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群組之主

忽然,Whatsapp 系統通知我,我是一個名為「我要真普選」的群組管理員。

怎會這樣呢?很簡單。當別人把你加進一個群組去,然後你不去理會,而經過若干時日,所有的群組成員───包括當初成立那個群組的人───都退出了,你成為了群組之中唯一的人,便自然地成為群組的主人了。

這種情況下,你想叫自己什麼職稱也可以。就像是一人公司,你想在自己名片之上,印上「波士」也好,「行政總裁」也好,「創辦人兼主席兼執行董事」亦無妨,反正是獨裁管治,想怎做便可怎做。

翻根究柢,這個群組一開始的時候,還只是一個關於補習的招攬生意宣傳技倆哩。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33 種互插榫卯結構動態圖

有一份資料,收集了很久,想分享了很久,但都拖拉著。那是一組 GIF 動態圖,簡潔而清楚地表達了共 33 種傳統木匠的接榫方法。

從前社會,資源有限,技術亦有限,但建築上的需求並不比現代低許多,工匠要在局限之中尋找解決方案,有些方法我們以今天的目光來看,仍然覺得十分有效。可以說,每一種接榫方法的誕生,都是一項藝術創作。


把全部 GIF 圖一一下載,轉貼上來後再一一對照加回名稱,當然是最清晰的做法,但甚花功夫;一偷懶,便蹉跎著,不知不覺,資料積存著都有一段時間了。

今天索性懶人用回懶方法,就把參考資料的網址分享出來便算,請大家移動玉步到別處走走,慢慢欣賞這 33 項藝術品吧。 :-P


https://read01.com/oAyG4k.html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丘世文的「周日牀上」修復版

「周日牀上 ( 修復版 ) 」,作者丘世文 ( 1951 ─ 1998 ),「美藝畫報社」2016 年 7 月初版,主編梁譽齡,插畫黎清妍。很多時候在網上看到的新書推介,本來不太厚的書本在相片中都顯得份量十足;這本書在書影看來也是很厚,因為它真的很厚,內容共約 656 版;定價 HK$ 128。


丘世文是當年「號外」雜誌的創辦人,筆名包括顧西蒙胡冠文舒靜川趙思宏葉承敏游若絲游思韻遲敬意等,「周日牀上」係以顧西蒙的筆名利用第一身手法撰寫的小說,在「號外」連載了 50 多篇後,曾多次結集成書;這次是打著「丘世文逝世 20 周年紀念」的旗幟,修復重版的。

我從前已見過「博益」版本的「周日牀上」,但直至最近才有機會把它從頭到尾讀一遍。據說那時候,這連載故事備受許多中產讀者所喜愛的,吾生晚也,當年並非中產 ( 至今也從來都不是 ) ,所以沒有趕上那股熱潮。

從故事的名稱看,或會感覺「周日牀上」是每周一次的連載,但其實「號外」是本月刊,所以不會每次出版時都適逢星期天的,選擇了以「周日」為標題,因為故事主角日常工作繁忙,要到每個星期天的假期,才可賴床和反思過去一周的遭遇及所做過的事情;與同事的互動、與家人的相處,加上對情人的思念,夾雜現代都市中可見的光怪陸離物事,構成一篇又一篇可以獨立閱讀又可連續成章的故事。

我可以理解「周日牀上」獨立成章時的趣味,不過把所有文章集起來一口氣讀下去,其實可見主角顧西蒙的愛情投入相當飄忽,感情的變動也有些突兀,不大一致,不知若作者仍在生,會否作出較大幅度改寫,以令角色性格更加統一和立體呢?又抑或如一些分析所講,這故事帶點自傳的性質,所以即使作者在生,也會選擇保留原貌以作記念?

我有機會看到這「修復版」的部份排版稿,和成品相差不少,書中加添進了許多資料性的內容及圖片,極之豐富。計算這書出版的日子,編輯人員在後期的製作上,恐怕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進行,才趕得及在書展中推出,所以雖文字校對上有些少瑕疵,也已經令人十分佩服了。

最後要一提:本書用紙,既柔軟又不過份雪白而刺目,翻閱之時十分舒服,值得一讚。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排隊時的永恒掙扎

真實而殘酷的情況。

悲哀在於從第三者眼光來看很好笑的行為,卻是那麼能引起自己的共鳴。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新兵入伍

常聽到有人說「支持小店」;若是所有條件都是相同下,稍稍傾斜偏心小店多一點兒,我也支持,但若小店的質素實在不如更具規模的對手,仍然盲目地為支持而支持,我便覺得不應該了。

近日的「立法會」選舉,聽過不少次像「給年輕人一個機會」的口號;理由同上,若大家實力相當,應該對於比較新嫩的、比較弱勢的給多點兒支持,但實力明明有很大差距,而投票者無視這一點,為支持而支持,我便不贊同。

今屆當選的一些政壇新兵,新嫩得連在社會工作經驗都不多,可能遇上一些規模較大的公司或較高的職位,都未必會獲聘請,卻負起了大家心目中認為承擔者應比一般社會人士有較高見識的責任,真是令人失笑又擔憂。


大家看到之前英國「脫歐公投」後那麼多人表示後悔,應是一課。但也許「脫歐公投」會給出一個非黑即白的即時結果,大家感受會較直接,而「立法會」的選舉,選出的人會幹出怎樣的事情,也是未來的事,而且到時即使出了問題,要把責任推卸說是他人的不是,也並不困難,便不太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吧。

無端地想起「無線電視」曾經大量動用新人作主角,拍攝由金庸小說改編的劇集,劣評如潮,以後日子,當電視台要重播劇集時,都鮮見選擇那一個版本。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同食異名

邵宛澍的書時,談到書中加插了配圖的好處;除了一般性「有比沒有好」的明顯原因外,也因為作者使用的是上海話,有些食材和食品的名稱,和在香港所見的不同。

同一東西,在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叫法,有時作者寫了,若不註明,我們以為是新鮮事物的,可能其實是熟悉的東西;還有些時候,我們對於一種食材或食物的叫法,在別的地方也有,不過大家卻是有不同所指,那更更容易引起誤會了。若有相片,看到了,即使一時間未明白是什麼一回事,起碼先會產生懷疑,從而探究求證。

例子之一是「大白菜」,香港人所指和上海朋友所指便是不同的菜蔬;這我先是在邵宛澍的文章中得知,後來又在電視的烹飪節目中聽到的。

假如有相片,如「肉餅子燉鹹蛋」這種我聽來絕對新穎的菜式名,便即時知道原來就是我們慣見到不得了的「鹹蛋蒸肉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