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下。落


香港的商業世界,手寫的、口述的訊息,常中英夾雜;中文方面,除了廣東話版本,愈來愈多同時附有普通話版本的通告。

元朗一個初入伙的地標式屋苑,升降機向下層移動時,系統以普通話通知說: 「電梯落。」咦!北方話不是應該說「電梯下」麼?

可見南方語言受北方語言影響的同時,北方語言應也受著南方語言的影響。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黎明將至?


2017 年的「香港書展」前後,香港漫畫界有多本作品推出,而又有不少是多人合著的。

現今市道不佳,出版書本的財務風險甚高,但亦幸好因為市場低迷已有一段頗長的時間,許多人都沒再視出版漫畫為謀利工具了,即使預期了銷路不太高,也肯出手,而且不會為畫而畫,投放心機更多,如此一來,成事的可能反而J較大。再加上合著、合資,投資風險便可以更低。

集體著作,最重要是有人發起、統籌、追稿,而很多時,都是所有這些工作集於一人身上,所以如此的有心人,十分難得。這兩年在香港畫壇,見到的有人心/有心作品漸多,莫非市場果然到達「黑暗過後,黎明將至」的時候了?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食肆在元朗

近日在元朗有不少新食肆開張。有的我知道它們落實設點,而不知原來它們已經開始營業了;有些則是沒看到別人的分享,我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元朗的飲食業情況如何?甚難概說。現在經營之中的食肆,常在叫苦,可能是顧客不足,可能是員工難找,也可能是成本太高,有得做而沒得賺;但一家食肆結束之後清空出來的舖位,又往往短時間內已有另一家食肆接手,「一雞死,一雞鳴」。


「業主大幅加租,租客支持不住而結業」,這種消息,時有所聞。基本上若被業主知道租客生意甚高,便會來分一杯羮────而且分的還可能比起五十五十的比例更高,在這情況下,飲食業又比其它的許多行業吃虧,因為一般來說,透明度極高。店子不同時段有多少客人?店內售賣的東西賣多少錢?這些都是外人可見的,營業額如何便難瞞人。

知道區內有家美容店,地產代理行家以為門庭冷清,便以生意不大為理由,想游說業主把物業放售,其實該店有不少熟客在閣樓接受服務,單只一位女士紋眉一次已經收費可觀了,屬於悶聲大發財的一類。這種優勢,便要那種關起門來納客的食肆,才有機會享受得到了。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書展到了談談書

2017 年的「香港書展」揭幕了。我已久沒進場參與這活動,不過仍有不少朋友會捧場,因為除了作者簽名會之類的活動,還有限定只在會場才能拿到或買到的紀念品。

熟悉的作者今年所出的書不算很多,但不熟悉的朋友的作品也有不少題材吸引的,只是我也應該不會怎麼掏腰包購買了,一來阮囊羞澀,二來家居擺放空間有限。


朋友贈書可替我省回一筆,當然是好,不過很多時候贈書都有簽名甚至上款,閱讀過後,便不好放出到二手市場。有些書我都未必會怎麼重看,不過自己有參與製作的,習慣上會留存一本作記錄,幾年下來,也積了一批,佔了書架的一隅。

現今的書本,文字內容就算不多,體積卻不少;有本名人散文集,算起來總字收應只 4 萬多,不過排版之時,字形大少許、行距加少許、圖案添少許,整體看起來,又不怎麼覺得單薄,但所收錄內容,卻只是從前一本書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而已。

若是精裝本,硬皮封面加上書殼,便更佔位。核心商品體積不大,加上包裝之後體積大了數倍,像很多電器用品那樣;不同的是電器用品的包裝物料可以立即拋丟,精裝書的包裝物卻是棄之可惜,反成負累。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廣東話版

看到有本廣東話版的「小王子」中譯本。不知道出版社/譯者推出這個版本,有什麼市場目標及策略?

我們平時口中稱為「廣東話」的,應叫「廣府話」為宜。廣府話不比普通話,基本上難以做到「我手寫我口」,講話時的用語發音,化成文字記錄時的「書面語」便成了不同的文字。


從小看到大的連環圖漫畫,有些文字是採用純「語體文」的,不過比較普遍的,還是以「書面語」為基礎輔以間中出現的「語體文」為主流;武打書中的高手,若全部說話對白都「好似平時講嘢咁」照寫出來,便難以營造出應有的氣勢了。

又見過有廣東話版本的「聖經」,個人感覺,用來作為工具書,向人誦讀及解釋時是比較方便的,若是自行閱讀,大概所謂識字不多的朋友,也還是寧可看「書面語」寫成的版本。

推出廣東話版本,而最具有野心的,難忘由「自由人」推出的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灌籃高手」中譯本。日本漫畫的授權,通常是「中國大陸」、「台灣」、「香港 + 澳門」三區分別洽談,但香港及澳門雖說是的「語體文」,出版時往往寫的仍是中、台也可大致看得懂的「書面語」;劉定堅想在香港推出全屬香港本土化的版本,有其理想,不過不為讀者和市場所接受。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書店 POP

看過一集日本劇,主角是出版社的銷售人員,成功令到進貨的書店願意在店內撥出地方,專門擺放某本新書,並加以特別裝飾佈置,最後該書銷量甚佳。

這種 POP (Point-of-Purchase) 行銷方式,在香港不算流行,近日見到有一個例子,很覺新鮮。


一本筆記簿,浸沒在一瓶水中,上面的文字有寫道:「防水筆記簿,濕水都用到」。所推廣的商品是旁邊黑色面的「防水筆記簿」,應無疑問,但具體地,這商品如何防水呢?卻不太明白。

這種筆記簿的特色,是「浸過水後仍可在上面書寫」,還是「浸在水中時仍可在上面書寫」?若是前者,又覺其它筆記簿應也可做到,若是後者,則突顯功能者,應是用作書寫的筆,或是筆中的墨水吧?若說是「寫了在上面的文字,即使浸過在水中,仍然清晰可辨,那標榜的,仍然應該是墨水而非紙張啊。

所以難明。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舊告示留痕

舊日香港的路標和告示,有當時特色,除了圖案設計上有份古樸的味道,上面的文字運用,若是中英夾雜的話會如何對譯,若是純中文的話又會如何帶著洋化,都反映了那個時候的民情。因為那時的中文版本,是由已批准的英文版本翻譯而成的,英文才是主導。

有些告示深入民心又常被提起,如在食肆之內,那塊「隨地吐痰乞人憎,罰款二千有可能,傳播肺癆由此起,衛生法例要執行」,數十年來,大家仍可記住全文,亦不時掛在口邊,可見舊時的「口號式廣告」自有其威力。

現在的政府招牌和告示,設計已經新派,文字也再撰寫過,累贅長文的版本已經不多見了;個人所見,主要就,是下面的一種。不知各 Blog 友有否留意到其它的,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