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口味

元朗新開了家台式飲品外賣店。我暫時都沒幫趁過,只是看過 Facebook 群組上的一些食評。

有關食評,十分參差,初看的幾乎全是一面倒劣評,後來又見到一些人說雖不特別好,但也不算太差;有人見到評語參差,也分不出哪些是利益集團的「打手」所寫,決定親身嘗試,而結果,結論也是參差。


事實就是如此,本來世人飲食,口味就是各有異同的,怎能求一致喜好?就連食品選擇多或少、地方環境是否夠乾淨、店員服務是否周到,這些相對地應較有客觀標準的因素,不同顧客也有不同感覺,何況口味?

例如魚蛋和牛丸,顧客中也是可以分成兩大派支持者的,有的著重魚蛋是否夠魚味、牛丸是否夠牛味,有的卻偏好爽口的選擇,至今,也沒有說哪一派是主流。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早餐價

不止一次聽過施仁毅兄討論香港漫畫的定價時,以早餐價錢作比較。似乎這是個「心理關口」,「這價錢連一份早餐都買不到」這想法,可以防止消費者感覺有關商品售價高昂。


近日看新聞報導,有職工表示最低工資連一個早餐的價錢也及不止,狀甚悲情。但又要想到,若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上調了,製作早餐的食肆職工的薪金也會增加,那麼食肆老闆則定會把上升了的營運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於是早餐的價格有可能亦會上調,而加了人工的職工,仍然在談最低工資不足以購買一份早餐;如此這般,循環下去。

基於類似的假設情況,我個人是很相信最低工資只會不斷地添加上去,除非出現如戰爭等的極重大事情,所有物品價格一下子同步下挫吧。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文社

有位文壇前輩,因知他當年所屬的文社是香港最知名的其中之一,便曾問過香港當時主要的文社有哪些。近日斷斷續續地總算是看完了「香港文社史集 ( 初編 1961-1980 ) 」一書,才知當日問題的無知。

這本書頁數不少,是考究昔日香港文社的重要史料。編者吳宣人,使用「採集組合」的方法成書,有些文章,是特地邀請當事人撰寫回憶文章的,有些是引用、節錄舊時刊物上的文字,也有些是轉載早前已經面世的文章中,與書本主題相關的部分。


1960 年代香港湧現一股成立文社的潮流,單看這書中所述,已有種「恒河沙數」的感覺。那些文社,有的規模甚大,有的可以極端地只是「一人文社」,它們的出現可能只是因為投稿時在作者名字處附有文社名稱,看來帥氣一點;有些文社存在經年,或者雖已沒再活動但其實從沒宣布解散,有些則只有極短的壽命。

文社多過一人的,基本上是志同道合者想共同做些事情,他們有些只是互相砥礪多加寫作,但更多的會集合作品,結集推出;結集的刊物,又多經由先「油印」後「鉛印」的進步過程。遙想當年在大學參加學會,也有刊物推出,內容中有以手寫有以打字機鍵成,剪剪貼貼後影印成散張,再自行釘裝成冊的,那種粗糙的成品,自有一種原始的魅力,但自然,每人都是求進步的,刊物印得愈精美,便愈叫人歡喜。

看書中文章知道,那時文社的刊物,除有放到書屋及報攤上寄賣外,多是供人函索的非賣品,索閱者寄上郵票及回郵地址,文社便會寄出刊物。

呵,對啊,當年有些郵寄東西的朋友想收回一些成本的,會叫人寄上郵票若干面值,那郵票,變相便等於貨幣了,收到的人之後寄東西時可使用,省回郵費,間接便像收了錢一樣。這種行為,也渾忘久了。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求情信

近日看新聞報導講述的幾封求情信,令人摸不著頭腦。

有一封信據說還是由被告的代表律師所寫的,指是「他那一代人」犯了錯了,這事已經難明。若有其他人有罪,指出來便只會令其他人被罰,如何令被告開脫呢?而且不同的罪行判刑與否也應是並不相干的。

信中指被告是一名不會推卸責任的人,那判他刑罰,便更正是求仁得仁了,這算是求情還是幫倒忙?


又有一封據說是出自被告父親的信,信中講述如何辛苦把被告養育成材。被告是否「人材」已要斟酌,若說父母養大被告辛苦便可作為求情理由,那天下還有不可求情之罪犯?除非是孤兒!

看過有段笑話,一面律師以「我的當事人有超過若干年的駕駛經驗」作申辯,另一面律師立即反應:「若這也可成為理由,庭上應知道我的當事人也有數十年的步行經驗。」

有時某些律師的言行,可令人發噱。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標準答案


朋友說電視台的新飲食節目「輝哥為食遊」內容好看,但主持人吳錫輝說話的慢節奏有點難耐。

不得不同意。而相類似的經驗,看蔡瀾的電視節目,和聽劉天賜的電台節目時,也遇上過,有時知道他們只餘下三幾個字要說,但候著說話在他們嘴裡打轉,硬是吐不出來,不單我們觀看、收聽者覺得心急,有時感覺到他們的合作主持也同樣心急。

對於「輝哥為食遊」這節目,我更怕看到的場面,是輝哥詢問另一主持人糖妹對某種食物的意見,但其實他心中已有一個「標準答案」,所謂問意見,其實就是要對方猜自己心中所想。個人意見本是可以人人不同而主觀的,要猜中別人早已定下的「標準答案」卻是另一回事了。

我個人認識的朋友中,也有與輝哥有相同習慣者,有時相處,好像在突擊測驗的陰影之下,叫人緊張莫名。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牛耕田,馬食榖」


同事傳來分享,說有段文字,聽了多年,現在才有機會讀到全文,便傳送出來且讓各位大開眼界。

我同樣也沒聽過第三句打後的,也不知道到底這是不是正式的所謂「全文」,但見文章亦有意思,也轉發分享如下:
牛耕田,馬食穀,老竇賺錢仔享福;
象行田,馬行日,過河卒仔不退縮;
兵殺敵,將閃縮,功成身退享俸祿;
男善變,女易哭,貧賤夫妻難和睦;
流水清,死水濁,人望高處無滿足;
冰易化,錢難蓄,巧婦難煲無米粥;
水維生,土長木,光合作用葉變綠;
賭易學,書難讀,賭仔何曾買大屋?
命注定,運難卜,三衰六旺好難捉;
仙灑脫,凡人俗,犯規和尚食狗肉;
陽壽盡,落陰谷,生老病死乃定局。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直接看結局───「那年花開月正圓」


直接看了電視劇集「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大結局。

───不是先看了個開頭,再跳看結局,而是一集都未看過,現在一看便看最後一集。

到醫院探病時,見本來不相識的二人閒聊幾句,便有共同話題,說起一套當晚大結局的劇集;我基於有限的娛樂新聞觸覺,以為那是「無線電視」的「逆緣」,卻原來是外購配音的華語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記得若干時日前有次在家中,黃昏,聽姪兒講到回到他家中時可趕及看到上述劇集,當時有了印象,沒想到忽然原來已經到了第 144 集,結了局。

單看這劇,看到好一些男男女女家族民族之間的矛盾情仇,角色性格亦算立體,可見若是逐少逐少看著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發展起來時,有了投入感、親切感,應也可培養到追看習慣的,但節奏方面,可以加快,張力方面亦可再加強。

至於道具的考究和真實感,便是很多華語劇勝過香港劇集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