍,這一點對我來說,很具有吸引性。

和許多喜歡採用「連作小說」方式的小說作家不同,東野圭吾的很多作品中破案者的角色,往往沒有固定,不一定是本身職業或身分有責任去肩負有關責任者;據我所知,除了多次拍成劇集的「伽利略系列」中的湯川副教授,以及「〇笑小說系列」中的多次重現角色外,便數加賀恭一郎這刑警出場最多。我這次買入的書,便是以「加賀探案集」為名。

加賀初登場時,才剛在畢業的人生階段,之後他在其它故事中出現,已經成為了刑警,這個舊角色的「再利用」,不知是信手拈來的點子,還是有什麼構思的計劃,總之以結果論,作者的「挑角」做得很成功。加賀恭一郎查案有他的一套手法,也反映著他的性格,若是同樣的小說點子,換成其它性格的角色來調查,是否還能寫得出現在的效果呢,真是難說。

一個故事,初看之時,沒期望會有舊角色出現的,到突然跟他們遇上時,那種親切感,會叫人驚喜。現在,把從前看過的那些故事,順著應有次序重溫,好像看著一個角色漸漸成長的過程,忽然明白了從前看同一本書時沒想過的方向,甚有新鮮感哩。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尋尋覓覓

昨天網誌,想用一張相片來作插圖,之前在 Facebook 上見過,當時沒有儲下,到想要找回時,便極困難,用了很多個搜尋方式都不成功,之後斷斷續續地花了個多兩個小時後,才突然想起有個星馬書店的戶口,定期會張貼出香港漫畫書的新知,然後請有興趣的朋友認購,便前往一看,結果只花了一點時間找回前陣子的舊帖,便看到我想要的東西了。

Facebook 之優點和缺點,幾乎人人皆知,但是要想把缺點改善麼,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帖子排列的次序,是相當系統化的,也可以說對用家而言,往往十分被動,不論多舊多僻的帖子,只要你朋友的朋友剛剛在上面留了言,系統認為你是應該知道的,便會把那帖子向你展示;當你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愈來愈多時,這種主動展示的帖子便也愈來愈多,你一分鐘前剛看了本擬稍後再讀清楚的內容,可能一下子便被推到深谷之下,尋不回來。

試過多次,我在別人帖子下留了言,回頭覺得寫得還不錯,想把那些文字轉貼它處時,怎找也找不回那些內容。連自己所寫的東西也如此難找,別人寫的東西如何難以尋覓,可想而知。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彩圖存真

在網上看到一期香港漫畫的封面圖。這一期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所謂「黑稿」的版本,是黑色線條勾勒出的圖畫,另一個則是「彩色」的版本,是在之前版本之上,填上顏色。


兩個版本並排擺放,便更可比較出,經過不同的處理後,所繪畫的人物之表情,以及他們帶給讀者的感覺,相當不同。「黑稿」出自主筆之手,有理由相信該圖所帶出的效果,便是主筆的本意,若是如此,換句話說,填上了彩色之後的圖畫確有另一種美麗,但在傳達訊息方面,便是扭曲了作者的原意。

有時畫家間有神來之筆,偶然得出的一個效果,之後刻意想重現也做不到;一些主筆他們也有相對的落色技術,可以自行把黑稿轉成彩色版本,但很多時,都不大能保存到黑稿原本的感覺。這本「新著中華英雄」的情況,把黑稿填上顏色的還不是主筆本人,要想在經過轉換後可以高度存真,便更困難了。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散水餅

派發「散水餅」的文化,不知是否始自香港,但這個名稱,則是港式之至。

先說「散水」,最能令這個通俗用語流存的,可能是楚原先生執導的老電影「七十二家房客」中金句,「有水有水,冇水冇水;要水過水,冇水散水」那繞口令。五行中的自然元素「水」,在廣府話中也有用以代替「金錢」的,消防員告訴你「有錢便有水,沒錢便沒水;要水便付錢,沒錢便離開」,種種意思都帶「水」字,把那貪污世代的荒謬感充份帶出來,淋漓盡致。

一個人要離開工作崗位,或是被公司開除,或是自行請辭,總之也是要與一班之前每日常見的人話別,帶些傷感,換以「散水」稱之,像把事情輕描淡寫地道出,聽到的人也許便不會覺得那麼凝重。「散水」之前購買餅食請同事享用,我初見此舉時只是在當事人工作的小部門內,涉及老友的一些人,真有「道謝、惜別」之意的,後來規模漸漸擴大,公司較小的可能更涉及全公司員工,送餅此舉,便更像是「告知」居多了。

我自己也吃過不少別人派發的「散水餅」───初時都還沒有人為這動作冠名哩,好些時候,連對方是誰都不知道啊。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話話別

許定銘先生在 Facebook 上撰文,說想起一位網友久未見有新文及留言回覆,往對方戶口瀏覽,赫然見到那老先生的後人悼文,才知對方已經在早前去世。

我的父親去世之時,如何通知親人,借助了包括 Whatsapp 之類新式電子通訊工具之助,以及幾個圈子的核心人物代為轉達,才可較容易把消息發布出去;至於先父的友人呢?則只通知一二而已。像許先生文中提及的那先生,若是體力許可,或者會選擇跟許先生作個道別的,但他的子女未必知道這種心願,許先生又不是他們知道的活躍朋友之列,通常便不會特別得到通知了。

我過去多份工作,都是前線銷售的職位,因平時接觸客戶敏感資料甚多,行內慣例,離職之時,基本上都是即時走人的,最多只是給些時間辦辦行政手續,清清座位上的私人物品,至於平時常見又熟稔的一些周邊人士,如清潔工人、大廈管理員以及附近商舖的店員等等,往往都是來不及說聲再見的,在那些朋友的眼中,我也是突然消失的人。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過氣勁人榜

在過去的書本中,看到所收錄更過去的專欄內,會有寫及本地文人之間的一些「筆戰」,居然有幸現在親身見證一場新鮮的。只不知是否會延續到長時間,因為筆戰和謠言一樣,止於智者也。

在網上看到最新───是否最新也許有待確定───的一波中,看到有如下的文字:「互聯網世代知識爆炸衝擊 / 九十年代勁人,黃玉郎、王晶、柏楊、倪匡、曹仁超、蔡瀾全部過氣!」

有人留言支持以上說法,有人持保留態度,也有人反對;我也看過「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知道在爭辯之先,首要弄清楚大家要爭要辯的是否相同,周顯先生也沒定義何謂「過氣」,想要評也沒得評。奇怪的是在「互聯網世代知識爆炸衝擊」下,比上述各人成名更早的金庸先生,為何並不在列呢?

上述的多位創作人,在科技高速發展中,也還有因應新環境演變的新作品,金庸則在更早之前已經停止這類變化了,何不在過氣人士之列?因為面對市場事實,沒有人敢把「金庸已過氣」這句話說得出口而不心虛。我覺得,品評某創作人,只要現在還有人為他們的作品───不論是新作品還是舊作品───叫好時,已經不算過氣,要待他的任何作品在現今都沒有欣賞者,才可列在「過氣勁人榜」上哩。

2022年9月9日 星期五

英女王笑喪


伊莉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 1926.04.21 ~ 2022.09.08 )

伊莉莎白二世剛去世,當地時間在傍晚,其時香港則是剛剛踏入今天不久。昨晚臨睡前看的新聞報導,說各親友都正趕赴床前,這種安排,我們家中在過去半年聽得多了,已知是怎麼一回事,結果一覺醒來,「英女王」已離去。

「英女王」享年 96 歲,去得自然,在中國人的概念來說,是「笑喪」。與倪匡先生早前去世的那次不同,知道「英女王」離開後,我和家人談論這件事,是真的「笑談」,不止聊得輕鬆,而且真的帶著笑容,還會扯到新任英國首相剛和「英女王」會面後,傳媒發表的相片,有沒可能是用電腦修改過。

對於「英女王」的生平,我並不熟悉,要寫些什麼,其實也沒太多感想,所以這個題目,略寫少許,便要打住了。今天挑選的一張相片,是我們年輕時看電視到最後「收台」時間可見的硬照之一,而且還是較舊的版本,無它,因為最有親切感,如今採用,只是轉彩色為黑白而已。

祝「英女王」一路好走。Rest in Peace!

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中秋時果

現今農務科技發達,加上國際運輸的進步,從前在一年中只有某段時間才可食用的水果,漸漸變得不受限制,每年四季都可享用,而且水準還沒有很大的參差。但不知是不是因為長期習慣養成的感覺,有些水果就算平時也有供應,還是在特定時節前後,才較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例如在街頭上看到顏色鮮艷的杮子,以及黝黑的菱角,便即時想到:中秋又到了!

自從老家的屋頂建了上蓋,在本質上已經沒有了「賞月」的可能性後,這個節慶儀式在我們家庭中漸漸消失───初時會在室內進行,吃點月餅和應節水果,之後連這些動作都不見了。

細想其實類似情況在其它中國節日前後,應也有出現的,只是不同節日期間會見到的是不同水果,但在我而言,和時果最容易產生聯想的節日,始終只有中秋。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新書舊聞

倪匡先生於 7 月 3 日去世,至今已兩個月,仍有在他生前與他相識者撰文、出書,談他的往事,論他的人品。

在 20 世紀 80 年代之前,倪生和許多其他「名人」一樣,對於普羅市民而言是十分遙遠的,甚至對於他們的生身、背景都不清楚,更別說他們平時在生活上的一些逸事了。那時候他們曝光少,可以讓他們曝光的平台少,他們曝光之後的片段例如某電視節目的一節訪問之類,能夠廣為流傳的途徑也少,不像現今。

單就近十年間,關於倪生的書本、資料集、專訪、報刊文章、錄音記錄、分析討諭、講座分享等等,數也數不清,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已經難以再找到前所未聞的資料了,但是在大眾媒體上,寫倪老的新文章仍是陸續面世。

在那些「新文章」中,還有多少「新知」?幾乎沒有,都是些在網上花些時間───或不必花很多時間───去搜尋已可集齊的舊聞,如此「新書」,何必再出?讓大家都平靜一下更好。

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現場版

不時在 YouTube 上找些連播長度以小時計的歌曲合輯,在用電腦工作時伴隨之用,有時會專挑個別歌手的作品,有時刻意找些集合不同歌手樂曲的,隨意隨心地被動聆聽,不時會因重遇遺忘已久的作品而驚喜。

製作合輯的歌曲,通常都是來自唱片的,那些出品經過重重質檢,都會接近完美,但有時我們若改聽那些在公開活動中現場收錄的版本,未必完美,但又會有另一番味道。歌手有時會有特別優秀的表現,自己之後刻意為之也不能重現;不同合作者的現場交集,產生意外的「化學作用」;現場的觀眾、聽眾和歌手之間的互動,也是可一不可在的。

之前看完了歌唱節目「聲生不息」,後來在 YouTube 上看到有個十分有心製作的合輯版本,試聽了,一開始便停不下來。那些歌曲,聽著聽著,當日節目上和歌曲一起接收到的畫面內容,好像又在腦海中重新浮現哩。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騰出腦袋

晚上用餐時,家中開電視,除了間中有些大事想知道新聞報導詳情時,通常的兩大選項,便是「劇集」以及「綜藝節目」。

因為每日的時間、精神、興致都不同,有時一些追捧的節目,過了若干日子後,便發現已累積了多集未看;這樣的情況下,每到要作出選擇了,知道多個節目都有多集可看時,在腦海中比較篩選,便佷叫人發昏。

終於,有一天拿來張紙,列出了在追看的十多個電視節目名稱,再在每一個名稱旁寫上打算觀看的集數數字,以後每當要開電視時,先把這清單拿在手上,有何選擇一目了然,已看了的集數便塗走,有新的便加上去待日後再塗掉,頓時腦袋輕鬆了不少。

有高人指示,我們把待辦事項列出來寫在紙上,據說把腦袋騰出空位來,已是最純粹的功能,不論之後如何運用,已經可以令人壓力大大降低哩。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食肆道別潮

近日單在元朗一區,已可見多家食肆事先張揚結業的例子,在店面貼上告示,表明只會營業至某年月日某時段,多謝顧客在多少年間的支持云云,當中有些已屬老店,一些其實只有三幾年歷史。

以本區經濟論,元朗的區內消費支持度算是較大較持久的了,其它的區分也會有類似的浪潮,是可以預料的。

不過,又得重提那「一雞死,一雞鳴」的說法,以其中的一家元朗老店作例子,他們結業的消息,散開已有段日子,這兩天有人在 Facebook 貼出該店門前相片及文字,本以為誤把「結業」寫成「啟業」那麼有趣,但原來店子已經有人頂替了,新店真是快要啟業了哩。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說好戲,誰說好戲

 這網誌,並非在寫影評,而是想寫「影評」。而且,當然,絕對主觀。

是源自古天樂出品「明日戰記」。這部電影在中國內地先放映,據說首勁不足,出品人且公開流淚,因而「一石激起千層浪」,香港仍待上映之時,已經飆起支持巨浪,普羅市民、公眾人物、娛樂巨星、商界名人等等現身推介,無日無之。

而且推介手法亦無所不用其極,固然有人說必會買票進場觀看,就算自己對這題材本無興趣甚至預算這電影拍得很差亦如是,又有人鼓勵自己不看也買票讓別人免費去看,林林種種,引得我也罕有地參了一腳,在某導演的 Facebook 帖子上回應,勸告他別實行所建議的行為,否則對「明日戰記」這電影將會有害無益。

執筆此時,「明日戰記」我只是打算看,而仍未看,不過情節大綱以及電影的長短處,已心裡有數。我認為這戲的優點和缺點,有可能確是技巧執行上的問題,但亦涉及不少個人喜好因素───就算不是這部戲,本來凡是電影中有/沒有某些因素時都自然會喜歡/不喜歡看的,對「明日戰記」也一樣,這對電影來說,是非戰之罪。

進場看一部戲,會感覺好看還是不好看,可以十分主觀;同樣覺得某部電影好看的人,純粹因為某種立場,想對電影作出好評還是劣評,其實也是主觀的。主觀 X 主觀,結果如何,電影出品人及製作人不是本著平常心視之,又可以怎樣呢。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忠誠向國

親友移民在即,會面聚餐聊天,談到身在外國,仍會留意香港事情,需要時會盡份心力,我則婉言勸告,既已決定移民,即要以新地方作為以後長居之所,便不必回頭多看,所有心力,集中去為新地方作出貢獻可也,過去居地如何,除非仍有家人駐留,否則不必那麼勞心。

沒有說出來的字眼是:既已移民外國,便應對該國忠誠,身在異鄉,心懷舊地,不是應有態度。

情況就像是某人離開了某公司,轉到同行另一公司工作,心思卻不是百分之百協助新公司業務,而是念念不忘舊公司因為自己的離開,而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個做法,並不厚道,在職業倫理而言,對新公司亦不公平。

有些朋友,到了海外,還常在 Facebook 等平台上分享近況,與舊地朋友保持聯絡。我們在網上與人通訊,本來就預算了會結交到外地新朋友,所以看到本來已認識的人分享外地資料,也可同樣視之,並無不妥,但一些人移居多時,還常比較兩地物事,不管結論是「新不如舊」抑或「舊不如新」,也是不必,現在的生活條件,能令自己感到舒適便好,不用再回頭看些什麼、比較些什麼。

若是條件不佳,情況不夠理想,咬緊牙關捱過去,也不必向別人多解釋什麼。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來去移居

近日有些社交聚會,係因為親友中有人要移民西方國家;同時又聽到有人移居外地不足一年,便舉家回流香港之消息。大家可以猜想到及理解,通常是前者情況比較張揚,而後者情況便相當低調處理。

若是透過某種移民計劃的,因為有官方的接受申請記錄,及居住有關國家的起迄日期需要確實計算,所以行動屬於「移民」與否,便很明確;但因為手持香港常見的旅遊證件,進入很多外國地區時都不必特別簽證,若在該國只逗留了三幾個月再折回香港,而之前沒特別向外揚言那是「移民」之舉,則大家只當那是個長旅行而已。───而且現在疫情之下,往來兩地動輒便要有達半個月的隔離期,曾到外地的朋友半年沒見過面,真是尋常事。

有些朋友,也不是不公開,但在 Facebook 等平台張貼消息,用的常也只是「離開」之類含糊的字眼。見他們之前又沒積極參與過什麼敏感活動,就算明言「移民」應也不會驚動到什麼官方機構阻撓他們計劃的,可以按自己心願移民心水國家亦是喜事一椿,何必如此用語?不明白也。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書緣未了

正在看「遺忘與記憶───丁平及其時代訪談集」,馬輝洪編著,「萬卷樓」出版「人物傳記叢刊」之一。

這本書網購回來後,才看了個開頭,便遺失了。那天拿著書外出,路經報攤,赫然見到一本近期洛陽紙貴的雜誌竟還有貨,即時便要購買,但身上沒帶夠錢,報攤又不接受電子付款,最後只好以身上錢財先付一半貨款,請報攤留著該雜誌,我到銀行去取錢付清餘款才了事。而這本「訪談集」卻是事隔十多分鐘後,我才猛地醒覺不見了的。

當日已盡快折返兩個「可疑地點」詢問,銀行提款機附近沒人見過有這樣一件失物,報攤阿叔也說我沒遺下書本,無奈之下,這事只好作罷。是否再補購一本「訪談集」繼續閱讀?猶豫未定間,轉眼過了兩星期,仍未有行動,到了今天,再經過那報攤───咦!怎麼居然見到有這本「訪談集」陳列著?

我想了一會,見到看店的是同一位阿叔,便趨前打招呼,憶述前事,加以確認,知道那報攤根本沒有取入這本「訪談集」發售,那麼真相便很明顯了。結果是今天我空手出門,帶書回家。

跟這本「訪談集」的緣份還真奇妙。至於何以事發當日,我問那位報攤阿叔時,他又回答說我沒遺下書本呢?那便撲朔迷離了。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壞機疑雲

已經很多年了,家中都是以一台屏幕呎吋不小的手提電腦,來當作「桌面電腦」使用,不過也不是固定位置的,因會放在飯桌上工作,所以每逢開餐時間,便要把電腦移來挪去。

電腦款式陳舊不止,亦壞過多次,然後總是拿到朋友處,小修大修的;最近一次是屏幕有問題,無論之前如何把內膽弄妥、加強,看不到屏幕的顯示內容都是枉然,於是又要再作修理。那次之後,一直使用無礙,早兩天開始上網便有問題了,檢查網絡卡,系統說運作正常;那是否家中的路由器壞了?但其它電子器材連線又沒問題。於是病因不明。

在手提電腦的鍵盤上見到有個圖示,像是關於 Wi-Fi 的,要配合功能鍵「Fn」使用,那是否我因誤觸了這個鍵,意外地把功能關掉了所致?也試試,但原來那功能只是喚出網絡卡的作用,一個視窗彈出了,也只是通知我去開啟網絡卡。

結果如何?就在打算放棄了,心想檢測系統出了錯,檢查不到網絡卡的失效,打算安排拿去請朋友更換時,偶然地看到電腦機身的前端,有個可以左右撥動的掣鈕,定眼看真,掣鈕旁邊的,不就是代表「Wi-Fi 開」及「Wi-Fi 關」的圖案?於是伸手一撥。

問題便解決了。

之前為何會把這個物理性的網絡卡掣鈕鎖上了的?當然,記不起來了。問題解決了便好。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獨力難支古早味

看過不同東南亞地區的電視飲食節目,現今仍有不少人在各自努力,不約而同地抱著相同的信念,想要把古早的食物味道,一直傳承下去。這極不容易。

從事飲食行業,「力不到不為財」,要成功的便十分困身,若是失敗了當然都不能有生意可傳下去,若是成功的,而家族中下一輩不是從小已參與幫手的,要他們中途加入接棒,全年無休的每天勞動十多二十小時,並不是那麼多人願意幹。

但是透過食肆自身的努力,極其量也只能保存到對傳統食品的知識,和製作的技巧方面,若出現變化的非在自家技藝,而是在食材的培養,以及配料的供應,那可如何?可買到的活雞和鮮魚,假如養法轉變了,致令味道完全不同,莫非要自己開養場?慣用的調味料,假如成份或製法轉變了,味道有異,莫非又要自己釀造?

 有時一些食物的古早味失落了,便是永遠,不能再重回。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養犬人

很多香港人的家都有飼養寵物,當中,純粹以我個人推測而非任何正式統計的結果來斷言,應該狗類是最多人的選擇。

家居附近,有家動物診所,晚上經過,常見客滿,等候看醫生的動物也是以狗隻居多。

我的家庭從沒養過貓狗,自不能和具有專門知識及實際經驗的寵物主人爭拗什麼,但當看到街頭上那些拉著狗繩的朋友,狗隻根本沒戴口罩,覺得這對路人十分危險,便很不以為然。當聽到有人反映這點時,那些狗主常會分辯說他們的愛犬是如何乖巧、如何不會咬人,而我們又知道有時連主人也會被自家寵物咬傷時,又怎可能完全放心?

有時在晚上見有些外籍傭工溜狗,一隻手拉住幾條狗繩,幾隻狗一起散步,大家步伐可能不同步,走的方向也有差別,當牠們跑動時,傭人根本不夠氣力,拉不住狗隻反會被拉著跑,想靠她們來保障我們的性命安全,也是不能放心的啊。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轉變的聲音

有了少許疑心已經一段時間了,剛剛才記起到網上查找資料,原來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主角的中文版配音員真是更改了,之前負責的朱子聰先生已於今年元旦日去世,不少他之前的聲演工作,包括井之頭五郎,都是由招世亮先生接手。

「孤獨的美食家」第 8 季仍是全由朱先生中文配音的,第 9 季完結已久卻一直未有中文版,相信是和朱先生身體狀況有關。較近期有幾套劇場版反而先有了中文版,觀看時我已感覺有異,不過只以為因跟對上替同一角色配音,相隔了長時間,配音員聲線運用保持不到一致而已,沒注意原來並非同一人。

現在「孤獨的美食家」在電視台之安排下,做到了不會同一劇集前後有不同人配同一角色聲音的情況,另一劇集「Doctor X」最近一季,某角色則是由朱先生配了前幾集,餘下集數由招先生完成,我是這次翻查資料才知道,早前觀看之時,竟完全沒有產生懷疑哩。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三亳子小說」線上看

我知道之前有個關於「1950 - 1960 年代三亳子小說」的講座,在網上可以重溫,不過因內容太長,我只開了個首,還未有時間看完。一直不知道原來有個以此為名的研究計劃,而且在計劃的官方網站上,還有「小說報」及「環球小說叢」兩大系的不少書本,可以在線上免費閱讀。

如跟我分享有關消息的海外朋友所言,此舉實在太偉大了!

「三亳子小說」隨著日子發展,後來售價已加至四、五角 ( 俗稱「四、五亳子」 ),不過大家一般也不去挑骨頭,一概以「三亳子」稱呼那種小冊子式的一期完小說集。半個世紀前,這種讀物極之流行,許多日後的知名大作家,也曾加入「三亳子小說」作家之列;現今在二手市場,不算難見,但價格偏高,想要收集齊全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對「三亳子小說」感興趣而且試過在二手市場買入舊書的朋友,自當同意我所說,這個陸續更新的網上免費資源,實在十分珍貴。現在重看那些舊小說,時代背景變化了,不少社會現象已經大大不同,不過閱讀之時,仍然很有趣味哩。



https://rccllc.eduhk.hk/zh-hant/30centsnovel/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爽快風球

熱帶氣旋「馬鞍」十分爽快,來得乾脆,路線穩定,去得俐落,在香港旁邊掠過後不久,便已登陸減弱,漸漸消散。

「香港天文台」對它的來勢及影響的預測,大致準確,而且還可及早聲明大概會在什麼時間內如何調整風球,結果也大致如所講的時間進行了所講的安排,所以雖然風勢威力未必達到預測的上限,市民也沒太失預算和有太多埋怨。

對我個人而言,最值得高興是本來在明天跟政府部門的預約,可以如期進行;否則一旦改後,也不知會拖延到何年何月了。

本來預備了要在颱風底下,在家中自煮一頓的,現因風波早過,午後又已外出,買了的材料便要改天再去處理了,算是個小小的不便吧。幸好份量並不多。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風雨非不改

香港懸掛起八號風球,「香港電台」的節目「音樂情人」又再暫停了一次。原因好像是涉及員工合約中,在打風日子上班的安排事宜,這方面,之前也在「龍之天地」這裡寫過了。

看現況及根據預測,八號或以上風球應不會延至本周六下午那麼久,所以另一個「港台」的音樂節目「中文歌曲龍虎榜」應該這次不需要再暫停。

不久之前,「中文歌曲龍虎榜」的主持人黃天頤還在節目中用上了「風雨不改」一詞,當時我即刻的反應,便是這話不可輕用,因為我知道萬一該節目真的遇上了打風的日子,也是需要暫停的。不錯,不論那個每周兩小時的節目是否播出,「龍虎榜」也是會作出更新的,電台也可以沒透過節目公佈結果,而直接把新排名貼到官方網站去的,但在聽眾的角度看,那節目就像個「儀式」,在「儀式」暫停了的日子而於榜上得到前列排名,那高位猶如沒有得到過般,大不相同。

很多事情,在風雨飄搖的日子,確有改變哩。

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琵琶鴨

見人分享在加拿大的中式餐館中,有提供琵琶鴨,相當意外。這種燒味,在香港也已不是十分常見了。

不把北方的烤鴨拉進來比較,將事情弄得複雜了,單就比較廣東燒味中的「琵琶鴨」和「燒鴨」,到底有何分別呢?鴨種就算一樣,製法不同,出來的風味便很有差別。

燒鴨是原隻烤焗而成的,掛在店中,需要時才開肚倒出內裡汁液斬件,而琵琶鴨則是一開始便已開胸壓扁,所以烤製過程中,鴨身內沒有汁液吸熱,皮肉間脂肪又更容易流走,琵琶鴨相比燒鴨,肉便較乾身,皮更薄更香脆;而因為琵琶鴨塗上的醃料更易吸收和入味,食用時,鴨肉本身鮮味便沒燒鴨那麼突顯了。

簡單而言,琵琶鴨比起燒鴨,沒那麼肥膩,這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視乎食客本身的喜好及要求來作挑選而已。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時來風?

又說有個風球趨近,而且看預測途徑,似乎很大機會直襲香港;所以看來本星期稍後應會掛上較高的風球。

本來風波大小對我本人的影響不大,卻恰巧之前跟某個政府部門已有預約,若這風球如期抵達香港,以及風勢真如所想的大,便將掛上八號或以上風球,然後,那個預約便需要取消及改期了。

本來跟政府部門的預約,通常已要等候頗長的時間,若有某些日子需要取消,但同遭遇的他人也一樣要改期,如此一來,本來的預約又要延到多後呢?頗難想像啊。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小說漫畫

朋友在網上看到一個中國大陸賣場中,有本二手漫畫放售,種種跡象顯示,那是由著名小說改編的。朋友詢問我是否看過,我孤陋寡聞,確是從沒聽說有這本作品。

我告訴那朋友,其實香港畫壇教父級人物黃玉郎先生,有套舊作品也是由倪匡先生同一部小說改編的,我當年沒有購買收藏,到後來知道了原來和倪生作品有關,有興趣收藏時,已經達到天價,在二手市場間有放售的,單單一本都已不菲,我已買不起了。

想要追蹤由某作家小說改編而成的漫畫,若是經過正式授權,當然最容易,但這種正式出品所佔比例頗低;有些是盜版而來,但書名和角色名稱都和原著差不多,大家看到也容易認到;最困難的情況,當然是只局報「借用」了小說個別片段而成的橋段,有時讀者看到,可能還未敢確定是刻意盜用,抑或只是「雷同」。

黃玉郎的幾部名著中,有不少「借用」了金庸小說內容者,談論者眾,其實馬榮成的巨著「中華英雄」中,也有過一些明顯來自古龍小說的點子,討論的人卻不多。古龍的小說也是如此,其它知名度不如金庸及古龍作品的小說著作,若有人取用畫成漫畫,長年都不為人知,也不出奇哩。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見紅」

看漫畫或電視劇、電影,在對白中若有「見紅」一詞,大致上即是「看見鮮血」的意思,例如正描寫一場打鬥,說「見紅」了,大家便知道是對戰雙方中,有人受了傷。

近年香港的漫畫市場,「復刻」成為熱潮,許多昔日出版過的書刊,會跟隨當時的版面設計,重新印製推出。當年的港漫以技擊打鬥題材流行,描繪之時,極盡嘩眾取寵之能事,封面圖畫,完全不避血腥,刀斧過處,破肚腸流、頭開腦掉等場面,這些從前在「保守社會」中絕不罕見的場面,到了現今「開放社會」,反而不可能再獲批准出版了。

───就算可以出版,封面也絕不可能像從前的大搖大擺;就算成功推出了,若社會人士對此有極大的反對,事後會否有被封禁,或者需要罰款懲處,也未可知。

舊作若有大市場,但又包含血腥場面,出版社的解決方法是書照出,敏感位置則加上特效掩蓋,至於處理的方式,則是每問出版社,在每次推出新品時,都好像有所不同。最低程度的,是把本來四散的血液,從紅色改成白色;有些仿照電影的處理,加上「馬賽克」,至於那些灰白小格的大小則不一定;有些結結實實地以一塊黑色長條,把所有腸、腦等內臟硬生生地蓋住,讓大家閱讀之時,必會注意到何處本來存在敏感素材;有些相反則是把敏感處塗白抹走,這樣處理若得宜,有時讀者也分不清到底是原作時已經低調處理,或是出版社所為。

同一本書的同一畫面,把原作及所有不同處理的「復刻版」並列,千變萬化的,看起來也有份趣味哩。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分流

不常到香港島去,現在經鐵路由元朗前往,少了許多曲折,在決定交通工具時便可多個選擇。

西鐵路線延長了,更和其它的鐵路相接,自然更方便,不過也因此吸引了新的乘客,令到可以遇上有空位可坐下的機會,大大降低了。

這天前往港島,本想乘坐長途巴士,結果因為出門晚了,害怕遲到,便選搭西鐵,結果,車廂不單不太擠塞,而且更有空座位可以歇息歇息,真是出乎意料之外。我想除了因為那時候並非上下班的繁忙時段外,更關鍵的,應該是所乘的並非可達最遠終點「烏溪沙」的列車,乘客只能坐至「鑽石山」,所以要前往「鑽石山」後各站的乘客,通常便不會先到「鑽石山」再下車轉換,而是再等幾分鐘,見到終點是「烏溪沙」的才登車。這便達到「分流」的效果。

鐵路近期的變動,人流交集,乘客會多了,每列車的車廂卻少了,理論上應會擠塞得叫人投訴,結果並無其事,是有關方面想方設法找出解決方案,才得以舒緩。現今社會「投訴文化」興盛,其實也要給些時候大家處理問題才好,說不定在某些新方案推出後,交通工具的服務質素會比之前更佳哩。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貴人同行

我自問不是「貴人」,那大概久未會見的朋友是此屬,所以在「貴人出門招風雨」的民間理論下,我俩同行,難免濕身。

近幾天都是下雨天,但又不是滂沱大雨那種,這天十場八場雨,驟來驟去的,有時還可見到一小塊顏色較低沉的「烏雲」在頭頂,有時則索性是場不折不扣的「太陽雨」。

二人在較市郊位置,沿著大路,想步行回元朗市中心,本來只需十餘分鐘的步程,斷斷續續的走:走了一會,下起雨來,漸大,因無傘,故到路旁避雨亭歇一會,之後見雨停了,繼續上路,不一會,又開始大雨,於是又在下一個避雨亭躲躲;類似情況再一次,這次再無避雨亭可借,便站在巴士站的遮蓋下,等啊等的,雨勢這次沒那麼快停下來了,而路過的公車路線又不合方向,結果等了好些時間,才召到部的士,可以不必淋雨的去到目的地。

看!只要我們一起當天而立,雨才落下,若我不是「貴人」,那朋友自是貴人無疑了,哈哈!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任性拍科幻

古天樂投資拍攝的科幻電影上畫,在宣傳活動中見他手持一個可以電動完全開合的頭盔,開開關關的,喜悅得像個小朋友一樣,便可相信他開拍有關題材,確係個人夢想。我們小時候,見人有個一撳按鈕便有機關可以彈開一個筆插或小抽屜的筆盒,已羨慕得不行,若當年有個像古天樂手上那種簡直完全和劇集中所見同樣效果的頭盔,那種歡欣雀躍,實在難以想像。

出品人對某種題材感興趣,不惜投資自製,當然是好事,但很多時又因資方太熱心,過度參與了製作的流程,變成製出的作品,是「出品人想要的作品」,而非「市場想要的作品」,銷售成績便不理想。

看過聽過不少電影,因製作人喜愛特技效果,而過度運用特技,對於電影的基本元素反而處理得不好,結果劣評四起。見古天樂對於手上道具之喜樂,我心中便想:可別太賣弄道具細節,故事反而說得不好啊。

劉德華以「藍血人」的題材拍攝成「衛斯理電影」,在倪匡粉絲圈中,風評並不佳。因為他拍的「藍血人」不像觀眾心目中的「藍血人」?是因為他拍的「衛斯理電影」不像「衛斯理電影」啊!在倪作中,確有不少不同種類的外星人,但永遠不會是那種明刀明槍現身大眾面前,龐然可以破壞大型建築物,令任何世人都不能不相信祂們存在的那款,絕不。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敬佩?

倪匡先生去世後,網上線下見有數不清的文章談及對他的感受,當中有許多都是對他的做人態度、說話風格、政治立場等表示讚揚的,不過見他們口中說對倪生的言行敬佩,他們自己所為,卻又是他們口中不屑的那套,叫人愈看愈不明白。

很多時,我們對別人加以讚賞,都是因為他們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這一方面,可以理解,但雖說那些事情自己未能做到,也應盡力而為;若他們自己都選擇不去幹的事情,對前人的「敬佩」,會否只是一種諷刺,實際上在取笑他們愚笨?

陳百強的名歌「至愛」歌詞中所說:「喜歡的影子總找不到,舊日賢人舉世亦無,總找不到心中想景仰的───想景仰的英雄,我只好改變我,令我自豪。」既說敬佩倪生的所為,而不學習模仿,口惠而實不至的「口頭禪」,還不如不提,聽多了反叫人煩厭。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英雄本識

外國許多事物,傳到本地時,都未有定名,人人對它們的稱呼也不同,直至「約定俗成」進行得差不多,或是出現了官方的制定,才有個通稱。

現在大家就算說不出個嚴格定義來,聽到「靈魂」二字也應該知道何所指,運用起來亦會自然。在「Soul」這外國詞彙初現時,也有翻譯作「魂靈」或「魂靈兒」的,經過一段時間,只是終於敗了給「靈魂」這叫法,現在若我們作文時用了「魂靈」,大概也會給老師定為錯誤。

那些環球知名的「超級英雄」,初到華人地區也試過有不同的叫法,就以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英雄 Superman 為例,現在於不同地區,幾乎都只是叫作「超人」。「Super」譯作「超」,「Man」便是「人」,這個中文名稱合理之至,聽起來亦覺順理成章,順理成章得,沒見到有朋友在網上放售古舊漫畫,勾起我的回憶,我都記不起原來他幾十年前有過一個叫「萬能俠」的名字。


流行讀物的製作,有時不甚嚴謹,就算官方機構另有正式的譯法,若與普羅大眾習慣的叫法不同,可能也寧願捨正版而取順耳的,這樣一來,在歷史洪流之中,反而記錄了史冊上未必有載的一筆,替世事留痕。

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掃描苦

和一些相識的朋友同樣,在收集某些「老鹹書」───舊日的成人雜誌,目的始終還是集中在搜尋倪匡先生的舊文。

個別出現的散稿是永遠有機會發現的,主要目標有三:「迷你雜誌」上連載以浪子高達為主角的故事、「藍寶石」上連載以神仙手高飛為主角的故事,及在「老爺車」上散見的一期完故事及專欄。基本上期數範圍也大致鎖定了,就看大家各自的機緣如何,可在什麼時候齊稿。

有朋友表示可互通有無,交換一些期數內容的掃描檔。我對這沒有異議,之前手上某些資訊,也已掃描過和老友分享;已有的圖檔再分享出去又不會少塊肉的,有何不可?收費什麼的都不必要。

但手上有書,要化成掃描圖檔卻很花心機。連載的不止一頁,把一本發黃易爛的舊雜誌翻來覆去、轉左轉右的,已要耐性;書本要放得四正才掃得好、掃出來的零碎圖檔又要辨認排序結合好才方便閱讀,在在都要時間及精神處理。

舊雜誌的釘裝質素不穩定,常有些內容相當貼近釘位的,若不把書頁盡量揭開、把紙張盡量貼到掃描器的玻璃面上,成品便可能模糊不清,或是歪歪斜斜的了;但假如真那樣處理,會否令書本受到不能逆轉的損傷?

若朋友只要看到內容,不求整潔美觀的話,我可以手提電話拍照,便方便得多,假如遇上真要索取舊書掃描檔時,便會暗中叫苦。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追趕科技

平時人們口中的「IG」,是免費提供線上圖片及影片分享的社群應用軟體「Instagram」的簡稱。我自然聽說過這軟件。事實上,我的電郵系統還在不斷提醒我,哪些朋友近期上載了什麼資料到 IG 上,儘管我至今仍未啟動我自己的 IG 戶口,看不到它們所告知的更新。

不少軟體如 IG 等,我都未來得及開始嘗試,卻已經有人大呼老土;一些新面世的個人通訊軟件,我只是僅聞其名,連版面設計如何都不知道,已經有用家把它們歸類作「老人家之選」,至於他們認為追得上潮流的軟件,我更是聞所未聞的。

雖然,我所謂的落後,未至於只遲了數個月,便完全聽不懂主流大眾在談論著什麼 IT 工具,期間也有個堪以「年」作單位的差距,不過科技面世、普及、落伍速度之高,已經叫人驚嘆了。要完全追得上步伐?怕是力有不逮啦。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價格虛火?

倪匡先生去後,書本買賣市場出現了一場熱鬧。有些是內容跟他相關的新書,有些是他的作品之新版;除了一手市場,也涉及二手交易,許多倪生的舊書湧現,成交明顯增加了,而且成交價也上升了不少。

現在在香港熱門的網上賣場,性質已經不算是「網上拍賣」,因為欠缺賣家設底價/保留價後任由多位準買家競價爭奪的機制,所以書本成交價上升,原因自然不是買家主動給多過賣家開出的價,而是賣家把價開得比之前的「市價」高。

有相關舊物要出讓的,可以有機會獲得更高利潤,但另一方面,想要買入某樣物品者,往往便要付出比之前更高的成本。雖然倪生去世一事,會重新勾起某些人的閱讀興趣,買回作品重溫,但我認為那些基本上還是原來的一批讀者,本來沒興趣的朋友還是不會有興趣,從這一角度上看,讀倪生書一事並不算是「虛火」,但多少人因害怕買不到某些作品,寧願多付金錢來獲取,這種價格上的「虛火」,我認為是存在的。

個人淺見,過些時間,現在一些本不難遇上卻被定出「天價」的物品,久售不出,終會逐漸回落至較合理的水平,想要購買某些物品的朋友,不妨再作等待,結果應該更佳。

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日長夜短

風球除下,雨勢仍在,不過已可看到,日長夜短的出現。

感受較深的是一夜長時間工作後,不算很久前,接近七點想停下手來稍事休息之時,還是天黑的,現在六時未到,天晚已經發亮了。

晚上呢?香港雖不像一些外國的地方,夜至晚上九點、十點後還是天光大白,不過七時前太陽還未下山的情況,近日已經相當易見,不像早前,黃昏時還未到六時,天色已經轉黑了。

加加減減,在「日長夜短」的日子裡,時間真的好像更經用哩。

2022年8月10日 星期三

今年七月

原來農曆七月都已經過了一半。電視台有個玄學真人秀節目,但並無令我聯想到農曆七月,今年連街頭上燒衣紙的人都好像減少了,到偶然查看月曆,見到日子,才忽然醒起。

之前電視台有個綜藝節目,我比較固定觀看,該節目的製作單位有個習慣,在農曆七月時,平時安排的人物訪問環節,便會全盤「鬼故化」,每天邀請不同的嘉賓分享有關玄學的事宜,有時是找不同職業、背景的人講鬼故事,有時則是請來那些具神通者現身說法,講解他們的工作及過往一些神怪的遭遇;最近幾年那節目停止後,好像都沒有其它節目接替這種做法,所以很容易便忽略所謂「鬼節」已經臨近。

小時候也有間中收聽電台的節目,深夜之時聽人說鬼故事,確是特別懾人的,現在似乎這類型節目也少了,每到晚上,都是以音樂節目為主,除非特地去搜尋舊節目重溫,否則選擇便大為減少了。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出城

家住元朗,平時活動,都是以新界區為主,所以遇上朋友在香港島或九龍半島有活動,都不常參與。

現今交通便利,到市區去已經不必花很長時間,但從元朗特地外出,仍是有點兒像昔日鄉下人「出城」的感覺,一來不常進行,二來也帶著少許「儀式感」,像是在作什麼特別活動般。

外出活動,若全程沿鐵路前往,時間上一般較短,不確定因素也較少,不過通常難有座位,要有站足全程的心理準備;而且鐵路站愈建愈大,車程短了之餘,可能要花在站內走動的時間又較從前長,一加一減,節省的時間便打個折扣了。

若時間許可,又有得選擇,我通常都是取長途巴士,而捨鐵路,如此一來,往來之下,很容易一天時間便已過去一半或大半,所以至今,「出城」還頗算一件大事哩。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飲茶書

從前有一種小書,主要針對小朋友市場,內容取自電視上有播放的卡通片或電視劇集,格式都差不多,近 A5 大小,騎馬釘,共約 16 版內容,多以粉紙或卡紙印製,內頁全部彩色;售價以每冊 HK$1 維持時間頗長,但從 1970 年代發展至 1990 年代仍可見蹤影,價錢逐漸調整,也有見過有定價 HK$2 的例子。

這種書仔,沒有正式的統一稱呼,有人就叫「公仔書」或「卡通書」,不過驟聽容易和其它書種混淆,常要多加解說,雖然,通常一經補充,知道有這種書的朋友便會明白何所指;直至不知何時有何方高人,創作出「飲茶書」一詞,聽來古怪,卻反而能令大家即時意會,便出現追隨者沿用。


到茶樓飲茶,主角是成人,小朋友只是隨從;主角或打開一份厚厚的報紙慢慢細味,或與朋友聊天雞啄不斷,那時茶樓沒有電視機,隨從可以如何打發時間?成人也怕了沒事做跑來跑去擾攘的小孩子,讓他們在茶樓前報攤買本書閱讀,便對雙方都好了。

健康的讀物,如「老夫子」、「兒童樂園」等,成人多表支持,至於「飲茶書」,題材多是在電視上可看到的卡通或特攝片集,成人也不會十分抗拒。「飲茶書」的題材走不出某個範圍,但風格卻可以很多變,有些是帶故事性的連環圖漫畫,有些是如繪本的故事書,在大幅圖書上加上文字內容,有些卻是偏向資訊性的,例如介紹大型機械人的建造情景和內部透視圖等等,內容東拉西扯結合而成的,即使是同一本書內前後部分風格也可大異。

現在知道很多「飲茶書」內容都是從日本書籍或模型盒面彩圖中剪貼而來,又有本地出版社找人模仿繪畫所得,所以處理可以十分彈性,同一本書可以集合數個劇集甚至數十個劇集的角色同場出現,是「正版出品」不可能出現的夢幻場景,年幼之時當然不知道這些事情,書本好看及可以耐看便是。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廚師發辦

現今在香港頗為統一稱之為「廚師發辦」,相當直白,說明了它的意思;日語拼音 Omakase,也有人釋作過「無菜單料理」的,不過現今這叫法不大通行。

在一開始時出現所謂「私房菜」的概念,就是一種「廚師發辦」的做法,現在的「私房菜」領有牌照、開在大街地舖,又有固定公開菜單,根本已和普通食肆無異。

近日的一個聚會,在錦田一間特色建築物中進行,歸屬作「廚師發辦」的一類,方式已有些變動,餐單上的菜式由廚師因應時令設計好,每日兩款選擇,適用一段時間,之後再作設計,推出另出的兩款接替,餘此類推;菜式是「混合」 ( Fusion ) 方式,雖以日式作基礎,不過已夾雜西式及中式的處理手法,也可因為客人的要求作出微調。

這種進餐方式,除了不必費神去點菜外,還因由廚師掌握上菜節奏,平時用膳時有些人如狂風掃落葉,有些人細細咀嚼的,因而迫使心急的人想加快都不能,大家進食節奏一致,更利於交談聊天。

聚會這一頓,看回「安心出行」記錄,前後近 4 小時,連系統也差不多要自動登出了,不過進食之時,又不覺得難耐,感覺是良好的。

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未看之推介?胡燕青的「剪髮」

在電視節目中有人推介了一本短篇小說集,乃胡燕青的「剪髮」;這書我未聽聞過,自然亦未買未讀,不過,卻有意思買來看看。

一直記得中學時有本英文教科書,就是類似的性質,猜想內容的源頭,應是不同地方、不同書本的節錄,每一課,開始時已是故事的中段,那些角色之間有什麼關係及背景,在收錄的地方中再無交代,不過透過情節內容,我們又可約略地有所掌握;在原書中情節會繼續有所發展,也許有結局也許沒有結局,但在當時節錄的一節中,則是必然沒有結局的。

當年我看那本教科書,因為總是沒頭沒尾的,所以覺得十分古怪,偏偏那些節錄部分,真又相當精彩,漸漸看得投入了,故事卻截然完結,令人很想可以看到後續的,回想起來,也是內文質素的反映。多年來,都想找回那本教科書重讀,至今仍未成事,不過,知道有這本「剪髮」之後,也許,可以用作替代了。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書價

同一時間有多本書想購買,不會一下子全買下來,其中一個因素,自然是經濟的考慮。書本定價,會影響到入手的先後次序。

近日買入了的兩本資助計劃下推出的漫畫書,原來都是當中定價較低的。見過在該計劃中,比較一般的題材和質素而定價百餘元「市價」的書,再見過另類畫家筆下另類題材而定價三百餘元「天價」的書,我買的兩本書厚薄大小和質素也是見得人的,一本定價僅約百元,另一本定價不到 70 元,初時還以為是聽錯、看錯了哩。

我自己現在也經網上平台放售家中一些書本雜物,也知道同一種物品,不同賣家可以開出相差十倍的叫價,結果,也是會由市場作出調節的;擺放久了也賣不出,視乎賣家有多想把東西清出,便會酌量把價格作出不同程度的降價,直至有準買家認為條件合適了而出手,完成交易。書本的印製,並非把現成物品出讓,而是涉及新的成本,那些額外成本中,有多少會分攤到買家身上,其實也就是反映了作者/出版者想有多大利潤;接受薄利的,一般便可多銷。

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15 分之 2

透過「港漫動力」計劃推出的 15 本漫畫,我暫只買了 2 本,都是在「香港動漫節」中購買的。第一本是步葵 ( 馬瑋婷 ) 的「CMS 天文調查隊」,還有張漢華的「這次真的拚命了」。

因為自己本身的興趣,也因為想支持本地漫畫創作者,本來也打算全數 15 種書都購入閱讀的,但個別作品的定價遠超預期,實不能負擔一下子都買下來,只好逐少購買逐少看了;到了最後可以完成到多少,也難以逆料。

「這次真的拚命了」敘述漫畫家苦苦創作出個人作品的故事,基於題材,是我早已選定為最想先看的一本。現場買入,得作者在書內親筆簽名及繪畫了個公仔,並可談天交流了一會。書是在回家途中看完的,故事和我所想的有點兒不同,發揮的空間其實更大,不過分鏡及表達技巧等等不足之下,劇情給不到讀者應有的張力,只算不過不失,相當可惜。

「天文調查隊」在說故事的技巧上比「拚命了」好些,又結合漫畫及科學資訊於一身,內容相當豐富,不過作為主題的推理點子,並未成功融入情節內,全個過程流於平舖直敘,作為一本推理漫畫,只略過合格水平。這本書故事本算是獨立完整的,不過可能是為了舖墊之後整系列故事的推出,核心內容後有一條頗長的蛇尾,實在不該。

先買的書中包括「天文調查隊」,因為涉及我不知道的資訊較多,而且心想既是推理故事,就算寫得不夠好,起碼也可客觀欣賞一下點子的設計;另外的十多本漫畫中,有些是熟悉的漫畫人繪畫熟悉的題材,我認為可以稍後才到書店去買也不遲。

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非官方收藏利志達作品四十年展」

有位網友麥志偉兄,十分熱愛畫家利志達先生,對於他的所有作品都會盡量捧場。

───也只能說是「盡量」,因為利先生除了記錄比較完整的書刊作品外,還有連他自己也不能數得清的廣告、插畫工作,志偉兄只要知道的便千方百計去找回來,現在志偉兄的收藏,論齊全,可說是「他認了第二名,沒有人敢認是第一名」的,但即使如此,也還是不時會遇上之前聞所未聞的作品。

志偉兄和我一樣,對利先生的注意和喜愛,都是始自改編倪匡先生「衛斯理故事」的漫畫,數起來,已是接近 40 個年頭了。現在,終於,志偉兄一個稱為「非官方收藏利志達作品四十年展」的活動要舉行了!

所有資料,看志偉兄的宣傳圖便知道了。


利先生知道這活動後,也有他的 Facebook 上留言推介。能得偶像給與一個「讀者王」的稱呼,志偉兄實在利害啊!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目測動漫業

久沒參加大型展覽,今年先是因為一個講座到了「香港書展」,後因一個交收到了「香港動漫電玩節」,很是例外。

「動漫節」中主題,我只對「漫畫」一類感興趣,而且喜歡的題材極狹窄,另外的「動漫」和「電玩」環節,極為陌生,不過現場所見,主流的是後兩者;若是單憑「漫畫」一項,而要令活動重現大家常掛在嘴邊那種「逼爆玻璃」的熱鬧,十分困難了。

我是在最後一天才趕及的,從元朗經鐵路到達「會展站」,沿途愈見愈多「角色扮演者」 ( 英文是 Cosplayer 或 Coser )。我知道今年大會有提醒「扮演者」不要衣著太暴露的通告,因在從前的「香港書展」中也見過小量「扮演者」站定擺姿勢讓傳媒拍攝的場景,以為只是小眾興趣,誰知今年「動漫節」所見,原來有興緻參與的人也不少。

看見人流頗盛,即使是已到了最後一天,只有數小時的展期,還陸續有人買票進場,所以場地雖大,也並不感覺冷清,不過重心是在「動漫」和「電玩」而非在「漫畫」上,則明顯可見。今年因有資助計劃,有 15 種各類原創漫畫同時推出,集中一起宣傳,各出版社/漫畫家都有駐場,除了展銷,還有即場簽名、親繪的安排,所以還可有一定的存在感,若只單憑個別漫畫出版社或畫家參展,場面會如何,便更難以想像了。

純粹目測,香港的「動漫行業」是有發展潛力的,但是傳統的「香港漫畫」,要以什麼面貌、模式才可在這行業中存活下去呢?我知道,這些年來,思考者眾,但答案似乎尚未出現。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停止供水

意圖作出這樣的一個區別:不是「制水」,那是涉及較大的地理範圍,並且是在政府的輸水部分進行的;在政府負責的部分以外,其它的供水環節,也有機會受到限制,所以這裡,用了「停止供水」這個叫法。

可能上面的解釋,是愈解釋愈複雜,說出最常見的情況可能更易令人明白───某屋苑的管理公司把大廈供水的大掣關上了,水到不了用戶家中,便是例子之一了。

在遙遠的過去,房屋幾乎全是一塊地一間屋,屋子都是單層的,每戶家庭基本上都是不必與別人分攤「供水系統」,到了現代,高樓大廈是常態,屋苑式管理絕不鮮見,於是某戶人家的家居問題,也可能影響到別的用戶。

就算供水系統沒壞,因為衛生問題,大型屋苑也會定期有個「洗公用水缸」的動作,洗缸之時,涉及單位的供水自然便要先暫停了。在香港,供水也分開食用的淡水和沖廁用的鹹水,既然是不同類,儲存的水缸不同,清洗時便也要分別進行,而且往往不是在同一天,於是「洗缸」的日子一年幾次,每次前後兩天,每次為安全計都要先備些清水以防急用,感覺上,這樣的「戒備日子」,好像出現得頗頻繁哩。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行山者

天氣不佳,有行山人士,懷疑因受到電擊而去世。

的確,隨著社交圈子的發展,所認識的朋友中,確是多了有在假日前往郊外行山者,不過總的來說,數目也不是那麼多。總的來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行山是香港市民的其中一個消閒節目,但為何不時會聽到在大熱天時有行山人士中暑,或在天氣不佳時有行山人士被困山中,而需要救援的新聞?

平時也不大聞說有那麼多人視行山為慣常活動的,那為什麼一些並不風和日麗、天氣怡人的日子,有不少平時也不多去行山的人反而參與這活動?就算原來就有一大批人是有這喜好的,難道人人都那麼大癮,就算是天氣預告知道環境可能十分惡劣,也要堅持赴會?

抑或是像一些人專找風球下的日子,才出海滑浪,因那時的大浪才更有挑戰性,在非常天氣下去行山,可以有更大的樂趣?

行山遇上的常見意外,或是中暑,或是墮崖,或是遭到水災,都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致人於死地的,就算召喚救助,施救者到達之時往往已太遲了,興趣而已,何必為此以命犯險?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舞台意外

大型演唱會,出現意外,電視墮下,壓傷表演者,病情嚴重。

很快已經有人表示免責。大型活動中,各司其職,有些是明顯不關事的人員,是可以免責的,但事情剛發生,都未有官方調查結果指明是哪個環節、哪些人員負責,又何用這麼快開聲?既然事情仍在調查中,一切以這理由來解釋為何不把責任揹上身,是最理所當然的了。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要人忍得住不開聲,並非易事哩。

祝願傷者早日康復,並無後患。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執生攝影

「執生」二字,連粵語也談不上,說是香港話麼,也可能只是術語、暗語,不過大家使用久了,明白者便知道這個詞彙的精妙,又不是很容易可以別的用語所替代,因此今天的題目,我便直接運用,連之前之後加上引號的動作也省卻了。

在互聯網上,不時可看到一些短片分享攝影師如何就地取材,不必高科技、高成本,而能拍出叫人驚艷的相片;明明只是地上一氹積水,相片中看來如像湖海,當事人只是躺在馬路旁工地沙堆上,拍來卻像是在著名沙灘享受著日照般,林林種種的例子,前後拍對,常可讓人看得賞心悅目。

近期二手市場上多現了倪匡先生的書本,想起他的小說袋裝版之封面設計,也可看出攝影師在低成本、少資源的限制下,如何盡力做到最後,讓出版社接納,而效果也不是太差。

「支離人」的封面基本上只是個人頭,在黑房技術之下頸部拖拉出來的光影,便令頭部有飛起來的感覺;「頭髮」的封面,一個透明物料製作的骷髏頭,上面平平切開,中可載物,在當中插一堆條裝物,便有一種怪頭怪頭髮的感覺;「古聲」拍的只是一個瓶子;「毒誓」麼,找個人骨模型,手指豎三屈二如在發誓狀,不拍實物只拍手部投影,看來也很有設計味道;「烈火女」封面那光影前的黑暗女子,本尊不是芭比公仔是什麼?連真人模特兒也不必聘請了。

香港人,就是擅長執生。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創造需求之後

今年「動漫節」前後,有共 15 部原創漫畫透過資助計劃推出,頗引得本地漫畫迷的注意。

這 15 部本地作品,漫畫家的資歷不同,風格迥異,所寫題材也有很大差別,有的應較適合較大年紀的讀者,有的則屬於老少咸宜一類。個人認為,今次計劃與其說是培育漫畫家、創作人,不如說是培養市場───把已有興趣購買但覺無書可買的讀者引出來,及引起一些本來不是讀者的人嘗試閱讀並產生興趣。

香港是個相當功利的商業社會,行業蓬勃的因果必是:因為市場有很大需求,所以有很多人打算生產,從而令到出現製作人的巨大需要;只靠幾位匠人生產,再替他們的出品尋找現存合適的消費者來尋買,自然是事倍功半,而且頂多出現個別巨星,卻難言那是一個行業。在小說和港漫的世界,皆如是,所以這 15 本作品中若有試出水溫,該人知道某方向可行的,還要有多些人共事才行。

過去有「中華英雄」和「百分百感覺」,吸納了本來不是港漫常客的讀者群,才能夠達到史無前例的好成績;其它作品,不能造到這麼效果,銷量定必遜色,但在一段時間內,模仿這兩套書的題材、風格而出現的「跟風作品」,不也是人人讚頌的「百花齊放」時期中的一員?

一些經典作品,例如香港電影的「殭屍先生」、「無間道」,及內地小說的「鬼吹燈」、「盜墓筆記」,除了它們本身的質素外,更主要的貢獻是它們開創了「一條水」,別人容易跟隨,之後互合而成力量,變成潮流,可以容納更多的近似作品,作品又帶動其它衍生物,諸如此類,一直延伸。這才能令行業繼續生存。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美之紙

主要因為封面的設計,購買了今期「美紙」雜誌。報攤店員在封面上找了好些時間,沒能看到售價是多少,我因早已知道,便告訴她。

店員遇上的情況,並不是個別的,而是這一世代的普遍情況:好像所有產品的設計師都覺得用作標示的文字有礙觀瞻,總是把它們縮得小小的,放在最角落,而且絕不高調突顯。

在雜誌封面而言,這些「無關痛癢」的文字包括售價、期數、出版日期等;在電器上,每個按鈕,可能只是標上設計師認為飾氣又易明的圖案,而不再在開關掣旁標上「開/關」之類;在電腦或手機開啟了軟件,一些功能鍵平時都未必會顯示,要在鼠標或手指移近時才出現,若你想單憑肉眼看清鍵鈕位置後才按上去,可能十年八年也找不到。


新潮的雜誌,打開後,排版清麗,顏色悅目,天地各方邊緣留白其多,看上去叫人舒服,換來的代價則是內文字體微小,只佔版面細小面積,令人看得辛苦;有時淺色文字印在淺色紙張上,更是挑戰個人的視力。今期的「美紙」內容確係豐富,而且還有多個部分都是我感興趣想閱讀的,但有點兒覺得書太大太厚太重,捧不好捧,翻不好翻,讀不好讀,暫時試過兩次,都未能把想看的內容讀下去。

這本實體「美紙」用了 HK$68,現因為有想看的內容,而不能舒服的看到,若多花 HK$50 再買同一期數的電子書版,那麼在閱讀器之下,減除了原書的種種不便,也許,便可享受到內容了?或者值得考慮一下。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杜漸先生去矣

2022 年的 7 月,上旬走了擅長寫軟科幻小說的倪匡先生,下旬走了的杜漸先生,在科幻、科普的寫作推廣方面努力更勝倪老,既辦過組織,也出過雜誌,自己亦有寫作。

杜漸先生原名李文健,是個出名的「書癡」,很早已經有書評書話發表及成書。當我仍有參與「香港科幻會」活動的幾年間,與杜先生見過幾次面,但談不上相識;他在生時,和他提起我的名字,他也應該不知道是誰,我們也沒有正式談過話。

我與杜先生見面之時,他已是移居海外,間中才回港,之後我沒再參加「科幻會」的活動,本來是不會再有機會跟他有所接觸了,幸好幾年前的一屆「香港書展」邀請了他回港,我便有了個間接地得到他簽名的可能性。

「香港科幻會」編過一本叫「宇宙摩天輪」的書,集合了一批短篇科幻作品,我是作者之一,可有贈書,再加上付款額外認購,共得 10 本書在手;我花了多年時間,努力安排之下,全數 10 本書都有齊所有 11 位作者的親筆簽名。

這 10 本書我陸續送給了合適的人或組織,幾年間送走了一半,但其實我心中一直有個想法:作者的簽名雖齊,但書前還有兩篇序文,是否也可有寫序者的簽名呢?兩篇序文,一篇出自李偉才 ( 李逆熵 ) 博士,他也是作者之下,書中已有他的簽名了,即是欠的,便是杜漸先生。

那一年,我終是沒能親自見到杜先生,不過在「香港書展」完結後,把借出的倪匡先生展覽品還給我的朋友,正是負責要送杜先生到機場者,我便委託他替我帶書去簽好,再還給我,於是,宇宙之間,便有幾本有齊 12 個參與者簽署的「宇宙摩天輪」了!「幾本」即是多少本?我手上持有 4 本;假如杜先生也在我送他的那本上簽了自己名字,那便是有 5 本了───恐怕這個可能性相當低。

杜先生以另一筆名李芃寫的小說「成吉思汗之寶藏」是我鍾愛書本之一,那次順便也託朋友交給杜先生簽了名,真是幸運之至。簽名書在手,遙祝杜先生一路走好。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多元封面

印刷技術日益進步,很多從前因為成本高昂而少人選擇的做法,現在已經相當普遍。我還在市場營銷崗位工作時,有份報紙某天推出兩個版本,頭條的一版內容是不同的,這個方式,當時相當創新;由於要多製一套底片,每個版本所印的數量又減半,若不是有足夠總印量的話,未必可行。

現在,則動輒看到有書刊推出不同封面版本。

作為讀者,遇到這種情況,又對兩個封面都喜愛時,要作出抉擇,便最辛苦;說要同時把兩個版本都買下來麼,成本加倍不止,內容又分明是一模一樣的啊,多買了要讀起來也只是讀一本,又要騰出空間儲存兩本書,可說是更加麻煩的。


有本精裝雜誌,創刊號一出便是五六個版本,但都只是封面不相同的;以為只是第一期書的特別安排,誰知原來打後一直都是這個做法。一些自稱「版本控」的朋友,遇上想買的書刊有如此安排,真不知是苦是樂了。

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書展一遊

前往了今年的「香港書展」,主要是因為要參加一個座談會。───不是作為講者,當然,不過因與朋友有約,也託了朋友留座位,便盡力趕及赴會。

直覺上先到了書展的大會場,之後再和朋友約定時間,前往座談會的位置,但書展是在「新翼」舉行的,座談會則在「舊翼」,我因有朋友安排的特別證件,可以方便些,若是手持一般門券的人,若在書展逛了一陣,想去聽個講座、座談會什麼的,一離開了範圍,用同一門券便不能再折返去逛書展了,這個情況聽來「合理」,卻絕不「合情」,雖然你問我有何解決方法,一時之間,我也想不到。

久沒參與製作大型公開活動了,這次的座談會,又勾起不少回憶,台上看來平凡順暢的一分鐘活動,台前幕後上上下下需要眾多人手配合,才可達致,昔日一些活動中,我自己也是頻撲忙碌的其中一員,幸好今年可以安坐好好聆聽主角的分享。

座談會完後,已頗肚餓,時間亦不算早,索性離場找地方進餐,所謂「書展一遊」,真只是一遊,在會場中逗留了還不到 15 分鐘。幸好見到雖沒十分擠擁,好些攤位的參觀人數和付款者都不少,希望所有參展商,都能得到不錯的成績吧。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沒有終定本

多年之前,參與「倪學」一書的製作,負責的,主要是名為「倪匡創作五十年」的一篇「自傳」,仿「倪體」,以第一身寫作,扮作是倪匡自說自話的,道出他的一生點滴。

這文章中有個最大的甩漏,是錯把「鞍山」寫成「安山」,連省份都不正確,若有重印是必要更正的,但可惜這書一直沒有加版;後來「豐林文化」的施仁毅兄在 Facebook 上開了個「港漫同學會」的版面,把該出版社出品的一些內容分段刊登出來,便可有機會把正確的版本面世。這篇文章,在網上轉載不少,有繁體字的也有簡體字的,在不同時候出現者,可能引用自不同的出處,內容便有所不同。

很多人以為這是倪生所寫,又或是完全根據他的口述所撰寫,因為在「倪學」書中,這文章之前,有篇「聲明」,重刊時通常都沒有附錄,那聲明已表明,「此篇文章是根據倪匡先生訪問、不同媒體報導及倪生記憶所得資料撰寫而成」,雖然成品是經過當事人的接受,但若有因「筆者資料搜集不周所致」,便有可能出現「疏漏錯誤之處」。最近,在倪生去世後,「豐林文化」在 Facebook 專頁上再分節刊出這文章,又再有人指出了一部電影資料的年份錯誤,這也是之前未曾發現的。

「倪學」這書,再版無期,但「倪匡創作五十年」此文章,我個人卻是多年以來,一直不斷地進行改寫,凡知道有錯的便修正,有聽聞到新資料而覺得可以加入文章中的,便適當地採用了,作為一個「增訂版」,打算有朝一日自資印製來把玩的,不過新增的資料一直不斷,於是這「增訂」的動作始終未停過,至今還沒有出現「終定本」。

因為新資料的出現是永不休止的,所以恐怕這冊「倪匡創作五十年」修繕也就不會完,永遠不會有所謂「終定」的版本了。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書海港漫 15 種


透過「港漫動力───香港漫畫支援計劃」獲得資助的 15 位漫畫家,都成功通過了大會的審批,已完成的各原創作品,將會在 2022 年 7 月 29 日至 8 月 2 日舉行的「香港動漫電玩節 2022」中「港漫動力」展館隆重登場。

15 部作品風格和内容十分多元化,有武打、動作、校園青春、懸疑、科普等種類,各具特色;之前我在大會的推廣短片中看過各主筆簡介他們的作品,覺得每一部都有興趣購閱。

謹列出該 15 部作品的名稱及主筆、公司等資料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0 課特工》 主筆:曾偉文 ( Man僧 ) @ 辦啦啦皮有限公司

《貓面具少年》 主筆:廖光祖 @ CFORCAT Production

《墜落》 主筆:陳煒勝 ( 熊人 ) @ 漫讀文化香港有限公司

《焚城戰譜》 主筆:鄺志傑 @ 框迎顧問有限公司

《荒漠戰記》 主筆:姜智傑 @ HAND SOLO

《明夷之國》 主筆:蔡嘉玲 ( 君不見 ) @ 墨筆製作有限公司

《戰鬼》 主筆:曹志豪 @ 曹志豪工作室有限公司

《CMS 天文調查隊》 主筆:馬瑋婷 ( 步葵 ) @ NOVELLAND LIMITED

《太平山下小故事》 主筆:蘇敏怡 ( Stella So ) @ 老少女製作公司

《回憶見》 主筆:蘇頌文 ( Pen So ) @ PEN SO ARTLAB

《超音鳳凰》 主筆:司徒劍僑 @ 鉛墨繪

《一步的距離》 主筆:司徒恩翹 ( Mimi Szeto ) @ 兔耳創作

《靈魂不死》 主筆:謝燦光 ( 謝森龍異 ) @ 森之課業

《Night Night》 主筆:梁慧欣 Chivas Leung @ Studio MARY

《這次真的拚命了》 主筆:張漢華 ( Wahkee ) @ 盒制作所

作品簡介可瀏覽「港漫動力」官方網站:https://www.hkcsp.hk/

不論是為了支持本地漫畫市場,還是純粹為了欣賞這些作品,同一時間十多部厚裝漫畫作品推出,一來資金上不容易即時全買下來,二來買了回到家中,也需要時間細味欣賞,所以即使最終也是會把全數 15 部作品都看完,我應該也是要分批輪次購買。購買的次序,當然會根據題材和稿質來考慮,但同時,也要知道應如何調動資金才行,不過直至這刻,官方的宣傳是已推出,卻都是沒有作品定價的。那又可如何規劃購物的策略?

我知道,有些作品是會推出不同版本的,而版本不同價錢也會不同,但即使如此,起碼也應該一起刊登全部作品的普通版定價,讓讀者有個心理準備吧?現且靜待,看看幾時可看到這方面資料了。



https://www.hkcsp.hk/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展場冷場?

「香港書展」已經開幕,有些朋友因有出書,故在現場宣傳,也有些朋友很早便到訪,所以在網上,已經可以看到不少的相片及評語,多數說法,都是現場頗冷清。

我還有逛書展的日子,不同參展商的攤位,人流可以相去甚遠,人多的地方,想移動也要問人借過,人少的地方,可能訪客只有自己一人,有時店員人數更多,一踏進攤位內,各人的目光一起集中地投過來,逛看之時店員還彷彿準備隨時趨前作出推介,令人很有壓力的,這兩個極端的情況,都不健康。

有人到書展去,是想買到自己想要的書,但我覺得,發現自己本來不知道,但在看到後卻覺得有興趣的書,才應該是書展的重心。這在過去如是,現今世代更應如是,因為若已有知道的書,要買的話,在網上世界購買何等方便,並不必要特地往展場一趟。

要發掘出本來不知道的好書,需要時間,也需要心情,人流少些,其實正好。但當然,這是從訪客的讀書人角度看,在參展商的眼中,攤位愈擠塞便愈好了。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強勢怪胎

之前寫過也不止一次兩次的一篇「突然高瀏覽量網誌」,居然持續了一段頗長的時間,還是至今未絕,真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很多時候,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有人把「龍之天地」個別文章分享出去,並附上原文位址,幫助吸引到新讀者到這地盤來,不過分享文章的影響,也會隨日子減退吧?所以那「高瀏覽量」的「錯覺」,也應不會留存很久,但這次,情況卻不一樣。

到底是何方神聖、在何地方、作了何等行動,產生這樣的結果呢?好奇之下,再進行過一次更大規模的網上查找,結果仍是失敗了。

真是一頭霧水。

那網誌是哪篇?我沒有計劃在此明言,否則變成了我自己作宣傳,那這「自我宣傳」也成了催動力的一部分,日後情況若繼續,我便再也區分不開多少比例是因為外力、多少比例是因為自身造成了。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家事段落

家中事情,豈有盡時?不過最重大的其中一項,總算在今天處理好了,也算是一個段落。

事情的進行,理諭上是可以不涉及那麼多人的,結果出現近年少見的一番熱鬧。───雖然用「熱鬧」二字聽起來似乎不妥,因為性質上這不是件愉快的事,但又的確各親友久違重會時,談天說地起來,也是投入其中的。

莫說還有很多事情要辦,即使今天這件事,也不是完全沒有手尾要跟進,不過大家情緒上必然可以大大放鬆,那麼以後的事,即使有什麼值得煩憂的地方,到時再算可也。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人言

大型頒獎典禮,有主持人對資深得獎者多加照顧,有人大力讚揚,甚至有人把主持人此舉和得獎者的兒女比較,但又有人看到那些讚美後表示反對。我看見,不禁想起「人言可畏」這句話。

見有人的文字間,似在說主持人只是在人前做作,本身為人並不佳,我則以為,莫說主持人不是真的對得獎者那麼好,就算人所共知二人是不和的,關係極差,主持人也可以作出有關的照顧,行動之後依然可以保持對對方的厭惡,只要他認為那些是應該做的事情。

首先,香港現在太多「對人不對事」的言行,就算認為正確的行為,因為當事人不同便有不同評價,十分低劣;此外,只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做了,是否因此而受到別人的月旦,其實可以不理。

不必求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也不必向任何人解釋自己的言行,若沒有這方面的覺悟,做人可以很辛苦。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行家言創作

對於「創作」和「框架」的關係,我在言談中、在文字上,已經旁及多次,但一直糾糾纏纏的,說得不清不楚;早幾天在「龍之天地」這裡又寫了一次,但仍是講得不清不楚。

在寫了最近那篇網誌後幾天,看到「信報」一篇訪問韋家輝先生的文章,真如醍醐灌頂。

韋先生說一部戲,「中間容許各種設想,結局必須別無選擇」,若編劇可以為所欲為操控生死,一定不是好戲。真是言簡意賅!

可能有人有異議,但我感覺這和我一向所講的「框架論」其實是二而一的事。

俗話說得好,「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啊,我們一輩,就是怎也說不得讓別人明白。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再到書展?

在書店也已少逛的近年,「香港書展」更是絕足了。今年本也無意參與,不過出現特別情況,現知應該會前往會個朋友,並觀看一個活動。

「書展」到過多次,這次安排會較新鮮,首先,因為時間並不寬鬆,當天應會從元朗乘鐵路一直去到「會展站」,這一個港鐵站,從未到過,到站後步行路線如何,暫時也未清楚。

此外,過去的多次出席,都是有公事在身,入場證早就到手,走的也是特別通道,出出入入都無妨礙;今年要先到便利店買張入場券,到時再沿一般通道進入,進場需時會否有大不同,也無頭緒。

由於事出突然,前往當天,「書展」內會有什麼展銷商、什麼展品、什麼講座,也未研究;到時是否會有時間再閒逛一下會場,亦未可知哩。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散播無根

「龍之天地」這裡一篇比較近期才張貼的網誌,得到了頗高的瀏覽量,而且還維持了一段日子;同一時間,有新有舊的好些文章也有人瀏覽過。

這個地盤向來少人到訪,很明顯,這次是某一篇文章得到某人的青睞,在他或她的圈子中分享,而那個圈子中的分享有不錯的瀏覽量,才幫助吸引到別人來到「龍之天地」這兒,閱讀了那篇文章。

但分享者是誰呢?在哪裡分享呢?我卻是無從得知。Blogspot 系統沒有提供這方面的資訊;我試過把那文章的位址貼到網絡搜尋器上查找,心想若對方要作出分享,最常用的手法便是在分享文中貼出有關的位址,不過這方法仍不奏效,

那篇網誌,偏是在我看來最沒主題、最沒吸引力的內容,為何能吸引到人呢?又是一個謎團。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天色

早幾天,罕有地深夜仍在市區的高速公路上,所以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又圓又大,特別美麗。

幾天之後,接近黃昏之時,便在 Whatsapp 收到通知,提醒觀看月亮,又說「若錯過這次,便要等 30 年後」等等,到底要看的是什麼,卻沒說明。是日蝕?是月蝕?終於一再詢問,得知是所謂「超級月亮」的天文現象。是夜,不少人向月亮拍了照,貼到網上,但拍得清楚漂亮的不多,很多都頗矇矓。

是晚,日落時間,從家中大玻璃窗看出去,紅霞滿天,層次分明,艷麗之至,宛如繪畫,有令人心動之感覺。之後在網上又有很多相片分享,拍照者當時應該是身在不同區份的,原來那漫天紅霞,可及的範圍真的那麼遼闊,而且不同地點、方向所見,各有各的漂亮。

當天威足以震懾人心之時,當人類顯露得那麼渺小時,大地反而一片寧謐,怡人之至。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夏天之熱

氣溫甚高,陽光亦耀目,但濕度不算高的話,便沒那麼辛苦。

這種熱,是夏天應有之熱,當已過了「小暑」之期,有這種高溫,正常之至。很多朋友對此叫苦連天,於我而言,是尚可忍受。

在中醫的角度,我的體質不是健康一類;溫度恰到好處當然令人叫讚,而在「較冷」和「較熱」兩者中要我挑選,我寧可捱熱,卻是不大能捱冷。

在現在如此的夏日,公共交通工具及大型商場常會把冷氣調得很低,一些靠外的玻璃門、玻璃窗上,甚至會結成霞氣及水珠,矇矓一片。若是身在這種車廂或商場內,而又沒穿夠衣服,會叫人瑟縮起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