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書序習慣

有幾本連作小說,主要角色連貫,故事冊冊獨立。打算全部看一遍,並按照故事的次序,見每冊書後都有齊全個系列書目,便自然按著那順序閱讀,不料便錯了。

那幾冊書後的書目相同,那本是何故事,書目上相對應的書名便以粗體和其它顏色處理,這一安排,絕無問題;我以為從上到下,就是故事發展的順序,原來恰恰相反,設計者把最近出版的故事放在清單之頂,倒序下去,到書目的最低那本,才是第一冊故事。

還好,作者在內容中,常提起之前已推出的故事,所以一經閱讀,便察覺我有所誤會了,所以在先看了一冊後,其它故事仍可跟回它們面世的順序來讀,得到應有之味道。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天氣直觀

剛到的「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現在普遍翻譯,「節氣」的英文是「Solar Terms」,和「節」 ( Festival ) 大不相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標籤起來有明確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年中三百多天,天氣總不會直線變化的,氣溫不會由春天起一直上升至夏天,然後又在秋天期間一直下降至冬季,只會是不斷地起伏變化著。

例如「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但在「立秋」之日後,就算天氣真是如此變化,模式亦不是固定的,有時會漸變,有時會突變。民間有個叫「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說法,很多時一直天氣都是持平的,突然一次風雨後,溫度驟降些,然後又再持平著,直至下次風雨,又起變化。

像這樣階梯般的升降變化,好像反而出現的機會大些哩。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局部天氣

天文台宣布掛起「黃色暴雨」,在香港的不同地區,天氣參差得很,以我所住的元朗為例,期間天氣並不太壞。另一邊廂,有關部門特地針對荃灣區作出提醒,指該區天氣可能是特別的差。

而當香港天氣並不算太壞時,新聞報導深圳一些地方卻是下了冰雹,不同地點距離可能不算很遠,天氣的差異可以極大。

香港地小,天氣預測也不是不能分區細作的,但本地人口不論在公在私,活動之時不住地跨區進行,如果說只針對荃灣區發出「分區紅色/黑色暴雨」警告,位於該區的公司可以休息,但那些工人要回家時還要冒雨走回住處,會否更危險?又當他們回到家中,見到住處周圍十分寧靜,對於那針對工作地區作出的警告,又會有何感想?

所以執行起來,大概仍是不可能的吧。

2024年8月7日 星期三

閒過立秋

家人說是日「立秋」,以為是說笑,原來是真的。

這幾天在香港仍有雨,局部地區雨勢還甚大,但普遍都是炎熱得很,所以很難讓人聯想到一個「秋」字。

當然,秋天接續前後的夏天和冬天,屬於「秋」的幾個月之前期,接近些「夏」的炎熱是可以理解的,到底這個「秋」是個熱秋還是涼秋,可再稍等到「中秋節」的時期,再作討論。到那時候,理論上「秋天」已過了一半,若還是很熱的話,也可給些定論了。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只是未報?

早前 Facebook 上看到的擾攘,果然如猜測的那樣,和某運動員有關。不過只知事情和運動員過去發表過的論文什麼的相關,細節如何,未有進一步調查,便不清楚了。

之前捧到上半天,後來摔在地上踐踏,都可能是來自同一批人,理之所據───若有───便是從前並未知道的歷史,因為後來知道了,才察覺到早前讚揚的不值,立馬轉換立場,撥亂反正,看來正是應做之事。

但在現在追查到的歷史資料之前,又有沒有暫時尚未發現的更早資料,一旦面世,又會令現在的感覺和結論需要改變呢?若每次都巴巴的出來表態,每次「改正」時,又是否要先致歉意呢?過去的資料,早的之前,還可有更早,層層追究,到何時方休?

向來有「蓋棺定論」之說,但很多時即使在「蓋棺」之後,過去事實都未必是盡行公開了的,尚有更具決定性的因素,可能只是還未被翻出來;就算全部事實俱在,人心不同各如其臉,又由誰人來作判斷,才可稱得上「正確」呢?

人生在世,周圍流傳的這種口舌,真是顧不上那麼多。

2024年8月5日 星期一

薄裝 vs 厚裝

是經不起嚴格定義的,但經過「約定俗成」的洗禮,本地漫畫界別的「港漫」和電影界別中的「港產片」一樣,本是狹義的詞彙現已被接受有了個廣義所指。

2024 年年中港漫市場出現久違了的熱鬧,推出的新書以數量計,高得出人意表,而且當中有叫好的,有叫座的,有叫好亦叫座的,成績不俗。這些新書,過去主流的薄裝已經甚少,厚裝書度設計的佔超過八成。我認為未來港漫的主流,也是傾向厚裝,因為符合三大市場持份者的現況。

對於讀者來說,要求畫像表達多過文字表達,就算花了所多時間精神仔細描繪的畫面,也不會多費神細看,辛苦三幾天才畫好的內容經不了三兩分鐘的快揭,若每期書內容太薄太少,他們覺得會看得「到喉不到肺」的話,便索性不會買;出本厚些的還有機會一博。

在發行的環節,報攤數目銳減,便利店銷售網沒成氣候,經書屋及直銷方式變成主流渠道,而對這些渠道而言,處理厚裝書比處理薄裝書效益高得多。

漫畫作者要在逆境中生存,要求新求變,但若每期只有短短篇幅,新方向可能未到讀者適應和去到戲肉,書本銷量已支撑不下去;畫家若被迫維持在千篇一律的框框內,也是個死局。厚裝書可供發揮的空間較大,而且可以少些期數說完故事,不要求讀者長期支持,讀者肯嚐新的機會反而會大些。

淺見如是。

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

拔罐

看過不少比賽的節目,那些穿著泳衣的運動員外露的皮膚上,有明顯進行過「拔罐」的痕跡。

我們在香港長大的,把「拔罐」歸類作中醫的另類療法之一,不過查看網上資料,在東歐、中東、拉丁美洲等地亦可見,不知真正的出處在何地。

醫治為主的朋友,做完「拔罐」之後,嫌那些圓形發紅的痕跡不好看,會想極力遮掩,但有時某些地方如後頸等,還是會有些痕跡遮不全,會被發現;那些運動員不知是真正因視之為平常,還是知道反正想遮掩都掩不住,不如索性豁出去,大大方方任痕跡露出來說是。

現今見「拔罐」,有新的科技產品,未必要用火用熱,運用真空吸力,已可有效果;比較傳統的便用「竹筒」。在漢墓中發掘出的文獻也有記載,當時應用作吸拔的是獸角,所以當時「拔罐」叫做「角法」。如今此法在西方也常見,名稱會翻譯作「Cupping Therapy」,或只叫「Cupping」便是,並不再被視作庸醫的奇技淫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