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定型年代

本人出身於 1970 年,長大之時並不知道,原來不少我自小見到的創意產物,並非一直如此的,只不過恰巧在我出生之時,那些五花八門的做法變化定了下來,成了新的標準,並且維持多年,才讓我有了個錯覺。

我自小聽廣東話歌曲長大,樂壇愈來愈壯大,不時聽到有人說,從前是沒有廣東歌的,流行曲不是英文的就是國語歌,我卻是不能理解沒有廣東歌的香港。

初看的「小流氓」( 即「龍虎門」前身 ) 已經是 90 期打後的成熟期,故事風格、繪畫風格以至助理協力的分工等,都已有了雛型,直至很久之後,有機會看回早期的「小流氓」,才知道原來中間幾年,出現過那麼多那麼大的變化。我成了固定的港漫讀者後不久,黃玉郎先生已經把書本的出版大定為周刊了,我也算「享受」過一些要守望等買不定期刊的經過,較我更年輕的朋友,已經不知購買不定期刊之苦。

電視娛樂也是,「無線」這大台一直存在,對手有時是一個、有時是兩個,全部頻道也只是那四五個,什麼「麗的呼聲」、收費電視,都沒經歷過,所以印象中整個電視廣播的市場,就只有那框架中的小變化,不明白尚有許多的可能性。

那年頭,大至各國的領袖元首,小至香港的部門架構和教育制度,都是多年不見變化的。有時在想,不必比我年長許多,只要大我幾歲,也許已經看過了很多的新舊交替哩。

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港畫動起來!

黃玉郎比較新創的作品「春秋戰雄」推出了線上遊戲,除了原作者大力協助宣傳吸引到我的注意外,廣告中把本來平面繪畫的人物,以電腦造成有限度的動態畫面,也勾起了我一番回憶。


在黃生未惹上官非及仍主持公司大局時,大家都說他有三大名著───「龍虎門」、「醉拳」和「如來神掌」,它們都曾授權在大眾傳媒中改編成影視作品。

「龍虎門」一直是最受注目的,在原書仍在「橫版」的年代所拍的電影,以及 2006 年推出的版本,讀者都會記得。「醉拳」沒拍過電影,只有「亞洲電視」( ATV ) 的兩輯電視劇集;口碑和收視也不算有很大迴響,但大家都不會遺漏。那「如來神掌」呢?

比較少人當時有留意到,以及現在仍有記憶,就算是作者本人,多年來重提舊事,也沒見這一段,不過大約就是在「醉拳」電視劇推出的時期,「如來神掌」中龍九洲的一段,卻是在「亞視」的兒童節目中播放過的。當時的做法,便是把書中一格一格的內容獨立拍成畫面,再配上對白、聲效,如同連環畫般以硬照訴說故事;以當時的人力物力,當然不能把原圖加上什麼動態,只可以用鏡頭推近拉遠之類,造成一定程度的動感。

這「如來神掌」是連播的,每次只小段,大約是在何時推出,又共播放了多少集,便不清楚了。查看資料,2002 年在國內有過一部「如來神掌」,宣傳時也有提及黃玉郎先生的,不過現在很多朋友已知道,這套虛構武功的創始人,既不是黃玉郎,也不是什麼上官虹,而是柳殘陽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舊書舊語

看懷舊物品而上有文字者,見今昔的用語不同,常感趣味。

現在我們在香港的區分街道名稱,大致統一,但亦不無有如「觀塘」、「官塘」等同音字的混用;有時有機會看到一些數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舊地圖,便更常見一些地名和現在有著根本性的不同,除非常被人提起,否則年輕的一輩聞所未聞的,絕非罕事。例如現在稱為「樂富」的一帶,舊名「老虎岩」,便是較多人提到的了。


見網上有人放售一本舊小說,封底有張藥行廣告,行文用字,頗類現在,不過又見有少許不同。現在介紹藥品效用時,多以「專治」開首,現見這廣告中,用的是「耑治」。查看字典,「耑」也可通「專」的,關於「耑此」和「專此」的分別,應大約像「箇中」及「個中」的分別般,是約而俗成才令到某一用法較多人採用吧。

廣告中又見「頭剌」一語,即是現在我們常寫成「頭赤」者。因為這種俗用,我們形容痛楚,還有「赤赤痛」的說法哩。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過去的未來


翻看舊漫畫書中專欄,也有談及人類對於未來世界的預測。這種題材在香港的漫畫而言,絕非主流,定是作者看到有關的新聞或報導,借題發揮;在別的報章雜誌上,亦見過有類似的內容。

在林林總總的各範疇預測中,關於電腦的採用以及涉及個人通訊的發展,往往是最能達標的項目,而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情況,則遠遠不及預期。從前的卡通片中看到未來世界,無車輪的車子在天上飛來飛去,人類到地球以外旅行普通如過去往鄰鎮購物,不同星球間的生物存在交流等等,全沒實現。

我認為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很多預言都是在 20 世紀 60 或 70 年代作出的,那時正是太空探索萌芽之時,從零到有的爆發幅度極大,而大家若假設以後的趨勢,是會循著同樣幅度持續向前推進時,預計出現上述的各種航天科技,絕不出奇,可惜「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科學進度可升亦可跌」,現實趨勢平坦得多,甚至有所下滑,那些本來預期在今天已經存在的場景,也不知何時才會面世了。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吾道不孤

協助校對兩本名著愛情小說,它們出版已經多年,我之前一次閱讀也已是不知多少年前的事了,但是主角的名字,我仍然記得。作者還在寫作,繼續有新書在出版,但是新的那些作品,書名我印象不深,各書中主角的名字我更是記不到。

新的流行曲歌詞我總記不到,經典舊歌我卻可記到唱到,這個話題,之前我已經寫過了;情況和上述的其實很相近的,可見這不止是出現在某一範疇,很可能也存在於別的創作領域。文雋在他的 YouTube 頻道中也提出了相同的感受,可見吾道不孤。

到底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呢?文雋的說法,相當中肯,他說問題是:「現在的歌曲不能讓人珢珢上口。」並沒說是歌曲數量不夠、宣傳不足,也沒評論它們的質素高低,而只是它們不能讓人好像過去那些「經典」的作品般「珢珢上口」。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旋律?因為歌詞?因為歌者的技巧?因為市道?這一方面還需要深入討論,現且不必妄下結論,但是這個現象/問題的客觀存在,則似毋庸置疑了。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穿衣。脫衣

借助進步的儀器和技術,現在掌握本地的天氣變化,已經有較大信心了,但怎樣根據預測準備所穿的衣服,仍是一種挑戰。

酷熱也好,嚴寒也好,若是一天到底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一種衣服可穿到底,大家便不會太感麻煩,但若出門之時炎熱而預算之後溫度大降,又或是出門時寒冷而預算之後溫度大升,都會叫人叫慘,因為可能根本就要穿著/帶著兩套衣服出門,而那備而當下未適用的衣衫,又要如何挾帶呢?就算手部有空也有容量可裝載,始終亦是累贅。

遇上像我近期有些活動,需要在中間更換衣服的,更是煩中之煩!本來正穿得好好的衣服,需要換下,活動之後又要換回;更換之時麻煩,換下來的衣服要再處置安放也是麻煩。

煩極也。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傳世

有個時期,有人聲言「廣東歌已/快死」,不少歌手的新歌都是國語而非廣東歌;之後,有電視台的節目,可讓大家重溫過去約半個世紀中的經典廣東歌作品,連中國內地的大型比賽中,廣東歌出現漸多,甚至可以成為整個節目的主題,到了今時今日,又沒有人說什麼「廣東歌會死」了。

香港作為廣東歌誕生的一個重要基地,現今的作品反而失去了過去的港樂味道,這本是件足以令人擔憂的事情,但只要「廣東歌」或「港樂」的好處在世界各地的人心中已結了種子,我的擔心反而少了,因為知道:就算傳統的「港樂」在香港不能生存,若是可以在其它地方由別人延續下去,也沒問題。

───就像「佛教」本是來自印度,現在於東南亞卻更興旺。

就算是香港的漫畫,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港漫」的影響力已流傳了出去,任何地方的人只要發現它的美好,將來也可能有重現輝煌的一天,功成不必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