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 星期六

玄學與人力

電視台一個集合不同界別的玄學師傅,進行比賽的節目,已到第二輯。近期看到的其中一集,母女二人合夥的組合被淘汰了。

那淘汰的一環,並非只鬥一項,但在不同挑戰中,都見那組別先以玄學手法,收窄了範圍,當中亦包括了正確答案,但最終定必要在可能性中只揀其一時,她們選的卻是錯誤的那個。若果是相信那種玄學力量的人,可解釋說犯錯的不是那種術法,而是施法的人。

年輕時也看過好些關於「推背圖」的解說書籍,那些解釋,其實和股評人分析過去的市場起跌差不多,給出的必是其中一些「可能性」,但是否真確就是原因呢,便是講個「信」字了。任何解釋,若只能在事後開脫如何差之亳厘,卻不能讓人及早避開犯錯,必可命中答案的話,又有何用?

見那電視節目中,有參賽者選擇了只要術法有了明確指引,便不再多心,所作回答,成績反而不錯,不過因上述參賽者是個多人組合,遇有成員想法不同時必要先協調出單一說法,這裡便逃不過人為的干擾了。對有意參加這類比賽的人來說,這種制肘,可引以為鑑。

2023年12月8日 星期五

免費文學雜誌

在報攤上,仍可看到一些文學雜誌,但我沒有購買,也沒聽過有朋友看過。在互聯網上以關鍵字搜尋,原來還有更多存在,那些我在報攤上不大看到的,大概是放在書店貨架上售賣了。

見到那些文學雜誌的過去期數,不少都有電子格式的版本,讓人可以足本瀏覽的,在這情況下,本來還可能會訂閱、購買的準客戶,豈非也變得不必再自掏腰包? 想來想去,必想買本實體書的人,主要應就是在某期書中有作品刊出之作者吧。

箇中的生意考慮,叫我難明。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投稿

現今寫作,再自行發表,近乎零成本,但在特定的現有公開平台上獲得刊登,感覺是十分不同的。所以還有「投稿」這回事。

近日跟友人會面,扯到這話題,極之罕有。從朋友口中聽到一些平台的名稱,全是陌生的,它們之間有何差別,便要慢慢再作資料搜集了。

粗略瀏覽過,網上文章和現實世界所見差不多,貼出來的大多數是已寫好的作品,甚少有短小而頻密的連載了。個人來說,追看連載作品的耐性也是愈來愈低,所以見別人如此,亦毫不意外。我仍是有寫長篇小說打算的,那是否也是應放棄隨寫隨發表的念頭,要把全文寫好,才一併發表呢?

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對人不對事

年紀漸大,對於一些「俾面派對」式的活動,已經不怎麼給面子,社交活動都會選那些真有興趣參與的來出席。看的書、看的電影、看的小說等,也是有如此趨勢。

YouTube 上可找到的網上節目極多,當中感興趣的題材也很多,節目選擇如繁星之數,看不勝看,某些節目,試看過後,標註下來,不時觀看,另外一些,看過若干集後,決定擱下。那些擱下來不想再看下去的網上節目,不少都不是因為題材不合或質素不夠高,而是因為主持人的風格───簡單來說,是「對人不對事」。

同樣的說話,若是以很誇張的語調及手法演繹,很容易叫我生厭,聽也不想再聽,硬聽也不能入腦,便只好放棄;平舖直敘的講出,好像沒什味道,反而是耐聽一些的。又有位主持,所講的題材全是那種屬於「X 檔案」一類的內容,幾乎是沒有什麼我不感興趣的,但他的節目總有拍檔,而又總像看不起那些拍檔似的,聽著聽著,很令我不舒服,結果是索性不再追捧該主持的節目,現在多年下來,似乎也沒多大的損失。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遺珠

電台節目「音樂情人」因為議員競選的宣傳活動,而暫停了幾集。

這節目基本上我是長期捧場的,最主要當然是因為主持人的選曲合我心水,而且播放的頻率也合適,我每周剛好可以消化了新出的集數,沒有太大心理負擔。

有時在家中工作,也會在 YouTube 上找些經典流行曲的合集視頻,一播至少個多小時,一首又一首的唱下去,不必再動手處理,不會影響工作,卻可伴襯著解悶;不過那些合集通常就是歌手的「成名作」、「代表作」,聽得多了,便會發現歌單上總就是那些選擇。

在「音樂情人」中,不時可聽到一些「滄海遺珠」般平時不大為人注意的歌曲,尤其是在歌手的生日當天,專門播放有關歌手的作品時,便更多出現如此的情況,常可令人驚喜。

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

會籍降級

擁有某書店的會籍,因之前購買的貨品較多,逐漸升級成為高級一些的會員。今年收到通知,在限期前若不再多消費特定金額,便不能再維持在現有級別了,結果,便被降了級,重新做回「普通會員」。

不是沒有想過追趕那消費額的,結果還是決定改棄了。

實在是近年買書少了,就算是買,也用網購居多,追數續會,救得這次,救不了那次,不如就此放下,樂得輕鬆。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徵意見

友人在 Facebook 上徵求意見,說有個寫作計劃,正猶豫是否應接受等等,結果有人留言給了意見,稍後,當事人再出帖,言下之意,應是會落實計劃了。

整件事件看來並無不妥,不過在新帖中,在表明贊同及反對的人有何比例外,又見有把反對者形容為「澆冷水」,復又見以「井底蛙」來比喻,便可見問題。

很明顯當事人自己是希望進行有關計劃的,而且很可能是早已落實,所謂徵求意見者,只是種寫作技巧,並無其事,又或是採取類似「以退為進」的策略,在字面上露出「縮沙」之意,或者能惹得更多人留言回應勸止,產生更大的迴響。

假若事情真如我猜想般是種策略,我便很慶幸早前沒有就那徵求給與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