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另類數學:2 + 2 = 22


二加以二是否一定等於四?還是應該接受多元答案?例如二十二?

由一個簡單測驗,一星期之內發展成全國事件!這種荒謬劇出現過很多,這一故事特別值得推介,除了因為題材本身很應該深入思考,也因為它有一個精彩的結尾。

那「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設定,可以媲美推理小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h3Yz3PiXZw&t=22s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原來是科幻!

這篇網誌的性質,就是講述一些最後發現「原來是科幻」的故事創作,所以即使不把情節內容詳細講解,單單把故事名稱列出作為例子,已經是重大的劇透,很大機會影響到大家日後觀看現在未看的故事時所能獲得的樂趣,所以大家要仔細考慮及決定是否繼續閱讀下去。

有些故事,一開始時是很傳統的武俠創作,到了最後,卻加上了科幻元素,作為「扭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最早的港漫例子,是謝志榮的「小狂兒」;後來曹志豪主編的「邪神」,共 20 期完的故事,用了兩三期的篇幅交代故事的「前因」,是必不可不提的個案。

更不可不提的,當然還有陳某的「充神榜」。

「充神榜」的前段是相當典型的武俠故事,舖排並不急促,到了後段發展成科幻/奇幻類別,其間的轉變,並不突兀,已是一奇,再加上陳某所寫的科幻框架,給予讀者很大的幻想空間,亟想知道之後的故事會如何發展,此所以當陳某中途改寫「火鳳燎原」如此多年來,我仍一直期待「充神榜」的續完。


近日,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下,看了何超儀主演的電影「詭鎮」。故事前中段,故事多次曲折,不算十分緊張,也不算十分精彩,但是不過不失,是也可一看的懸疑電影;最後大約 10 分鐘的解畫,卻把故事轉為科幻,觀之令人愕然。

───愕然之後,未有讚嘆,自然是因為該劇如此扭橋,演繹得不夠好,若是同樣內容而拍得好看的話,觀眾便不會認為它太突兀了,說到底,還是「成敗論英雄」。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搶鏡風球


有人說香港遇上「雙颱風」,事實上,兩個颱風吹襲香港,有先有後,現在先到的「百里嘉」到了又走了,「山竹」的風眼與香港還有一段距離。

「山竹」已有名字時,「百里嘉」還未有名,之後它得了名稱,接近香港,但一直,大家的焦點都放在「第二個風」之上───「山竹」與之前颱風比較威力如何、它的預測路線如何、對香港的影響如何、市民的防禦措施應該如何等等,而真正帶來正懸掛著的三號風球之「百里嘉」,名字被提及的次數連「山竹」的一成都沒有。

好像一部電影中兩個角色,本來是作為第一主角的,戲份也多,卻沒人談論,而另一角色雖是配角,但更為搶鏡,怎不叫那主角氣結?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人家的孩子

從前看漫畫書,書中有文字專欄,主筆或助理撰寫的文字中,常提及家中事。有時漫畫人寫到家中孩子的生活瑣事,隨著年月過去,零零碎碎的聽到不少資料,那些孩子好像成了朋友一樣,產生了親切感;過了一段時間,再見到些相片,有人說相中成人原來就是當年的小孩,聽到了,感覺奇妙,難以形容。


現在的香港,漫畫書少了,文字專欄更少,上述事情,已經鮮見,不過在過去十年八年間,在網上認識的多位朋友,也有同樣的喜好,在舊日的 Yahoo Blog 上、在現在的部落格上,以及在 Facebook 上等等,常貼上家中小孩子的生活照;有些是他們本人的子女,有些是家中其他成員所生的。

初時見過嬰兒時期的相片,然後過了些時日,又見到些小孩子到處遊玩的生活照,那些孩子的面容,依稀與昔日的嬰兒相似;又之後,便看到那些孩子穿著校服的相片,甚至是畢業照、結婚照。

真是日月如梭!

2018年9月11日 星期二

當年9。11


那一年,發生了「9。11事件」,當天我到一家保險公司去面試了,之後回到元朗,在谷亭街現已結業了的「國際餐廳」晚飯,所坐位置,正對著電視機;電視畫面開著,卻沒聽到聲音,我一面進食,忽然見到螢光幕上出現飛機撞到大廈的那幕,然後便是各方向所拍攝,紐約市濃煙瀰漫的情況,叫人看到了,一時也弄不明白到底發生何事。

到了今年,已 17 年了,其間工作及家庭中,經過了多少次曲折?當年那刻,正在工作上求變,現今一刻,亦然。

若再過 17 年後仍未死,再回顧今天,又不知感想如何了。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艱辛學樂器


在網上,可看到好些缺少了一條手臂的朋友在演奏樂器,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在現今香港,小朋友學習樂器不能說是時尚,彷彿已成了一種學習生涯的「必需品」,但在眾多家長及小朋友心目中,學習樂器到底何用?

要達到可作謀生之水平?相信沒有多少人有如此打算。只是作為進入更高級更知名學府的工具?也許。就算是事後,當學習樂器已無利用價值之前,也應努力學習吧?看情況又未必。不少家長,不少小朋友,學習班照上,卻像從不打算在家中練習似的,心想以每周一小時的上課,便可熟悉樂器,順利取得公開考試的文憑?如此的話,置那些身體殘缺的演奏家的艱辛努力於何地?

這種事情,講來氣人,不如好好欣賞努力者的演出更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Y5FNMzq0Q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候車人士

出入常坐公車,大巴士為主,有時是專線小巴。通常都是在中途站上車,所以車子還有多久才到,約略地可以從候車人數猜到;有時「幸運地」獲得人龍首席,很大機會便是剛好送了一班車尾,有得要等了。


近一兩個月香港常有驟雨,有時雖說是驟雨,但勢頭也頗大。因驟雨前後,可能天氣良好、陽光普照的,行人出門時未必帶備雨傘,所以在露天的中途站候車時遇上下雨,很多時大家都有共識,移步少許到大廈簷下避雨,而又離停車處不遠,當巴士或小巴抵達時,離遠看到,便可匆匆攔截,匆匆登車。

上述做法,合情且合理,但別忘記,也有人帶有雨傘的,而當他們到達中途站時,看到的場景就是沒有其他的人;他們依正常程序候車,而且更甘於付出代價冒雨等待,但在先來而站在不遠處的人眼中,卻有插隊之嫌,彼此之間,更可能出現口角。

有人酌情處理,有人跟足規矩,大家都合情合理,但出現衝突時,又誰比誰更合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