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合益百年

香港開埠初期,只是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後來才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再發展至今天的面貌。本地的商業機構,能上百年歷史的甚少,元朗的「合益公司」是其中之一。

──而且不是「集體『回憶』」,「合益公司」現在仍然活躍地運作中。


「合益」成立之初,採取股份制實行集資。因為當時成立的目的,是有見於「舊墟」商販常被欺凌,計劃成立「新墟」以保障漁農各界的利益,設定公價、公秤,「合益公司」從中收取服務費以支持運件,所以創立人之一的鄧英生要求元朗的每一條鄉村定要入股,不管是「一村一姓」還是「一村多姓」,凡有「祖堂」者都要合資,致使成立時的 10,000 股股分當中,有 5,000 股 ( 每股 2 元,約等如當時一擔穀的價錢 ) 都是散落在元朗鄉村村民手上的。我們家中,共有兩份,手持 8 股,所以昨晚「合益」舉辦 100 周年的宴會,也有參與。

「舊墟」就在我居住的圍村隔鄰,本地遊的旅行團中,稱作「滿清一條街」;而「新墟」在水車館街尾的一帶,我童年時仍可看到新墟的運作尾聲,現在痕跡全無了。連接新舊墟之間的大橋則仍在,只是封閉已多年,但以一條供行人使用的橋樑來說有如此寬度,便可猜想當年墟市繁盛熱鬧的情況了。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舊物新貌──「龍虎門」復刻版

經典港漫「龍虎門」推出復刻版,老友普遍認為太過華麗,少了昔日的味道,不過也認同製作者下了不少心機,算是誠意之作。


舊書復刻,也有機會汲納到新讀者的,但始終會是以上了年紀的消費群懷舊為主。我們喜歡看港漫的人,認為圈外的朋友,就算不認識上官小寶黃玉郎馬榮成的名字總聽過吧,實際又未必。記得曾上過一個網台節目,資深的節目主持人和資深漫畫主筆對「李小龍」一書都熟悉,資淺的主持人雖也看漫畫,但對「李小龍」一無所知,而且連馬榮成的書也沒看過。

即使是「漫二代」,上官小寶的公子鄺世傑兄,由於成長的背景在外地,他培養出的興趣似乎是宏觀的「漫畫」而非狹隘的「港漫」,所以馬榮成當年的驚世之作「風流」,世傑兄都是十分後期才閱讀的,而個人感覺,他對港漫的情節結,未必及得上一些漫畫收藏家。

我們視為經典中之經典,必不能錯過的作品,新一代完全不認識的情況,在今天絕不罕見。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書店瀕危

網上流傳一篇據說出自銅鑼灣「開益書店」的文字,呼籲愛看書的朋友支持,以令店子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眾所周知,香港閱讀實體書的人數比從前下降了不少;會買書的人更少。而購買書籍,一手的或二手的,現在讀者要自行認購的話,十分方便,加上貨品還可以送遞到宅的,書店作為中間的媒介,重要性大大減弱了。

上述呼籲在同儕間迴響頗大,不過這種宣傳,效果能有多少?基本上,廣告只能幫助吸引本來有需要的人光顧自己,而不能令顧客產生出需要的;一個廣告,若能令顧客產生好奇,購買有關商品一次,已經是十分大的成功,顧客打後是否仍會幫趁,還是要看他們的需要有多大,以及商品的吸引性。

例如說,當自行拍照那麼方便、那麼便宜時,要一家人拍張「全家福」,還需要特地跑到影樓去?一個行業,已經沒有市場需求了,如何可以憑個別有心人的間竭性支持而延續下去?難啊!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撿命

年前得譚宇正兄介紹,認識了楊維邦兄。當時正協助製作一本「港漫回憶錄」,但對於香港戰後的漫畫市場發展,一無所知,邦哥所編的「香港漫畫圖鑑」圖文並茂,是我們的關鍵參考物。


後來斷續地與邦哥有點兒聯絡,近日見在 Facebook 上有馬龍兄和邦哥的合照,文字說「兩位仁兄都已康復」,而馬龍兄答客問,說邦哥「即做手術救返」,真叫人驚心。

以 Whatsapp 傳言問候邦哥,他也說「今次很幸運撿回一命」。世事變幻,有時可以叫人防不勝防啊。

各位保重!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走馬燈

有朋友每年中秋,都會盡量懷舊地在家中張掛那種風琴式的紙燈籠。

那種燈籠我知道在超級市場中有售。就算你問我哪裡可找到傳統的楊桃或兔子燈籠,我也可以給幾個地方。同事偏偏問在何處可找到「走馬燈」。

就算知道什麼是「走馬燈」的朋友,家中又有多久沒出現過這懷舊物事了?抑或從來沒有在家中出現過?


同事說到佐敦的大型國貨公司問過,也找不到,我只能建議他到賣香燭衣紙的舖頭去試試尋找了,但提出建議時,也沒多大信心他可以找到的。

各位網友,有否什麼情報可以分享?先此致謝。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新與舊

因為工作,早上的時段有機會在茶餐廳中,看了一小段「無線電視」重播的「書劍恩仇錄」。說是一小段,也有十多分鐘,所有劇情,就是看汪明荃黃淑儀關海山三人,而且純對話的文場佔的比例也不少,現在重溫,劇味也有,節奏便令人難耐。


如今重看昔日的電視劇和廣告,就算如何欣賞,也不能否認期間製作技術的進步。金庸先生的原著,出現當然更先於由它改編拍成的電視劇和電影,至今逾半個世紀,看來仍然完全不覺老土。這即是反映了香港的小說創作進步了多少?

怎不叫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