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聖誕逛商場

 

聖誕日,逛九龍東一家中大型商場,人流不俗,購物氣氛也佳,周處看到的顧客,看來心情也愉快。商場大堂有活動,所以定有特別裝飾,但在其它位置,特別為聖誕而設的裝飾、掛飾卻不多,也沒有聽到什麼與聖誕相關的背景音樂。

回程元朗,路過鐵路站,看到街上店舖的櫥窗,以至商場的門面佈置,帶有比較濃厚聖誕味道掛飾設計者,比例都很低。街上所見行人,亦沒多少特別裝扮,若不知道,只當是平日較繁忙時間而已,未必會想到是什麼節日。

從小處推斷大事,我覺得本地的零售行業果然經營得很吃力啊。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熱血變身

是年聖誕節前,有多宗令人不快的新聞,今天,且分享一首日本歌曲的短片,讓大家的心情振奮一下。

這是資深作家蘇逸平先生在 Facebook 上所分享「纪由屋」的影片,當時蘇先生用的文字是「莫名地萌生熱血的鄉愁之感」。的確如此。

短片是由許多許多日本動畫及特攝片集的片段拼合而成,但不單不覺它零碎,反而有種一脈相承的感動。那麼多年來,日本出現過那麼多的動畫及特攝片集,那麼多的超級英雄及戰隊有那麼多的「變身手式」,把那些「變身手式」接合為一時居然能如此自然順暢,那麼有美感,真令人意外。

這短片雖只 3 分鐘餘的長度,但要剪輯成功而又效果頗佳,我覺得十分不易哩。




https://www.facebook.com/JYW.kikyuS/videos/1530499410595488/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聖誕卡

收到這張聖誕卡時,沒有留意回郵地址就是一位文壇前輩的住家所在,所以拆信之後,相當意外及驚喜。都不知已有多久沒收過實體聖誕卡了!


從前送出聖誕卡,是個重大活動。從挑選聖誕卡開始,先要擬好清單,計算要購買多少聖誕卡;因應收件對像的親疏關係,購買的聖誕卡款式也有所差別,送給「重要人物」的賀卡,可能是封面上帶有金粉銀粉的、立體的、能播放音樂的,較特別的設計當然價格也較高。

書店中接近聖誕節便會在當眼位置陳列出各式聖誕卡,挑選好款式後,客人還要小心不要拿錯呎吋不符的信封。

寫聖誕卡要很小心,因為數量有限,成本又不菲;一張卡獲分配一個信封,寫錯了便不知從哪裡可找到合適大小的作替代了。

送聖誕卡的路途可遠可近,近至同班同學,同一屋簷下,也會相贈,當面送出或煞有介事地悄悄地放到對方的書桌抽屜中,兩種做法都有;若要郵寄海外,而想要對方不要遲過節目才收到賀卡,便要注意「截郵日期」。

現在朋友之間都是以電子賀卡甚至只是賀圖一幅,以作祝賀,已經沒再寄出聖誕卡了,而收到的也少。童年時,聖誕時節,家中會拉起繩子,把賀卡掛起來的;隨著時間推進,賀卡數量少了,便只集中放在聖誕樹下。

再後來,卡也無,聖誕樹也無,掛飾也無,連節日氣氛也無了。

順祝各位────

聖誕快樂!新年進步!事事順利!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痛惜不痛惜


「雀巢香港」的果凍食品「四方果啫喱」據聞停產了,網上有朋友表示傷心。文章我沒細讀,單只節錄的三幾行中,看到「原來已停產一年」,幾乎笑得噴飯。「原來」兩個字用得真好!

一班朋友聚頭,吃喝玩樂幾小時後,忽然有人醒覺:「原來某某今天沒來!」那麼那位某某於在場人士心目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已可想而知了。

常聽到報導,說什麼地方的什麼街坊小店倒閉了,網上便有人表示可惜,但若追問那些表態者,他們有多頻密幫趁那小店,最後一次幫趁是什麼時候,便知道有關店舖倒閉得有道理。連覺得它們倒閉很可惜的人,都沒掏腰包支持,那些不覺得它們倒閉可惜的人,便更不會幫趁了。

「荔園」、「利舞台」、「歡樂今宵」等等,不想它們消失的人很多,但實質花時間、花金錢支持的人卻不多,結束便是最理性的選擇了。有些人希望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斷提升的同時,又想別人出錢出力保留古舊建築物並繼續居住在那裡,好讓他們可以不知什麼時候興起時前往緬懷一兩次,發思古之幽情,豈有此理?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舊教科書

除了舊證件,執拾家中時還找出了些舊教科書。從前教育制度變動沒那麼頻繁,教科書的變動也沒那麼頻繁,相隔十年八年的同窗,書本都可以沿用,所以那些教科書熟悉的封面設計,令人很有親切感。

圖中一本是英文版本的「看圖作文」練習本,內容我翻看了一遍,沒什印象,但那個紅色的連環圖故事封面,卻十分容易辨認。


另一本「尺牘課本」,新一代學生定感陌生,因為現在連這一學科都取消了。「尺牘」一科,教導同學如何撰寫各式用途的書信,現在會寫信、寄信的朋友,還有多少?所以這一科被取消,是大勢所趨,或者說,是這學科「已完成它的歷史任務」了。

舉例說,書中包括有「上叔母 ( 答應代織絨線衫 )」及「給表姊 ( 請借跳舞服裝 )」兩課。寄一封信出去,再等對方回信答覆,往來之間,要花多少天?一個電話已可辦到的事情,誰還會倚靠郵遞辦理?

在我母校,「尺牘」這科,當年由女校長教授,常要從一班同學中抽出「幸運兒」,若不能背誦出有關課文的內容者,便要被界尺打掌心。受過此刑的學生,相信都是永誌難忘吧。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舊證件

執拾家中,找出不少東西,重要發現之一,是幾份證件。

BNO 護照當然最實用,可以申請再領取,留作備用。

回鄉證現在已經被回鄉卡取替了。這一本的內容,還是老式的使用方法,即是往返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時,除了有邊防海關的印章,我還手填了身上的主要財物。什麼是「主要財物」?一般我會填上當時還佩戴著的一條銀鍊玉帛、手上的腕表和大致的現金數目,都是不值錢的,所以是「主要財物」,不是什麼「重要財物」。


還有我首次申領入台證的申請表和證件。一直感覺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原來是發生在 2000 年,雖然,說起來也有 15 年了,不過並不如我以為的那麼久遠就是。

當年在一家辦公室文儀公司的 Marketing Department 工作,因為成功支援銷售團隊達到要求的業績,所以公司請了所有後勤同事到台灣去。目的地是台北,應該是去了所謂「三日兩夜」的,不過「第一日」是在星期五正常下班時間後,才從公司乘坐旅遊巴士到機場去,所以到達酒店安頓好時,那天都沒餘下多少時間了。

就是因為那時申請過一次入台證,所以之後有關方面接受「落地簽證」及網上申請時,我便都可以直接採用,不必抽時間親身辦理。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咬文嚼字」

近日購入的多本關於「紅樓夢」的書籍,是輾轉從一位「紅學迷」手上買回來的;後來我跟那賣家又有了直接交易,接收了他共 11 本「咬文嚼字」合訂本。


「咬文嚼字」雜誌是月刊,如名字所見,這本雜誌,討論的就是文字及詞彙,分析一些常見的錯別字,抓出一些不易察覺的文字陷阱,分析一些詞彙的出處及真正解釋,等等等等,並在 1995 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本集合當年 12 集內容的合訂本。

大約 10 年前,我每年購買一本當年的「咬文嚼字」合訂本,而且閱讀得很仔細,又在那些我認為可以據此寫點東西的文章上加上紙條,作了記號。這樣的行為,一連進行了幾年,直至我少了逛書店,而且這書在香港市面又不常見,才停了下來。

之後我曾在書店中看到有最新一期「咬文嚼字」的合訂本,但想到中斷多年,手上的期數都很零碎,便沒有購買。

這 11 本合訂本即使與我手上的書有所重複,應也不會重複太多;甚至有可能,剛好是由創刊號開始接續到我當年買入的一個段落。若真如此湊巧便太好了,我便可以在這較完整的基礎上,著手補完這一套書,重新拾起一年看一本合訂本的節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