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配音劇

王晶的「冒險王衛斯理」第二個故事「藍血人」比首個故事「支離人」感覺好得多,我想最主要是因為常常在眼前出現而扭曲了的原著角色,數目較少,令人較容易忍耐。

偶然看到有一幕「藍血人」是現場收錄的原聲,而非配音的,雖然對白仍然有些無聊,但起碼那一幕令我感覺是紮實得多,我可以較容易感受到演員投入的演技,於是想:假若這網劇全部不需要採用配音的話,是否會加分不少?


我個人對於電視劇演員的演技,較電影演員的演技更易認同,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看電影時,眼看著演員嘴巴的張合,以及耳聽到的說話對白,帶著一份疏離感;只要不是現場收音,就算是有關演員做回自己的配音,事後的演繹也難以與早前的表情眉目完全匹對。

觀看來自不同地方的演員合拍的故事,一定需要局部配音的劇集時,總是覺得不大自然。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牛油果

牛油果,又名酪梨、鱷梨等。向來少見東方人食用,在西方餐桌上也不是十分常見之物;漸漸地,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它的出現漸多。

跟從介紹,家中多了食用牛油果。進食起來,口味方面,也可習慣,通常會把它伴著另一種水果同吃。但如何選購,現仍是依賴運氣居多。


有時在水果攤購買,有時在超級市場購買,不論何地,我發現他們所賣的,都不是會來自同一產地的同一品牌;憑表皮的青色/紅色程度來判斷生熟,剖開來見到的情況也很參差,這是最大煩惱。

當然憑觸覺可以區分出十分青澀和十分成熟的果子,但類似的觸感下,以為一隻牛油果已夠成熟可吃,但是果核周圍的果肉,根本並不離核,吃來草青,而外圍的一層又爛成糊,刀切處理及進食時,黏手黏腳的,一塌糊塗,令人討厭。

那些食肆長期需要較大量牛油果的,不知是如何揀出優質之選?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西城秀樹心臟衰竭離世

1955.04.13 ~ 2018.05.16

日本男歌手西城秀樹因心臟衰竭,於昨日日本時間晚上 11 時 53 分於横濱市的醫院離世,終年 63 歲。

絕非把他視作偶像,就連他的歌曲、影視作品,能肯定說出的也甚少,但在那些年,他的名字卻絕對經常聽到;那時候的本地劇集,描寫劇中女角為明星而著迷的情節,也常以他作為對象。這種常在耳邊的名字,是那麼熟悉,就算如何不了解他的真人性情如何,聽到她離世的消息,也覺黯然。

西城先生,一路好走。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童年卡通片

有一套童年時看過的卡通片,僅留下依稀印象,所以一直沒能查到它的正式名稱和任何圖像。這事在多年前,於 Yahoo Blog 中,也已經寫過不止一次 (1, 2)

近月遇上有關方面的達人,把問題拋過去,果然一環扣一環,很快地便得出答案了!───「Bucky and Pepito」,兩位主角的中文名好像便是叫畢基白必圖




童年時看過的卡通片,許多人在腦海中有印象,卻難於查找,因當年播放的卡通片集都比較散亂,有時對某造型或情節記得很清楚,卻總是說不出主角的名字;可能記得的名字只是電視台自行翻譯的,據此想找出原著名稱也很困難。又當年的記錄器材絕不普及,可能各人一看到即大叫熟悉的造型,單靠文字描繪便不明所已,也是難以調查的原因之一。

在外國也有人對童年時伴隨自己長大的卡通片有情節結,努力調查資料。在香港,因只兩家大電視台,所以在網上搜尋資料時,在「卡通」以外輔以「無線」、「TVB」、「ATV」等字眼,有助收窄搜索範圍;搜尋外國在這方面的資源,若配合「Saturday Morning」字眼,得出的結果便精準得出,想來外國和香港一樣,都是把卡通片集中在周未時早上播放,讓小朋友觀看。

最後,經過那麼多年,發覺自己的記憶還是有誤的,那白必圖是戴著連眼睛也遮蓋了的墨西哥帽,卻沒大板牙啊!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書之前景


又聽聞二手書店結業的消息,出版界的朋友也常在呼喊生意難做,但同時,書店中看到的新書卻也真不少。

不斷地印製新的書刊,然後賣不出,甚至淪落到二手店去時也不易銷售出去,寫的人叫慘,出版的人叫慘,售賣的人也叫慘,這樣下去,真不是辦法。

我們一代也是對實體書有深厚感情者,不過若實體書的歷史使命應被電子書所替代,我們多不願意,也許亦應接受;只是在整個改變過程中,從前的利益獲得者,如何在新生態環境中得到利益,便要再去發掘。

見到實體書消失,實非所願,但見到實體書從印好直接去到切碎變回循環物料的階段,更叫人難以接受。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字幕依賴症

借助電視台的新技術,可以重溫許多舊日節目。不過當時的香港電視節目,都是沒有字幕的,這一點現在已經不大習慣。

有時是因為說話者吐字不清,或是語言短速,所以只聽到一陣聲音,卻捉摸不到所說的是什麼;又或者是故事劇情需要低聲說話,或是呢喃,那種輕語有時根本聽不到。像上述的情況,現今的節目中也有出現,但因有字幕輔助,聽不到的也可看得見,便沒問題;觀眾一旦習慣了這種協助,看某些舊節目時重回昔日的「正常狀態」,便出事了。

香港的電視節目,發音是語體字,打成字幕時卻會變成語體文,有時也可當成一種學習,知道我們的一些常用俗語,想向北方人表達時應怎說。

當然也會在字幕中找到碴的,通常是一些昔日物事或專門術語,打字幕的朋友聽到發音,理所當然地當成同音的別的字,便會打錯,反映著一種代溝。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民國年計算認錯


由於清朝帝制是在 1911 年被推翻,所以我很長的時間中,都以為民國始於公元 1911 年,而一般報刊上採用的民國年/公元年換算,以「民國年 + 1911 = 公元年」及「公元年 - 1911 = 民國年」計算,我都以為是涉及「植樹理論」的錯誤,皆因很多人忽略了是沒有「民國零年」的,一開始計算,已是由「一」開始的「民國元年」。

但原來錯的是我。

原來民國紀年是由公元 1912 年 1 月 1 日開始計算的,首幾年的對應便是:
民國元年 = 1912 年
民國二年 = 1913 年
民國三年 = 1914 年

所以一開始時所講的那兩條公式,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