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寫自己

「天地圖書」推出的亦舒作品,有「散文精選」一系統,綜合了一些作者的舊散文結集,新近有本,叫「看庭前花開花落」。

很多時候,出版社選舊稿結集,都傾向有個主題,這一本精選,便集中了許多亦舒所寫關於她的家人和私生活的散文。

喜歡看亦舒散文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她筆下少有寫個人私事,像這本書中所見那不少的文章,到底是追尋多久之前的檔案去找出來的呢?想想也知,並不容易。在此要給出版社有關工作人員掌聲。

亦舒不鼓勵專欄作家把自家的生活寫成文章,其實私事不是不可以寫,而是要寫得好也要有竅門。亦舒動筆,寫的是十分個人的事情,但演繹起來,則像是在寫一個普世的題材,而當中寫到自己私事,則只是芸芸情況中的一例,十分自然;寫得差的,會把私事像流水賬般詳細陳述,炫耀味道濃重了,便難以接受。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圍攻光明頂」?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圍攻光明頂」是一大高潮戲碼,主角張無忌以寂寂無名之身分,輪流擊敗「六大派」的高手,看得讀者熱血沸騰,過癮非常。

「圍攻光明頂」這個叫法也很響亮、很帥氣,不過對應小說中的情節,這幾個字是否用得正確呢?

當然,「六大派」人多勢眾,合理地也不會聚成一塊行動,而是各自循不同路徑上山的,這樣看來確有一個「圍」的格局,不過最終,他們的主力還是會合一,一起對付「光明頂」上核心對手的,如此情況,是否說是「合攻光明頂」更正確呢?

嗯,也只是偶然想到,順便寫寫而已,若叫我投票,我也是支持用回「圍攻光明頂」說法的,哈哈!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筷子套

在雜物中出現了一張紙製的筷子套,感覺上也不是很久之前的物品,但在近期───或近年───我又到過哪個地方進餐,會有機會入手這樣的物品呢,則是想極也想不到了。


這種筷子套並不算很罕見,不過印象中,是在海外的中式餐館中見到居多,因為除了正面有個「囍」字以及一龍一鳳夾雜左右的濃重中國元素外,背面還有以英文教導應如何使用筷子的連環圖畫,當然,針對的對象是外國朋友。

因為筷子並非進食中國菜時專常, 日本、韓國及南洋多國等地都用,而各國的地方菜也都普及、流行全球,所以使用筷子,對其它國家朋友來說,已經不是什麼奇趣鮮事了,不必再煞有介事地去教導太多,現在這種筷子套,已經少見。

再加上現在印刷物成本大減,就算食肆使用筷子套,通常都是會印製自家專用的設計,類似可供不同食肆「百搭」使用的通常筷子套,大概以後會更買少見少。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黎明之歌

因為電台節目「音樂情人」在黎明的生日專輯式地播放了他的歌曲,聽了之後忽然興起,在 YouTube 找了個黎明的演唱會來聽。原來他的金曲相當多,很多不聽起便沒想起,一聽到卻又可以跟隨著唱幾句。


當年有「四大天王」,由於他們的粉絲狂熱得很,我常把他們歸作「偶像派」;其中不少人認為以張學友的歌藝較佳,不過這個比較「高級」少許的形象,好像也是在舞台劇「雪狼湖」之後,從前四位歌手,在多方面比較都是相去不遠的。起碼在我個人的心目中,沒把他們和羅文關正傑之類「實力派」看齊。

其實四位都是流行曲歌手,衡量他們的成績,應是「流行與否」,而這一點,「四大天王」的各位,都是成功之極。

一張唱片又一張唱片的推出,一首又一首歌曲成為街知巷聞,當時像是很自然的事,但又談何容易?現在回首昔日,有好些歌手都只是有一兩首歌流行得起來的。而且事隔數十年,還有那麼多人可以唱得出來,以及聽得陶醉,並付錢購買演唱會門券的,並不容易。

「四大天王」的歌曲在分類上略有區分,黎明有不少較輕快的情歌,也許因為如此,當日聽來共鳴者眾,現今聽到舊歌,憶及自己從前種種,會更添加一些感情分吧。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識貨

網上花邊新聞,說在台灣有人收到別人送贈的古舊「壹圓」硬幣作生日禮物,氣而公開呻訴,之後有專家分析,原來那個舊錢幣價值不菲。

認識的許多朋友,都有不同的嗜好收藏,家中搜羅而得的精品甚多;但他們的家人又是否同樣深懂它們的價值?當有朝一日,收藏品落到了那些家人手上的話,是否會被低價清走?或甚至當是垃圾般丟掉?機會也不一定很低的。

我多次跟朋友說:「也許我們旅行回家後,把剩餘未用的別國零錢丟在抽屜底下,便不再理會,當中原來有全世界收藏家都在尋找多年而未得者。」這種情況,適用於任何一樣物品。

大家都知道,收藏之路,並不是肯付錢便可找到心頭好的,一種藏品集得齊全,可能經過了很多很大的困難,若是收藏家的物品全被丟棄了,之後他們才發覺,那種慘痛,真是難以想像。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半個垃圾桶?


 在街上見到半個垃圾桶。

───這是在常見設計的理念上之叫法,我堅信是正確,但卻不能肯定,究竟這是一個殘缺品,抑或本來的設計就是如此。

平常的垃圾桶,「桶」是主體,在其上有蓋或沒蓋,桶之中有垃圾袋或沒有垃圾袋,本來都是非必要的增值項目,但本來垃圾袋已是直接裝載垃圾之物,若已有足夠堅韌的袋子,不是已經足夠了麼?那麼反而桶子變成可有可無了。

現在所見的這個,基本上就是在一個固定的圖環上,套上一個垃圾袋;其上的那個似蓋非蓋的,可能真的並非蓋子。或者它原來真的是一個殘缺的「正常」垃圾桶,但現在的設計,在功能上,倒也足夠了哩。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消失中的電話亭


街頭上的電話亭,已經漸漸消失了。

我所見到的,是「漸漸」。一些電話亭仍然屹立著,但只剩下外殼,內裡的電話機已經移除了;當然也有一些,是已經連外殼也徹底拆走。

其實就算是「軀殼」及「內臟」皆全的電話亭,有不少───可能還是很多───都已經失靈了。雖然現在幾乎人手一部流動電話,電話亭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了,但即使是我自己,也試過想要使用電話亭的情況,可惜,那一次,電話卻是打不出去的。

電話亭在過去的電影及電視劇集中,常常出鏡,當然,也同樣帶著一份舊日情懷,消失了是件可惜的事,不過,一樣物事完成了它的歷史責任,消失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不知在其它國家,情況又是如何?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Merry Xmas 2020 !!

這個晚上,便是「平安夜」。今年情況, 不論任何節日,任何祝福,都免不了要有「身體健康」一句,這一天,自然也不例外。

各國都在努力,疫苗面世在望了,雖然,就算有疫苗出現了,有些朋友也會猶豫是否應該接種,但既有方法可減少現有病人,確診數字才能受控及有望見零。

無論如何,祝大家───

聖誕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道別與不道別

就算在疫情及街頭運動之前,已見過許多次食肆結業;有一些昔日食肆的食物及服務,懷念至今。

那些食肆結業時,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在已定下結業日子後,便在店子張貼告示,通知顧客;不少例子中,顧客會在剩餘的經營日子內,特地前往幫趁,尤其是在最後一天,前往跟東主話別,或拍照留念啊什麼的。

也有的東主選擇靜悄悄地關張,即使是最後的一個經營日,看上去也一切如常;若剛好在那天光顧,東主前來打個招呼,順便知會一聲,客人還可及時得知消息,否則可能今天幫趁完,次日再去卻已關了門,叫人驚詫。

兩大方向的處理方式,大家從顧客的角度來看,又會喜歡哪種情況呢?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清假期

不清楚基於什麼原則及什麼計算方法,每隔一段時間,公司秘書便會通知,說我們需要在某個限期之前,清減一下積累著未放的年假。

如果一個星期之中,有兩次假期,那麼把年假安排在其間,把兩個假期接駁起來成為一個「長假」,是其中一個常見策略。這種做法,通常是用以安排海外旅遊,今年情況特殊,大概很多人都不會因此而駁長假了。

就算只是一般的星期六、星期日,把年假安插在緊貼著周末之前或之後,造就一個「長周末」,這情況也很常見。

其餘的常見情況,當然是在特別需要慶祝或處理事情的日子放假。

有些日子則是會傾向不選作放年假的,例如快到的「平安夜」之類,知道公司通常會讓員工提早放工,感覺上本來都不必上足一天班的日子,要耗用一整天的年假來換取,像不大化算哩。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疫情與冬至

是日冬至,在疫情影響下,外出公開的親友碰頭聚餐,已經不用談;在家居之中多人聚集,如此活動,也要盡量避免。於是今年許多朋友,都已沒有了所謂「做冬」的餐聚安排。

叫苦的當然是食肆───愈大型的經營愈艱辛,面對愈大的結業風險。

通常大型酒家之類,每年都有幾個「旺季」,可以賺取更多,當中包括中秋時期的月餅、春節時候的糕點、春茗、做冬、聚年等等,這一些,在疫情之下,規模大減甚至免談了;固定成本高而生意不佳,怎來得那麼多金錢去消耗繼續守候很久?

別說現在每日新確診數字並不低,就算連續三五七天可以錄得「零確診」的數字,政府是否就敢輕易把防疫措施放鬆?幾乎可以肯定的說,今年年夜飯的一輪消費,也是不必多想了。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讀者口味

一直網誌系統都有仔細的瀏覽記錄,所以知道向來「龍之天地」這地盤,貼出來後可以即吸引到大量讀者的劣文,為數甚少,但有些已經是多年之前所寫、連我自己都久已忘懷寫過的題材,卻不時可吸引到讀者瀏覽,然後積少成多,那些文章的總瀏覽人數,跟火爆題材的總數亦相差無幾。

很明顯,讀者是先利用某些條件作篩選,才能從舊文中找到某些篇章閱讀,但主要是因為「標籤」功能以尋找相同分類的文章,還是自行輸入關鍵字作搜尋呢,便不得而知了。

昔日在 Yahoo Blog ,它們有個功能,在每篇網誌之下,會因為大家用著相同的標籤、關鍵字,而顯示出其他用戶所張貼的其它文章,讓讀者可以跳躍瀏覽;我相信這也是為何 Yahoo Blog 用戶之間能高度互動的因素之一。Blogspot 卻沒這設定。

有些網誌,我知道是因為題目改得特別,而令人有興趣開啟一看的,但有些舊文能得人重溫,我便想極也不明何以了。總的來說,對於「龍之天地」這裡的讀者口味,我還是捉摸不到。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走塑不易

就算沒有疫情,近年本來購買書本及家居用品,已經多了採用網購,面對疫情,用得便更普遍。

最令人感覺不舒服的,是每次收到物品後,要丟棄的不少紙張及塑膠廢料。紙張的回收,知道比較容易處理些,但是增加了數量,當然不好;塑膠物料明知回收的人要徹底處理得一乾二淨根本不可能,每次拋棄,都覺得很慚愧。

購買書本,不論地區,我都是集中採用「香港二樓書店」,他們會把全批書集合好了,才一次過付運,包裝物料可以最大程度的節省;不少家用品的網購平台,其實本身並不存貨,只是把各商家交來貨品直接放在一起,交到顧客手中,於是我們收到的,貨品之外先有本身商家的嚴密包裝,之外或再添加網購平台的又一層包裝,再之外,有些情況下,可能還再加添速運公司的一層包裝,重重疊疊加後,要丟掉的物料體積往往數十倍於本身商品,真是令人嘆息。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昔日之攝影

不是很喜歡攝影,也沒有什麼攝影的技術,不過在過去的多種工作中,或多或少,都需要拍照,所以也累積了一些經驗。

看電視劇,主角是攝影師,在活動之中東奔西跑,拍個不停,絲亳不用擔心「菲林」的問題。念昔日很長的一段時間,還要使用菲林,事前要帶備足夠,臨場又要攜帶在身,更換之時要小心安裝妥當,起動之時要確保菲林成功捲得起來;拍攝之時要盡量節省使用,到差不多時候便要小心會否已拍到最後一張。

───有時所謂「最後一張」會拍不出來的,有時卻又有意外之喜,24 張或 36 張的一卷菲林,可以拍出第 25 張及第 37 張。

初代的數碼化攝影也用過。相機中的相片如何可以搬動到電腦中使用?不能不提 Sony 所出的 DC ( 數碼相機 ),體積甚大,但大得有道理,因為可以直接插入一片 3.5 吋的磁碟,所拍的相片會儲存在磁碟內,可以直接插到電腦中讀取;而且機身背後更兼有大屏幕,可以直接看到可入鏡的內容如何。

一直都是使用獨立的數碼相機,相片已鮮有沖印出來。直至某些旅行,相機弄丟了,便索性使用手機及平板電腦拍攝,漸漸習慣,模式便固定下來了。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富貴盆菜

盆菜在香港變得普及,尤其是在所謂大時大節的日子,許多大小不同的食肆都有推出,而且食材變化也很大;有一些版本在我看來,與其說是盆菜,不如說是個雜錦鍋或雜錦煲。

有個大趨勢,是愈見愈多比較名貴的食材,加入盆菜之中。有些食材,若我們只是視作雜錦鍋來看,也無不可,但盆菜基本概念,是名貴食材及低廉食材混雜,而一些食材的肉汁又會被其它食材汲收,互助且提升,愈吃愈滋味,現在食肆採用的食材,互不相關,只物理性的擺放在一起,稱呼為「盆菜」,似乎不善。


今年見到的各式盆菜中,赫然見到有兩三隻原隻龍蝦擺放在頂端的!假如說是拆了出來的龍蝦肉也算了,原隻帶殼的?想想也可以感受到進食時的狼狽了。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終了!「龍虎門外傳」之「慈雲山七鷹」

由「牛佬」文啟明主編的「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共 8 期完結了,作者沒打算再購買版權撰寫其它「外傳」,無非是因為無利可圖。

這書在互聯網上的討論區中頗有口碑,但我的看法和「牛佬」相同:中規中矩。由於近年所有掛著「龍虎門」牌頭所出的書,都不獲好評,這本書簡簡單單而寫,沒什麼大問題讓人劣評,「蝕少當賺」的情況下,有讀者認為這樣已夠滿意,但一本漫畫書,作為一個娛樂選擇,只有如此水平,當然絕不足夠,所以它的銷量不佳,乃是正常。

試問整輯故事,讀者會對哪段內容感到刺激/肉緊/好奇?是「四小將」能否獲救?「三皇」會否打倒對手?主角有什麼絕招奇謀?


「慈雲山七鷹」是在「龍虎門」前身「小流氓」時期的故事,當時故事的複雜性、武功招式的運用和對拆等,只能說有「小流氓」的味道,而未有現在大部份讀者心目中的「龍虎門」之味道,所以對「龍虎門」有情意結者,只能得到「小流氓」以回報,他們怎會滿足?但這也沒法,一來,「牛佬」高度參考原著,而原著就是「小流氓」的故事而非「龍虎門」的故事;二來,如「牛佬」自己承認,他都久沒閱讀「龍虎門」,他對「龍虎門」的印象,可能還是保留在接近「小流氓」的階段,他對讀者的「龍虎門」情節結也根本沒有共鳴。

這 8 期書可以寫得及格,是因為「牛佬」的功力夠高,就算只有六七成發揮,也已勝過不少港漫主筆的水準,但編寫者不夠「聚/投入/Heart」,便不會寫得出應有成績,更何況突破。故事中雖已摻入了「牛佬」味道較濃的情節和元素,但內容仍是太過單薄了;8 期書的篇幅,幾乎沒有一場對戰是看得人盡情的,然後故事便完了,且仍有頁數留下。於是「完」的訊息佔了一整版,於是「三皇」、「四小將」的心聲又幾版,東拉西扯地才湊夠內容篇幅,堪堪地有一個「完整交代」,作為讀者看著,真是替主編辛苦。

本想奉勸「牛佬」一句,下次真有自己十分想要寫的故事,才再動筆,但想想,若他本身已意興闌珊,還怎會去想什麼新故事?新故事出現的機會,恐怕是很低了。


延伸閱讀:

(1) 「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

(2) 「續談「慈雲山七鷹」(1/3) 跳來跳去

(3) 「續談「慈雲山七鷹」 (2/3) 避重就輕

(4) 「續談「慈雲山七鷹」 (3/3) 招式對拆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白粥」和「齋粥」

唐魯孫先生見聞極廣,博聞強記,在退休之後開始投稿台灣各大報章雜誌,成名後又正式成為專欄作家及出書,十數年間著作甚豐,當中又涉及許多他有第一身參與的事情,所以他筆下所記,往往為人所採信,轉而作為撰寫同類題材文章的參考。

他筆下有篇「閒話嶺南粥品」,收過在「大地出版社」的「說東道西」中,提及廣東粥約分兩大類,一是「白粥」,又叫「明火白粥」;一是「齋粥」,名雖如此,卻是大葷,「當初為什麼取名齋粥,實在令人莫測高深」云云。

「齋粥」的名也有人叫,但少有獨立奉客,所以把它與「白粥」當成同性質詞彙,未必合適。如唐先生所說,「齋粥」有加入豬骨頭、干貝、大地魚等同煮,之後係用作「粥底」,以烹煮其它連餸料的粥類,那些粥的名堂,如「魚片粥、魚丸粥、及第粥」之類,才應是和「明火白粥」同論之分類。

討論「齋粥」中的「齋」字,應大約是作「淨」字用,若本來是魚片粥而欠缺魚片在內,淨餘無附加材料的粥水,便叫它作「齋粥」,究其原本,就是「粥底」吧。

同樣情況,最基礎的豬腸粉,也有人稱為「齊腸」的,性質上,即是指「淨腸粉」或「淨腸」;只要略有幾粒碎蝦米、幾點蔥花加入,不再純淨時,已經會有別名 ( 如「蔥花蝦米腸」 ),而非「齋腸」了。「齋腸」作「淨腸」的叫法,一向沿用都沒問題,不過近年食品富貴了,店子售賣的,真有在豬腸粉中加有菇菌類的「齋菜/素菜腸粉」,再叫「齋腸」,便可能有歧義,不夠清晰也。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藝人瘦身

如此題材由我這等身裁人士所寫,總有點兒帶著酸味的嫌疑,但卻是真實感想:有些藝人,瘦身之後,好像沒之前那麼順眼,連「星味」都似乎差了一些。

人需要健康,不應太胖,藝人是先為人再為藝人,為了自己身體著想,減肥瘦身,無可厚非,但若因此而喪失了作為藝人的魅力,得得失失之間,又應如何衡量呢?

記得綽號「麥包」的藝人麥長青,有個時期也瘦身了許多,更有可作「男一」的機會,不過當他身型厚重時,還可想到找他演某些角色是「不作他人想」的,當他瘦身後變成「某種類型的藝人之一」時,憑他的演技,反不如從前般搶鏡了。

創作歌手陳奐仁修身十分成功,表演之時亦多了動作場面,但昔日覺得「獨一無二」的形象,現在便成了是「芸芸歌手之一」了。過去的陳奐仁總是臉掛笑容,現在一樣,但過去那個胖嘟嘟的歌手笑容可掬帶有可愛之感,這種長駐的笑容卻不匹配最新的正經面容啊。

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換證無期

香港居民需要按照指定時間,前往換取新的身分證。幾年前計劃開始時,我的出生日期剛好不在首批之列,要等待一段時間;其後因為疫情影響政府部門的運作,計劃進行到某個階段,便暫停了下來。

早幾個月,疫情有所放緩,新一批換證日期又落實了,這次包括了我的出生年份,有幾個月時間可以處理。幾個月的換領時間由 2020 年 11 月初開始,但因該月較忙,便打算在 12 月處理,順便可以約同家中長輩一併辦理,但事情不似預期,又有變數。

先是身體有點不適,想在 12 月初處理的事,延遲了足有半個月;到了 12 月中擬約時間,計劃又因疫情打住。就算本來預約了的居民,也要等服務重啟時才可辦理到,像我們這些還未預約的,之後安排如何,何時可以新證到手,便更無期了。

待辦事項至今,仍是待辦事項。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宣布退休

「牛佬」文啟明在他的港漫近作中,宣布若無外來者投資,他們公司應不會再出版實體書了。網上頗有反應,紛紛以「牛佬退休」之類的名堂發表感想,但我想來想去,都認為有關的宣言跟「宣布退休」,真是兩碼子的事。

關於「宣布退休」的舉動,我一向認為不必。沒打算工作的一天,便不工作好了;以後會否有再工作的一天?誰知?又何必提早說得太死?歌手舉行一連串的「告別演唱會」,之後若遇上某些場合再開金口時,又會附帶些解釋;到萬一真正復出之時,無論理由多麼堂皇,也不那麼好看。

現在有一些唱手,在樂壇中消失久了,即使是電視台的大型懷舊歌曲節目中的客串,都沒得他們露臉,但他們的確從沒說過「退休」二字,即使日後真的重現舞台,再有所謂「搵真銀」的一日,誰又能多說他們什麼?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舶來品之名

外地而來的新事物,很多時都會直接以它們的發音命名,但這種「音譯」的命名法,往往也不會是一步到位的。我們翻看古書古文時,有一些名詞聽起來像是「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背誦的「九陰真經」般,彷如天書,我們現今看來完全不明所以的名稱,原來是指我們十分熟悉的物事,只是大家「音譯」時,採用的近音字不同而已。


在元朗一家大型的五金店,店外不同的方向有幾個不同的廣告招牌,都有寫了 Screw 此物的中文名稱,但卻分別是「鑼絲」、「羅絲」、「螺絲」。招牌的建立日期,未必反映了那個年頭對於這個名詞的主流叫法處理,但起碼,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對於這種物品的稱呼,尚未有共識也。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舊文集結

有些有心人,不斷地在過去的報章雜誌中,尋找知名作家的少作;當中,有些更把那些舊文重新排版、推出。這種書我也有幸買過一些,覺得真是造福讀者。

閱讀書評、書話,得知在二十世紀中後期,香港成為不少地區讀者及學者的尋寶地,有些小型的書局,遇上十分罕見而市場有所需求的書,也會自行印製小量發售。

現今,中小型書局───甚至是大型書局───都漸少了,更鮮會自行小量印製什麼孤本發售,這種行為,落了在民間。

幸好有心人也不絕。

2020年12月9日 星期三

飯尾菜腳

現在台灣仍有售賣名叫「雜菜楊」或「菜尾湯」的店子。該等「菜餚」之出處,實係昔日把辦桌後之剩餘菜餚混雜一起,經加熱而成的食物;可以想像從前的保存技術下,那些飯尾菜腳會有種發酵的氣味,現今便多加以酸菜以重現「古早」味道。

那種苦日子,全世界皆然,在香港,那些年,也有人收集宴會後的這種「殘餚」 ( 現今有「廚餘」的叫法 ) 作再售。現今,香港沒有類似的「菜式」保留著了,但間或地,卻還有人運用當日這種「食品」的俗稱。何名?這種「食品」叫做「諸事哩」,也叫「雜水」。

「哩」是借音造字,是廣府人對竹籃類盛載物的慣常叫法;竹籃之上放的殘餚,「諸事」都有,什麼都可找到,合而稱之,便是「諸事哩」了,現在就算有老派人仍用這名稱,也只作形容經常到處三八之人。

現在人人談衛生,又講追究責任,所有食肆若要丟棄廚餘,必先經破壞,令到別人無法取而食用,想想每一天全世界集合起來的廚餘可讓幾多人吃得飽肚,令幾多人可以生存下去,實在叫人慚愧不已。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宇宙天氣

地球的天氣,要準確預測及掌握,已經不容易,還有些科學家是在研究外星球的天氣者,聽起來真是夢幻。

在地球,有一些現象我們還算是可以直接觀察到及測量到的,至於那些外星球,對我們來說,還是遙不可及,極其量只是可以讓一些機器,在比較接近少許的距離取得零碎的資料,然後餘下的,便是依靠邏輯推理及想像。

看的外購電視節目,名叫「宇宙天氣奇觀」,是第一集,之後尚有否其它、尚有多少,也不知曉,不過應該會盡可能繼續收看的。

研究地球的天氣,是因為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至於遙遠星宿的天氣變化,對我們的生活,可能連間接的影響也談不上,但科學研究就是這樣,往往不是先知道可有何用,才去開始研究的那麼功利。

近月看了不少推理小說。看那些科學家,因為不能有太多直接的觀察方法,便只能想方設法找出一些間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和推理小說中的神探,也很相像哩。

2020年12月7日 星期一

LKY 的「殭屍」外傳再提

鄭健和常在他的中長篇作品接續之間,寫幾期另類題材的作品,那些短篇不十分計較銷量問題,主要是由作者自身出發,寫他想寫的東西;這樣的短篇,確有「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但又確有神來之筆,叫人驚喜。

這次「阿修羅」完結後推出的「殭屍」,我卻覺得在和仔來說是件工作,並不是他很想寫的題材,所以原著味道並不濃重。若說看得出作品對「我和殭屍有個約會」有情意結,因而動筆延續有關人物的故事,幾年前我在「龍之天地」這裡介紹過,「LKY」繪畫的「馬小玲的單身生活」,更具原著味道。

LKY 君的作品,不知幾時再會推出實體書?


https://www.facebook.com/LKYcomicstudio/photos/a.1072296446151232/1132319873482222



2020-1210 後記:
作者說修改了幾頁,我並未作仔細比較。「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外傳 - 馬小玲的單身生活 (更新版) 」相簿可在以下位址找到:

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鄭健和的「殭屍」

「亞洲電視」有兩個系列劇集,若是有優質影音全集推出,我應該都會購買收藏,其一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另一是「勝者為王」;前者也出過 VCD 版本的全集,後者的影音卻似沒見過。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首輯首播至今已超過 20 年,今年聽聞有個「重啟」的行動,細節如何,暫不清楚,至於第一個項目,便是由鄭健和主編的三期港式漫畫。


這套「殭屍」原來是個「序」,主要是介紹幾個主要角色的登場,作用猶如電影中開始時的楔子,讓觀眾對於故事及角色關係間有了個基本概念後,才正式投入打後故事的主線。

對於「和仔」鄭健和以漫畫說故事的能力,我甚有信心,但現在看來,這幾期「序」的主調還是依從當日「亞洲電視」劇集的脈絡,在這情況下,和仔極其量也只能略作補圓,他最擅長的那些出人意表的情節設計,恐怕沒有什麼機會可以發揮。

現今只看了這「序」中的第一期,暫時感覺,不是不好,但卻不是我預期的味道。

什麼味道?就是「我和殭屍有個感覺」的味道;現在所見,是「和仔味」重一些。

無論任何人寫得故事再精彩、公仔構圖再細緻,也不代表這套「殭屍」可滿足到「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粉絲的情節結,正如現在的許多「龍虎門」擁躉那樣,無論誰人用什麼手法去編寫,都好像不能取得所有人歡心一樣。

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飲食與集體運輸

昔日不少飲食區,都是圍繞著集體運輸工具的站頭而生;「啟德機場」清拆後,九龍城區的飲食行業再回不到舊時風光,是個不爭的事實。

到了今時今日,一個地區再有新的鐵路總站甚至機場出現,也不能保證周邊可以產生新的飲食地帶了。

以機場為例,從前地點遙遠,周圍交通又常擠塞,要到機場去的人不能遲到,只有預早出門;當預鬆了時間,路上交通卻又異常暢順的話,到達機場時,便可能多出許多時間,如此鬆動,最佳消磨,便是在附近進餐,和親友爭取時間再聚多陣,順便等候。又或不幸,飛機延遲起飛,多出以小時計的時間,當然不會先回家再到機場,最好自然又是光顧附近食肆了,便造就了周圍飲食區的出現。

現今,到機場去的交通穩定了,飛機的班次也穩定了,大家不會預留十分多的鬆動時間,便不會離開機場周圍閒逛。更何況,從前的乘客入閘過關後,再無事可做,只有枯等,現在機場本身也在閘內提供大量購物消費選擇,還如何有空間讓出給周邊區域人士爭利?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藍、紅與黃

舊式的書本採用「套紅」、「套藍」等技巧,作了頗有效的防止盜版措施。

在黑白的稿件上,加上藍色的線條,在影印之後,那些藍線便會變得淺淡甚至看不見了。所以現在還有很多設計者愛用藍芯鉛筆,用該種鉛筆打草稿後,在草稿上直接用黑色落墨繪圖,完成後不必再花時間花功夫把那些鉛筆稿擦掉,只要把稿件拿去影印,輸出的副本上便只有黑和白,去掉藍色的線條了。

螢光筆中黃色是主流,也是最常見用於文件上以標示重點。原因?如上。在文件上用螢光筆畫上的記號,萬一錯了,最簡單的處理方法,便是把稿件拿去黑白影印,輸出的副本上便會只有本來的黑白二字,那些黃色的痕跡全看不到了,所有錯漏便可以一下抹掉,重新再來。若用的是橙色、粉紅色、藍色或綠色,再影印出來的文件上,便會有顏色的留痕。

至於大紅色,經過影印之後,輸出效果會和黑色沒什分別。若是一開始時,在黑白的稿件上,填上紅色的皮膚或背景,成品可以做到黑紅分明的,但若有人要盜版,拿去影印時,則紅色和黑色難以分清,公仔看來像一塊焦炭,又或是公仔和背景混雜不清,十分難看。

基於歷史各習慣,一些特別的手法中總有些顏色特別受歡迎,自有原因。

2020年12月3日 星期四

舊式防盜

經典港漫推出「復刻本」,以一周一期的速度出版,排版設計上盡量依從舊版,做到「原汁原味」,頗受好評。

港漫主流,從黑白製作,以至全彩出版,其間有過一段過渡期,最近的「復刻本」正到達那階段;有些措施,當日是作防偽、防盜之用,今日自行再度出版,反而要自行尋找拆解方法,想想也可令人一笑。

從黑白到彩色,中間有個時期,採用製版中「套紅」或「套藍」,或混雜起來的「黑白套紅」、「黑白套藍」技術,讓一些本來應該印成「黑白分明」的版面,變成「紅白分明」或「藍白分明」,又或是在一些以白紙黑墨繪製的公仔上,以色版套上特別花紋及效果。

昔日盜版,通常就是拿著本成品,到機器去轉成菲林,再作印製,但加上「套紅」或「套藍」後,特效花紋或會與黑白主線混成一塊,又或會消失不見,總而言之,畫面質素會大減,就算照製照印,讀者在報攤翻看後,見質素不佳而不買,也是浪費心機,從而期望令到盜版商卻步。

假如出版社打算照從前加上「套紅」、「套藍」,功夫會少很多,若是想把當日的稿件,化回做「正常」的黑白稿,今時今日,便應該要借助電腦軟件之助了。當然,如果仍有那時候的原裝菲林,加工處理會容易許多,但半個世紀前的東西,還怎麼去找?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草稿功能

現在撰寫網上文章,好在有「草稿」的功能,初寫之後,覺得未夠好,便留著先不發表;一改再改之後,還是可以修改到滿意了,才作公開的「發表」。

實在已經抵受不了在紙張上進行仔細寫作,因為鮮有可以一揮而就的,但當寫到某個程度,再回看前面一些寫錯了又修改了的地方,便十分耿耿於懷,沒什麼心機再寫下去。

家中尚有一些原稿紙的存貨,還曾經在電腦上自行製作了一些原稿紙的檔案,可列印出來使用,現在,都找不到用武之地了。

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專業投資者

 市場上有不少理財或投資計劃,都是以港幣800萬元作為入場門檻,這應該都是採用了香港法例上對於「專業投資者 Professional Investors」的定義作為一個分水嶺。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撇除銀行、經紀行和保險公司等條例所指定的「機構專業投資者」,任何個人投資者只要擁有一個 800 萬港元的投資組合,就會被界定為專業投資者。

被人冠以「專業」的稱譽,有何利弊?首先,市場上一些概念或結構上比較複雜的理財產品和服務,都是不可以向「一般投資者」推銷的,因此身為「專業投資者」便會較一般投資者得到更多的投資選擇。至於額外風險方面,中介人向「專業投資者」銷售時,可以獲得豁免遵守某些規定,包括可以透過主動聯絡專業投資者 ( 即所謂的 Cold-call ) 達成交易協議,並且在洽談要約時,毋須提供載有指定資料的銷售文件;而一些只作私人配售的投資產品,它們的要約文件和推廣文件也不需要監管機構審批。在此情況下,「專業投資者」未必可以得到與公開發售同等程度的資料,對於投資知識和經驗稍遜的「專業投資者」而言,存在一定風險。

「專業投資者」這分類的存在,似乎純粹以數字計算,假定了個人專業投資者只要較富裕,便一定擁有較豐富的投資知識和經驗,也就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投資。這個假設實在太過大膽。

假如「專業投資者」的資產全是由零開始,點點滴滴地透過不斷的投資活動滾存而得來,上述假設或者還算是合理期望,不過現實中,個人投資者可以有不少方法得到「被動增加的資產」,例如經由資產增值﹝包括但不限於房地產﹞後的套現、送贈、博彩等等而獲得一大筆財富者,事前事後他們的投資知識和經驗便未必有什麼增長。

多年來有不同聲音,提出修訂這「專業投資者」的定義,而「證監會」也的確曾作出過一些修訂,以切合市場發展和需要,但作為標誌性的「800 萬」這數字,則是多年未改了。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通知先後談

一個個案:銷售人員會同客人晚上閉門會談,次日周六,回辦公室的同事都沒進過那個關了門的會議室;經過周末兩天,星期一清早知道該客人確診了新冠肺炎,有關銷售人員自然是「緊密接觸者」,其他同辦公室者應如何安排?

聽來容易,又有困難。寫字樓需要接受專業消毒,是一定的;是否全公司休假?是否全公司進行檢測?自費抑或公費?通知得所有同事,其餘有機會進入辦公室的人,又是否應獲通知?做清潔打掃的朋友?派送報紙的朋友?送水的員工?諸如此類。這種「間接又間接又間接」的聯繫,去到某個程度,總有人猶豫是否有必要了。

昔日在金融機構工作者,不像現今有如 Whatsapp 的工具,可以近乎同步把同一消息傳給大量的人,若得知影響大市的情報,應先告訴哪些客戶呢?是個對於專業道德的挑戰。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食材變化

通常我們在什麼地方長大,那地方的飲食習慣便自然地成了自己的標準,再以那個標準去衡量其它地方食物。有人簡而化之,把它說成是「家鄉口味」,是「情意結」的所在,對於自己家鄉的飲食評價較高,是因為投放了「感情分」。

這種「感情分」我相信是存在的,但同時,尤其是當我們日漸長大,品評各地飲食時,或多或少會有客觀的因素。

我也喜歡吃北方食物,但總覺得變化不大,饅頭、蔥油餅、生煎包、菜肉包、小籠包等等,名堂雖多,但始終感覺它們有一種相同的味道貫通,並不算是真的五花八門,吃多了,便有點兒厭悶。廣東菜則是同一樣食材也可給予食客完全不同的口感。

見餐廳菜牌上的「三絲炒麵」,備註了「三絲」是為「火腿絲、叉燒絲、肉絲」。三樣根本都同是豬肉來的!但想像火腿、叉燒、豬肉切成絲後,分別會帶給人的味道、口感是何等不同?它們在全碟炒麵中,又會何別起了什麼作用?粵菜之千變萬化者,於此可見一斑。

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秋涼

有點兒秋涼,但又不穩定,多數只是早晚有少許微風,帶著少許爽快,如此而已,在日間大部分的時間,還不大感覺到秋天的存在。

據說快到的周日以及下星期初,會明顯轉冷,不知到時情況如何。之前試過多次,說寒冷的日子,還真是有些冷的,不過最寒冷的鐘數,已在家居中被窩中渡過了,外出工作,若沒打算很晚才回家,未必用得著厚衣,帶備預防的,反成累贅。

現在的天文台預測,已經進步很多了,除了按日的大預測外,還有以連續曲線呈現的分區預測,你身在的該區,氣溫預計會如何起伏,哪個鐘數的溫度大致如何,清楚表達,對於用家,十分方便。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齊整月份之喜好

今天的題目湊合著使用,就算用得不佳,也就算了,在內容中多加些解釋便是。

有時遇上周末尾剛好是月尾的月份,到了下一個星期,便是一個月的開始了。有時配合得更好,那個新月份的一號剛好是星期一、二號是星期二,餘此類推,首個星期到底那天是星期幾/幾多號,好像特別容易記憶的,有些朋友遇此會很高興。

我卻喜歡接近 30 號而在星期一的情況,在周末休息過後,精神狀態較佳時,回到公司,有一些每個月內規定需要達標的活動,知道還有足夠的時候處理好,那種輕鬆的感覺實在太好。

到了月頭,許多指標又再歸零,要大力追趕,壓力也不是小的。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神作」何來

很多東西,觀看之時,有沒有人導賞,效果可以相差很遠。進入法國的「羅浮宮」,經過大量的畫作及彫像時,是否知道妙處何在?在歐洲參觀不同的大型教堂,每間看來也是大同小異,沒人說明,是否會欣賞得有趣?

「無線電視」有套劇集叫「天與地」,現在被喻為「神劇」;我記得當年初時口碑及收視都不大理想,我後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認為結構頗為鬆懈,不算是什麼佳作。「神」在哪裡?原來有人說故事是暗地裡寫關於「六四事件」的感覺,於是一眾有心人便轉而捧場了。

記得當時的無線劇集,在首播後的若干時間內,可在網站上重溫;「天與地」爆紅之時,首階段的一些集數本已看不到的了,但電視台特別安排讓這劇即時直至大結局,全劇都可在網上點選重播

人們覺得它「神」,是因為意料不到,若是一開始明擺著劇中包含什麼什麼訊息的,觀眾可能反而不覺得利害。正如謎語,可能別的人個個都一猜就中,但正因為自己猜來猜去猜不到,才覺那謎語高明;若是自己也一猜便中的,對於那謎語的評價大概又會打些折扣了。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監視之恐懼

有人對於受到「監視」十分恐懼,但好像只限於來自政府的行動;對於其它機構的監視,更長時間、更多次數、更頻密、更細微卻又完全不當一回事。最弔詭的是,假如是涉及十分重大而對社會有害的原因,政府也可以透過法庭向有關機構取得資料的,不可能完全避免。

現在科技進步十分驚人,從前我們到訪過某個網頁版面,瀏覽記錄被記下了,電腦把該版內容以一些關鍵詞彙標籤起來,一起連我們一班瀏覽者都標籤了,之後可以在大數據中根據那些特定詞彙,把我們找出來,還很粗略。後來,只是在一個所謂「網上社交平台」上貼些東西、回覆一句留言,甚至只是點亮了一個「讚」的手指符號,行蹤便已被人知悉了,那,始終也算是自行做了一些額外的行為,留下痕跡。

近日,見社交平台系統常通知我去看一些影片,那些影片順排著,卻非出自同一來源的,內容性質也有異。當我們把某條影片的帖子撥動至對準我們的視線,那影片便開始播放,而當我們再動手指,本來影片的帖子被撥走後,那影片便停了下來,取之而起,是另一個對準我們視線的帖子之影片開始播放了。我們沒留言、沒按讚、沒分享,其實只是把視線留在影片畫面上足夠秒數,便已啟動到系統的監視功能,行蹤及行動都被記錄了!

如仍要用電腦及互聯網的人,怎防?

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黃獎作品!「買樓把鬼」上集

黃獎兄算是相識,主要多次碰面都是因施仁毅兄公司宴會時,總安排我們在一桌;不過我們也沒怎麼交談過,對他的更多認識,是透過他在 Facebook 的分享,以及他的書本。

近日見有位「黃獎」自資的微電影,正在想會否是我所認識的那位,看完之後,搜索了一下,果然在黃獎兄的 FB 戶口看到貼出了這「上集」,及預期「下集」的播出。

劇名玩文字遊戲,以黃兄的功力,「把鬼」二字,不諭是本來廣府話俗語的用法,以及近年潮語中類似「把妹」那樣的意思,都很精準貼切,絕無夾硬,十分精彩。

作為一段視頻作品,劇本有完整起承轉合 ( 僅以上集論 )、選角合適、演技自然、背景實在、剪接流暢,水準甚高;但也不是沒有不足,就是在重心扭橋令到男一、女一在一起,太過突兀生硬,營造不到令人認同抉擇的效果,這自然也是因為「微電影」的篇幅太「微」,而想說的東西太多,才如此決定了。

簡單總結,這短短 10 分鐘故事很好看,值得捧場。



https://fb.watch/1Y8M1VkgSj/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時間考驗成經典

所謂「經典」,也是「成敗論英雄」的一例,以經歷時間的考驗來檢定,漫長歲月洗禮之後仍然為人津津樂道的,才可配上「經典」這二字。

近日看了網上一段關於王晶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之討論及分析。該部電影以當年標準,是陣前失利,連本來有的下集,都沒了影。趙敏結尾時叫張無忌想救六大派,便到大都找她的說話,多年來常聽到有人提起,當中自然有不少訕笑為主,但也反映了在昔日芸芸眾多的「倚天屠龍記」版本中,這個版本有其獨特地位,令人念念不忘。

以原著的風格味道論,周星馳的「西遊記」及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都是古怪得不能令原著粉絲接受的,但的確,它們又都踏得進「經典」的大堂,所以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到底要有多顧慮觀眾的接受水平,實在值得三思。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近病假

有點不適,捱著出門看了次醫生,服了一次藥後,已見有好轉。

因是星期日,不少診所都休息了,也有些診所只開半天,我想要出門時已經太遲。終於找到家應診的,要不然,可能會被迫到公立醫院去看門診。

本來到醫院去看醫生,我並無心理障礙,但是基於一次經驗,醫院醫生一聲令下,立即進院,而一住下來,可能會住上一月半月。害怕出現這種措手不及的情況,便害怕到醫院看醫生。

否則,如多年前的一次,可能會見到「龍之天地」突然「休業」一段時間了。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怪蛋

親友說遇上懷疑假蛋,生雞蛋打開來,蛋黃已經呈凝固狀,因太奇怪,所以雖然在顏色上及味道上都無異樣,也不敢進食。我聽聞之時,對於「假蛋」一說,是不大相信的,因為雞蛋成本不算高,弄假的可能更貴,「蝕本生意沒人做」也,但還沒親眼見過;不很久之後,終於在自己的家中親見,情況相近,而雞蛋的品牌及種類應該並不相同。

網上查找,好像也有不少人遇過類似情況,而解釋的「原因」,並未完全為我接受。「原因」當中有涉及收藏處的溫度者,也有涉及雞蛋放置的方向者 ( 有「氣囊」的一方在擺放時是向上還是向下? ) ,以及其它。

不是說那些解釋不能說通為何一些蛋會出狀況,而是解釋不了為何多年來,同樣面對種種「處理不當」風險的歲月中,之前所見那麼多的蛋都沒出那樣的狀況。

真正原因,不知會否也是十分簡單?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清假期

基於一些我們或許可以依稀猜到少許,但實際不大清楚的原因,每隔一段時間,公司便會提醒同事,要在某限期之前,清理最少某個數目的年假。

平時工作,除非家中有事要抽時間處理,否則便不常請假,所以一般來說,都會在接近年底之時,集中放一個較長的有薪假期,作為清理,而多次,這個長假期都是用作外遊;今年因為疫情,很明顯不能採用同樣的方法了。

不必把假期集中,以便外遊的話,把日子分散地安插在平時周末假期的最前或最後,令到普通周末變成一個「長周末」,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尤其需要集中時間及心思,辦理一些私事時;又或者相反,在沒有公眾假期的月份中,把年假安排在星期三,把一個六天半的工作周,居中分成兩節,也值得考慮,這個做法,則是以輕鬆心情為主。

不過當你安排了長假期而仍留在香港後,可能發現在那些本來應是放假的日子,偏有必要回一回公司處理,這種「巧合」之事,遇上過也不止一次兩次哩,古怪也。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微波爐與金屬物

家中有微波爐,也有烤爐,個人使用,是以微波爐居多,通常是用作翻熱食物。

見到有人確實這樣使用過,也確實沒有出問題,但至今,我仍不敢把金屬盛載物放到微波爐中加熱。

看過不少戲劇都是利用微波爐的「爆炸性」退敵的,雖然知道很多時候電視劇或電影中所寫的常見資訊,在現實中並不那麼容易發生,但也不夠膽嘗試。應該是與一次經驗有關。

某次進食杯麵,偷懶不想先煮好開水,再去把麵泡開,而是把水加到杯中後,直接把杯子連水一起進微波爐;知道那杯麵的發泡膠杯身可進微波爐,而杯蓋不能,已經早把蓋子撕走了,卻不防那蓋子黏著杯身的接著處,膠水力大,蓋子雖去,但表面有些痕跡脫落留下了,結果在微波爐運作時,出現「啪」的一下清脆聲響,以及火花一閃,立即嚇得把微波爐關了。

那本來有痕跡的位置,出現焦黑溶解,問題並不大,但情景深印腦中,現在說有些金屬可放進微波爐去使用,我還怎敢去試?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代班者

電台的音樂節目,有大致的模式,主要的內容,自然是播放的歌曲,在歌曲與歌曲之間的說話,是為輔助。但不同的「唱片騎師」( DJ ) 有各自的喜好及風格,就算是雷同的節目模式,大家所揀選的歌曲或音樂風格不同,所說的話取向不同,聽眾所感覺到的效果便會截然不同。

有個音樂節目,常會在網上開播重溫,以在家中用電腦工作時,伴隨之用,但間或,主持人因故缺席,便會有個「替班」或「代班」的 DJ 頂上。每當遇上如此情況,我通常不會聽下去,寧願捨棄該集,在過去的日子中,隨意找一集由原 DJ 主持的以替代;聽過的再聽,也不去聽代班者的新內容。

不是沒嘗試過照聽的,但可能是因為對既定節目已有了既有的預期,代班者始終不是同一人,豈會雷同而合乎所想?失望了三兩次之後,便不再嘗試了。

各位努力的代班者,真是抱歉之至。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背帶

用的書包和公事包,都喜歡配有背帶的,使用之時,把袋子掛在肩上,便可騰出雙手來處理各種事情。

但背帶與袋子連結之扣環,卻又是最常最早出現損壞者,因為放到袋中背著走來走去的東西,總是愈積愈多,重量日增之下,扣環斷裂的情況,不時遇上。

所以習慣了若書包或公事包本身破爛了,而背帶完美時,便把背帶留起來以作後用,現在,遇上公事包的背帶損壞後已經換無可換,而新袋子將換未換之時,整天手挽著公事包到處去,發現果然是既不慣亦不便啊。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曾偉權病逝

曾偉權
( 1960.11.22 ~ 2020.11.12 )

藝人曾偉權因病去世,得年 59 歲。

公眾人物去世所帶來的感覺,極之主觀,往往不是與該人物的知名度高低和成就大小完全相關,而是需要與自己有所交集,例如這次,因不很久之前才看完曾偉權參演的一套電視劇,又有看到他最後一次在屏幕上演唱的節目,有了這種關連,便令人聽到消息後,感受更深。

家人在街上聽到一個電視綜藝節目的零碎追憶片段,回到家中想重溫全文,但利用小匣子找來找去也沒成功,那小節內容,似乎被從重溫內容中刪走了。幸好,那一分多鐘的內容,可在 YouTube 上找到。



見網上資料,當事人的出生年份好像流傳著兩個版本。那是否因電視台在這方面不能確定,怕引起重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先把它抽取出來,求證過後再加以處理?真不得而知了。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貫通

看評論「紅樓夢」的書或文章,常見用「草蛇灰線,伏延千里」來形容故事中的伏線藏得深遠。這出處是什麼呢?十分疏懶,從來沒考究過,只不過依依稀稀的感覺上,好像明白了文字是何所指便是。

近日看「開明書店」的「嶺南飲食文化」,中間有引用明代黃衷「海語」中內容,描述人們在海鰻隨潮水湧到山上去吃草的路上,厚佈燃灰,鰻魚遇上燃灰不再滑溜,難以移動,只能就擒,立時便想:這是否便是所謂的「草蛇灰線」呢?

仍是十分疏懶,想到了這個可能性,卻仍是沒去考究。不過看書時,當不同地方汲收到的不同知識忽地好像可以貫通在一起時,總是令人愉快的。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標年作品

當今環球社會,一片「懷舊」之風,復刻的復刻,「致敬」的「致敬」,最好的情況,是把老梗以所謂新手法重拍一次,雖也叫做「百花齊放」,但不少只是表面風光,難以回復昔日光輝。

把舊劇重拍,不用舊名,市場反應未必夠好,而純粹只用回舊名,則又怕市場混淆,所以不少作品,便在劇名上,加上首播的年份,以作標認。

我對於這種做法,相當有保留。這樣除了容易令創作人懶於想新劇名,也容易令觀眾混亂,記不清哪一輯是說哪一段劇情的;用個「之」字分目,例如「西遊記之白骨精篇」、「西遊記之真假猴王」之類,倒還可以接受。

而且有了標年,當過了若干年後,看到戲名時,便會份外感覺陳舊。有些經典,首播至今已數十年了,人們感覺猶新,但若劇名上有個年份,不停地提著觀眾「這是三年前的作品」、「這是四年前的戲」,觀眾可能反會覺得它們比起那些真正陳年的劇,更過時哩。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過時不祥日?

在事前因為整理日程安排,所以早已察覺到今個星期五是 13 號,便有意無意間開始留意,結果一整天,在現實生活之中與人的接觸,以及在互聯網上閱讀到的所有訊息───包括人們張貼的內容以及別人留言的內容,都沒一次提及「黑色星期五」一詞。

我知道,許多人並不真心認為在「黑色星期五」便一定會遇上倒楣事,會相信的本地人,甚至可能比相信所謂「李氏力場」、「丁蟹效應」存在的人更少,但從前,至少大家還會提一提,最多隨即一笑置之。

現在卻是連提都好像沒人提了。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老童裝

今天的題目,結構上拆解,是「老『童裝』」,指已經有段年月之前童年時代穿著的服裝也。

現在還買回來還會穿著,當然並不真是童裝,不過少時穿得更頻密,現在穿在身上,總令人回憶起童年,如此而已。

早前,見天氣將會漸涼,特地為了上班衣著,去買了一件毛背心,用以穿在恤衫之外,大衣之內,作為禦寒。至於款式,早有選定,為了實際,亦為了實惠,就是從前上學之時所指定,「寶藍色 V 領平針無花紋背心毛衣」了。

這種毛衣,不論西裝上衣顏色深淺,襯上去都好看;恤衫/領帶紋樣如何花俏,也可以壓得下去;而且穿起來,離遠的看,便有點兒穿著「三件頭」西裝的感覺。即使是成年朋友要穿著,這也是我的誠意推介。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人造節日

所謂「情人節」,起源可能與商業無涉,但近代日漸普及的送禮概念,應該便是全球商人集體推動而形成。現在除了原裝的「情人節」,又有不同顏色命名的「情人節」,極盡噱頭。

11 月 11 日,把這日子寫出來,整齊又有趣,引起了商人的注意,把它看成一根根棒棍,與俗語形容未婚人士「打光棍」混合,推出一個叫「光棍節」的「節日」,然後,漸漸地,又推出特地為這批「光棍」───以及天下所有其他人,當然───推出之大幅減價優惠,而變成一個每年一度的購物特別日。

好些這種人造的「節日」,都是在我出生之時已存在的,現在這個 11 月 11 日,倒是可以親眼目睹它的誕生。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朋友的朋友

有朋友在 Facebook 上寫了張帖子,嘆息他的兩位老朋友「隔空對罵」。

是否會去到「對罵」的程度,且不論,基本上,我們不應預期任何人的任何兩個好友,都當然能夠成為好友───甚至只是朋友。

A 的性格和價值觀,有某些方向可以和 B 合得來,大家成為好友,而 A 的性格和價值觀的另一些方向可以和 C 合得來,令他們也成為好友,卻不等於 B 和 C 之間有任何元素可以吻合,讓他們能夠交好的,這種情況,絕不新鮮,也並不罕見。

朋友年紀比我大,難道連這常理也不明白?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劣文不劣

自己物事,須要謙虛,家居叫「寒舍」,後代是「小兒」,所寫文章便是「劣文」。事實上,客觀點說,有時也自覺,「劣文」也不劣。

朋友在他所寫的文章中,節錄引用了之前我所寫的一些東西。如很多題目一樣,所寫的內容其實是久存在我腦海中,但到底有沒有寫過出來,也記不清楚了;用字行文,現在看來也只是覺得似是自己作風,但亦沒確實記憶,認定那確是自己手筆。但,記不記得清楚也好,現在再看,客觀一點來評,是寫得相當好。

同樣的想法現在也有,但若要寫出來,又是否能寫得像當日那麼精準呢?信心也不大。

試過有些題目,根本記不起曾寫過的,當在網上嘗試尋找相關資訊時,看到一篇內容翔實的文章,點開來細閱,赫然原來就是在「龍之天地」中的舊文,這種情況,真是妙極。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芻狗

美國總統大選,情勢已大定,但終究未完,又會有官司,變化難料,仍要走著瞧。但各界官民,很多都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感想了。

一位朋友,在 Facebook 帖子開首寫道:「特朗普敗在控疫不當,得失傳媒,這可不是大錯……」看到登時嚇了一跳。所謂「不是大錯」,到底是針對「控疫不當」而言,抑或是「得失傳媒」?聽起來有在說「控疫不當,不是大錯」的感覺啊!

這浪疫情,美國情況嚴重,確診人數過 1,000 萬,死亡人數過 20 萬,絕不是小意思,可以十分淡然視之者,莫非是一種「佛系」思想?

即時想起的,又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兩句。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區份變化

 舖位的價值反映租值;有時有些商舖的交易,成交價高於「市值」,是因為買家用作衡量的,是有關舖位「未來的租值」,而非「現在的租值」。即使業主不投放分亳於改善舖位的硬件上,假如物業所在地方周邊出現變化,也可能帶動到物業的價值上升。

同樣是「變」,形式上可以千變萬化,無窮無盡。規模小至一家大型連鎖店的落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但同樣,要搬走也易,對周邊所帶來的好處,亦可以消失得很快;如九龍塘的「又一城」、旺角的「朗豪坊」及觀塘的「APM」等大型商場的出現,發展過程長,但慢慢建立起來的結構性影響,便不會在一時三刻失去。

由政府帶動的區份變化,捕捉得到可以有可觀回報,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就算最終獲利者,往往也需要守候,可能需要沉澱資金一段長時間。天水圍及將軍澳新社區,發展至現在的成熟,要多少時間?投資者若想看到土瓜灣等舊區的大型重建,又要等待多久?元朗邨清拆後,地盤空置多時,直到「世宙」入伙,中間隔了近20年;北角邨好些,但清拆之後,到大發展商投購到地盤,中間也相隔10年。

想順應政府區份發展的投資者,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就算以觀塘為例,本來已存在足夠的民生及商業消費基礎,「裕民坊」的重建項目亦勢在必行,只差時間,但在舊區清空而新區未至,那段人流銳減的空檔時間,可能帶來的經濟壓力,也不應忽視。

曾經,尖沙咀碼頭的「羅馬廣場」計劃以及銅鑼灣「崇光百貨」附近的「地下街」概念,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注意,地產代理因此替不少「做夢者」在相關地區購入商舖,期望可獲厚利,結果,經過多次可行性研究後,這兩個計劃都沒影了,也算是投資者「跟車太貼」的教訓,可作為誡。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奇異「特別版」

許多年前,龍頭報紙的頭版分成兩個版本,同日推出,令人驚異,到了今天,一本創刊雜誌也可有近 10 個不同封面,而內容相同,亦不是怪事。

香港漫畫,現在也常分成不同版本,有些如前述,只是封面不同;有時不同的版本,確係有異。

近日在報攤,見到書叢中有本「李小龍」的「復刻版」十分突出,封面印刷分明是漏印了某些顏色,而內頁初步看來,並沒有問題。向報販一問,報販回答曰「是鐳射版」。我最後只留了一句,「那我真是不懂了」,之後買了想買的東西便離去,沒再多言。


我知該書除了「普通版」外,確有其它「特別版」,除了封面顏色處理不同,附送的海報之呎吋及處理也不同,連專欄內容也是有些不同的,但種種「不同」中,一定沒包括這種印漏顏色的設計。現在的港漫「特別版」太多了,之間的差別我常常也要花些時間才約略搞得明白;報販在這範疇也算是專家了,亦會弄錯,何況一般讀者。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時與命

電視台接連兩套劇集,我的個人意見,後的一套水準比前的一套高,而據在互聯網上看到聽到的資訊,見不少人也和我有同感。但剛剛發表的收視統計數字,卻反映前劇的收看人數比後劇更高。

其實不必多講,大家都知道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內,因為疫情影響,許多本應已外出另有活動的市民,都迫於留在家中;在家中的活動選擇有限,本來沒興趣、沒打算看電視的朋友,很多都會成了觀眾,推高了本來「應有」的收視。

現在慶幸本地疫情有所放緩,公眾場所能夠接待的客人數目增加了,迫於留家的朋友減少,電視節目的收看人數漸回「正常」水平。在這交接階段,比較緊接著的兩節目之收視,不太公平,但亦無可奈何,說來「運氣」也是實力之一,唯有成敗論英雄。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補購漫畫

現在香港出版的本土連環圖漫畫,少了很多很多,自己想買的更少 ( 當然!不會想買的比市場有售的更多者! );但香港的報攤,同樣也是少了很多很多,每本港漫,未必每個報攤都取貨,所以有售的更少 ( 當然!道理同上! ) 。

因為會買的漫畫,都是每周在出版之時自動購買了,所以想方設法要「補購」剛過去的一期兩期漫畫之經驗,實久違矣,近日因有漫畫的復刻版本,早期期數是多冊一套的經書商銷售,後期的卻回歸傳統,逐期逐期的,和新書同樣處理經報攤放售,一不習慣,便買漏了。

特地在多區的多個剩餘的報攤搜尋,都找不到所需的,只好再託相熟書商向出版社補購,幸好成功。

現在直接找出版社補購書本,和從前不一樣,從前的話,回書可能很多都在發行商之手,讀者找到出版社也無用;而且昔日不斷推出的新書多,若要找的期數出版已有一段時日,回書可能已被更後的回書掩蓋了,要找也無從,想補購亦補購不到。

循「正途」補購不到的話,過去也許已沒法了,現今,慶幸還有活躍的二手市場,可在網上尋找出讓者,仍有希望。

2020年11月3日 星期二

招式

常聽到有人詬病香港的連環圖漫畫,獨沽一味是「打書」。這個說法,是對也是不對───確是有這種類似「獨沽一味」的情況,但「打書」也是經過許多作者寫過許多種題材的作品,由市場汰弱淘強之後,剩下來的「勝利者」,是符合市場需求的。

打書的成功自有原因。看漫畫,作為消遣,若是三扒兩撥已看完,讀者會覺得並不化算。好的書可以令讀者一看再看,仍覺趣味,但一些題材例如懸疑推理,當看完一次後,謎團已知答案了,看第二遍時如何還可享受到同等樂趣?若是打書,則在一看知道劇情後,二看三看還可細味打鬥過程中的招式對拆細節,便可以享受得夠長時間了。

我對經典港漫「李小龍」有份情節結,在它於高峰滑落後,我一直等待它的重現輝煌,多年以後,到了全書大結局,都未能得見,很是失望。但就算是具有如此情意結的書,包容程度很大,就算是在別人眼中很好看的段落,由於沒有了主角的招式對拆場面,我仍不會覺得它成功。

「黑手黨新主」的一節,相當受到讀者歡迎,但在那時期,第一男主角李小龍發揮甚少,而且主編上官小寶又在嘗試「無招勝有招」的方向;這可能會暗合現實生活中的李小龍之「截拳道」精神,但卻不是上官小寶筆下那本「李小龍」的味道。又之後,「牛佬」主編的階段,想把李小龍寫成「宗師」,便讓他出手極少,一出手又打得沒幾招已可取勝,亦令到故事欠缺應有的吸引力。

猶幸若撇除原作者兒子鄺世傑「蛇尾」的一小節壓軸故事不計,「李小龍」一書在大結局前,經原作者的手,亦出現過幾場精彩的招式對拆打鬥情節,在大遺憾中,亦算有些少彌補了。

2020年11月2日 星期一

續談「慈雲山七鷹」 (3/3) 招式對拆

看了兩期「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暫時所見,這本新漫畫中有招式對拆之實,但並無招式之名。

武功招式而有名稱,在武俠小說中,也不是一開始如此,但有了創始之後,後繼者眾,便成了普及標準;在電影中招式名稱少見許多,但在一些例子如李小龍的電影中,「小龍問路」及「大龍擺尾」之名,也叫人難以忘懷;而在武打漫畫書中,情況則和武俠小說相近,漸漸形成的標準,讀者們也都接受。

「牛佬」文啟明寫這的本書,傾向寫實,例如第二期第 21 頁首格,旁白寫「密密麻麻的鷹爪,不斷迫著王小虎」,也沒有沿用港漫中常見手法,在同一格畫面內畫出多隻手掌,以產生「密密麻麻」的感覺,我的個人意見,認為不大理想;而這種「寫實」的打鬥中,若說作者不會替招式冠名,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假如我上述推斷準確,便是作者的看法跟讀者期望有所落差。同樣是繪畫主角向前跟一腳之後又向後掃擊,配以「青龍出洞」和「神龍擺尾」兩個招式名,及不配上任何招式名,可以勾起讀者興奮的程度,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情意結」的問題。大家都知,十居其九購買這本漫畫的讀者,都是基於經典港漫「龍虎門」的情意結,欠缺著名武功招式的名稱而想營造原著的味道,難矣。



( 1/3 <--- 2/3 <--- 前文 ) 

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

續談「慈雲山七鷹」 (2/3) 避重就輕

「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第二期的打鬥場面,集中在第 20 至第 26 幾版,在設計上,有點兒招式對拆的味道,不過畫面處理上,有「避重就輕」的感覺。要交代的內容都清楚交代了,但效果不理想。

挖心鷹飛腿躍前,後變弓身出爪,若是昔日舊著風格,想像會在一格大畫面上,同時繪有前後兩個身影,輔以風位,讓人看出雙爪從後向前冚的變勢,現在只能以旁白描述,交代不夠清楚,畫面亦欠勁道。

畫面上,第 20 及 21 頁主要只畫公仔上身,所以在設計上、文字敘述上想表達的情況,都表達不出應有的效果。第 20 頁第 3 格的王小虎,到底是如文字所講的「身向後仰」,還是腰骨挺直?畫面看來,兩者皆有可能。第 21 頁中間幾格,不畫腰馬以下,又不畫地面,說是「鷹爪轉攻上路」,又說「招數忽上忽下」,我認為讀者根本看不出挖心鷹在攻擊王小虎的下盤。這情況下,挖心鷹按地出腿掃中對手的姿態,看來便不那麼自然了。


( 1/3 <--- 前文 )          ( 待續 ---> 3/3 )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續談「慈雲山七鷹」(1/3) 跳來跳去

也買了「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的第二期。這本新漫畫推出創刊號後,口碑甚佳;這第二期封面令人眼前一亮,具作者「牛佬」文啟明本身的風格,又帶點兒原著的韻味,而內容方面,也進步甚多,大概會更令市場叫好。

以打書論打書,這期書我仍嫌有好一些不足,最明顯的,是對於「四小將落難」的安排。第一期為了趕及讓「龍虎三皇」登場,匆匆把「踢館」的戲軌跳過,已很突兀,現今在第二期回憶當時,當大家以為會較詳細描述該場打鬥時,怎料情節又跳走了,只以一格純文字算是交代了,說道:「不難想像,四小將不敵,統通落在七鷹手上,更被迫聯絡身處日本的三皇,返港談判。」搞什麼鬼!

現在「四小將」沒得發揮,新出的「三鷹」也沒得發揮了。

同樣毛病,「牛佬」之前也犯過,「神掌龍劍飛」時,可能他害怕在有限期數內交代不了那麼多的內容,情節的描繪只是水過鴨背,效果甚差,直至後來期數增加了,內容寫得較細緻時,才有所改善。想不到現今的新書又有同樣問題。

其它事宜,明天再談。


( 待續 ---> 2/3 )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香港四大才子」

有所謂「香港四大才子」的稱呼,指的是金庸倪匡黃霑蔡瀾四人。說四人都是「文壇中人」麼,黃霑雖也有出過書,而且填詞也是文字創作,但把他放在一塊,總覺勉強,若說任何行業的人都可一併而論,香江又何止四人?

又其餘三人,雖都可說是屬於「文壇」,不過論起資歷、輩份,嚴格來說,並不是同時之人;又若統稱之下可以跨越年代的,香港才子開埠以來又豈止如此?

這個「香港四大才子」之說,其實係兩個統稱的結合。首先,倪匡、黃霑、蔡瀾三人,當年一起主持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而連在一起,但當年的統稱,沒有叫什麼「才子」的,而是叫「三名嘴」。而「香港三大才子」的叫法,應是始自 2008 年,沈西城再版舊書「金庸與倪匡」,但字數太少,而略加三幾篇不成比例的關於蔡瀾的文章,書名也不再叫「金庸與倪匡」,而是「香港三大才子」,這裡的「三大」,指的是金庸、倪匡、蔡瀾。

「三名嘴」混合「香港三大才子」,便成了現在大家口中的「香港四大才子」也。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文言散文

沈西城兄的新書,他所寫題材仍是近年拿手的掌故散文,不過愈來愈多傾向寫成文言;未至於看不懂,不過看不順,影響閱讀時的節奏。

我們一輩成長之時,報章雜誌內容已經絕大多數採用白話文;早些年頭的長輩,就算沒正式讀書,平時所讀的報刊、所見所寫的尺牘,以至政府的公文和告示,都是採用文言,生活之中耳濡目染,很多內容也可自然看懂。

作者寫文、出書,讀者接受之前,先要過到自己一關,在溝通上沒有問題的話,讀者也不應強制作者應怎寫怎寫,真不舒服至不能忍受時,再在選書時作出選擇,如此而已。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回收「垃圾」

家中長者,使用手提電話,忍受不住打出打入電話之後,系統中保留著的通話記錄礙眼,常常把它們全選之後刪除,但又不時錯到了「聯絡人」處行動,結果,便是不時把手機中的所有「聯絡人」記錄都刪除了。

上述「錯摸」行為,一年發生六七次,即是一兩個月便要把資料重灌或重打,於是,最後是在「聯絡人」的「垃圾桶」處設定了個 15 天的期限,凡是要刪除的記錄,先在那裡擱半個月才永久刪走,期間可以隨時救回復原。

一直都覺得電腦上的「資源回收筒」是個巧妙的設計,用家心理上認為那是已丟棄之物,實際只是放在他們平時不會翻看的地方,集中一處,隔些時間才真正清空,以備用家期間「後悔」,或如戲劇中的情節,要撲到垃圾站去翻天覆地找仍要的東西。

不過系統所限,若是十分龐大的電腦檔案,不能放在「資源回收筒」中容許「回收」的,便要即時永久刪除,那時電腦詢問仍會先問一句,若是不經大腦,即時應喏了,之後若又後悔時,便莫及了。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百元雜誌

終於尋到一本「美紙」雜誌的創刊號,買了也看了。內容也有具趣味的地方,不過對我來說,沒太大驚艷之處,而且全本雜誌我會快揭略過的版數太多,所以這書若會繼續出版下去,我想頂多再買一期看看,如此而已,難以長期支持。

雜誌定價 HK$ 68。據編者所講,本意是定位在 HK$ 100 的;假如真是上百元的定價,連這本創刊號我也未必會購買。主要是因為知道書中自己真想看的東西太少。

聽聞昔日有人只因為一篇「社論」或武俠小說連載,而購買一份報紙的。余生也晚,也知道那時的報紙甚薄,如果像現今的龍頭報紙般,上百版篇幅,中間只看一小格的話,也未必有太多人掏腰包。我自己最接近的一次經驗,是特地為了區晴的「鹿鼎記」漫畫而購買「明報」,但每天十格八格寫不了太多內容,加上畫風又不合口味,也沒有支持得很久,便停下來。

傳統一點的薄周刊,也遇過喜歡的,「文匯報」的「百花周刊」和「香港經濟日報」的「逍遙派」也曾每周每版都細看,現今,既沒對象,也沒閒情了。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指撥讀者

在公車上,看到有位年輕人以手提電話在看港漫───香港漫畫的電子檔。

現在的港漫,畫面比從前的大,文字比從前的少,但儘管如此,要在那麼細小的屏幕上看清那些文字,仍是有所困難的。不知是否如此,那年輕人根本沒有打算閱讀內文,而每一頁的畫面又不多,所以他撥動畫面的手指,幾乎是沒有停過下來的,畫面不斷地被撥走,我在旁邊看著,平均每頁還不到兩秒鐘的時間,真可看清楚那些內容?如此方式的「看書」,看來何用?

現在有不少漫畫主筆的製作,都是純粹以電腦軟件進行的,有些從前要很花時間的步驟,現在已省時了不少,但即使如此,也要花費精神及一定時間去創作及製作吧,只能換來「讀者」的一秒兩秒「閱讀」時間?那麼製作人員,如何能夠追得上「需要」的速度?

辛苦的創作,得到如此的回報,叫人嘆息。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獨孤唯我?

在一個關於香港漫畫的 Facebook 帖子,有人留言:「40 年前龍虎門,2020 年還是龍虎門,再多40 年還是龍虎門嗎?」

類似的質疑也適用於武俠小說世界:「大半個世紀之前的金庸小說,現在還是金庸小說,再多半個世紀之後,還是只得金庸小說嗎?」

最悲慘的不是有人因此而產生質疑,而是大家都知道,答案很可能是:「是。」

若論創作好手,從前有,現在也有;若論有心人士,從前有,現在也有。為何不見昔日的光輝?

首先,要先從「需求」的方面探討,到底現在還有否人需要這種商品,而需求量能否大到足以養活生產商。若根本沒這市場需求,只是小眾人士自我陶醉,小眾人士宜謀求自己的方法;例如一種漫畫,市場沒有,有人自製後只在小圈子中發售,也是一種途徑。

至於「生產」方面,我們看到上世紀 80 年代大漫畫公司一些「百花齊放」的情況,當時的管理層是抱著「只要不蝕本」的心態出發,已會替一些新人主筆推出那些單行本的,雖然結果不似預期,書還是賣得不好;現今年代,個別創作人應可有較低門檻的考慮,出版公司若沒有「很大機會可賺錢」,相信便不會推出新書了。

現在以電腦寫作小說,再在網上發表,整件事可說是「零成本」的,但參與者也不眾,寫了出來貼了出來的,瀏覽者往往也不多,更談何市場?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龍虎門外傳──慈雲山七鷹」

由「牛佬」文啟明主編的「龍虎門外傳」忽然面世了,也買了來看。後來所見,在 Facebook 上,這本新的香港漫畫,頗有「洗版」之勢。

略略看過一些留言,似乎大家對於這本「慈雲山七鷹」的評價主要向好。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牛佬」分析對了情況,選對了策略方向,而不少讀者對於本來存在於市場上的各個「龍虎門」版本,不滿之處都是「不像龍虎門」。

基本上「牛佬」這次是照搬昔日舊著的情節走向,簡單到不得了,完全放棄了近年常用一開始便設定一個大世界系統的野心,也老土到不得了,就是一直以來許多人不斷詬病的「打完又打一味是打」的套路。與其說它像「龍虎門」,不如說就像「龍虎門」前身「小流氓」,到了「龍虎門」階段甚至只是「小流氓」的後期,故事性已經複雜一些了。


這期創刊號,因沒有太多令人反感的添加修改,「蝕少當賺」,已可用「好評如潮」來形容了,但若之後期數主編仍繼續如此,大概又會有不少劣評。這期書我把它和舊日的「小流氓」比較,其實在說故事技巧上,甚至新不如舊,例如「四小將」各自的打鬥,沒有表現出他們性格上的區分,而且最後一格忽然跳接時空,斷然停下了敵人「踢館」之戰,明顯就是要讓主角「三皇」在最後露一露臉,效果差到不得了。

但我很明白大家的感受的,始終是因為我們「餓」這種風格太久了,而加了許多感情分,否則,以書論書,這期書當不起現在的一面倒讚賞。想當年,我一直在守候有上官小寶的原創味道之「李小龍」,常要忍耐以年計的歲月,期間雖有過張萬有筆下具張力的打鬥演繹,有戇男筆下超霸超狂的情節,還有過由邱福龍繪畫的的李小龍九紋龍等等,我都不會滿意,總之是要有「小寶味」的,才看得舒服。

「慈雲山七鷹」這本「外傳」 ( 究竟它應是「外傳」還是「前傳」? ) 此後何去何從呢?一起來看看吧。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戶內。戶外

現時職業,有不少的工作是必定需要戶外進行的,又有不少是必需在辦公室中利用電腦系統完成的;本來,要平衡在內、在外的工作時間,已經是個挑戰,近期又添多一項變數,更增加了當中難度。

事緣疫情關係,本來定期會舉行的「全民大會」只有取消,變成利用 Zoom 軟件作遙控「開會」。這種疏離形式的大會,與傳統的比較,有很多不足,但又有很多好處,漸漸地管理層食髓知味,再利用 Zoom 開定期的「產品發布」,而且更要求「全民」參與。

若是傳統方式,公司勢不會預早一年半年,掏出大量金錢來訂地方,只作「產品發布」之用,現在則無這顧忌,想開便開。但理論上出席者在會議期間,也不能抽空做到太多工作,就算同樣是安坐辦公室中,頂多進行少許文書工作,其它的就算打電話跟客戶聯絡,也可能影響到旁邊正開會同事,等於「正常可辦公時間」便減少了。

會議中的訊息可能有用,亦可能用不著,但又阻礙到進行本來想做的客戶工作,如此 Zoom 會,開得太多的話,便有點兒不妥。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曲折風球

又有風球。這個氣旋本來大致向西直飛,但天文台預測它會在某地點,跳躍向北,之後果然;然後天台文又預測氣旋會再繼續扭向,仍傾向西方而去,現在看來亦會成真。

在許多先進儀器面世及各國之間分享訊息之後,現今的天氣預測準確度已經大大提高。那為何仍常有「實際天氣不似預期」的風球?據之前在電視節目中,聽過前天文台專家所講,因氣旋是螺旋著前進的,到它剛好抵達香港的一點時,那個接觸點的切入角度如何,可以影響風雨之勢甚大。

至於這個切入角度,只要其間有因素轉變了,令到氣旋快了少許或慢了少許,也已不同,「差之亳釐,謬之千里」,已經不是人力能夠精準預言的了。天氣預告,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吧。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我」

看書評,寫到朱自清先生的兩本書,其中提到朱先生試過刻意地在文中避過讓「我」的出現,後來又似領悟到,不必一定要完全避免。

想起亦舒筆下也寫過關於「我」字,但那是關於寫專欄時如何預準字數的。

報章雜誌上的專欄,每天都差不多是固定字數的,但寫不同的題目時,想到可寫的東西或多或少,又如何可令交稿的字數恰恰好呢?有前輩跟她分享了一個方法,是全篇散文中,可寫可不寫的「我」字皆不寫,到寫得字數差不多足夠而又未足夠時,把一些地方的「我」字填上,那便有很高的彈性了。

看過那文章後,我不時留意不同人寫的散文,發現有不少地方的「我」字,就算抽走,原來真是無損文章的哩。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刮風與掃墓

又說有個颱風正在迫近,路線與不久前的一個相仿,而偏偏,又近重陽,不知會否在重陽之前,風球已過?

家中傳統,每年二祭,基本上都是在清明、重陽的正日,盡量在早上完成。若遇風雨又如何?說也奇怪,幾十年來,出門之時已經滂沱大雨的例子,絕無僅有,但在掃墓其間,下起雨來或本來已有的雨勢大了許多,則有遇過。

掃墓其中雨勢變大,之前試過在雨下躲避,之後又再繼續拜祭的,現在各處山頭,打了石屎的墓地櫛比鱗次,已經絕少大樹了,真的下起大雨來,大概也唯有加快速度完成,盡快離去一途吧。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字多

昔日在 Yahoo Blog 時,「龍之天地」在一些非考究性的網誌群中,比較多字,一些網友常說幾多天幾多天未看我寫的東西,雖然題材感興趣,但字多,未有暇。

考慮過把字數壓縮,但有些題材,想寫的東西多少也不是完全可由我個人控制的;把一個本來可一次過寫完的題目,分成多次連載,感覺又有「摻水」成分而想盡量避免,所以即使是到了 Blogspot 這裡,仍然舊習未除,長文不少。

現在因為各種原因,網誌中加上插圖的次數甚低,有時連自己看去,整個版面,也感到字多如海,可能,真的要想個辦法解決了。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小額購物

多了使用網上購物。很多時都是因為有些東西想購買,然後順帶又見到有些東西可以一併買入,這些交易,通常都可以很快完成;最後因為還欠少許金額,才可豁免運費,否則另收的付運費用相當可觀,於是東想西想可以添加什麼,這種非預期的項目,挑選起來,很多時更花時間。

這些添加之物,不少都是可買可不買的,雖然涉及的金額又不是真的十分驚人,但若因此而買了些不會採用的物品,埋放在家中,感覺也不會好受,因此更要仔細思量。

有時選了一項物品,想要結賬時先停下來,想了想,又即後悔了,把它刪走,然後再選其它,如此往往來來的,多花的時間,可能倍數於本來的採購時間哩。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三面小說

剛網購回來的一本小說,是李思衛著的「都市傳說事件簿」之一「神奇記憶找換店」,「豐林文化」 2020 年 6 月出版。

有機會見過這小說的多個面貌。初時是作者的原始風格,有它的趣味處,亦有它的不足,當時書中的一些角色,都未有全名,只用一個字的稱呼;之後正式出版,卻是在台灣,其時已有資深作家策劃,所有角色都有了個完整的名字,而內容,純粹根據我個人的記憶及印象,改動了很多,情節結構改善了,但閱讀時的趣味性卻似不及原版。

現在這書又再版,包裝面貌都改了,連作者名稱也已不同。內容和以前的對較,又會有何不同呢?我不知道。反正之前所看,內容都已記不太清楚,就把它當全新的書來看好了。

台灣版的編輯,當日的大修改,定有它的原因,不過並不是我支持的做法。希望這次的香港版,作者的原始風格得以保留吧。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編劇與主筆

香港漫畫的主筆,很多時都是同時肩負起故事編劇的工作。在主筆之外,另有編劇之人,這種做法,又不算是很罕見,那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崗位之間又是如何合作的呢?

我從來沒入過漫畫行業,不過之前協助製作「港漫回憶錄」系列各書時,聽過的一些訪問,或多或少有從不同角度談到這個問題的,所以可以得出一個印象:

編劇提供故事的主要情節,主筆消化之後,再以他的方式把內容演繹出來;過程中主筆會作出取捨,有時會把某些內容作更細緻描寫,有時則會把一些內容修改甚至刪除,結果是故事呈現的面貌甚至是情節的發展方向,都可能跟編劇一早的設定不同,有時會改走了神來之筆,有時則是改得更好;編劇往往是在事後買回有關書籍閱讀,才知道主筆最後所寫的內容如何;編劇之後再寫的劇本,便要基於主筆已出的故事發展下去。

近年,可能有人迷信「劇本是一劇之本」的口頭禪,編劇所寫的劇本內容如何,主筆所寫的內容也必如何,所以見到故事講得生硬彆扭的例子,絕不少見。香港漫畫,以打鬥為主流,撰寫大綱故事的編劇,能同時精於描述打鬥過程的又有幾人?就算是高手主筆,在腦海中構想決鬥內容時,跟實際落筆時想到的寫法也可能不一樣,何況出自兩個人的不同構思?

主筆要有足夠能力駕馭到劇本/編劇,能達致「心中有劇本,手中無劇本」的境界,信手而寫出的作品,才具魅力。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無敵 IP「龍虎門」

黃玉郎的代表作「龍虎門」是香港現存一個相當無敵的 IP。不是說由此而衍生出的任何商品都必然成功,但它幾乎可說可以永存下去。

20 世紀 60、70年代打後出現的「香港漫畫行業」,和「黃玉郎」幾乎要畫上一個等號;在黃玉郎之外,不是沒有人畫出過更多的或更好的漫畫作品,但幾乎沒有人有意圖或企圖去把「畫公仔」、「出公仔畫」變成一個正統的「行業」,更別說要成為上市公司了。

到了今天,港漫市場成了一池死水般,讓它重現一絲曙光的,又是「龍虎門」這 IP;甚至強如「牛佬」文啟明,在他們的原創新書結束後,緊接著推出的,又是另一「龍虎門」的延伸。
\
是否掛著「龍虎門」名字的書本便一定暢銷、口碑一定好?不一定;但若說是銷量極差,連一千幾百本都賣不出去,卻又難有人相信。

現在港漫市場出現的「龍虎門氾濫」現象,未必是黃玉郎先生樂見的,但他看到,也應感到驕傲吧。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出版情結

劉德華主催的計劃,出版之書本「東方搜神局。天火傳」中,外星生物是那種來自已知星座、奇形怪狀、會奪取人類軀體、為害地球的「超人打怪獸」片集中之「典型」。投資者既出錢又花精神,希望製造出來的產品,自然是反映了他們本身的一份情意結;「東方搜神局」的路線,和劉先生主演的「衛斯理藍血人」電影所走路線,何其相似,可能正是他十分喜歡的題材。

曾協力幫助過一些書本的出版,那些書本的製作方針,也並非完全是我所認同的,不過深知道,掏腰包的出版者,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種願望,所以選稿及編輯時的重心都有所傾側,並不奇怪。

例如倪匡有一系列小說,好像並未正式出版過單行本,現在經有心人收集後,據聞只欠一期雜誌的連載未找到,但計起來,也應已有幾個完整故事在手了,為何計劃推出的新書,只收錄其中之一呢?不明白啊。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天下不亂

香港凌晨掛起了八號風球,大家起床後,見到多個區份都是一片風雨不驚的樣子,於是公開地電視台的記者到處去找人訪問,私人的朋友也透過社交軟件聯絡,詢問各人家居附近天氣情況,似乎都是想突顯天文台的失著。過了些時間,一些地點天色轉暗、開始下雨、風勢加強,大概見到如此情況,有些朋友的心中感覺會好過一點吧。

早兩天在網上看到一段搞笑視頻,女兒身體檢查後哭個不停,事緣完全沒事,覺得付出那體檢費真是吃虧。不要以為這種想法是太荒謬搞笑,廿年前全世界都在戒備「千年蟲」的問題,事後確有人認為事前的警告,是開了全世界的一個大玩笑,完全不覺得正因為自己事前把有問題的地方處理好了,問題才沒有爆發。

看過一本日本漫畫,寫科學家預測日本會出現大地震,先會有一場規模小些的,然後有一場規模倍大的毀滅性地震出現;政府考慮是否先不披露小地震的預測,因若市民早有防範,傷亡及財物損失不大的話,之後未必可以動員到他們再作全市大撤退,到時傷亡數字會更加驚人。故事是虛構,對於人性的捕捉及描寫,卻似乎有所根據哩。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滋味正宗

食物的所謂「正宗味道」,我覺得會人言人殊───大家從小吃什麼滋味長大的,便成了個人的衡量標準。

我們就只叫「粉仔」,長大些才聽到有個「狗仔粉」名稱的,小時候一直幫趁同一攤檔,那檔口粉底較糊、配料較少,只略帶少許蝦米及冬菇粒,便是我的標準,所以現在見到配料繁多的「粉仔」,都覺是邪道。

我們到粉麵店光顧,除了常見的幼麵、粗麵、油麵、河粉 ( 沙河粉 )、米粉等外,還有瀨粉。我自己選擇瀨粉的次數不多,總算是有所認識,及至長大後,有人說「正宗」的瀨粉不會是那樣子呈透明狀、滑不流筷的,而且「瀨」字又應是「攋」字云云,令人震驚。

據說昔日皇帝食用上貢的鰣魚,因路途遙遠,魚到皇宮時已經發臭,就算用了濃重作料也未必可掩蓋得到異味;等到那些京官有機會到達地方,可吃到新鮮的鰣魚,而欠缺那種異味時,反而指斥那些並非鰣魚,是相同道理也。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今年重陽

今年重陽將至,正與家人討論拜山的安排,便見有個風球逼近。還有十多天的時間,希望屆時的天氣不會很差吧。

因為疫情,今年的清明沒去掃墓,現在疫情和緩了些,家族中小群人往空曠山頭掃墓,不是情況十分嚴重的話,應該是風雨不改的。

一年兩次拜山,家中習慣,預設了就是在正日當天,而且是盡可能在中午前完事的;至於之後一起進餐的安排,應該還有「限聚令」所致,大概便要取消了。

近年家族中出生的小孩,好些都在就讀小學了,有至今還未前往過拜山的哩。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再憶童年「雙十」

我們一代,在「遍地土製菠蘿」的日子之後出生,成長之時社會矛盾甚低,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對於國籍的觀念近乎是零。童年之時若有文件要填「Nationality」,有試過填「British Chinese」的,不知在外國人眼中,其實是否明白香港人的特別身分。

那些年,親友間都沒怎麼談「國慶」;「十一」沒人提,「雙十」也沒,事實上作為英國殖民地,我們連英國的國慶都沒有慶祝,放假的只是「英女皇誕辰」。

近年社會對立矛盾嚴重,「十一」、「雙十」成了不少人尋釁挑撥的好日子;這種對立,歷史上當然出現過。看舊報紙專欄文章結集所成的書,知道在那「遍地菠蘿」的時期,有人特地在 10 月 1 日和 10 月 10 日中間另取一天,作為「國慶」慶祝,以表示中立的,真是奇聞。

童年之時,家居附近專製花牌的店舖,每近 10 月,便會印製約 A4 大小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仔,試過以紙製的也試過以塑膠製的,免費派發,我們拿回來,拿根小棒或籐條黏上去,當是玩具,完全沒有政治的考慮。情況就像一些人去領取教會派發的物資那樣,就只是想要那些東西,拿了也不等於打算信教。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市場生機?

在工作範疇上,每天聽聞的商舖成交,不論是買賣或租賃方面,數字都增加了不少。雖然當中不乏所謂「蝕讓」、「大劈價」的個案,但多了人願意承接,也反映了市場接近「見底」的機會甚大,是正面消息。

晚上的街頭,見到一些食肆不但滿座,門外也出現了等待的顧客,是個明顯的訊號。

無疑,街頭上活動的人多了,而大家又疏於防疫,則疫情有可能出現大幅反彈,但社會始終也要重生活動的,只好逐步逐步來,大家漸漸適應;就算之後防疫措施要再鬆緊多次,也只好一起來磨合著生活了。

其中一個關鍵應是學生回歸校園。由於多了學生顧客,午市到食肆去找座位已經未必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學生本身,因為學生在家而迫於留家照顧的家長,他們的活動力和購買力也得以釋放,也為商業活動帶來支持。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半小說?非小說?

正在看劉德華主催的一本書───「東方搜神局」系列「天火傳」的第一冊。原來這不是一本純粹的小說,有少許文學劇本的味道。

又或者應該說,那是古典文學的味道?像舊時小說中,可能出現「某甲吩咐某乙明天要如何如何做,某乙心中不願,推卻不到,最後應了個諾,之後二人一宿無話」這種情況,簡單描述了「內容」,讀者看官也絕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但在比較現代化的小說中,便會加插入適當的對白、動作描寫等等,減少「大綱」的味道。

故事中角色之間,應該產生的友情/愛情感覺,在「小說」中也是相當明白的,卻又欠缺了詳細交代,大概寫作的人認為,將來若這故事會拍成電影,編劇、導演和演員自會加入自己的元素及演繹吧。

這本書的相逢,若是早十年八年,可能我會嫌它小說味道不夠而快看完便算,今天,剛才我又在構想「衛斯理故事」電影化的內容可以如何如何,或者正好是本不錯的「參考書」哩。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聽說有本新雜誌

聽說本地新出了一本雜誌,叫「美紙」,而且創刊號分有五六個不同的封面,可在便利店買到,但至今我一本也沒有遇上過。

原因可以如下:印量少,發行點不多,銷量佳;也可能是多過一個因素的結合。總之,我暫時便無緣得見。

有興趣買這本雜誌,一來因是新書創刊,想看看出版者抱著什麼方針來製作,也算是對文學推動者的一點點支持;二來是因聞說有利志達的漫畫作品。

若說這本新雜誌創刊號銷量甚佳,原因是吸引到利志達君的粉絲支援,我也不會十分意外。利君是出名的「另類漫畫家」,但當他的成綪和知名度日升,而香港漫畫市場相當低潮時,加插他的稿件而成為銷路保證,可能反而是「正路」而非「異數」;情況和周潤發從「票房毒藥」變成「票房保證」般的變化般大。

這書好像是月刊還是雙月刊,即是離第二期出版還有些時間,而且也聽到說它會有加印,結果我能否有機會買到這創刊一期呢?就看看吧。

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

分享之難

公司的電腦系統,現在容許員工一定程度上在外工作,透過流動裝置瀏覽部份資訊。因為始終不是「足本」,所以使用之時,並不能跟身在寫字樓現場相比,但有也好過沒有。

明白客戶和業主資訊,是公司生存的命脈,以及可能是最大的資產,不能輕易讓人在外分享───若員工可以在外全取資訊,只要有一名員工把流動裝置借出,任何競爭對手也是可以跟公司同享系統內容了,那公司還怎麼可以勝過對手?但現在流動工作方興未艾,對員工封鎖有關資料等於綁住了他們的手,戰力大減,也是難有勝算,是兩難之局。

現在公司鼓勵員工拍攝物業相片、短片,製成視頻,以便在網上方享,但仍未改舊例,同事個人的流動裝置,想連接到公司電腦的 USB 插口去也不能,如何可便捷地把日多的影音檔案傳送到中央系統去?看公司怎辦了。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蔽天

早上上班時正下雨。上車前雨初下;下車後仍在下,雨勢大了些,但不太誇張。後來才知原來已掛了雷暴警告,先後有過「紅雨」及「黃雨」。在互聯網上看到市區的圖片,有旺區大街更出現了水浸。

因為在上班路上,很大的一段路都是通過天橋,又在雨勢很大之前進入了建築物,一直都是「有瓦遮頭」,而寫字樓所在大廈,窗戶隔音又大太差,所以一直都沒察覺到室外的天氣原來試過很壞。

此所以「地鐵上蓋」的住宅物業,額外受歡迎,當外面變天之際,所有生活必需都可在「不見天日」的情況下一一進行,確是方便之至也。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創作年齡

早前購入的 「香港青少年科幻小說創作大賽。得獎作品集」終於看完了。很花了些時間,主要因為作品數量多於預期。

作品結集跟隨比賽,也是分為「小學組」、「初中組」及「高中組」幾冊,所以可以作出比較,看看不同年齡創作者之間的差異。

單憑感覺,「中學組」───包括「初中」及「高中」───學生筆下的故事性可能較強 ( 其實不一定 ) 以及運用文字的技巧較成熟 ( 其實亦不一定 ) 一點,在科幻點子方面,反而是「小學組」的作品中,較少「熟口熟面」的味道。

在我個人來說,有過相類似的情況,一些比較天馬行空、奇特的點子,都是很年輕時想下來的,近年的寫作,都沒有嶄新的內容意念,勉強也只可以做到在把想法說出來時,比較順暢些少而已。

我想在科幻小說方面,更容易出現年齡上的對比:當一個人的「科學」知識愈多時,便愈難無視現有的科學條件,讓「幻想」任意奔馳。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學習「太極劍」那「忘掉」的訣要,真想要做到時,並不容易。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政府買舖

2019/2020 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宣布撥款 200 億元供政府在大約三年內購置私人處所,以提供福利設施,「社會福利署」剛宣布開展首輪收購計劃,並將於 2020 年 10 月 27 日 ( 星期二 ) 截止。首階段預算以約 90 億元購入 42 項物業,以提供 55 個社福設施,分佈 18 區,總樓面面積約 23.4 萬平方呎,面積由約 1,378 至 8,288 平方呎不等,大部份為幼兒中心或長者鄰舍中心。有合適工商舖物業而有意放售的業主可向「政府產業署」提交放售建議,並留意個別地區提交建議書的截止日期。

業主如有可能合適的非住宅處所以供出售,包括商業樓宇/寫字樓 ( 核心商業區的甲級寫字樓大廈除外 ) 或活化工廈樓宇,需於指定截止日期或之前以電子郵件或傳真方式提交放售建議,以供政府考慮。

更多詳情可參閱「政府產業署」網站「購置福利處所 > 公開邀請放售建議」,網址:


https://www.gpa.gov.hk/chinese/premises/invitation.html


政府的計劃發表後,市場分析普遍持正面態度,亦認為此舉會對舖位價格有所推動。市場有新資金、新需求出現,對有意出售物業的業主自然是好消息,但萬一成事,對於有關項目周邊的舖位來說,卻未必是好事。

因為福利機構一般都只服務特定群組,通常人流量不大,而且亦較難和周邊商舖產生協同效應。社福機構插入商舖群中,反而有可能令到周圍的「商業氣氛」出現「斷龍」,本來人流不俗的舖位,在新項目啟用後,人流或者反而變差了。這種情況,在包括油尖旺、銅鑼灣等各區中,都可找到例子,各業主及投資者不可不察。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新版面新方向

在私,電腦上的軟件升級至新版本,或是流動電話上應用程式的更新,又或是網上如部格格或拍賣場等的公用平台變動,在公,公司的資料庫轉換成新的系統,版面的改動,好像都有些相同的方向。

例如有很多地方都作出了規範化,從前提供一個空位讓大家自行輸入資料之處,很多都是變成一個下拉式菜單,讓大家在預設項目中,選取合適的一個。有些系統有點兒自主空間,下拉了的預設項目可以進行修改,有些系統若找不到適用項目便不知可如何處理了。

設計者又常有潔癖,功能描述文字愈來愈少,有時功能鍵只是一個圖案,是作何用的,用家便要自己記憶了。更進一步的,有些功能鍵平時還不外露,可能要拉出菜單才可見到,又或是把滑鼠移到某個位置才會顯現,神秘莫測。

那些年在舊公司,我在市場部的崗位,跟電腦部的同事合作建立公司網站,整個畫面明明大得很,不少資訊都能放得下,讓瀏覽者一眼看完,電腦部的設計偏偏是在大畫面中加插一個小畫面,小畫面中的文字雖不能一眼看全,但內容卻可自動捲動,讓瀏覽者慢慢看完全文,且又可按鍵重播。如此設計除了可賣弄一些電腦技術外,從瀏覽者的角度看,有何更大益處?如果兩者可並存,我也贊成版面上應有些留白空間,但刻意留白後反令瀏覽者閱讀困難了,我便難以接受。

現在的很多程式版面設計,似乎都是由「用家主導」轉向「科技主導」了。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讚美與否

在家工作之時,重播著電視台的舊節目「流行經典 50 強/ 50 年」,以音樂伴隨。在節目中,不少次歌手本身或其他主持人,都問主持黎小田對於某些歌手演出的意見,我見有時黎小田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顧左右而言它;有時他更會直言歌手的表演「也算不錯」,沒有輕易說出一個「好」字。所以我們便可以知道,若由黎小田開田說出讚美之言,便應是他真心認為的事實。

現今在許多國家,不同的創作範疇都不大出色,當出現有心人推出新作品時,便容易出現過譽的情況。可能大家都知道在現今的市道中,有人肯走出來寫新作品,已經不易,若不多加讚美,怕再沒人出手,但即使有如此考慮,對於作品的評判,也不宜讚得過度;當大家看到能獲如此大讚的作品原來都不過爾爾時,對市場再沒期望,反而更重生無望了。

個人意見,應讚才讚,好過濫用。

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敗陣?

因為一本經典作品授權的終止,令到呈死水狀的香港漫畫市場,出現了生氣:本來的創作者另出新作,經典作品則由他人接手繼續,變相市場中便多了一本漫畫周刊;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另外的一部經典港漫也大結局,作者推出了全新作品。

既是支持本地漫畫行業,也是有興趣知道各公司在當今市場中,會採取什麼策略以爭雄,所以幾本「新作」,都有購買支持。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跟我的感覺吻合,當中最先敗下陣來的,應該是「牛佬」文啟明的「勝利人生李浩東」。

作者已在書中宣布了幾期之內完結「李浩東」,就算有所變化,也絕不會超過 12 期。那為何在這網誌題目中,又要加上一個問號?

昔日「醉拳」計劃在 100 期完結,製作團隊在餘下期數中寫出十分精彩內容,最後銷量大升,公司撤回大結局的決定;「牛佬」舊作「神掌龍劍飛」也曾由本來十多期的中篇,延長至超過 70 期的中長篇故事。主要看的便是銷量。

雖然現在看「李浩東」的格局,我覺得可以出現大突破的機會不太大,但,誰能絕對肯定?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終極修訂?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是作者的代表作,出了多版之後,出現過一個「終定本」。

文藝創作,推出「終極修訂」實在不該,任何作者看他們的任何作品,就算刻下見到是全無錯漏,距了一段時間,看來可能便有認為可以修改之處,此事常有。

可能當時有讀者見到作品的新版原來有新增內容,所以就算已有舊版,也再買新版,但之後又再見到更新版,又有更多新增元素,令他們找蠢蠢欲動再買,而心有不甘,出版社也考慮到如此情況,所以作出「宣言」,讓讀者知道就算「受騙」了,也只會是最後一次,讓他們願者上釣。否則說到明是「終極修訂」實在沒有必要。

在日本有「完全版」的術語,也只是指收集齊全從前出現過的內容,而不是說誓言以後不再作出修訂的。

小說已是如此,哲學更加會隨著年月有思想上的改變,當日後真有如此狀況,而又想把舊酒加上新瓶推出時,有了昔日的一個框框,看起來,也不是件好事。

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擬讀書單

次數少了很多,但也有逛書店。在書店中見到而有興趣購買的書也不多,真正會買回去的更少,究其原因,一是錢少,二是時間少,三是地方少,連先買備放在家中待讀,也是一大挑戰,而且之前這樣「買備」而尚未讀的書,還有一堆。

此時此刻,在書店見到而有意買回去閱讀的書,主要有二,一是由劉德華主創的「東方搜神局」小說系列,在書店打了一下書釘,這科幻故事似乎會對口味;另一本是哲學大師李天命的新書「不定名」,好像是之前多本作品的綜合最新版本。

國內劇集「慶餘年」的小說應最後也會找來看,但一來劇集第二季未出,不會先買先看令到劇透,而且版本繁多也叫人眼花撩亂,不止買哪一套才好,這正好是個天大的理由,拖延著再算了。

擬讀的,最後會否真的讀得成呢?讀後感又會如何?這事遙遙無期,言之尚早。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電影小說之挑戰

有好些寫作的念頭,許多年來,還只是停留在「意念」的階段,能否面世、何時可面世,全無概念。

這些念頭中的一個,算是規模最小的,也算有一定程度上的 Deadline,可能會是最早著手的一個,是寫一篇由「衛斯理故事」衍生出的電影小說大綱。

基本概念應是劇本的,但我不懂寫劇本,學懂了也不會寫得好,便選擇以小說大綱的形式,寫成文學劇本。多少年來由該系列小說衍化出的影視作品,劇本鮮有令我們身為讀者感滿意的,見得多了,便產生「不如自己來構思」的念頭。

所謂「衛斯理小說風格」,有很多種路線,歸納各方面的因素,傾向結合「搜靈」及「木炭 ( 黑靈魂 ) 」兩書,合成的故事,當可集外星人、靈魂、江湖門派、特工組織、武打場面等等於一生;即使面對中國內地不準寫鬼的規限,應也有機會找出迴避的空間。

把念頭寫出來,不怕人抄橋,最好有人先我一步寫出連我也喜歡的出品,便是身為倪匡小說迷的快事了,功成不必在我。

至於 Deadline 是什麼?若有機會,很希望能把出品讓倪老本人看看,給些評價甚至肯定。世事無常,這可是爭分奪秒的一個目標。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繁簡之間

協助過好一些校對的工作,發覺近年不少原始稿件檔案,都是以簡體字在電腦打成的。

有一些,作者本身是中國大陸的朋友,他們的原稿是以簡體字打成,理所當然;就算是香港本土作者的一些作品,有需要重新打成電腦文檔時,多也是找國內人士助力,可能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吧。本地的作品,先找人打成簡體字的檔案,再用程式把內容轉化成繁體,是常見的做法。

如何得知當中出現過「簡轉繁」的步驟?這道功夫,自然不會全盤以人手處理,而繁體作品先打成簡體,後又轉回做繁體時,因為有不少「異繁同簡」的例子,便容易露出馬腳。例如「頭髮」一詞,打成簡體便成「头发」,而由「头发」轉繁,系統多半會給出「頭發」,原因便十分明顯了。

因為系統「簡轉繁」往往可以幫助到大部份的內容,所以出版社不捨得棄用,通常是先讓系統大轉變一次,然後再以人手檢修錯誤。這時候,遇上一些繁簡體很近似的字,例如「鯉」和「鲤」,便可能會看漏。

文章中混雜了繁簡不同的字型,輕則看起來不統一,影響觀感,但也有可能當排版員選擇了的字體,不支援某些字型時,直接顯示為空白收場,令到文章中出現可能不止一個的天窗,十分難看,且對讀者閱讀及理理解造成妨礙,影響不小。

我個人經驗,在校對之時,應付這種格式問題的時間,常比處理文章文法的問題更長哩。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新派月餅

 今年已經利害,未近中秋已在客戶處吃了首個月餅。───說的是傳統的那種正宗的雙黃蓮蓉月。

其餘吃過的,全是新派的:有冰皮有非冰皮,內容各式各樣,餡料中若還有「蛋黃」,主要都以「流心奶黃」取代了;一律都是像甜品多過像月餅。

從前到近中秋的日子,起碼還會買些月餅送給長輩,近年多已獲得長輩忠告,說收到月餅後也不怎麼進食,反成累贅,便不再購買了。月餅如年糕、粽子等節日食品般,還會一直存在,但買者少了,自製者更少,家中就算存有亦消耗得很慢,意義已經大不如前。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不是倒數

這並不算是一個倒數,因為並沒有───至少還未有───下什麼決定,或既定的什麼時間表,不過在寫這個部落格的過程中,感受到的趣味好像少了。

這部落格的瀏覽數字一向不高,這是事實,卻也不是會決定這裡會否結束的重要因素。寫出來的東西有人看,是叫人高興的,但即使只有很少人看,或甚至沒有人看,我想寫點什麼記錄下來,還是會寫。現在系統轉了新版面後,偏偏就是在撰寫的過程中影響到樂趣,操作時不就手,顯示出來的格式也不好看。

我基本上放棄了在紙張上撰寫長文,而會直接在電腦上打字,其中一個主因,便是在邊寫邊改之後,看著看著紙張上愈來愈多的錯處已令人不快,想到之後要把它們一一謄正,便更是氣餒了,不能再投入寫下去。現在於 Blogspot 遇上的情況有點相類似,當自己寫得辛苦時,恐怕便難支持下去。

一切,就隨緣吧。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串連

 日常活動,在公在私,都不是只有一個項目要處理;很多這種不算十分緊急但又非處理不可的事情,累積起來,心知自己還有很多東西要待處理的,叫人心疲。

在私事方面,本來一周之內有四五宗要在放工後辦理的,忽然出現一個機會,可以把三件事串連起來在一個晚上清掉,雖然那一晚身心俱疲累,但心理上卻是輕鬆了許多。

就算在公事上,我也喜歡把要處理的文書雜項集中在幾天清理掉,然後可以集中戶外的工作,不必在每天緊短的時間內奔波走動,可惜上司又設了新的監管措施,一些工作,你早做了也沒用,非要待到過了某個時刻才可啟動,時間忽然便覺得沒那麼好用;而且有綁手綁腳的感覺,也不舒泰。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社交距離

 疫情所及,政府推動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以求減輕對市民的影響;「社交距離」一詞,之前未聞,現在常聽到。

大家會面又可作交談互動,之間相隔可以去到多遠,才算維持到「社交距離」、才算合適?看法可以很主觀,人言人殊。要「盡量保持社交距離」,這「盡量」二字,在香港如此地小人多之處,也可以令所有「社交距離」都失去意義。

現在於食肆及一些公開場所中,室內安排,可能保持到「社交距離」,但在室外正輪候等待座位的人,卻可能是站得密密麻麻的,這種情況見過的絕不少。又例如早陣子到藥房去、現在到超級市場去買東西的人,在某些位置中圍觀著,心中又何嘗記得有「社交距離」的概念?

還未計大家在超市中,拿起看過不要又放回原位,另外的人拿起來時傳染到病毒的可能性哩。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冷藏食品

 因為疫情,以及其它原因,在家中用餐的次數比前多了。當中也用到不少的冷藏食品。

冷藏食品也有細分,包括了購入以供加熱進食的冷凍產品,也包括本來非係冷凍食物,不過在餐後食剩了,便冷凍起來留到以後食用者。面對冷藏食品,漸漸已經習慣及接受了,而且實質上,冷藏過的食物,再次處理後食用,很多時我也沒發覺和新鮮的有很大差異。

當中的確是有文化差別的。有親友多年在歐洲生活,現時在香港,買到新鮮的麵包,也即時放到雪櫃冷藏庫中冰鎮著,到之後想食用時,又要放進微波爐或烤爐中翻熱。此舉曾令我大惑不解,因為在香港,食物夠新鮮常是一大賣點,為何有新鮮的東西也要把它們放到不再新鮮了,才去進食?事後見到那些食物的食用期真可延長了,才明白。

自然,冷藏食品的普及,輔以高科技的廚具新產物,便更容易了。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負責任

就早前各街頭運動中的情況,近月多了聽聞到法庭的判決消息;有些入罪,有些無罪釋放,涉及的人,所謂「黃派」或「藍派」的都有。這是正軌。

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太多了,且很多都甚複雜,而法庭也沒作出「特事特辦」的優先安排,每每在排期之後,開始初審時已經和事發日子相去一段時間;若排期再審,日子便更遙遠。有一些人,當作出行為後,事隔良久都沒有人找自己負責,便會產生錯覺以為再不需負責了,於是又再肆無忌憚地作出更多的不良行為。

為何有關新聞,近月會多聽到呢?事發當時,法庭消化不到那麼多的個案,是個客觀因素;大眾傳媒會否報導一些他們不喜歡出現的新聞,則是個主觀的影響。

當大大小小的失序時件無日無之時,傳媒不報導某些新聞,可視作是因為篇幅所限的無奈取捨;到市面較平息時,所謂「值得報導的新聞」沒那麼充斥,就算是與自家立場相左的新聞,也不能裝作無視,否則便太過顯眼讓人知道自家的傾側了,只好照報,最多只是在編寫角度上加以控制吧。

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通訊軟件備份?

 由於政治原因,美國封殺某些中國通訊軟件。不知若不再使用,但保留著那些軟件在機件內是否違法?香港的市民也會遇到某些外國軟件不能在中國大陸運作的情況,但回到本地,又可繼續使用,不必要把軟件刪除,也不要有需否把內容備份的考慮。

我們鮮有遇上軟件遭「封殺」那麼嚴重的情況,但種種軟件或網上平台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的個案,也遇過不少。以我個人而言,進行全面備份電子郵箱的例子,也試過至少兩次;部落格搬家的處理,也是大工程,亦進行過盡量全面的備份,把昔日的辛勞成績進行記錄。

但如 Whatsapp、WeChat 這樣的即時通訊軟件,如何作出備份呢?首先是量大,經年的通訊,有很多不需要保存的,有很多必要保存的,還有更多是不一定需要但最好可以保存的,佔用電腦空間會不小。又有不同性質的內容,文字、圖像、視訊加上音訊的結合,要分開保存便難以掌握本來全貌,但除非有一個載體可以像本來軟件般,把各零件有組織地呈現,否則意義便可能全失了。

若說不作備份麼,大概每個人在歷年的記錄中,總有些會念念不忘,日後回想便後悔:「若那時有把它抄出來便好了。」這樣的內容。

世事難全。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歷史事件

 老友生日,是昔日中日一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日子,所以易記。

從前所學的中國近代史或當代史,基本上全還給了老師,餘下的只是一般而言人人都應該知道的「常識」而已。倒是從閒書中,看過不少關於全香港或是新界、元朗的野史逸聞,對於一些古舊建築物或是民間習俗的源流,認識多了少許,不過如此資訊,趣味足夠,用處卻少,而且所涉及的事件,未必能考究出確實日期,更談不上有什麼新知的「歷史事件」了。

「九一八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當然是大事,但儘管如此,現今聽人重提、懷念者已少;在一連串社會運動後,萌生出一大串更多人時時提及的、以日子數字命名的「事件」,真正的歷史大事,更漸漸煙沒無聞,令人嘆息。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表演

 中國內地有不少流行文化的比賽,例如唱歌,很多時找來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強手者匯聚一堂,各參賽者中,任何一個勝出都會讓人覺得實至名歸,而又任何一個落敗都會叫人驚詫:連他/她也會輸?所以令觀眾看得緊張萬分。

基本上,會被電視台邀請參賽的,都有相當的實力,高水準的演出並不會令人十分意外,不過在一場比賽之中,就是要在「強者」中選出「更強者」、「最強者」;所謂「更強」、「最強」未必有一個客觀標準。知名歌手間,很少會出現強弱懸殊得其中一位在無論什麼情況下,在什麼環節中都比對手有凌駕性優勢,而就是以比賽「當時」的「表演」之水平來作比拼。

一場特定的表演,老土些來說,要看天時、地利、人和等等所有因素的配合,綜合而成那一刻的水準;但得獎與否,又要視乎評判是什麼人,以及他們的喜惡、心情等等因素,才可決定到誰勝誰負。

看過不少歌手的現場表演,一些感覺超讚的,可能在下一次再給他們十倍的時間準備,在他們最佳的狀態下進行,又未必能做回上一次的超卓水平哩。

2020年9月16日 星期三

純問問題?

 不是沒試用過新版面的 Blogspot,但同一功能的操作甚不同,幾次之後,氣餒放棄。

其中一個問題是在設定一些如日期、時間的基本資料時,每一改動系統的預設內容,它便問你是否真想這樣做,到你給出一個正面答案時,駭然發覺它已經把你的「網誌」公開發表了!

───所謂「網誌」,即是連內容、標題、標籤等等,全都沒有的空白文章。

誰知道原來在那種情況下,應選擇「放棄」按鈕?若一開始便按動那鈕掣,誰知原來系統是意思是重置還原,抺掉我所設的內容?

恐怕已沒太多空間讓用家選擇是否採用「新版」了。「大勢所趨」也者,系統是大,用家是小,當然只有用家遷就系統者多,系統遷就用家者稀。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晴天風雨

安裝了「我的天文台」手機軟件,當接到通知所在位置附近有多次閃電,從室內望向窗外,卻是陽光普照的晴天,如此情況近日遇過不少。甚至是知道天文台已懸掛了「黃色暴雨」的訊號,還是見到所在區域晴空萬里,如此情況,近日見過也不止一次兩次。

可見香港天氣的局部地區變化差別甚大。

也不是說天文台不準的,不少次雖然日照當頭,看到天空遠處,卻是烏雲密佈了,而且黑色漸移漸近的,雖然,也有過收到有關訊號時,天上一點兒變壞的跡象也沒有,之後的壞天氣,像是突然出現一樣,防不勝防。

總之,這種天氣訊號和實際體感存在甚大差異的情況,遇得多了,會叫人頭腦也混亂起來哩。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電波世界將你包圍

為了節省手提電子工具的流動數據用量,凡有機會,即改用免費 Wi-Fi ,把內置流動數據關上,歇息歇息。

要用周圍的免費 W-Fi,先要讓機器搜索一下,看有哪些電波覆蓋到所在位置,然後再看哪些信號可以選擇免費,再作決定。往往,在搜索過後,發覺自己所在的位置,覆蓋所及的電波實在不少,當中顯示的有些是附近店舖或商場的名字,有一些,則像是人名,很可能是周邊的市民之手提裝置所發出的。

人們常說害怕電波的幅射影響健康,但看來,在群體生活的現代化社會中,是避無可避哩。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新舊版面之爭

Facebook 及 Blogspot 部落格這裡,都正進行版面改革。之前兩面都是極力建議用家轉用新版,現在已是預設成新版面,再提供選擇讓用家轉回到舊款;之後,便定是硬性轉成新款,不得再保留在舊版面模式了。

「慣用」是很大原因;除了主觀感覺外,同一功能的使用方法也可能會變得不同。以這一篇網誌為例,試用新版編寫,在寫草稿設定日期、時間時,跟著之前的按鈕方法,在舊版中會仍保留在未發表的狀態,在新版中,則是已經把不完整的內容張貼了出來,令人措手不及。

所以需要重新適應,已是對用家一大妨礙。

在舊款的多個版面模式中,我選定了現在的一個,然後便因應它的特徵而進行撰寫。現在的「龍之天地」並不能做到如早期般,篇篇網誌都有插圖,但在舊版版面這既定模式中,就算沒有插圖的帖子顯示出來也不會很難看,而我亦接受了。新版面列出的帖子,把插圖獨立顯示在前,若是沒有插圖的,便把第一個字或符號放得老大的,放在那一方格中顯示出來,看起來,便難看得很了!

稍後會再了解一下是否可在新版中再作調整。若版面真是保留著那麼難看的,叫人寫來沒心機;若是要我把全部欠圖的網誌都補回插圖,能力上亦勢不可行。真是如此地步時,再作決定吧。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標題黨」得逞?

「龍之天地」搬到 Blogspot 之後,瀏覽量最高的 10 大網誌,一直都有系統在記錄著。現在的「十大」清單,沒變化已有一段頗長的時間了。

雖然這部落格整體的瀏覽量也低,不過到訪的朋友,似乎也愛翻找查看舊日的文章,所以即使是很久之前已被列在「十大」的舊文,有些的累積瀏覽數字亦間中有增加,所以在蟻速變化下,「十大」仍是有可能出現重大變更的。我也期望有這樣的一天。

近日,「龍之天地」的「十大」終於有了小變───還是那 10 篇網誌,只是其中的一篇瀏覽數字慢慢累積之下,攀升了一名。

有兩篇網誌都有這種「攀升」、「超越」的潛力,其中一篇原因很明顯是因為它的功能性,就算我自己,最初決定把題目寫入部格格,也是因為想日後容易找回來使用;另外一篇,我很相信是因為類似「標題黨」的性質。

那一篇網誌,內容涉及親友交往、童年生活以至食品等各方面,但偏有個令人帶點遐思的題目,大概是因為如此,訪客在搜查舊文時,見到題目便容易起了好奇心,按進去看看。若真是如此,那些訪客應是會失望了。

由於我本來不是想以一個嘩眾取寵的標題來「吸客」,所以並不承認那是所謂「標題黨」的一個例子。至於上述提及的兩篇網誌,到底是哪兩篇,當然也是照例不寫出來的,免得人為影響了各網誌的瀏覽數字。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事件紀日法

今天是親友中不止一人的生日;一個星期之後,是另一位老同學的誕辰。

我從前記憶那老同學的生日,比較容易,會用「918 事件」去記,之後另外的人生日,則是「918 之前一個星期」;現今 9 月 11 日這日子有了更容易令人憶起的歷史事件,對不少人來說,應該反而變得「911」比「918」易記了。

這種紀日的方法,相當有用。現今每年的 4 月 1 日,都有許多人記起張國榮當年當天與粉絲開的「玩笑」,但能記得清楚梅艷芳羅文在哪天去世的,又有多少?

有關的歷史事件,在人們的記憶中,隨時日變得淡薄,這種紀日法也會失效的,儘管過去了的事件永遠不能抹去。12 月 25 日已經「還原」到了聖誕的日子,又有多少人會拿香港淪陷拉在一起談?

2020年9月10日 星期四

「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以自問相當合理的時間,看完了「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筷」這本書內容約 400 版,台北「獨步文化/城邦文化」 2020 年 2 月初版,售價 NT$ 430;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作者共五人,三津田信三薛西斯夜透紫瀟湘神陳浩基以「接龍」的方式,合寫一部小說,責任編輯詹凱婷

這幾位作者中,我只對兩位的名字較熟悉,當然,就是來自香港的兩位,當中陳浩基的作品我已看過多部,而夜透紫則是在「香港科幻會」活動時認識的,也看過她所寫的小說。我開始閱讀這本小說前,已知道幾個部分是分別由幾位作者所寫,但在目錄及內容中,又沒有說明,所以我一面看也在一面猜測:現在這一部分,是否出自某某的手呢?答案,是要到小說完結後的「作者後記」中,才作揭曉。


可能原本的構思就是如此,也可能是編輯經過一番苦思,如何平衡全書的連貫性和統一性,以及追稿時時間管理之苦,才想出來的點子,現在全本書的結構大致是:先由三位作者以同一主題───筷子───撰寫各自獨立的中篇小說 ( 那麼各人便不必等待他人寫好他們又看完後才動筆接續了 ),之後由第四位作者串連前事,綜合出一個結局;第五位作者則是在已經完整的「起、承、轉、合」之後再加一次「轉、合」,以增加故事的戲劇性。

因為個人喜好,以及其它種種原因,幾個部分對我來說,吸引力並不相同;有些看得很享受,有些則有點兒捱著看完的感覺。整體來說,這本書值得一看,除了因各部分小說都有好看之處,看壓軸的陳浩基君如何把前文的調子完全扭轉,演化成龐大許多的故事格局,也可叫人驚嘆。

根據作者後記中的訊息───也是一個合理的情況,編輯本是給與了各作者字數限定的,最後,應該不止一位───甚至可能全數───作者所寫的,都超出了規定。有可能編輯見到好文不想刪除太多,也可能有見於各作者已經十分辛苦不想浪費他們心血,亦可能是簡單地因為已經要趕著付梓出版,故字數超出了預定的許多,都面世了;其實就算明知不能滿足本來字數限定,也應盡量做到的,那麼即使真有所超額,也不會相差那麼多,書的內容便可以變得更紮實好讀了。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數字遊戲。文字遊戲

這天是 2020 年 9 月 9 日,依照近年記錄日期的習慣,可以寫成「2020-09-09」或「2020-0909」。過往寫網誌,當遇到類似的情況,常會忍不住手,玩弄些「數字遊戲/文字遊戲」,把發表的時間也納入規律內,自得其樂。

當然,這種文字遊戲,若沒有別人察覺到,「錦衣夜行」趣味是沒那麼大的,不過在過去的 Yahoo Blog 平台時,往往這種小喙頭都可遇到共鳴者,為人所察覺。現在,於 Blogspot 此「孤島」上,情況自然不會一樣了。

這種遊戲,也要配合網誌系統的設定,若發表的日期時間可以顯示成「2011-1111 11:11」,和「2011 年 11 月 11 日 11 時 11 分」或「2011-11-11 23:11」、「2011-11-11 下午 11:11」 效果便大不相同。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節目時間表

從前,科技沒那麼進步,在報章雜誌上常會包括電視台及電台的節目時間表,讓讀者知道當天───以至那一個星期,什麼頻道在什麼時候會有什麼節目播出,好去按時收看/收聽,否則,便可能是永遠的錯失。

電視劇還有可能如電影般,隔了一段時間後會有機會作重播,但如新聞、一般綜藝節目等,卻鮮會有這種安排;就算重播,也不知會在什麼時日,總之就不會相隔很近。現今,什麼都可以隨時重溫了。

現在利用小匣子看的電視節目,若是每周一集的,想要知道哪天會有新內容上架,便要知道有關節目在正常頻道是何時播出的,然後預期在播出後幾小時,應便可在小匣子見到了;但卻有些節目,似乎只供在小匣子播放,這樣一來,到底新的集數會出現在星期幾的什麼時間,便只能用猜測。

在電視上,也可找到詳細的各頻道節目時間表,甚至可以預先看到幾天之後的,但已過去的,則不會保留很久。有時記得某個時間見過的某節目好看,想知是什麼名稱,回頭再去查找時,資料已經消失,欲找無從。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絕版飲品

家中會購買一種迷你裝的朱古力牛奶,近月發覺,愈來愈難買到,直至一個程度,是到處都找不到了。

初時大型超級市場並不是每家都有,要去尋找;然後在辦館以及售賣零食的地方,也漸漸消失了。能找到的,想買的款式只有 250 毫升的大小,想買的大小則只有其它品牌的朱古力奶,或同牌子的鮮奶,而沒有特定的那種迷你裝朱古力奶。

約半個月前,十分偶然地在甚少前往的區份中,一家傳統市場中的小商品中,看到目標飲品,立即購買了。順口問句店員:「你們這是貨尾,還是廠家重新有貨了?」回答居然是:「這款飲品從來沒有斷過貨。」什麼?那淡淡的語氣,真是叫人氣結。

剛剛看了該飲品的官方網站,產品介紹中羅列的呎吋已再沒那種迷你裝,看來,是真絕版了。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相片上的訊息

有一張美軍在戰爭時期於日本拍攝的相片,相片中一個小男孩用揹帶背著一個嬰孩。當地電視台嘗試找出那個男孩的身分,根據的是拍攝者能提供的些少情報,以及相片上可見任何微細的內容,而作出推敲,進行了多年。

大家在網上以「Searching for the Standing Boy of Nagasaki」搜尋可找到一些相關那日本相片的資訊。

在工作上我們有時也會進行類似的調查。通常是行家對手刊登出物業放盤,並無具體資料說明那是在什麼地方時,便只有根據相片 ( 有時有,有時沒有 ) 或文字描述的特徵,嘗試去推敲出物業的位置。當知道那是何處物業放盤後,才能作跟進:那是我們已知的放盤,還是未知?未知便要聯絡業主了解;對手放盤的面積、叫價等資料,又跟我們公司的記錄是否相符?對手所提出的賣點又是什麼?可否作為見客推介時的參考呢?

報章上的小廣告,就算有物業的相片,通常也是小而低解的,文字辨不清,商舖種類不肯定。在種種的困難下,最後仍可把物業認出來時,是相當有滿足感的。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1987 年的流行歌曲

電視台的音樂節目,以過去特定年度的某頒獎活動得獎作品為主題;當中有一集播放 1987 年的流行歌曲,甚有共鳴。

那一年的暑假我做過此生唯一的一份暑期工,與同學到元朗區一家製衣工廠去,工作了一段時間。工作之時,廣播系統播出電台內容,我也記不清楚是哪個台了,節目名也不清楚;內容並不多元化,一味就是播放歌曲,而且不知為了什麼原因,有些歌曲,是播了又播、聽了又聽的。

徐小鳳的「流下眼淚前」是其一大熱,加上葉倩文的「甜言蜜語」,同組工作的阿姐不時會跟著唱,所以印象極深,一定不會記錯。此外,依稀記得的,還包括張學友的「太陽星辰」、郭小霖的「愛情蝙蝠俠」,甚至現在人們覺得冷僻的蔣志光作品「拯救行動」,不過這些便不敢說記憶必然無誤了。

上述的那些歌曲,若查找記錄真是在 1987 年 9 月前推出市場的,記對的可能性或者便大一點的。

原來 30 多年了!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膠水封口

家中打破了東西,要買強力膠水來作修補。店員推介了兩款,選擇了其一,用後頗滿意,不過在此不是打算替它作宣傳,便不細表使用情況了。

兩款膠水,都沒使用過,價錢相差也只是一兩銀錢,不構成問題,選擇時主要原因,是一款乃常見的枝裝,另一款,則是包含了 5 枝「迷你裝」。根據經驗,那分成細小裝的「啫喱超能膠」應有助預防常見的浪費問題,比較窩心,值得試用。

回家用了一次後,按設計刺開一枝「迷你裝」,用後把蓋子旋上;第二天拿來再用到它處,那個蓋子已被膠水和管身緊緊連在一起了!結果,硬來也不能再把蓋子拔開,我便用剪刀把軟管的尾端弄破,從洞口擠出膠水使用。再下次若那破洞也被封上了又怎辦?到時再算好了!

從小到大,經歷過很多次,家中所有的黏合劑,不論是漿糊、一般膠水抑或強力膠水,使用頻率都不是很高,若買的容量太大,用剩的到下次再要使用時,往往已經乾涸硬化,白白浪費掉。有見及此,這次的膠水又再迅速硬化封住本來開口,反而是意料中的事,也反映了之前二揀一中挑了這種細分了的包裝設計,也算明智。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Facebook 變臉

Facebook 系統常通知,新的版面即將面世,舊版會成為歷史。做法是告知會有新版,然後讓你進入新版,不過便有選擇可以轉回到舊版;若想轉回到舊版,便會問你一堆問題,想知到底是什麼原因。

新版新樣貌新功能等等,最大的「敵人」是「不慣」。若用開的功能取消了,當然不慣;就算舊功能全數保留,更加添許多其它,按鈕的位置和啟動方法不同,也會不慣;其實即使單純只是樣子不同,功能鍵完全都在原位,也會不慣,何況其它?

但所謂「大勢所趨」,服務提供者已決定了轉新版,用家只有兩個選項,一是繼續使用,一是停用。停用了又有何替代品呢?假如沒有,那麼換版之後可能會減少使用,但未必便停下來。

FB 變臉事必出現了,只不知這變化會出現在哪天,卻不知道。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回母校,檢疫症

參與政府的「全民檢疫」計劃,考慮過到底選擇接近家居抑或工作地點的中心較方便,但在荃灣區的中心數目遠低於預期,且不大就腳,而元朗區的中心則超過 10 間,所以最後決定會客後早些回元朗作檢測。

雖沒太大實際意義,但也刻意地挑選了「鄉議局中學」的中心,順便回母校一逛。

比預約時間早到現場,也不必等到夠鐘,即時便到禮堂外排隊,整個過程,連等帶做,也不超過 10 分鐘,相當順暢。中間所經過的路徑,只是學校正門往來禮堂中的一段,粗略所見,應沒作出過什麼大型的裝修及改動,不過樓梯的高低、禮堂內的佈局、禮堂外陳列櫃擺放獎盃獎牌的位置設計等,又似眼熟又似陌生。這亦難怪,到底已有多年沒回去了。

那一年,我們有幾人忽然興起,盡量聯絡共 5 班的同屆書友,舉行了一次「10 周年紀念」聚會,最後參與者眾,大家亦有了一份最新的舊同學聯絡資料,可供日後再通訊。可惜打後我亦沒繼續與多少舊友保持聯繫。當年我們想過向學校借地方作聚會地點,卻逢校園正裝修遭拒,活動最後在附近的「元朗體育會」地下食肆舉行。

印象中,當年活動至今,正式回到母校就是這一次;依稀記得還有一兩次回過去的,但在何時及因何事,已不復記憶。

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物業之用途

購買物業以作投資或自用,都要了解物業的性質,知道何種用途是合乎規定,何種用途屬於違例。

大致上,研究物業的用途,有三個層次要考慮,先是土地的使用規定,二是土地之上的建築物之使用規定,三是當建築物並非由單一業主持有,各業主間協議好的使用規定。根據現時政府部門的分工,前兩者分別由「規劃署」及「屋宇署」所監管,而最後一項,便要參看發展商所負責製定的「大廈公契」 ( Deed of Mutual Covenant,DMC )。

在香港,因為許多地方的屋宇建造由來已久,有不少的物業已經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因為物業的存在早於現行一般法例之先,所以針對那些物業的用途指引,有時會出現似乎與一般現行原則相左的情況。

例如不少戰前唐樓,地面的一層在分類上是住宅物業,但又可以作商舖用途,甚至一些需要向政府申請特定牌照才可經營的舖頭,也可以出到牌,並不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不過這種情況的原則如何,具體執行時須注意什麼細節,有需要者應向專業人士尋求意見,本文中便不多講解了。

現在法例規管中有些不一致的原則,主要是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因素導致。政府對於房地產的用途規管,從前和現代相比,有過一個方向性的大轉變:從前會列出一些不能進行的用途﹝通常是涉及厭惡性行業及對周圍鄰里做成影響者﹞,只要不在那些除外行為清單中的使用,都是合法;現在則是列用哪些用途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在表列者便是非法使用。

任何物業,只要我們見到有「大廈公契」的存在,便知道必定是超過一個業權持有人。「大廈公契」的性質,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了在不同的項目中,不同業權持有人各自的權利及義務如何攤分;若只有一位業主,根本一切都是他說了算,何用列明太多細節來向外人交代?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暑假終結

我知道這天是八月最後的一天,但若不是有人提起,我也沒醒覺這正代表對於很多學生來說,是暑假的終結。

一來,我的工作與假日的掛勾不大,若有事情要辦,星期六、星期日,甚至公眾假期、十號風球懸掛的日子,也可能要外出處理,所以對於假期的概念本就不深;加上離開校園已久,又不必處理家中小朋友上學事宜,暑假或寒假,根本與我無關,更不必上心。

但大家都明白,這個暑假───以及過去大半年來的多次大型公眾假期───與過往的,因為疫情,所以大大不同,應上課的不必上課,就算上課形式也完全變異。

既然本來的「上學」一事都不再像從前的上學了,反正都是閒閒的日子,過往的「不上學」日子之一的「暑假」,也就名存實亡了。

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訪談節目「Tiger's Talk」

不知是基於什麼考慮,「無線電視」在差不多的時間,把兩個多年的綜藝訪談節目都停止了,以前,當在家中使用電腦工作,經常都會挑選「兄弟幫」( Big Boys Club ) 或「今日 VIP」中感興趣的題目,開著節目弄點聲音來作伴的,便只好中斷。

我有想過:若這兩個節目當時沒有停下來,到了後來愈演愈烈的社會分化,以及不少人對「無線電視」的敵視,會否也是難以請到合適嘉賓,令到最終難逃終結的命運呢?

經過頗長的一段時間後,發現了由阿 Bob 林盛斌及「伍姑娘」伍詠薇主持的「Tiger's Talk」,聽了三兩集後,是久違了的享受。

在電視匣子中找尋「Tiger's Talk」,是零散的存在。根據現時所見的,這節目最初應是配合宣傳劇集「飛虎之雷霆極戰」而推出,訪問該劇中演員;之後把模式延續到「殺手」一劇中;現在找到兩集純粹以「Tiger's Talk」之名上架而沒跟任何劇名掛勾的。在系統中,這幾個項目都是放到分別的地方,以供點播,並不集中。

現在最新集數的節目名,不再跟劇集名掛勾,不知是否代表將會獨立地繼續下去,成為一個長期固定的訪談節目?希望如此。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兩極對立

記得在一本雜誌中,訪問兩位香港漫畫家,二人有南轅北轍的取態,馮志明認為先繪畫市場上容易接受的商業題材,成功了便可有能力繪畫自己真正喜歡的作品,而利志達則認為畫多了商業作品後,未必再可以畫得出自己真正所愛題材。

───沒原文在手,不能說絕對無誤,只是根據記憶,內容大概如此。

該文章面世至今,應超過二十年了,世人行事,仍然常抱對立看法,而且對比之大,如在兩極。

例如當大家看到,很多創意產業的新作都不太受到歡迎,但由舊作品衍生出的商品則可大賺一筆時,大家便開始把注意力放到所謂「IP」之上。「IP」者,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即「智慧財產權」或「知識產權」。當愈來愈多人看到在創作了一個角色形象後,不必勞心勞力把該角色寫成作品,而只是把角色的樣子印在不同的產品上,已經可以盈利時,大家便會想:與其花時間創作作品,不如用時間來經營 IP ,豈不是獲利更易更多?

然後便有兩種人。一種還是沿用舊信念,先盡力把作品做好,以後能否誕生衍生商品,便順其自然;另一種在創作新作品時,已經考慮到之後生產衍生商品的可能性及相關問題,認為就算作品未能大賣,也可能衍生出一連串商品以獲利,抵消成本之餘更兼贏取鉅利。

這兩種做法中,我是支持前者的,認為後者的做法,根本是本末倒置了,令到作品本身反變成衍生品的衍生品,相當荒謬。但兩者之間有否對錯?或者,也是要倒從結果回過來作衡量,以「成敗論英雄」了。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麻木?

較忙碌,再上沒有很迫切的需要,近幾日都沒有注意到新冠肺炎的最新確診數字。

當然也是因為知道數字相對是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不會有很大的驚嚇,所以可以暫且不去理會,影響也不大,假如是疫情緊張之時,應該還是會密切注意的。

但又會想:是不是所謂「抗疫疲勞」出現了?對於一些慣常保護措施已有種麻木?真不敢說。

當情況沒那麼危急時,不再那麼繃緊可能是件好事,至於何時適合放鬆至何等程度,唯有信賴專家的建議了。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俗語因和果

在書店見有一本談廣府話俗語的書,打書釘看了幾頁。有一篇講「犀利」一詞,跟不少談論這詞彙的考據相同,也是把它跟一個名筆品牌「犀飛利」( Sherffer ) 譯音聯到一起,不同的是其它的地方通常是寫在該筆名出現之前,已有「犀利」一詞,該書卻該為「犀飛利」的譯名就是「犀利」的出處,只不過後來由三個字簡化成兩個字而已。

我也沒作嚴謹的考證,不過以犀角製武器,古已有之,由此而衍生出「犀利」這詞彙,並在社會中廣泛利用,更是順理成章,若說數千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如此概念詞句,到了十分近代才由舶來品譯名中蛻變出來,反而奇怪,但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

俗語的考究最難是太普及了,當我們在一個地方找到所謂「最早出現」的記錄,也難說之後又會出現另一個地方的記錄更古老。

到底「浸豬籠」這種民間私刑是否真正存在過呢?何時出現?有否比較官方的記錄?我常懷疑,像陳真其人一樣,也只是某一創作人在某一作品中的虛構,但人人傳誦並沿用,繪聲繪影的,便感覺上是自古已有的真實存在了。但是否能證實呢?未必那麼容易。

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免煲中藥

現在看中醫,所開的都是沖劑,一天兩次,已經是簡單得很了,但還是不會滿足,感覺煩擾。但聯想到若是昔日,全部是購買藥材後,再回家用明火煲煮,那種麻煩法,更是驚人!

沒有替人煲藥的經驗,若是自己生病又不會是自己煲藥的,所以只能以煲粥、煲湯的經驗去推測,使用明火,一怕滿瀉,二怕燒焦,三怕失火,絕不能開了爐便一走了之,預準時間後才回來拿成品那麼理想,幾乎是要一直守候著。若是一天幾服,又要次次新鮮的話,其麻煩可知。

所以現在科技進步之下,有了中藥沖劑的一環,應很滿足了。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整體美

看回電視台一些被稱作「神劇」的劇集,就算不挑剔於道具細節的瑕疵,故事情節上也頗有不足之處,但整體而言,仍無損全劇的精彩。

藝術看的就是整體,沒有聽過誰人分析「蒙娜麗莎的微笑」時會用放大鏡細看眼睛的描繪是採用了什麼技巧的。

有人談論某位美人,可能會發現某某的五官和身體部位,若是分開來看,全都稱不上一個美字,但整體合起來,卻是美艷動人之至,道理相同。

不懂這個道理,而要充當評判者,相當勉強,但當然,要算是個人意見的話,則可以要多主觀有多主觀,只是不要硬把主觀想法當成客觀要求吧。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無瑕創作

新港漫書中專欄,有編劇分享的創作歷程。有些情節,寫了出來後,大受讀者批評。之後編劇加以解釋,或甚至在故事中加以補充圓說,但仍有不少讀者不滿意。

大家普遍認同,最佳的謊言,也只能「永遠騙到一部份人」或「一時間騙到所有人」,而不能永遠騙到全世界的;虛構的故事,就等於由謊言架構起的情節,當中包含愈多謊言、謊言愈具體,便愈容易出現矛盾和甩漏。

好的創作者也不會追求所謂無瑕的作品,因為客觀無瑕並不等於整體上能給出最佳的效果。一場電影,NG 了數十次後,導演最終收貨那場,可能不是演員說話沒窒口的一次,而是能帶給他最佳感覺的一次。

創作者若不能認清這種心魔,便難有成就。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不敢病

有些許傷風感冒徵兆,怕發展下去,周末後上班時會有新冠肺炎之嫌,忙用成藥,加上差不多整天的休息,終於把情況改善了。

這是個不敢發病的時候。有些病本是小事,但別人可能把它當大事,生活於群體社會,便不能完全無視別人的觀感;自己不害怕,但周圍活動時會令附近的人都害怕,何必?

到食肆進餐,吃到辛辣的東西,臉上冒汗、鼻水出現、乾咳幾聲都是正常反應,在疫情之下,連這種「正常的咳」都不敢咳出來了,怕的也是令周邊的人恐懼。

咳嗽也如此,更不敢病也。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藏書票藝術解碼」

年幼時已經知道什麼是「藏書票」,也看過一些有關的書本及文章,不過我知道自己不會真正使用藏書票,因為一來我會想保全書本,二來會想保全藏書票本身,便不會把藏書票貼到書上。

但又不時留意關於藏書票的文章,也常被那些漂亮的設計吸引,所以斷斷續續地,家中亦積有一些相關書籍。最近一本入手後正在閱讀的,是「藏書票藝術解碼」,潘青林著,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9 年 10 月初版。

本沒期待,卻原來這約 200 版內容的書,內容十分豐富,除在扉頁空白處有一張藏書票的原件,粉紙彩色印製的內頁,也高度地分享了許多藏書票的原貌,令人驚艷。


書中又有介紹很多其它有關藏書票的書籍。藏書票不像郵票,收藏郵票的人只會收集政府官方機構推出的設計,但藏書票卻是可以由任何人自行製作使用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書本清單,能談得上一個「全」字,這個事實,足以令講求完美的收藏家氣餡不已。

書的內容不能包括所有,但起碼把已經成了的書集齊起來,總不會是無限量吧?雖不是無限,但卻是極難。像在這本書中分享的其它作品,有些外語版的經典,甚至是早至 19 世紀的,現在怎找?就算只計算本地的出版物,不少刊物動輒已經是 20 年開外前的舊作,若要現在才去尋找,也只能隨緣而已。

若被像「藏書票藝術解碼」這樣的書勾得心癢癢,動起心來非要找齊已出版的所有有關刊物不可,反而會帶來痛苦了,大家抱著欣賞的態度便可。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有拖冇欠的聚餐

跟一位老朋友經年保持著聯絡,但也只是最起碼的,除了平時傳訊工具中的溝通,基本上就是一年兩次碰頭,互相在對方生日之時,請客聚餐一頓。

未必是正日的,都是大家協商出日子。去年我的一頓賺了,之後輪到朋友生日,大家夾不到方便的日子,一拖再拖,直至三幾個月之後,疫情便起。初時因為疫情,朋友的工作量不同了,要夾出日子更難;然之後是因為防疫措施,就算大家時間可相就,都已沒地方可聚。

到了今天,拖延足足一年了。套用句廣府話俗語,事情是「有拖冇欠」吧。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現炒現賣

在私人活動或是工作上,都較少到香港島去,所以有不少地方,數十年來,都是只知其名,而從沒踏足。就算是比較熟悉的地區,還是有很多街道未曾到過的,要找特定地點時,必要先做好功課,查了地圖;更穩陣的,是印一張地圖拿在手上,可以不時比照。

工作之時,遇上一些放盤物業位處自己不熟悉的地點,「中原地圖」結合「Google Map」的街道實景功能,幫助很大,能讓我們對周邊環境先有個基本的概念,或甚可以提早結論某一放盤是否適合某位客人。

當然,現實環境給人的感覺,可以十分不同;而且當地的人流及消費習慣,也不是我們這類「臨急抱佛腳」者可以輕易了解的。不時會遇上一些客戶指定某個區域範圍,他們對於我們找出的放盤情況瞭如指掌,我們只能「現炒現賣」地拿一些常識或臨時找來的資訊虛應,對答之時,真是誠惶誠恐的哩。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遙控工作

因為打風,有半天困在家中;適逢要準備多份文件,便利用電子工具,完成後直接轉送給客戶。

這種做法只能短期採用,長遠而言暫時還是不可能,因為主要的資訊是在公司的中央系統。首先,資料庫是公司一大資產───甚至可能是最大資產,如何能讓同事容易遙控使用,但使用權又不會旁落到競爭對手之上,難度甚高;就算看到資料,要製成有系統文件給客戶,在家工作者可能還要有一些硬件設施和電腦軟件配合,便未必人人可備。

可以全電子化的話,資料搜尋、文件製作、傳送接收方面都較可能,萬一需要跨界別的媒體,例如材料有紙張文件、電腦檔案、相片,又要經 Whatsapp、電郵、傳真等方式發出,則就算在工具齊備的寫字樓中也頭大,在家中可能根本處理不到。

中午風波除下,下午回到公司,立即争取時間把在家中做不到的工作完成,也花了不少時間,連有客戶約會面,也要延期一天了。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寫作記憶

Blogspot 系統會通知有哪些網誌有人到訪過,在那記錄中,常見到十分陌生的題目。文章當然是我從前所寫的,但到底是寫了什麼內容,最後才會決定了那樣的一個標題呢?這種回想,常常都得不到答案。

我又不想時常按開舊文來,目的只是看一眼,而結果人為影響到了瀏覽的數字。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不時出現在腦海中的一些想法和感想,以為總有一天會把它們寫出來,之後執筆寫了後,才發現原來同樣情況之前已演出過,同樣的題材,在若干時日之前已經寫成了網誌貼出。閱讀舊文,發現結構紮實,論點編排有序,覺得比起新文寫得更好的情況,時有遇上。

有老友積極於搜尋倪匡先生失佚的作品,有時找到一些前所未聞的,自己也不敢肯定,便向倪老求證。以我這種小兒科情況,寫過的東西也忘記了不少,倪老昔日作品海量,我敢說也有不少他即使重讀,也未必可以十分確定是否出自自己的手。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平躺的書

手上要待閱讀的書中,有幾本,相當厚。這種書,不容易自行平躺在平面上,所以要常用手拿著,不然,又會闔上了。

近年的書,紙張比較厚、白、硬,加上現今排版字體不會太小,空間感也會要求比較大些,就算是同樣的篇幅,印出來的書都會比從前的書厚,更何況有些書的內容確是甚長,出版社又寧可不分冊,所以遇上厚書的機會並不小。書厚而難平攤在桌子上,就算不一定捧在手上,也要用手按著書頁的話,閱讀沒那麼方便,卒卷的時間通常也要長些。

據我所知,厚書而想平攤得容易些,除了紙張的選擇外,也要在釘裝的方式配合;先分冊穿線之後才合併黏合,成本應該是會高一些的,所以未必每家出版社肯接受。身為讀者,我們當然是希望以閱讀質素為優先考慮了。

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理貨

在超級市場,常見到有人在理貨。由於需貨量大,超級市場未必可以待每天收店後才理貨一次,而且現在有些超市是 24 小時不停營業的,便更有必要在店中有顧客時進行理貨,使到本已狹隘的通道更難經過。

不時可見一些理貨員搬運、執拾貨品時之粗魯,叫人皺眉。除了貨品碰撞時發出的聲響礙耳,也覺得會對貨品造成損耗及浪費。試過有次到超市去找一款罐頭湯,那湯本來已不好找,到過多間商號的多個門市都見沒貨,到終於在一間分店找到時,貨架上所有的存貨,無一不是已經凹陷了的,只好放棄再覓。


近日在超級市場中,見到有一種叫「蛋花酥」的零食。坦白說,這食品味道如何,我都沒印象,談不上什麼童年回憶,但物品外型,卻肯定是童年回憶之一,便想買一包來稍作懷舊。結果見貨架上放著的幾包,內藏物都是破碎了的,連只有一兩塊破裂少一些都找不到,同樣,亦只好放棄。

各樣商品,尤其是食品,破損得明知都難找到顧客購買時,看著都令人難受。願天下所有理貨員工作時,小心謹慎些,別浪費了廠家的資源和努力。

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當羅浮宮遇見漫畫」第一彈!「衝出冰河紀」

經過網上書店,陸續買回「當羅浮宮遇見漫畫」系列中的作品。───買的是中文版本當然!有好幾個故事,看中文的內容,都還是未能搞得明它們的脈絡,更不要談外文原著了。我較有興趣買有故事性的事,多過畫集許多。

這本書名「衝出冰河紀」,原名「Periode glaciaire」,是該系列叢書的「第一彈」 ( 中文版書腰用語 ) ;作者尼古拉。德魁西 ( Nicolas de Crecy ) 是法國人,畫風有點兒像替「衛斯理小說」畫過封面的徐秀美之風格,相當有味道。

此書內容很宏大,我設身處地去想,以製作時間論,可能最花時間是如何揀選羅浮宮中作品編寫和理順劇本,而想出這整個創作意念的過程次之,然後才是花時間繪畫、製作。我之前看過系列中的其它作品,知道故事中會出現羅浮宮中的藏品,但沒想過這「第一彈」包含了那麼大量,而且還要把它們串連起來帶出連貫訊息。太難了!


這書對我個人而言,有另一重意義。

故事發生在以後的地球紀元,有考古學家/冒險家發現到已掩沒的羅浮宮廢墟,憑藉所見到的各幅畫作內容,把它們當成同一系列的歷史記錄片斷,以考證古人昔日的生活面貌及歷史真相;團隊中一派人串連起零碎訊息,得出當日人類遭受天災滅絕後,水中怪物接管地球的「歷史真相」,另一派則認為:「您編造了所有的答案……您的故事基礎不太穩固。缺乏科學的精準度,我不確定您的書有說服力。您只是把我們拉進想像的奇異世界裡而已。

人們不時在討論「科學小說」和「科幻小說」之比較。它們的異同及關係,依照我的定義,正正就是上述幾句話所講的,沒有太多,也沒有太少!這書本身已很有趣,現在對我而言,更多一份奇妙的意義和感覺。

「衝出冰河紀」約 A4 大小,近 90 版內容,台灣「大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 年 12 月初版一刷,定價新台幣 350 元。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老花進階

有了老花眼已一段時日,近期受到影響的例子日多。或者是老花的程度高了,或者是因為要閱讀的東西多了,又或者是因為要閱讀的東西中,字體小的內容常見。

撥打電話,打錯號碼,並不很罕見;有時可能是手快按錯了手提電話上旁的號碼,但自己心知,有時是把一些號碼看錯了。

平時如電話號碼等數目字,無關連的,搞錯了也未必會即時察覺,若是遇上數學上的計算,便較容易產生懷疑了。例如昨天看一份物業查冊,中間有一位業主的業權份額,是「8/6」,我當然知道「六分之八」是不會在該處出現的,而政府的土地查冊理應製作得較嚴謹,不會有此大錯。結果發現那個「8」其實是「3」,「六分之三」的業權,佔一半也。

像「3」、「6」、「8」、「9」、「0」這幾個數字之間,便容易產生問題。但那是佔了全部阿拉伯數目字中的一半之多啊!要命之至。

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導賞之重要

導賞重要。當這是個總稱,其下的導遊、導讀、導聽等,皆重要。常舉一個例子:到歐洲旅遊,周圍有那麼多不同的教堂、古堡,若沒有人告知有關的歷史,以及某些特定位置的特色何在,跟團周遊一遍後,大概也不會感到值得欣賞,只覺得是又多看了一座古舊建築物而已。

事隔逾十年,才首次正式看「無線電視」的「天與地」。這劇又有人以「神劇」稱之;當年的情況,我雖沒觀看,卻也知道。

當年「天與地」播出後,收視不理想,口碑也不算十分佳,更有傳言,說電視台會腰斬這劇集。之後是有人指出劇中內容,原來影射了昔日的「六四事件」,忽然便觀看者增加,收視改善。

那時候已播出的一些電視節目,可在「無線電視」的網站上重溫,不過每一時間,可供點選的集數有限,當最新一集上架後,本來最舊可看的一集便會下架。「天與地」本來亦是如常安排,但在得到城中關注後,電視台作出特別安排,把第一集開始的全部已播出集數,都可以在網上重溫,一直到該劇大結局為止,即是當劇集播完後,網站上可以一次過重溫全劇。

雖說市民產生了興趣,但要他們在不知前文的情況下,中途插入追看,有點困難,讓他們可以隨意看回之前內容,然後才有較大機會吸納他們捧場。結果,該劇的收視在播放期間雖有所上升,但仍是全年全電視台第二最低收視的劇集,不過在網絡電視平台的點擊數字,也甚可觀。

若沒有人點出這劇的特色,又有多少人可以自動懂得欣賞?從收視數字的情況來看,似乎不多了。可知有導賞及沒導賞,產生的效果差別可以很大。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口罩下的鬍子

疫情所及,室內室外人人都戴著口罩。有些朋友,就算不見多時,大家戴著口罩仍可認出彼此;有些相識,在口罩之下便未必夠膽肯定相認了。

大家都戴著口罩,又有「限聚令」,兼且刻意保持社交距離,已經鮮有一同進餐,但總有些機會,可看到朋友口罩之下的面容。也不算十分罕有地,有些平日臉白無鬚的朋友,忽然留起鬍鬚來了。

說是忽然當然不確,而且原因我也可知:平時料理鬍鬚的時間和功夫不少,既然大家戴著口罩,剃不剃鬚別人也不會知道,自然便會有誘因任由鬍子留起來了。

我仍是每天剃鬚,主要是因為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機會需要露臉,若是周末知道不必見人的一天,常會偷懶。是否可以說,留鬍鬚的人其實是因為別人而留呢?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庫存書

有幾本舊小說,在二手市場及網上拍賣場留意了好些時間後,才想到直接向出版社查詢,最後所列的書單中,只有一本買不到。真是太過遲頓了。

那沒買到的一本是否已正式斷了市,我也不敢肯定,也許,只是出版社純粹一時間未找到出來,畢竟,那本書出版已經年。

先是利用了出版社的官方網站查找資料,之後以電郵向出版社要求補購,最後獲回覆,如前述,想找的書只有一本未有;而且可有折扣,但要限時內盡早親到出版社去購買。抽時間是較困難一環,購買的過程反而相當順利。

先是隔著閘口向室內的先生查詢,他把有關書本找了出來,才打開門來跟我交收;我當然是付現金,那先生便要入內找續給我。我一直沒進屋內,但已看到內裡滿是紙皮箱;箱內的是什麼,不言而喻。

我的家中細小空間內,也有好些紙皮箱,裝載著好一些書籍,佔了家居不小空間。出版社經營了數十年,出版過那麼多的書本,積聚下來的庫存品會有多少?我看到的已經算少了。───又或者,那室內見到的,只是一部份,另有更多在其它倉庫中?

就算那本我尚未找到的小說,真仍有存貨,他們沒有找到出來,亦絕不意外。其實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能找出清單上其它的書本,已知他們的東西擺放甚有系統。但無論系統多有用,容量也不會是無限的,數十年間是否有多少書本因為種種原因已經處理掉?相當有可能,不過我盡量不往那方向想,因為太悲情了。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電話亭

看大約 10 年前首播的電視劇集,劇中人在電話亭打電話的一幕,便跟家人說:「當年還可找到這款懷舊電話亭來拍攝,現在還不知是否找到;就算找到也未必可用。」

那是經驗之談。我發覺很多街頭上的電話亭已是操作不到的了。───當然,若只為拍攝劇集,電話亭實際是否真可運作,也是沒關係的。


但我見到一些電話亭,都已被破壞得連外觀都不完整了。假設真有遊客想利用電話亭,會有什麼觀感?不知有關當局,有否計劃整頓一下全港的電話亭?

又看過網上的一段短片,年輕的朋友站在電話亭內,根本不知應如何操作。我相信一定程度上這反映了現實。

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以行分段

協助一本新書的某個環節,這次不是校對,而是撰寫。幸好篇幅並不長。

負責的只是書中一小部分,最終也是要和其它部分歸一的,所以在情在理,也是小部分的內容,跟從大部分內容的格式。即是小說的每個段落之間,都是會以一空行來作間隔。若是我的作品,若是由我去作決定,我不會採用這種新派格式的,但我也知道,這是現今的主流。

我們自小看的小說,內容都是單行排列的;在每段一開始時,先空兩格才開始正文,所以一眼看去,哪裡是新的一段,已經十分清楚,段與段之間不會有特別的分隔。

古龍是先鋒,筆下小說中不同戲軌有時會作跳接,於是不同戲軌的接駁處,會加上「X  X  X」之類分隔線以表明;新版的古龍小說,有些不再出現這種符號,代之以一空行。但那空行是出現在不同戲軌之間,在同一戲軌內,段落之間都是不會另加空行的。

現在很多書本以電腦排版,可以設定成在同一段落是單行排列,而段落之間有半行的空白間距,這還可以接受;全部段落之間都有足一行空白的間隔,則是太過了。最主要是因為現今的小說,分段多,段落短,若再加上段落和段落之間相隔太疏,整個版面的文字看來便零零碎碎的,很是礙眼。

像現在寫網誌的這系統,便是限制了段與段之間一是沒有分開,一是要以空行分開,唯有採用以行分段。不過也因為這樣,很多時都是因見段落太短的話,版面便不好看,而把每段的內容寫長些的,讓網誌看來穩重些的。個人感受,沒有辦法。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高深中醫學

腿部有患,看中醫師,正服中藥;已有一段時間了,有所改善,所以將會繼續,稍後再檢討進度。

服的是新派的沖劑,或又叫藥粉,是以現代科技把傳統藥材的精華製成可以以水溶解的粉狀,一堆藥材也就是一堆不同份量、不同顏色的粉末,以熱水化開,即成藥劑。

新派醫師卻又信奉舊時手法,其一,建議最好每次可以用一兩分鐘時間把藥粉煲成藥劑,真不能安排得到時,也要求把藥粉沖進熱水後,可以焗十數分鐘以上才服用。問箇中道理,醫師答曰:「只把藥粉用熱水沖開,A 是 A,B 是 B;用煲的方法,A 和 B 之間會產生作用出現新的物質,藥效並不相同。」

其二,近期又再有新指示,建議其中的一次藥在 5:00 a.m. 服用,即使在前一晚睡前把藥煲好後密封住,到時再喝室溫的亦無妨,服後再繼續睡。又請教原理,這次醫師答得乾脆:「因為這條藥方傳下來時,就是叫人在這個時辰服用的。」我也不多爭論,照辦可也,但這一來,便要借助鬧鐘之助了。

不得不感慨,中醫學實在高深莫測啊!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助攻

試過有一段短時間,把「龍之天地」的網誌之連結,貼到自己 Facebook 的戶口上,分享出去。每逢有做這個動作的劣文,瀏覽量都會明顯增加的,可見大家每日收到的資訊太多,沒有特別推動的話,會主動閱讀的內容可能甚少。

有時幾篇網誌寫的是相同的內容,於是便把多過一篇內容的連結貼到同一個 FB 帖子上。很可能是因為 FB 系統會顯現第一條連結的相片,所以每有如此安排時,都會看到第一條連結的內容,增加的瀏覽量是較多的,也旁證了大家現在更需要「被動閱讀」的主動安排。

我久沒把 Blogspot 內容貼到 FB 上了。現在,間或見到某日瀏覽量飆升了,我便知道定有網誌是被轉貼了到其它網上系統處,由別人「助攻」,替我吸引了更多人來到「龍之天地」這裡,不過往往,我都不知道被轉貼了的,到底是哪篇文章。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左右混亂

在一本漫畫書中,有段專訪,內容跨頁,左右兩版內容分成多個 Colume,又有上下兩 Row;內容閱讀順序是從最右的 Colume 去到最左的 Colume,每個 Colume 是先看上 Row 再看下。

若被分成的方塊中的內容,全是直排的話,這排序絕對沒錯,但偏偏這篇訪問的內容,全是由左至右橫排的啊!

每一方塊的內容由左讀向右,由上讀到下,之後卻又要跳到上方的左邊去,又再左向右讀,視線不斷呈 Z 字形移動,真是太混亂太辛苦了,最後只有放棄。浪費了一篇專訪。

這裡犯的,是書本排版上十分低階的錯誤吧?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半契物業

和一位業主聊到「半契物業」的按揭事宜。在這裡統一用「半契物業」這個簡化了的叫法,以便行文,實際上,非由單一業主全部擁有的業權,不一定便是齊齊整整的半份,也許是「三分之一」、「五分之三」、「十七分之十二」之類,存在無限的可能。

見識過一些新界圍村的土地查冊,上兩代把財產留給子女時,大概是力求公平,有多少名子女便均分多少份,例如有三個子女,便每人持有業權的「三分之一」;到那些子女要把財產再傳承下去時,可能又是採取如此「公平」的方法,假設每人有兩名子女的,第三代便每人繼承到「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之後該物業的行政管理因為涉及許多業主,繁瑣得很,究其原因可能就只是如此簡單。

「半契物業」成為「銀主盤」後,提供按揭服務的公司理論上便擁有了該物業的一半權益。是哪一半呢?有些戲劇中遇上這種情況,會出現男女主角在屋子中間拉條繩索作界線,一人住在一邊的局面。這也不是不可能的──假如全部業權持有人可以達成共識的話;否則,理論上物業的每一平方吋地方,都是由大家攤分的,人人可用。所以若物業本身已租出,大家按比例攤分收到的金錢利益,反而容易處理,若真要大家再坐在一起商議物業哪些部分如何歸屬,便未必那麼容易有定論了,結果可能長時間空置。

銀行萬一遇上「銀主盤」,通常都是希望盡快把物業脫手,以收回應收賬項為先;其它類型的借貸機構,則可能一開始便渴望可以把物業到手。「半契物業」其餘的業權人很多時都索性把權益都賣給「銀主」,除了怕麻煩,也因為有些財務公司在借貸文件中,寫明了自己身為借貸方,若業主要放售物業,他們可以有「優先購買權」,又或者指明業主在出售物業過程中的某些程序,要先得到他們的書面同意才可進行,那便會大大影響到其他投資者洽購有關物業的興趣和難度,提高把物業成功到手的機會了。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疫苗曙光?

老友在 Facebook 上張貼訊息,指香港某大學成功開發出新冠肺炎的疫苗。那是幾天前的事了,當時我見有人留言查問消息的來源,後來我忙著,未有留意到有關回應,也未見在其它地方披露疫苗的報導,所以至今都不敢肯定訊息是真是假。

現在環球疫情嚴重,若是依靠市民人人自律,頂多也只是減低了疫情進一步的擴散,真要根治問題,還是要有針對性的疫苗才是,那麼治好病人的機會大增,社會上存在有抗體的人士也大增,疫情才停止有望。

我們知道一種藥物───尤其是給人類使用的,即使在實驗室中初步研發成功,之後再進行測試,到可以大規模生產推出市場之前,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更何況現在成功產生疫苗一事,也還未能肯定,看來,起碼今年之內,香港最多應也只能維持現狀了。大家盡己所能,自求多福吧。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顛峰與喜愛

香港漫畫行業陷於低潮,網上處處都見有人分享昔日作品片段,並作緬懷。

回顧幾本港漫名作,在銷量顛峰時期,或現在很多朋友都叫好的時期,都未必是我最喜歡那作品的階段,又或者,現在人人叫好的地方,我可能反而覺得是缺點。

例如「龍虎門」中由邱福龍繪畫的封面,人人回味。我也會讚好,但只能從構圖設計及著色技巧方面來看,因為在邱福龍筆下,主角面相跟黃玉郎的原著味道相差甚遠,所我所喜。

「李小龍」一書,很多人讚好的「黑手黨教父」篇章,故事結構最好,也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回憶,但我記得那個階段,作者把主角戲份減到甚低,而且又有走「無招勝有招」方向的念頭,我最喜愛欣賞的熟悉功夫拳腳對拆場面甚少,現在回看,一定及不上更早時期的「太陽教主」、「金童心法」時候,故事雖粗淺,但內容耐看。

很多人都期望一些創意產業可重回高峰,但即使行業本身是可反彈,作品本身不是自己享受的話,也是徒然。從這方面來看,因為人人口味不同,市場是已經反彈了與否,大概也會是人言人殊了。

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

舊文出處

很多文藝作品都是先在報章或雜誌刊登,然後才結集成單行本的;過去的書本尤多如此。

舊時文章,有些時限性很強的,過了某段時間,讀來便覺索然無味,若是高手寫文章,就算是因為某些生活上的具體見聞觸發所寫,也會寫得宏觀及抽離一下,減少個人因素,那麼即使是舊文,也可在日後重讀而仍覺有趣。

寫文章之時,難免有些有時間性的文字,例如「昨天 XX 日報的頭條」、「今屆 XX 活動」、「今年三月結婚」之類,若把文章結集時,一律只包括內容,而不在這種地方加上備註的話,有時會造成讀者不便。舉例一篇文章,寫到「上期 XX 周刊」的報導如何有趣,讀者想找回來閱讀,可是那「上期」指的是哪一期呢?作者如預計了將來成書時的方便,可以一開始便採用「第 XXX 期 XX 周刊」或「XXX 年 X 月 X 日出版的 XX 周刊」等格式,如果作者昔日沒寫明,日後收錄成書的編輯,應適當地加上備註,否則有需要的讀者便欲找無從了。

我們作為讀者時,這種寫明了每篇舊文是出自何日何處的資料,十分便利,但作為製作人時,便知道多了這一重功夫,困難增加了許多許多。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有錯難改

協助過製作的多本書籍,有不少都是當年在「香港書展」期間推出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在每年的那一兩個月,推出的書本佔了全年總數的很大比例;活動時間有所規定,加上印刷廠繁忙,很多時書本的校對和印製,都很趕急。急,便容易出錯。

令人失落的是,幾本參與過的書都有所甩漏,而最慘的是,有時發現有錯後並不是完全不能修改的,但出版社作出取捨,最後選擇了準時出街,令出品有了缺憾。

有一次收輯的舊專欄中,有兩版次序對調了。本來那些專欄是每篇內容獨立的,但因那幾篇有少許連貫性,一調亂了,便影響了閱讀。

有一本書,其中一版錯誤重複了,其中一次是正確的,另一次卻把本來的內容替走了。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那重複的一版和被替走的一版,都是內容獨立的,讀者未必會輕易察覺,但總是大錯。那本書再版未有期,未能有機會更正;我提議過出版社把那漏走的內容貼到網上去,讓讀者自行加回書中,可惜沒有成事。

最大問題是在「倪學」一書中,我幫手的部分,把倪匡先生當年流亡路線中的「遼寧省鞍山」錯寫成安徽省的安山。因那環節是用仿自傳形式撰寫,加上那是集合多位專家探究「倪┴匡作品文化學問」的第一本書籍,容易被人視為正確資訊,而加以再用及引用,流毒下去。若大家有機會在網上見有在此犯錯的內容,能幫忙向作者指正,便不勝感激了。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散件文藝工

正職之餘,因為之前所結交的網絡,間中會有一些與文藝相關的散件工作───確切而簡單地講,主要就是書本的校對。

現在的校對崗位,有時也可在版權頁上出名的;很多時都見有採用「編輯」的字眼。我覺得主要只是作校對工作的話,其實擔不起「編輯」二字。作為一本書的策劃、編輯,會肩負更多方針性的指導,以及落實執行的大抉擇,對於一本書的成敗,有著更直接更重大的責任。

作為校對,當然也有自身的責任,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在有限資源之下做到最好,很需要自律。完工後,收費用,一乾二淨,書的成敗與否,很少人會歸咎於校對一職的,所以之後的事,也與校對無涉了。───理論上如此。

實際疑問是:何時收到錢?不同出版社的做法也各異。有些是完成了最主要的校對工作,便會付款;有些是要在書製作推出時,完作了最後定稿的校對後,才付款;有些書本推出了,都還不會主動結數的。時間的差距,實在很大。

最大的分別是,本來要出的書,校對工作做了,但因為任何原因,導致書本推出無期,那麼那筆校對費是否也應先付呢?我們當事人,當然認為應該即付啦,只不過付款者未必是那麼想吧。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用飯之地

抗疫措施之下,城中食肆全日不准提供「堂食」,但完全不必外出進餐的市民仍然不多,加上適逢下雨天,叫人狼狽不堪,教全港市民大為感慨。

我自己匆匆進餐的情況也多。拿著會飯盒在街頭上站著食用,並不是很罕見,而且,對我而言,還不是什麼值得可憐的事;身上穿著西裝,肩上還掛著公事包,手上持著飯盒,一面走路,一面進食,這樣的經驗我也有過不少。旁人看著可能覺得十分淒涼,我身在其中,其實又不覺得有什麼難受。

當然,因應食用的情況及環境,食物方面當然應該選擇那些進食時比較方便的了,根本連把飯盒放下的地方都沒有,還挑選那些汁液淋漓的,是跟自己開玩笑。

有些粉麵飯,可以只簡單地以一枝羮匙或一枝叉子,便可處置掉的,可以令人生活得簡單一點。那些人稱「頹飯」的,通常便有這方面的優點。

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數日子

七月快完了;日常生活中不時需要計算日子數目的,或是在文件上預先寫下日期,這些都需要搞清楚每個月到底有多少天。

從一月到七月,都是易記的,除了二月日子較少,單數的月份便是 31 天,雙數的月份則是 30 天。從八月開始,便不能再沿用如此模式了。

首先,七月和八月,連續兩個月都是 31 天的,之後,「單數月 31 天,雙數月 30 天」的規律便會相反。這個變化,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總之對我而言,過了七月之後的月份到底有多少天,我便要從「七月大,八月大」一直數到需要的月份為止,才能確定自己需要的答案。真遜。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外出進食

疫情之下,香港新措施進一步限制了食肆提供「堂食」的服務。對我的影響一定有的,實際情況會如此,未能預料。

我知道有不少企業和機構,已經容許或規定員工在家工作,至於我就職的寫字樓,還未有這方面的指引,所以一直至今,大致上,都是如常工作。明天的三餐中,最主要顧慮的是午餐,屆時會如何應付呢?理論上,購買食品後在寫字樓中進食,是可以的,當然,具體安排上公司有一些指引和規範。

但適逢午飯時段要外出工作時,買來的東西又可在何處進食呢?還是借此機會,未來一個星期內每天減吃一餐?也許,一個星期後才作個檢討吧。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曹志豪的舊訪問

之前都不知道有個如此的電視節目,更不知道訪問過知名的香港漫畫人曹志豪

是因為利用小匣子看了一個舊節目之後,系統在畫面底部顯示了一些可能相關的其它節目,我這才知道有「藝文誌」的存在;然後宏觀看了看清單,留意一直都訪問過哪些範疇的藝術家時,赫然見到有集題目叫「香港漫畫」的,才懂得去找來看。那已是 2020 年 3 月 15 日首播了的一集!

短短廿多分鐘的訪問,並不能十分深入地討論得到什麼,而這集節目的內容,對於我們一班資深讀者來說,也是老生常談到不得了的資訊,不過以這節目的定位而言,可能正好需要比較大路的講解,可以讓本來對有關範疇了解不多的外行人,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蒙。

所以,被訪者是資歷也很深的曹志豪,而不是如黃玉郎等本來已有著更高「江湖地位」的行內人,可能更好,能讓觀眾更集中注意漫畫製作的本身,而非太多在行業發展上。

當然,主持人若果能讓人感覺對有關話題有較多認識者,互動反應會更佳的。

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觸屏

「觸屏」者,「觸碰屏幕」或「觸摸屏幕」的簡稱,英語原文,就是「Touch Screen」也。

現在的智能手提電話及平板電腦,幾乎全是「觸屏」的,桌面電腦及傳統手提電腦,卻不一定包含這個功能。今時今日,對很多人來說,使用流動裝置的時間,很多時會比起用其它傳統電腦的時間長,在我而言,也是如此。結果如何?

結果昨晚在使用家中手提電腦時,見到頂頭有個系統數字顯示我有一個未讀來訊,我自然地、習慣地,伸出手指到那位置一按,想點開那段訊息來閱讀!

真是有點兒神經病了。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複刻

書本重印,在日文寫成「複刻」,現在已是成功入侵了中文領域的一個外國詞彙,大家都已經十分自然地使用。

把「復刻」的定義視作「將已經停產或停止發行的產品或出版品進行一系列的修改後重新生產或發行」的話,看來完整,但實際執行時,昔日的產品也有過不同版次的,內容很有可能並不一樣,那麼復刻哪個版本,便是一個抉擇了。

那多時,都是兩大方向:最早期的,或是最後的。把書本最初時出現的面貌重現,所謂「原汁原味」、「元祖味道」是勾起支持者懷舊心態而購買捧場的重要元素;但,最初出現的版本可能存在不少錯漏,之後陸續在接著的版本中加以更正,所以愈後的版本愈少錯漏、愈完美,則是另一個複刻時採用的原因。

最後的、「最完美」的版本未必是市場最喜歡的,自然也不會是人們選擇複刻時愛採用者。以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例,他本人在生前不斷努力把它們改善、重寫,可惜,作者的最愛未必是讀者的最愛,假設有出版公司選擇複刻時,自然也就未必選擇最後版本了。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適應疫症

世界各地多受到疫情影響。在疫苗出現之前,有些國家的患病人數可能還會持續高企增長,又是可怕又是無奈。

不過,影響人類生活最大的不是什麼困難,而是「不確定」;當確定了會有巨大問題存在時,衡量過風險及利益之後,總會有人繼續進行需要的社會活動。香港的疫情和不少其它的地區一樣,出現新一波的爆發,但市民已經逐漸摸索到新的生活之道。

早些時候,網上售出了的一本書,要經速遞寄到馬來西亞,被告知郵件要在香港等待多少多少天才會上飛機,到了大馬之後又要如何如何處理,所以有機會收件人要超過一個月才接收到郵件,而且可能還不是派遞上門的,只是把物品存放某處由收件人領取。

近日,在工作上有份文件要送給身在海外的業主簽署,經律師樓處理;我已作好心理準備,預備又有以月計的時間要等待,誰不知,原來三兩個工作天郵件已經送到了,速度和在疫情之前相差並不太大。

又,見到大家在晚上回家煮飯或在食肆門外等購外賣的情況,相當有秩序。所以我便知道,大家都正在適應這個疫情。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救市的人

黃玉郎先生最新推出的漫畫,一個附送贈品的宣傳手法,引來市場不小的反應;現在不幸觸礁了,計劃被擱下,又惹來好一些冷嘲熱諷。

環觀全球,許多國家的許多行業,都陷入低潮;很多人一直都在尋找可以救市的點子。以黃生這次的事件為例,有時點子不必要十分嶄新,甚至不必要很多人完全支持,也可以有效果。當然點子能否落實,執行力很重要;而且想得出的人未必會真正動手,更別談執行得好壞以及是否成功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黃生現時並非順風順水,更有財務問題纏身;可能他如倪匡先生所講,能以維行的技能只有一樣,所以在困境之中,背水一戰時更會推出新漫畫賭一局。回顧過往,能夠救市的很多時都是這種人,而非在旁邊只說不做者。

不過所謂「救市」,也要有市場可救,若根本已經沒有對漫畫書感興趣的讀者,要救也無從了。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酸味

朋友經 Whatsapp 傳來一行說話,沒頭沒尾的,幸好之前在 Facebook 收到系統通知,看過他的一些帖子,知道他在網上發放的視頻,得到很大的迴響,才明白那行文字所指是什麼。

照道理那些視頻已有可觀瀏覽量,要宣傳的話,應加強其它瀏覽量較低的,力求催谷,現在朋友不用「雪中送炭」策略,而作「錦上添花」,可知對於這次城中反應,甚覺得意。

朋友這兩年寫的 Facebook 帖子少有文章,都是以感想為主,而且個人覺得,酸味日重;筆下常見提及對於讀者、市場冷熱應如何冷靜視之,我則認為若是真無牽掛,做了便可,不必再寫出來。這種酸文一再出現,我便知其實是以退為進,自我貶抑一下,自然會有相識者客氣捧兩句場,可解心中鬱悶;現在的視頻事件,引不住在 Whatsapp 上宣揚一下的這一動作,便有點兒證實了我的想法。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乘巴士

工作上常要跨區走動。鐵路網絡很多時都覆蓋到,班次及行車時間也較穩定,但有得選擇的話,通常,我都會乘巴士,無它,因為有很大機會有椅子可坐。

在車程上,可以閱讀一些什麼,又或小睡一會兒,若是沒有座位,無論如何都是辛苦。而且在鐵路站上上落落,再加上其中的走動,以及往來目的地及鐵路站中的路途,已經花了不少時間。

現在有了手機程式,可以預知巴士經過中途站的時間,方便了許多,但遇上班次較疏的路線,時間配合便要很好,免得遲到;但又不想早到太多,因為現今社會,可以閒坐一下的椅,已經很難找了。

2020年7月20日 星期一

家品儲備

防疫措施下,晚上不會外出用膳,家中要添備的日常用品及食材,都要加碼。

香港地方細小,購物容易,大家少有如歐美或中國內地的市民般,每周購物一次,而每次買備一大堆的習慣;而且家居及雪櫃的空間通常也不太大,東西買多了也沒有地方放。

見到一些慣用的物品,有時會出現短缺,可能要多逛幾家超級市場或店舖,才可找到;有些商品,好像一時之間,全城都缺貨,就連網上商品也沒見有提供,短缺程度令人懷疑是不是有關商家已經不再生產那些東西了。

明顯地近日到超級市場去購物的人多了,有幾次拿了些少東西,想付款時,見到長長的人龍,覺得只為了那麼少的東西而排那麼長的時間,並不值得,又轉身把商品放回貨架原位去。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機關算盡太聰明

「無線電視」的劇集「十八年後的終極告白」也是利用小匣子收看的,所以劇集播完已一段時間,我才看完,滯後了不少。

這劇的製作人大膽,共 20 集的內容,頭 15 集集中「追兇」的主線,最後 5 集方向突然扭轉,前後兩節的分界線相當清晰;這種做法,讓觀眾可以更容易地在看完 15 集後便決定「停看」,有點兒冒險。

這套劇集愈看得多,愈令我想起「紅樓夢」中的那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到了劇終,留下來談話的兩個人,持有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更加令我感到,這句話可能正是該劇集要傳達的精神。

譚俊彥何遠東飾演的角色,前者每遇上問題,便可想出「解決方法」,不過到了後來,便發現那些方法只能治得一時,掩埋著的真相卻更惡化了,到頭來,可能發現若當時沒有作過那些行動,可能更好,後悔不已;後者比較隨遇而安,沒有什麼「人定勝天」之類的想法,在被動的客觀環境下,只求盡力做好自己本份,結果反而不俗。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網上書展?

「香港書展」延期舉行,參展商或沒計劃參展但也打算乘勢推出新書者,不少都有自己的「網上書展」。

一家出版社的出品,只把封面圖和訂價等列出,又沒能讓人瀏覽或試讀內容的,只是一個網上購物站而已,何來與「展覽」二字掛勾?不過是借「書展延期」一個熱門話題來吸引市場人士眼球,抽抽水宣傳吧。

公開賣場開不成,把商品自行推銷,並沒有錯,不過明明不是什麼「書展」,也要以「網上書展」的名義推動,則有點兒「假大空」的味道。這種手法,本來已不可取,出現在文化產業的市場,我個人而言,更覺抗拒。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新賣場?

一位朋友,多年沒見,本擬相約到酒吧聚聚,卻逢疫情措施,約會只好暫時「有拖冇欠」。

朋友問 Yahoo 的拍賣場結束後,還有何別處可去,我坦白告之,恐怕沒有什麼好的替代了。又分享:我會考慮把想要透過網上發售的物品資訊放到 Blog 上去,然後利用 Facebook 來宣傳那個 Blog。

網上拍賣場有很多功能,本來若想自行架構包含類似功能的網頁,建造及維持都很花金錢及精神,而利用 Blog 或 Facebook 等平台,都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但以最後階段的 Yahoo 拍賣為例,系統中「競價」的功能廢止了,於是賣家只能把他們最高的意向價格貼出,再讓有興趣的準買家來議價,再不會有先設一個最起碼的保留價,然後看會否有多人競逐搶出天價的驚喜了;反正都是明碼實價的羅列出物品資料及價格,那透過 Blog 或 Facebook,又跟透過網上拍賣場有何分別呢?

至今,我只能抽空作出過少許很基本的嘗試,大致來說,我認為構思中的方向是可行的,但整個過程要完成面世,真的遙遙無期了。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所賣何物?

利用電視匣子收看節目,中間夾雜了一些廣告。近期有些廣告,時間不短,但就算看到底也是不知道在介紹什麼的。

電視台的系統設定了,在廣告播放之中,按「OK」掣可得到更多關於廣告的訊息,試過一次,按掣後出現了一個 QR 碼;我再用手機掃描了那 QR 碼,透過一個網址,到了一個 YouTube 專頁上,專頁中只有三段短片,其中之一,就是那段廣告,而另外兩段,好像也是類似內容的視頻;也許那些用別國文字所寫的標題中,告訴了大家那是關於什麼的,可惜我卻不能明白。

終於直至此刻,我還是不知道那廣告所賣的,究竟是何物,及為何在本地電視台賣廣告。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撥動一池死水

因為種種問題,黃玉郎先生向舊公司購入版權,重新起步創作的「新著龍虎門」要脫手了,自行再推出新的漫畫書;另一方面,版權持有方找人來接棒了「新著龍虎門」的製作,繼續出版。有意無意間,黃生撥動了本來許多人公認的一池死水,令市場重新出現了生機,一些讀者從不再購買香港連環圖,變成每周有一兩本書會掏腰包。

黃生的新書,勇態不如接續的「新著龍虎門」,市場人士對於他的創作力有不少批評和諷刺。批評者有不少還是業界中人,甚至有本身就是創作者或出版人的,我覺得,黃生都已 70 歲已,其他後輩跟他去比魄力、體力、創作力,就自真的有能力大勝黃生,也應該不好意思發聲了,所謂「勝之不武」者也;而且批評者本身是否有能力可推出更勝一籌的書也是一回事,有能力者會否在如此逆市中還作出實際行動,推出新書,又是另一回事。

回顧不少市場中的跳躍式突破,都是有人推出了新的營運模式,之後大部分業主就是在別人已證實成功的新框架中,推出新的內容,便沾沾自喜了;任何新框架,在成功之後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會被視作理所當然,認為就算沒有了某某人物的出現,「該出現」的事物總歸還是「會出現」,相當無知。

對於香港的漫畫書,我開始閱讀之時已經踏進了系統化的一步,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我也認為很多個環節都是「理應如此」的,直至有機會協推推出「港漫回憶錄」一書,了解到在我出生前十多廿年間的市況變化,才深深明白原來一切皆非必然,對於努力求變過的前輩,很是佩服。

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三身夢

睡眠質素一向不錯,但一直多夢。近期夢仍多,夢的本質卻似有了些轉變。

從前睡覺,常遇有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那個時候,夢仍進行著,但感官上已很察覺到周圍的動靜;而且周圍的情況如聲音等,也很容易摻合了成為夢中內容的元素。近日發夢,卻很
 Sharp Cut,一秒前是夢中,一秒後是清醒狀態,沒什麼糾纏。

又,從前「看著」夢中的一切,很多時自己本身也是一個角色,夢中的內容也就是本身的第一身視角經歷;近日的夢,好像是完全以第三者的角度觀看發生而已,自己完全沒有參與互動,只像是看電影、看電視一樣。

古今中外談到「解夢」,通常是指如何根據夢中的「見聞」,去推測原因及對未來人生的啟示,對於發夢的模式和本質,卻好像少有聽過,不知上述轉變,有否什麼玄機?

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

書展延期

因應城中疫情加劇,「香港書展」終於宣布延期至起碼 9 月。最終今年這活動是否能舉辦得到,當然還得視乎屆時情況。

在活動決定延期前,有的參展商仍假設一切如常地去進行準備,有的參展商就算不退出,至少也已把作者的現場活動取消了。

有人認為主辦單位的延期決定太遲,我覺得這可能是個問題,卻是個不能解決的問題。無論日子定在何時,「太遲」這風險都是會存在的;現在情況是在活動之前一星期左右陸續增加了確診人數,但若是一直零數字,直至活動出街前的兩天才爆發至每天數十宗,那又如何?大概也只有臨時決定延期或取消兩途吧。

有參展商呼籲退款或甚至賠償。政府及市民對文化事業應有所支持,不過參加展銷會始終是個商業活動,參展商要把投資風險完全轉嫁到他人身上,則未免太賴皮。近月在工作上,替一些商戶向業主協議給與租金寬減,每次我都先向租客言明立場:「合約是雙方同意下簽署的,業主若給寬減是人情,若不肯給也是道理。」我認為,道理是一樣的。

2020年7月12日 星期日

流動散毒者

香港疫情反彈,不知源頭的確診者數目增加。一直有系統報導確診者最近的住處及活動地方的大概範圍,以讓其他市民有所防備;確診者人數增加,系統上標示的顏色圓點也同步增加許多。

香港地方細小,人口多,日常工作之時要跨越地區,是常有之事,加上消閒活動時也常到不同區份與朋友聚會,所以只要確診者多一人,大家需要注意的地點已經可以增多十處八處。香港只有接近 20 個分區,若是見有過確診者的地區都畏懼前往,很快已經要安排移民了。就算是某一屋苑、某一街區有患者,也未必可以人人避開,防不勝防之下,最後最基本的,也就是做好自己的防備,不論病毒從哪處來,也在進入人體的時候作截流,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現在若聽到某一特定屋苑有人確診,有些同邨居民便搬到它處。處處梅花處處香,你搬到另一處,又怎防得到那處某一天亦成「患區」?而且很多人只會害怕自己被人感染,卻似沒想過自己也有感染人的機會;搬到親友家中居住,卻原來自己是隱性帶毒者,最後直接感染到親友,又情何以堪?

假想過:若要我列出過去十多天到過的區份,也不算少;停留過進餐的食肆,也超過 10 間。萬一我被確診了,提供了活動範圍清單,可能通報系統上增加的顏色圓點,也不少哩。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書展祝願

疫情嚴峻了,全港學生提早放暑假。「香港書展」會如期舉行,萬一某攤位發現有確診個案,會有既定程序處理,有機會影響到涉事參展商要停業。但始終是多人聚會,基本上所有在場人士都是可自由各處走動的,如何界定可能受到影響的範圍呢?所以我認為,大家應有最壞情況下「書展腰斬」的可能性。

多年沒去「香港書展」現場了,今年也未有計劃前往,不過朋友圈中個人或公司有好些作品要推出,甚至有活動會在場舉行,加上有少量書刊我十分間接地都有提供過微薄協助,當然不想各位有心單位浪費心機。

祝願今年「香港書展」順利完成,各參展商可得到滿意的成績。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略談借書

老友來電,適正忙,沒接到電話,只應文字訊息。問及的一本他的作品,告知在倉中要翻找,便不需要了;而我有篇寫關於倪匡的文章,正好可在網上找到,便提供了位址。三扒兩撥,便將事情處理掉。

免得過───其實也沒有什麼免不了的───家中的藏書都不想外借;之前朋友有個網台節目,談舊時的成人刊物,我借出了幾本書,當中包括一本「老爺車」的創刊號,之後都沒法取回了,打後更是以此為戒。與其說幸好那期書中沒有我要收藏的小說連載,不如說其實心中早存有這萬一失書的可能性,想過了最差的情況,才肯把書借出。

有些展覽問我借倪老舊作品,幸好我的珍品極少,我有的東西別人也有,而且比我更願意借出,所以我便盡量轉介他人承辦有關事情。借書本不是大事,但當年幾經辛苦整理好的書,拔出來展覽後,便再沒有回歸過系統,全部七零八落的四散,也不知何時可以重新安放,現在再叫我再做一次,再也不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