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新彬龍」的蜜月期

是日題目,需要作些解釋。

黃玉郎先生創作的漫畫「小流氓」,後來轉名成「龍虎門」,是港漫作品中的經典;黃生離開由他一手創辦的公司後,「龍虎門」的版權便旁落了。若干年前,黃生購入版權,把舊故事作重新演繹,推出了「新著龍虎門」,出版經年;直至 2020 年因故,版權回歸到公司「文化傳信」手上,再覓另一團隊續寫故事,仍叫「新著龍虎門」,讀者以資識別,把這新團隊創作的階段,簡稱為「新新龍」。

近日,「新著龍虎門」的創作團隊又變,仍會把故事沿著現有脈絡寫下去,書名亦保留;因新的主編是鄺彬強,有人再把這階段的「新龍」加個專屬稱呼,便叫做「新彬龍」了,絕非官方正式的名稱。

執筆寫這網誌時,「新彬龍」只出了一期,叫好的聲音,佔了很大的比例,不過個人經驗,認得應再多觀察幾期,才可談這「新書」的長期存活機會,因估計,隨著故事的正式開展,之後比較負面的評語,應會增加。

也不是說對「新彬龍」的製作團隊實力存疑,主要是因為我深信有個普世的通病:「未得之物,會一直掛念它的優點;已得之物,會耿耿於懷它的缺點。」古今中外,幾乎人皆如此。所以讀者適應了新鮮的驚喜後,又再開始多作批評,正是理所當然也。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風雨難測

掛著三號風球,不算高,但雨勢卻大,偏又要外出工作,且要走一段頗長的空曠之地,來回往返間,遍嚐黃雨、紅雨、黑雨之威力。在長直傘子保護下,頭部幸保一直不濕,但衫褲鞋襪、背囊前後,都已濕遍了,連背囊中早加保護的紙張,亦不能萬全。

這一天,其實我在剛出家門不久,見巴士中途站旁一篷大樹倒下了,已知風雨勁力非凡,結果,港九新界多宗大型意外,且涉人命,真叫人嘆息。

梁榮武先生,常帶著「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之頭銜,接受大眾傳媒的訪問,講述分析不同的氣象事件。記得在某個電視節目中,他提到預測天氣的難處,大約意思是:某一天氣因素與另一天氣因素相加,會形成某一特定現象,這是可以預算到的;那些因素的走向和大小變化,在現今科學中,也是可以預計到的;但兩個因素相遇時疊加起來的結果如何,也要視乎它們相遇一刻時兩者之間的角度如何,切入角度略有不同,威力之盛可以差之千里。

可以預測到兩股氣流 ( 舉例說 ) 的出現、走向、大小變化,已經很好,但如何期望可以預測兩者相交之時間,去到分秒的精確度?又如何可以預知它們相交之時對切的角度如何?若要簡而言之,也只能答以一句「不可能」了。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灰色商場舖

由於出現過很多購買「分售商場舖」後失利的新聞,所以有不少投資者已經明言在選擇投資性物業時,不會考慮這個種類,但即使如此,那些投資者也仍試過買入「商場舖」而沒抗拒,因為在香港,「商場」的概念也是經過轉變的。一些住宅大廈的低層裙樓舖位,現時普遍被定性為「街舖」,但在初時發展商卻是把它們合稱為「商場」的。

現在人們眼中,「商場」通常是指在一個建築範圍或區域內,由不同業種構成,從事商品零售、批發或服務供應之經營場所,例如大型百貨公司之類;初時主流是由單一企業經營及管理,之後又有「分拆出售」的做法,同一商場內的個別舖位經營權及所有權可以各自獨立,再由業主協議委任管理單位執行日常監控。這個可以算是「狹義的商場」定義。

另有個概念可稱為「廣義的商場」,指聚集在一個或相連的幾個建築物內的各種商店所組成的市場,商店街、步行街、地下街等便是這種「商場」的不同形態。較早期在香港的不少「商場」便是這類,雖然主要舖位都是擁有向街門口可以全天候自主經營的「街舖」模樣,但亦包括並非位於公共地方範圍的「內街」,以及只能經內街進出的「街舖」單位。

有些例子本來是「狹義的商場」,建築範圍內是存在「內舖」及共用通道的,但因為向街的單位和靠背的「內舖」由同一業主持有,又經常是合併租予同一租客,「內舖」通過「接壤」後變相成了臨街單位的一部分,結合成了一個「街舖」;又有大範圍面積中所有單位都是同一業主擁有,偌大舖位打通由單一商號租用,除了「內舖」變相成為「街舖」部分外,範圍內的共用通道變成只是有關租客使用的話,漸漸也會被鵲巢鳩佔而變質了。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元朗昔日國貨公司

昔日元朗,國貨公司的兩大龍頭是「中都」及「三江」,高峰階段,各自都在多處設有分店,間中又曾以別的名稱經營。

過去的國貨公司,主流像大家現在看到位於彌敦道及佐敦道交界的「裕華」那樣,多樓層經營且面積大,內裡分門別類,分設成不同部門,不過有時大面積物業難尋,也會開設面積較小的分店;那些小分店,有些也是縮小後的「百貨公司」,有些則索性成了某部門的專門店。

各部門中,傢俬部及衣服鞋履的環節,我閒逛的興趣不高,通常只有需要購買具體物品時才到訪。

售賣書本的地方常至,曾經有段時間是會一天兩訪的。會見到中國古典名著小說的簡體字版,也有其它國內的小說,不過數目不算多。也有繁體字書放售,總在眼前出現的「人性的弱點」,封面黑色底,圖案是著名的少女對鏡理妝「骷髏頭」畫像;衛斯理的「活俑」那純綠色封面之版本,我最初是在國貨公司看到的;「亞洲之鷹」羅開首個故事「鬼鐘」,除了「利文」版本,還有「金蘭」那顏色古怪的人頭封面,亦是在國貨公司處常見到的。

陶瓷器皿,令人目不暇給,至於人物擺設,更是精彩,款式又多,體積又大,行動表情皆活龍活現,心閒之時在每個擺設面前駐足,都可消磨好些時間。

記得「中都」在「元朗大馬路」的店子,地面一進入,左面便是個大水櫃,售賣冰凍飲品。國貨公司有售內地的汽水,也有電視中可見廣告宣傳、味分鹹淡的「嶗山礦泉水」;兩者我都少光顧,因就算國內汽水中也有可樂及橙汁款式,味道與本地暢銷品牌很有距離,不夠「正宗」,而有錢可花,買的自然會是甜美的汽水而非味淡的礦泉水了。

國貨公司在元朗的高峰尾聲,仍有特色,「三江」其中一店中某層中間,便有個如同「荔園」的那種「碰碰車」場地,但是我沒見過有多少顧客幫趁。

念往昔,逛國貨公司的感覺真好。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再逛國貨公司

因替家人購物,到了久違的「中都國貨」。購物之後,在店內特地逛了個小圈,懷念舊日。

有一段日子,每一天兩次飯後都會外出散步,每次都幾乎繞元朗市中心走一圈,當中在每個有書本放售的地方也一天兩訪,包括了幾處國貨公司。既已一天兩訪,當然沒那麼多新東西可看了,但習慣如此,也不覺悶。

國貨公司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衍生出的「物種」,當國內貨品在香港已不止可在國貨公司才找到,「國貨公司」的市場定位已經困難;而當同行對手競爭愈來愈烈,國貨公司擴大商品路線,遠不止售賣國內產物,國貨公司的服務範圍和非國貨公司的商店差別更模糊時,更呈沒落。

不過在國貨公司中可找到的商品,即使在它處也可見,也有份特別的「味道」。───國貨公司貨品給人的印象,有時是「土」,有時是「粗」,有時是「便宜」;帶點老土的古樸感覺也許是真的,但物品的質素未必粗糙,而且售價也可以叫人咋舌。

在「中都」逛了逛,拍了兩張相片,當中一些貨架,已可看到「國貨公司」的獨特味道。規模與前相比,自然是天淵之別,那時若是對陶瓷工藝有興趣的,單是看那個單元,已可花上一天半天了,不過現在快眼一看,具體而微包括的幾個貨種,也還是可以讓人一看相片便知是在國貨公司中拍攝的,便知我所說「味道獨特」,並非虛言。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困局

澳門及廣東省方面的無檢疫通關,在協定的時間前數小時「煞停」了,兩地居民連連叫苦。

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權利及責任,大家以自身的最大利益作出發點,都把防疫的關口守得很實,莫說原定計劃在啟動前叫停,就算真的成功開始了,忽然某一方的疫情反彈回升,大家又連忙把計劃打住,亦絕不出奇。每個地區的官員,一定只能嚴實把好自己的關口,如此一來,所謂「通關」一事,很難成事。

若要任何一方冒本來不必要冒的風險,勢必是由中央政府開聲提出,大家沒得選擇之下接受才會有「合作」的可能,但是中央又如何能叫任何方面在防疫上冒險?想來想去,都是解不開的困局。

當然,所謂「困局」也者,只是在我等水平看到的情況,問題落在高人手上,也許可以輕易找出解決方法了。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動態圖示

現在手提電話和電腦上的程式,都以圖示方式於螢光幕上排列起來,只要使用者以滑鼠在上面一按,便可開啟有關軟件使用。

那些「圖示」說是「圖」,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亦是如此,不過有些本來以為固定不變的「圖」,細看原來是一直有所變化的「動畫」。例如軟件中有個「時鐘」的功能,內含「鬧鐘」、「計時」等運作,那個「圖示」畫有一個行針式鐘面的模樣,那兩枝圖上指針所指的角度,原來時刻反映著真正的時間,若是在 12 時正,便會見兩枝針同時指向上方了。

很多時一些大設計中會低調地藏著類似的小趣味,讓人發現,提升樂趣,外國術語,直譯稱之為「彩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