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筆陣


看過不少相片,把同系列不同款式的筆,或完全不同種類的筆,有規律地排列起來,都十分有美感。
筆,作為書寫工具,每一枝在設計之時,都注入了創作者的心毘,可能在不同位置的形狀呈現也有其目的,每個環節的物料和顏色配合都經過斟酌,每項功能的取捨也有其考慮,出來的產物,都已經有它的美感;把不同的筆放在一起,有種互擅各長、爭妍鬥麗的感覺,美感更增。

倪匡寫過一系列「我看金庸小說」的書,最初的台灣版本,封面上有多柄劍並列起來,也有著同類的美感。每看到這種相片,感覺都很舒服。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黃霑」


黃霑何人,相信不必多介紹。───就算有人同名同姓,我們聽到這兩個字時,也會先想起大家熟悉的「不文霑」。

二手市場買入一本文集,「明窗」出版,作者黃霑。

黃霑寫文章,並不稀奇;黃霑出的書,也見過不少。卻沒見過有散文集如此特別,書名和作者名相同,就叫「黃霑」。

不是什麼「黃霑隨筆」、「黃霑周記」、「黃霑XX」的,就只是「黃霑」二字!

這樣的書名,各位遇見過沒有?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舊專欄

正在整理一些舊香港漫畫內的舊專欄文字。

執拾地方時,本來要處理一些漫畫,忽然不知不覺間翻看起來,而且看完一本又一本,停不住,這種經驗,不少朋友都試過,不過通常重看的都是漫畫本身的內容,再次細看文字專欄的情況比較少。


所整理的那些文字,大約是 1980 年代初期所寫的,那時候是港漫「黃金時期」的開始,執筆的漫畫人,寫同事,寫畫畫,寫行業,寫玩樂,都是那麼純樸有趣。

有時執筆者寫他們喜歡閱讀的漫畫,突然才想起他們除了是製作人之外,很多時也和我們一樣,本身就是漫畫的讀者。

有時他們寫工作時的點滴細節,讓身為漫畫迷的我們,更能了解作品製作背後的故事。

有些專欄寫同事間的互助,因為知道在若干年月之後,兩位───或以上───當事人關係轉差了,所以看到那時那刻好朋友之間的關愛,卻別人傷懷。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地球的寂寞

朋友在 Facebook 上提及一本書,書名「寂寞的地球」,副題「宇宙唯一有複雜生命的行星」。

書名簡單直接,已道明了作者的見解,至於是如何分析,達致如此結論的,便不在此討論了。我的想法,並不完全和這書作者相同,不過認為「地球寂寞」的想法則一樣。


許多朋友以太空的浩瀚宏大,所以根據或然率推想,在況如無邊的空間中,說某種生命形式只在一處出現過,很難令人置信。

在這一說上我是認同的。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時間也是況如無邊的,在高級生命分布如此稀疏的太空中,兩種高級的生命同時出現的機會率又有多高?要「同時」出現,因為當一種生命殞滅了,再過一千年另一種生命才誕生,那麼兩種生命之間便難以有所交集了。而在茫茫時間線上,一千年又算得了什麼?

所以當我們在「空間」之上加上「時間」的因素來考慮,說地球人類是當下的唯一,不是沒可能的。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曼德拉效應」

從網友的分享中,首次知道有「曼德拉效應」 (The Mandela Effect) 這個名稱,但又覺得似乎以前真的遇過類似的事情。

據找到的資料理解,「曼德拉現象」的意思是集體記憶與現實不相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群人的記憶。名稱的由來是:曼德拉是上世紀 80 年代的南非總統,在 2010 年時有一個網誌寫手發現有不少人跟他有相同的記憶,就是曼德拉已在 80 年代死在監獄裏了;他們甚至還記得新聞有大肆報導這件事,人們還記得看過他喪禮的影片。可是現實卻是曼德拉在 2013 年才去世!


記得曾幫趁過某店,但有人跟你說那時期該店早已結業;記得某名人做過某件事情且看過有關報導,但沒有其他人記得,而且亦再找不到證據;童年時看過的漫畫/看過的卡通/吃過的零食,沒有任何其他人記得;以為能信口唱出來的經典金曲歌詞,原來一直都唱錯了。

───這些例子可能未必完全符合「曼德拉效應」的定義,但卻是在我身上發生過。

有人把這種「現象」以「平行宇宙」來解釋。竟搞到這麼大!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人生波折


熱帶氣旋襲港,一個「天鴿」過去了不久,又有一個「帕卡」跟隨;第二個剛走,有人已經預言第三個及第四個短期內將至。

其實也顧不到那麼多,只好「打到來再算」。就像是人生波折,有人預料了將會出現,而且很大機會真的會出現,但在它們出現前,也不能乾擔憂以後如何,然後讓波折之間可用的時間枉過。

剛過去的兩個颱風,幸運地身在家中時,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它們的影響,中間似乎可以空出來的時間,便清理了些積壓了頗久的雜務。工作事務,也不是完全停頓下來的,不過只靠電子系統溝通,效益不高,還是要等風球下了,親身處理。

下個風球,好像叫「珊瑚」?且看是否真的會「打到來」吧。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一波未平

「天鴿」帶來的災情尚未善後好,「帕卡」又至,真要為澳門的朋友祝福。雖然「帕卡」的「威力」應不如「天鴿」大,但也有一定「實力」,不能掉以輕心。

到訪過澳門多次,除了熱門的旅遊點,也坐巴士往一些較邊緣的地帶逛過,當時見到有些舊建築物高層相當殘舊,但又應是有人居住的,便聯想到香港的情況,心想若沒有政策強迫舊樓宇業主定期維修他們的物業,大概沒多少業主會主動執行,那時候一些舊區的房屋,看起來也許亦會如眼前的那些舊屋差不多。


澳門的地區發展頗極端,新發展地帶的賭場,從一邊往另一邊也要走得腳軟,沿途都是華麗的冷氣通道;在舊區的一些樓宇卻建得十分密集,街道之間燈光也不是那麼通明。

「港澳」一詞,經常使用,我們這些鮮到澳門去的人,一直在印象中,把兩地發展想像得同步,卻沒留心澳門的面積比香港還小,一些基建設施,難以做到不假外求,問題一旦發生,影響便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了。

各地的公務人員,風球之下工作,辛苦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