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後無來者的高峰?

今天是 12 月的最後一天,作一次就這個月的回顧,也是就這一年的回顧。

已不止一次兩次,重申「龍之天地」在 Blogspot 這地盤瀏覽量之低;因係事實,且又每次皆有原因,所以不怕多次提及。

這地盤的每日瀏覽數字十分飄忽,所以每個月加起來的總瀏覽量也如是。曾經有一個月,不知如何,有個月的總數字去到約 5,000 之高;雖然除開來看,即平均每天只 160 多的瀏覽量,低得好笑,但已經是個叫我在之後 40 多個月都不能超越的「高峰」了。

───中間有過一個月,遇上可以突破這「高峰」的機會,不過飆高了的瀏覽只延續了三兩天,結果是那個月的總瀏覽數字,只有接近 4,600 而已。

忽然出現了像 2021 年 12 月如此的一個時段,更叫人意外的「高峰」又出現了!這個月,有幾天瀏覽數字高得離奇,只計最高數字的兩天,總和已經比起之前「高峰」那個月的全月瀏覽數字相若了!全月下來,總瀏覽竟達到五位數字!

也不是沒有嘗試研究,是什麼內容招徠那麼多新訪客的,但卻不能得到令我自己滿意的解釋。這個瀏覽量水平,可能已是一個「後無來者」的「高峰」了吧?

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自我排擠龍虎榜

把網誌地盤設在 Blogspot 這平台上,系統會提供一定統計,讓我知道「龍之天地」的內容中哪些獲得最高的瀏覽數字。資料列出了「排行榜」中首 20 篇的清單。

知道有這個排名是一閞始的事情,但卻是經過若干時日之後,我才自己暗地設了一個目標。

卻說我的網友,不少都是因為漫畫及小說相關的事情而相識的,而我所寫的網誌內容,也很常涉及這些範疇,所以「排行榜」中的「10 大/20 大」亦自然以這些題材網誌居多,但是我發現有些我寫其它題材的內容,僥倖地也得到不少的支持,於是在「10 大/20 大」清單上,便夾雜了一些非與漫畫/文學作品相關的篇章。

我的所謂「目標」,便是寫出更能吸引人瀏覽的漫畫/文學作品相關題材,瀏覽數字可更勝「10 大/20 大」中那些其它內容網誌的,那麼「排行榜」上看起來,便是全盤都跟漫畫/文學作品相關了!───就算這「純淨」狀態只可維持短時間,也是成功了。

至今的結果是與所設想的目標漸行漸遠,看到「排行榜」上的「10 大/20 大」清單,非與漫畫/文學作品相關的主題,所佔比例愈來愈高,而且它們在榜上的排名,更在前列,不容易打倒哩。唉!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慢慢消失的節目

現今在家中主要是利用電視台的小匣子去重溫節目。不同的電視節目,在容許重溫的權限上,有不同的安排。

有一些節目,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全套觀看的。有一些節目,走的是另一極端,原則上「基本用戶」是看不到的,要多付錢成為「升級用戶」才可觀賞;又或常見一種安排,可以讓「基本用戶」免費觀看首集,之後的也還是只有升了級的才可看到。

上面安排的原則,是付款較多的人,可以有權看到較多的節目,不難理解。但同時又有種做法,節目還在繼續播放,新的集數會陸續推出,但是舊的集數會陸續在重溫清單上消失。───通常的情況是,每有一集新的集數出現,便會把清單上最舊的集數移除,可以重溫觀看的集數,會大致維持不變。

凡是遇上那些會慢慢消失的節目,便要掌握好時間觀看,否則有所失誤,最後的集數便會看不到哩。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英文店名

經濟環境起伏不定,有不少多年的品牌,在不同的階段消失了,但仍然努力求存的商家仍有不少。

親友談起一些「消失了」的店舖,我有點兒詫異:「該店仍在經營著啊!」而且很多時候,那些商號的分行還不少的。有此誤會,因為好些從前在招牌上採用幾個中文字名稱的,現在都英文化了;而且還不是把「陳大文」變成「Chan Tai Man」那麼直接,還只採用字首,以「CTM」幾個字母設計成特別字款,再作招牌。

看到街上滿是「CTM」的話,有多少人能倒回推想,知道那原來便是一向知名的「陳大文」?

香港商業世界,向有崇洋的心態,像上面所說的情況,不知又是其中一例,抑或只是想跟進所謂「新潮」一點的命名做法,給消費者多些時代感?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編年筆記本


精裝筆記本品牌 Moleskine 一度消失,後來重現,又產生了甚具規模的市場。之後,相當自然的,便可看到不少類似的商品面世。
那麼多的品牌,每個品牌有那麼多的款式,每個款式有那麼大的數量,全球各地有那麼多的筆記本,已經不知何年何月才可消耗得了,而且當中還有一些,是只針對某一年設計的格式。

到了年底,看到已推出了下一年度的特定筆記本;在所有會使用這種筆記本的消費者中,會採用有特定年份的比例有多高呢?無論這個市場有多大,這種筆記本的主要銷售時間都是在之前的一年;到了當年年初,可能仍有人會購買,但隨著日子過去,數目一定愈來愈少,因為鮮有人會特地買來補寫舊事,而可寫未來事的空白頁數則愈來愈少。

不敢想像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資源中的那些大量編年筆記本中,有幾多最終是要直接變回做廢紙的。真是太慘了!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自我歷險叢書

想起從前有種故事書,其中一家公司所推出的系列,宣傳之時採用「自我歷險叢書」的名稱,故用了作今天網誌的題目;又有稱呼作「抉擇叢書」的。

這種書在編排格式上很特別,內容是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短的可能不足一版,長的也可能不超過兩版,而當劇情發展到每小段的結尾時,會給出兩個選擇,由讀者挑選書中角色會作出什麼決定,若是讀者選了第一個決定,便應翻至某指定頁數繼續閱讀,若是選了另一決定,便翻至另外一頁,餘此類推,一直閱讀著抉擇著,直至故事終結。

把內容印成實體書,全部段落在一開始時已有固定先後次序,但是讀者的每次決定會如何,卻是不確定的,所以這種故事書的讀者,閱讀的過程中,往往便需要翻前揭後的,甚為不便。網上世界發展後,本來獨立的網頁間的所謂先後,是以超連結 ( hyperlink ) 連繫起來才產生的,個別網頁的物理性存放相對位置如何,並不重要,這種特點,若是用作發展「自我歷險叢書/抉擇叢書」本來會是一大優勢,但不知為何網誌世界發展愈來愈成熟時,「自我歷險叢書/抉擇叢書」反而好像絕跡了。

怪哉。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老店消逝中

相信是一定和疫情之下,經濟環境變差了或多或少有關係吧?當然亦會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例如掌舵人老去而欠缺年輕的一代接棒,又或是有關行業已是夕陽階段等等,總之這一兩年,在不同區份都聽聞到有老店結業的新聞。

我住元朗,單是這一星期,已看到一家多年眼鏡店門前貼出告示,宣布結業,及多謝大家在 60 多年內的支持,又從網上看到消息,知道某家知名而且一直看到生意也維持不俗的日式食肆,將會結束,而根據資料,該店開業至今亦已近 20 年了。

這種老店消失,有時存在過渡階段,許多年都是在某固定地點經營的,會搬到別處,這新位置也許和原址只隔開三兩個舖位,也有可能距離甚遠;而在搬遷過後,店面格局和經營方式可能和從前一樣,亦可能有所變化,在內服務的人手亦如是,有時會有大變。

若是那些從來沒有搬遷過,所有顧客心目中,已經把它們和某一地理位置緊密聯繫著的商號,一下子便消失了,大家的感覺一定更強烈。例如「利舞臺」,又例如在結業後一段時間,仍是人們乘搭公車時叫下車的地標的「大丸百貨」。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Merry Xmas 2021 !!

每年一到聖誕前後,寫網誌時總多少有些猶豫:祝賀的說話,應該是在「聖誕」正日貼出,抑或是似乎更受歡迎的前夕「平安夜」當天呢?回看過去,好像兩種做法都有試過,可見這種猶豫,並不是近年才突然湧現的。

今年的決定,大家可見了,就在 12 月 24 日這天,祝賀各界親友───
聖誕快樂!不論在何國何方,闔家安康!萬事如意!


疫情仍未平復,在一些地區,情況還好像愈來愈嚴重,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輕心,但同時也不必太過擔憂低沉,盡量抱著一份平常心去生活吧,事情定會慢慢好轉的。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只說日語的井之頭五郎

「孤獨的美食家」電視劇在日本已播放了 9 輯,以日文用語,剛播完的一輯,是「第 9 季」。

香港的播放,應該是緊跟隨著日文版本的吧?播完至今已有段時間了,一直在等待「雙語版」的出現,可以聽廣府話配音來重溫一次,但至今都沒見到。

日文版本我當然是聽不明白的,只能依賴中文字幕,才能明白內容,若有粵語配音,觀看之時不用留神注目於屏幕下方的文字,便可更留意視覺內容的詳情。

到底這中文配音的「孤獨的美食家 9」是「還未出現」,還是「不會出現」呢?我個人來說,當然希望是前者,「還未出現」但卻在製作之中。萬一是後者,便真的是不明原因了。


P.S. 這備註是專為沒看過「孤獨的美食家」劇集或原著漫畫的朋友而寫的,雖然大家可能都約略猜到:題目的井之頭五郎便是該故事男主角的名字。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盆菜今昔 (2/2)


現代的盆菜有「富貴版」,從前也有「升級」的選擇,客人可加錢多叫一些炸生蠔,開始食用時放在盆的最上層,不會浸在汁中以防變軟。

我年輕時在村中所吃,盆菜最上會放一條烏頭魚,我知道那是所謂「圍頭人」的吃法,並非一定;而過去在所有盆菜中,必有的門鱔,現在則很多時消失了,或者變成「可選項目」,隨客點放。門鱔的做法,有炇的也有炸的,但很多時候都甚硬,且又骨多,加上我本人不喜吃魚,小時吃盆菜也少著筷。

魚蛋是一直存在於盆菜中的,但形式各異:從前的幾乎全是類似鯪魚球的那種,當中有些夾雜髮菜有些不會;現今的則是買來量產的成品,白魚蛋見過採用,伴豬腸粉的那種炸魚蛋也見過採用。以功能論,買來的那些魚蛋當然沒有鯪魚球吸肉汁了。

盆菜上會放一隻雞,白切雞及醬油雞我都見過,但近代些也有見過放燒鴨的,便古怪了些。不是說燒鴨味道不好,只是燒鴨的皮不耐放,變得軟巴巴的,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如放雞。

那些墊底的蘿蔔、豬皮、枝竹等,本應留在最後才吃,讓它們有時間吸收上面食材肉汁的,但現在很多朋友都「識食」,對它們的興趣還大於吃上面的貴價肉食,一開始已從底部翻出它們,往往在它們還未充份浸泡汁液時已吃光了,有點可惜。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盆菜今昔 (1/2)

「盆菜」在香港,曾是新界小數人士一年最多只三兩度品嚐的食品;若有電視節目什麼的談及,主持人要向觀眾介紹它到底是什麼,兼及論到它的出處等等資訊的。今天,盆菜已成為香港一種日常普及食品,也不一定要遇上節慶才可吃到了。

從前買盆菜要找專門店,現在很多製作者只是一般的酒家甚至飯店、茶餐廳,只在大節日時才出手;那些「盆菜」很多嚴格來說也不是盆菜,只是把某幾種食品放在一塊的雜菜鍋而已。

家人中有與朋友談到,正統盆菜中應放什麼菜蔬的,問到我,我想來想去才確定:傳統的盆菜中根本沒有菜蔬啊!一般放在底部的,就是蘿蔔、枝竹、豬皮、冬菇、魚蛋等可吸收肉汁的食材;近代一些也有見放芋頭的,卻不應有蔬菜。因盆菜有肉汁,拿些菜蔬浸燙著隨下隨吃固然可以,但任何容易發黃及容易爛溶的菜蔬,當然不會久放在盆中了。

現在那些富貴版盆菜,又放鮑魚又放花膠那樣的,只好算是噱頭。如花膠那樣本身進食時也要依賴其它食材給味道的食品,就算是要放在盆菜中,亦應是放在盆底,與豬皮同功能也。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家庭聚會

疫情之下,家庭中的大型聚會近乎停頓,這年以「做冬」為名,一次飯聚,有近十人出席,已是近年鮮見。

我們一輩各有家庭,分居而住,大家各有各忙,大型聚會定要先大家協商日期時間;若是平日活動,彈性會大些,但這次聚頭,既以「冬至」為理由,日期當以不遲於那天為合,結果,預期出席的有因工作得晚者,人數仍有所欠缺。

形式方面,像昔日在家中自煮十個八個菜色的安排,當然已做不到;外賣食物是最方便做法,當中又以「盆菜」的選擇為一大優先,因為大家吃著同一盆的食物,持續不斷,若有需要稍為遲到、早退者,隨時加入或退出,都很便利。但當然,也要盆菜中的食品合所有人口味才可。

今年的選擇,是元朗的「輝記」。也並不是所有食品的處理,都和我回憶中過去的標準相符的,不過口味上,「輝記」卻是經過家族中長輩認可的,不會太失望。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座枱日曆

雖然現在個人電子工具發達,可提供到各種資訊,但到了歲晚,家中成員也還是會找尋不同款式的日曆、月曆,以作日用。

以往許多公司───特別是金融機構───在年底都會免費派發不少各種日曆和月曆,近年已愈來愈少見;原因可能是有關公司減少印製的數量,亦可能是負責派發的員工,定性自己不是值得派發的對象。事實到底如何,也不必深究了。

掛在家居的款式,我看是以月曆為多,日曆為少;而座枱的,也是以月曆為主。現在已很少見到有人使用座枱日曆,我一度還以為它已經在現代社會消失了,但看到還有公司在販賣有關產品,才知道起碼仍有人在用著這種工具。


掛牆日曆和座枱日曆一樣,一天一版 ( 當然!否則哪還算是「日曆」! ),全年 360 多張紙厚厚的一疊,如同一塊小小的磚頭;不同的是掛牆月曆如同普通筆記簿那樣,在其中一邊把全部紙張釘裝固定在一起,而座枱月曆則像是活頁式的記事簿,並非直接放到桌上,而是有個小架,架上兩條半圈環扣,每張紙上都有的兩個圓孔,套在扣內,故可靈活地翻前揭後。

這種座枱日曆架通常附有可擺放或插放書寫工具的位置;至於存放記事紙張的位置則未必有。因為當在案頭工作時,若有事想記下,就可以寫在日曆紙下方的空白處了,不必另找紙張。

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投票地點

又到投票時。

每次臨近投票,收到當局寄來的資料,主要看有什麼候選人,以及可以投多少票等等,但在若干年之前差點出過意外,以為多年一直沒變過的投票地點,也是依舊不變,幸好在跟人聊天時得知原來有了變化,投票當日才沒有去錯地點,於是便得到教訓。

一些比較地區性的投票例如「區議會」選舉等,選區多且劃分得細,投票地點通常很接近住家;當它們的分區愈來愈仔細時,一個選區可能只包括一兩個屋邨的範圍時,投票地點又可能與前不同,相隔一個街口的兩人,從前可以一起投票的,現在可能已經是歸作不同選區。

像「立法會」的大規模選舉,選區面積大,住在同一區的朋友,很可能是面對同一批候選人,不過像我們住在元朗區的,區份佔地實在太大了,當局會再加細分,於是住在同一條街的兩岸,卻要到不同地方投票的情況,也有可能出現了。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冬日氣旋

時間接近年底,農曆方面「冬至」快到了,新曆方面「聖誕節」亦將至;就在此際,天氣預測有個熱帶氣旋快到,到達香港之時,大概就是佳節的日子了。

利用官方手機軟件「我的天文台」觀看有關資料,見這個名為「雷伊」的氣旋位置在菲律賓附近,預測未來的路徑卻相當刁鑽:若沿著現時大致向西路線一路而去,便應該吹向越南及泰國,與香港無涉的,但專家卻推測它的西行路線會漸漸轉彎,愈來愈向北走,這樣的話,幾天之後,反而會趨近香港,兼且勢頭頗為正向。


這個熱帶氣旋,若真要正面吹到香港,要有一連串因素配合;「預測即是預測」,未來的事情始終未來,不會是絕對肯定的。屆時情況如何?大家都靜觀其變吧。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又到買券時

與友到酒樓午膳,從負責拿來餐具的待應、取走洗滌碗公的服務員,以至之後幾次拿食物到桌子來的職工,都向我們推銷酒樓的「糕券」。也差不多是時候了。

每到農曆年年底時,又或者,應該說,是每當接近一年中幾個農曆的大節日時,酒樓自製了相關的傳統節日食品應市的話,總會遇上類似情況。事緣多年之前,已經有「聰明」的食肆老闆為怕那些食品製好賣不完,便強制員工「認頭」───硬要每人認購若干數量,而這數量又通常因應他們的職位高低而調節;員工不想全數自購自吃,便只有找有興趣的顧客承受,將擔子轉嫁。

見酒樓顧客遇上這種主動推銷,都是推卻的比例較高。一來若沒有試食的話,怎知食物水準如何?買了回去,原來難以下嚥,便浪費金錢;二來,不論是好味道的或是不好味道的,積存太多在家中,也不知如何可以消耗掉,所以購買之時定要酌量;也因為消耗量有限,認配量也有限,假如有常去的食肆,有相熟的店員,都預算了會向他們購買的話,便只有拒絕其他人了。

酒樓這種經營手法,可說是無可厚非,卻也有些擾民哩。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沉澱校對

蔡瀾父親所教,凡寫好的文章,放下來隔天再作校對,可能會找出一些本來不會發現的修改需要。

現在我寫「龍之天地」的雜文,現炒現賣,更易甩漏。隔了一個晚上,甚至更長時間之後,再讀之前所寫的東西,思想經過沉澱了,可能會有新的思路,也可能發現一些用字換了更佳,又或者想到某些內容可能不宜發表,不如刪走,諸如此類,出現不少要改動的地方,絕不稀奇;但就算是我剛貼出來的東西,即時重讀一遍,往往也有很多要修正之處,實在失禮。

現在寫作,都是直接手按鍵盤撰寫,「我手寫我心」,語句的通暢程度大致沒問題,但不知如何,錯別字卻極多。例如這一段文字的首句,明明是「寫作」二字,出了來卻變成了「寫在」,像這種情況,兩個字的形態絕不相像,中文輸入法的編碼也不接近,到底錯誤是如何引致的,真是叫人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

偏生類似的錯誤,並不罕見,每篇網誌,剛剛脫筆,再從頭到尾讀一遍,往往已經可以找出十處八處明顯甩漏,連自己也覺得難以接受哩。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郵寄這回事

有篇講及「截郵」的舊文,近日得到好些瀏覽,大概是有朋友在網上查找現實中截郵的資訊,搜尋器卻把我的網誌也列出了,錯誤引導了他們到此。

會關心「截郵」一事的,自然是因為有東西要作「郵寄」。我個人而言,除了一些商業行為或是投遞政府部門信件,以及網上交易的寄送交收外,已不知有多久沒寄出過私人性質的實體信了!

幼年之時,凡是聖誕節快到,便會替家中寄出一批聖誕卡給海外親戚;親戚寄來的聖誕卡,則會放在擺放的聖誕樹下,或在牆上吊一兩條繩子張掛起來,或當數目不多時,放在電視機之上。現今大家連電子賀卡的傳遞也少。

長大後,有一段頗長的時間,手上備有清楚名單及郵遞記錄,每到聖誕快到,便會買一批聖誕卡,逐張手寫寄出。現在經過一些書店或精品店,年底時也有一隅陳列了不同大小及風格的聖誕卡,但看到時,卻感覺跟我已經沒有關係了。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浪費了的「拳王」

「拳王」是「無線電視」新劇,我們家中是利用小匣子慢慢重溫舊集數的,所以還未看完;但即使如此,現階段,我也可斷言這劇是給浪費掉了。

所有電影或電視劇集,無論觀賞效果結果如何,拍攝過程也不容易,涉及許多的人力、物力和瑣碎工作;「拳王」這劇的幕後努力更容易為觀眾見到,因為多位演員的壯碩身軀就在眼前,他們打拳之時的「像真度」亦高,就算是本來已有武術底子的,也可看出作過不少練習。

但是這劇卻很不應該地,把許多「細節」───我相信創作人及製作人是這樣認為───省略掉,導致輕者故事會跳接出現突兀,嚴重的更因不夠內容引領觀眾產生應有情緒,而破壞了對整套劇集的觀感。

這裡開始會有些「拳王」情節的「劇透」,打算觀看而未看的網友,應審慎考慮是否該停止閱讀下去;選擇繼續閱讀者由此引起的任何問題,本人恕難負責也。

說回劇中,海正藍入獄的處理,是首個大突兀之處,他的刑期幾個月,好像轉眼即過,而且除了開始時象徵性給黑道中人打了一場外,也沒交代是否持續捱著什麼苦,便出獄了。這場戲交代之輕,是去到我家人看見海正藍出獄時,與那同日出監的黑幫老大打照面時,家人連那黑幫老大的角色都沒印象,詢問那是何人!如此這般,一來烘托不出主角的悲慘,二來黑幫老大日後改邪歸正,並對主角有所激勵的情節,因欠缺反差,效果也弱。之後海正藍當地盤工人時,食用的飯盒中竟有原隻曱甴,這種「苦難」實在浮誇得好笑。

雷堅約同「香港綜合格鬥搏擊聯會」委員進餐,沒有中間進食、把酒言歡的過程,這邊約好,鏡頭一轉已是用餐之後,桌上連作道具的碗碟都不必安排,這些小事件也就算了,海正藍是「男一」,他初登擂台之戰,說他運氣真差,一上場已經遇上實力第二的選手,本來有種山雨欲來之勢,以為會讓觀眾擔心他會否剛起步便要離場,誰料原來一點危機都沒有。那場比賽根本沒有出現!之後劇情交代,已經是海正藍身為四強之一的對戰了!

從初賽到進入四強之間,發生過什麼事?完全沒有交代!

也許因為這劇的重心,非係在擂台上的「拳王」對戰,而是在其它地方的「權王」之爭,所以創作人才把許多細節刪走,但這劇就是太多太多這種空白,令觀眾難以產生應有的愛、恨、激動情緒,這樣情況若在後期仍無改善,恐怕難成大器。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換命真相」的反高潮

「無線電視」劇集「換命真相」共 25 集完,一路播映都得到不錯的迴響,但在最後一集的最後一段,卻出現了個出乎觀眾意料之外的結局安排,令到有人以「之前的 24.5 集都白看了」來形容,可見該個點子,應該不能贏得全部觀眾的歡心了。

劇已播完,雖然一定有未觀看的朋友,但亦不太顧慮到「劇透」的風險了,也談一談這個「結局」。這劇我也有看,在之前的內容中,不時有把「畫外音」 ( Voice Over ) 以類似唸書的語調作出旁述,到了這個「結局」時終於解了謎,原來之前大家看的並不是「真相」,而是「真相」之下「真正的人」所寫的「網絡小說故事」。

看得出結局是創作人及製作人有投放心機的,但難免令人失望,因為性質上,基本上如同大家預期最差的一個情況───經過萬千波折後,結局只以「原來是場夢」一句話來收尾───其實差別不大!

觀眾看劇求娛樂性,既然之前絕大比例都叫人滿意,結局一句說話如何定性前面內容,又有何分別呢?因為觀眾希望要的是「戲劇性」,他們把之前所見的視為現實,那些情節在現實中本來不應出現的卻出現了,便是「戲劇性」所在;現在最後揭穿原來所謂「現實」卻是「夢」或「小說情節」,大家會想:在夢中或小說之中,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可以出現,之前遇上那些事情,真是再正常不過了,又何來「戲劇性」?

「換命真相」創作人這一著,個人認為,實屬蛇足,刪減了更好。


2021-1213 後記:
現在版本,要補救也不難,就在尾段的「真實世界」中,讓一樣本來只應是「小說世界」中才會出現的人或物曝一曝光,讓觀眾依稀感覺「真實世界」和「小說世界」可能是有交集的,創作人也許另有深意,只是自己未看得明白,故弄玄虛一番,觀眾在迷糊中看完了故事,應該也不會事後再作清算了。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律師樓出事

「香港律師會」已經就某兩間律師事務所因為涉及涉嫌欺詐性物業交易案件的調查,而介入該事務所一事作出聲明。根據調查結果,該兩間律師行的業務立即被終止,另外的兩間律師行已分別獲聘為有關律事行的「介入中介人」 ( Intervention Agent )。

相應的「介入中介人」會聯繫存在於相關律師行記錄中的客戶,「告知他們情況以及他們需要就有關事宜而採取的相關步驟,包括另聘律師的需要,以及如何提出申索要求退還他們已向兩間律師行中的任何一間所支付的款項。」聲明中並未提及任何客戶在這次事件中,引致的任何損失的索償。當然,那會是獨立的民事案件了。

客戶若有正在進行中的交易,因為負責律師樓的停擺,導致交易不能順利如期完成,可以引致巨大的財務損失,自不待言,即使只是一些文件存放在律師樓中,因為有關事件而未能取回,也可以十分麻煩。

世界各國中,香港在文件電腦化方面相當進步,不論是出生證明書、死亡證、結婚證書、身分證、護照等等文書,萬一手上的原件遺失了,都可以聯絡有關的部門,付款補領;雖然有些如出生證明書之類,補領到手的格式,未必與遺件了的原件相同,但在法律上的功能,卻是一樣的。

但在特定的情況下,遺失文書原件卻可能造成不能彌補損害的,其中由「遺產承辦處」發出包括遺囑認證 ( Probate )、遺產管理書或遺產管理書的授予書 ( Grant ),即俗稱的「承辦紙」,便是一例。不錯,所有已發出的遺囑認證及授予書,必要時都是可以向「遺產承辦處」申領副本或核證副本 ( Certified True Copy ) 的,但若現有的有關文書需要作出修改時,便必要持有原件才行。

不少人因為與律師樓相熟,又認為文書原件收藏在自己家中不便,便一直留放在律師樓處。若始終平安無事,文件放在律師樓,理論上有需要時隨時可以取回,當然不成問題,但一旦發生了像今次的事件,文書原件真的失去,便後悔莫及了。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書之水患

許多年來,家中的書本作出過數不清次數的整理;曾試過十分接近完美排列,但最後又要搬動,本來稍為整齊點兒的存書,重歸混沌,清點無由。

期間因家中擺放空間有限,書本曾放在露天之地,雖然已是有所遮蔽,但仍然有不少受到水氣侵襲,受了潮。

漫畫書受到水患情況會較嚴重,尤其是採用了粉紙印刷的書本,稍有潮濕便容易黏在一塊,即使真可撕開,頁面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傷害,是救也救不回來的悲劇。

若書本真已被嚴重水浸過,根本可當是廢紙看待,能鐵了心把它們丟掉,反而乾手淨腳,偏是那些不很常見的作品,受潮程度不太大但卻又絕對無救的話,便成雞肋,存之無趣,棄之卻可惜,令人猶豫。

像這樣令人猶豫不知能如何處理的漫畫,也還不少哩。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書的分類

從小到大,都不擅長體力勞動的工作。近日頻密搬動重物,係因家中就藏書進行著類似「斷捨離」的動作。

家中存在的書,根據兩大因素可以分成四類:類別方面,分成文字書及漫畫兩項;各自再可分成打算繼續收藏的,以及可以捨棄的兩類。即是四大類乃「打算繼續收藏的文字書」、「打算繼續收藏的漫畫」、「可以捨棄的文字書」及「可以捨棄的漫畫」。

花了很多心機,整理出一批「可以捨棄的文字書」,正聯絡人想找人接手,不過並不是人人本本書都想要的,一切尚待相約商議,屬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之事。而且「可以捨棄的漫畫」也還要想方法處理哩。

到不知何年何月,家中只餘那些打算繼續保存的書本,怎樣把它們擺放好,便利取出放回,也仍要一番功夫啊!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天地」書目

拿到一本「天地圖書 2021 書目」。到了執筆的今天,2021 年還未過,所以也不能說今年一定不會再有新書推出;這「書目」中的新書一欄,說是「2020-2021 年度新書」,時間跨度如何定義,便沒去了解啦。

都說現在愛看書的人已少了許多,會買書的人更少,看這「2021-2021 年度新書」,說多不十分多,說少也已不少,也有約 20 版的內容,計算一下,這年度的新書也不算很稀少了,何況這只是一家出版社的記錄,再加上別的,香港一年間的新書,也有相當。

在新書之中,舊書佔位比例較低,自不待言。「衛斯理故事」已有很多人看過,又再無新出品,不少書店已經不會大面積陳列了,可能把不同故事放在一起,直疊起來,在眾多幢書叢中,只佔一幢而已。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打麻將史

所謂「國技」之一,打「麻將」,本以叫「麻雀」為正宗,但正如現在「那」字和「哪」字的區分使用那樣,以「麻將」稱呼之,可減讓人誤會的機會,亦對溝通對話有益無害,但便「不正確」亦無妨了。

電視台推出一個以打麻將作基礎的遊戲節目,見各藝人玩得熱鬧,我雖不明牌理,不了解他們為何因為某一人的某一動作大為緊張,不過作為綜藝節目,看一場熱鬧,娛樂一番,也就算了,不必強求太多。

關於這種「國技」,我小時候有玩過,那時已是只懂得打而不懂得計番,到長大了,連怎樣打都忘記了,一開始砌牌時每人應該按什麼次序取牌,開局時每人應持有多少張牌等等,基礎到不得了的基礎知識,都已不懂。有朋友聽到了我的情況後不相信,說打麻將就像踏單車一樣,是只要學懂了便一世不會失卻的技能,但我的情況確係事實,只好說那朋友的理論原來並不正確。

當是學多一樣技能傍身,萬一和朋友聯誼時有需要可以打上一兩局,再學習打麻將的知識,我也不抗拒,不過每當和朋友談起,總沒有人會主動作純粹指導的,都說一定要一面實戰一面教導,真的掏錢出來論輸贏,我才能掌握到;涉及經濟支出,便件事便不了了之至今。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銀雕」靜待有心人

古龍去世時連載中而未及完成的故事,還有一個短篇「銀雕」。

這故事未寫完,但據陳曉林先生提供之可靠資訊,對於後續的所有情節,古龍都已成竹在胸,並已把內容大概都告訴了陳先生,陳先生並作了簡略的筆記,因為古龍明白自己精力不濟,希望必要之時陳先生可以根據他的下文設定,把故事代筆續完,可惜這事未及決斷,古龍已經離世。

普遍認定的古龍遺作「獵鷹。賭局」是我本人喜愛的「古龍五大」之一,現時面世版本的不完整是個遺憾,若再遇有心人把它據古龍的本來構思,將故事好好寫完,讓「大武俠時代/短刀集」系列有個更佳的結構,便太好了。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續完古龍小說!「陸小鳳與隱形人」

有些故事作品,在未完成前作者便逝世;本來結局應是如何?可能永遠不會再有人知道。有些時候,作者的大概意念得為人知,但沒有人著手把作品完成;有些時候,有人把作品續完了,但又得到很多批評,說水準還不及原作者應有的若干成。

寶樹所寫的同人作品「三體 X」般,由劉慈欣巨著「三體」中找到一個可補白空間,寫了出來,文筆有原作者之風,內容也有原作之韻味,而且還可得原作者的認同和讚賞,再得到出版社推出實體書面世,這種機緣美事,絕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龍爛尾的作品甚多。他的「陸小鳳傳奇」系列第六個故事,在報紙連載之時名叫「隱形的人」,刊登了百多天後中斷了,但出版社之後也把內容推出單行本,分成兩冊,一名「隱形的人」,一名「女王蜂」;現存的一冊完單行本易名為「鳳舞九天」,係由薛興國續完,但他卻非承接所有古龍已有內容寫下去,而是摒除了古龍原文的尾段,由某點處開始分岔撰寫而成。

有心人把「隱形的人」全部連載內容找了出來,發現明顯被薛興國捨棄的那些內容,是把故事指向另一個截然不同方向的!但,所謂「原故事」又會是怎樣的呢?我躍躍欲試自行想出一個可以接受的答案,更理想的,當然是把想到的意念真的動筆寫出來了;卻原來這妙事,早已有人心同此念並已實行。

───因此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一個名為「陸小鳳與隱形人」的故事,作者好風良月

無論這個「隱形的人」的同人版本大家評價如何,它的面世一事本身就已經值得敬佩。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雲君、崔成安與董培新

同樣繪畫了大量雜誌插圖,並不多人拿雲君董培新相比,一來二人畫風不盡相同,雲君擅長工筆,而董培新則多變,風格偏重新派,就算同畫古裝,也不會有雲君的那種古樸味道;而且董培新同時畫有大量封面,人稱大師,而雲君則鮮見有封面作品。

師承雲君的崔成安畫風有其師的韻味,又同時擔任過大量雜誌封面和內頁插圖的工作,跟董培新有點相似,倒是可以比較的,只不過功力有所不同。

崔成安的作品,是三人中最新潮的,人物造型設計,並不拘謹於歷史實物,而可以推陳出新,筆下古代角色衣服鞋履,可以融合古今,把當代物品的意念化成古時之用,令到古代背景的故事看來也沒有陳舊的感覺,破格又討好,有青出於藍之勢,不過正因如此,他的作品的古樸味道便不如其師深厚,欠缺讓人細味的餘韻。

小說插圖,雖是定格畫作,目的在於畫出某時刻某場景的情況,但是佳作的效果,可以不限如此,而讓觀者感覺那只是一段故事中之某個「定格」,根據畫中細節,可知在「定格」之前是另有故事的,而其後亦還有故事延續;崔成安的畫作包含元素通常比雲君少,作為插圖的功能足矣,論畫作深意便不及雲君。

若遇上大型畫作,上有眾多人物組合而成的「蒙太奇」式表達手法,崔成安的個別板塊畫得不錯,但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銜接卻不夠自然,整體構圖常呈散亂,效果便有點兒不足了。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雲君───金庸的首席插圖者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作品,在連載時及集結成書的單行本中,都配有插圖。除了在新修訂期間加入創作的「清兒」李志清,在創作階段及初成書之時,那些插圖主要出自雲君 ( 原名姜雲行 ) 之手,後又有王司馬的參與。

雲君及王司馬的插圖,我較喜愛雲君之作,那年頭金作的單行本中,有些插圖是雲君負責,有些插圖是王司馬負責,我常嘆息若那些王司馬繪畫的部份,也是由雲君繪畫便好了;到長大了些,才漸漸領略到王司馬作品的高超及魅力所在。金庸也夠聰明了,那時兩人所畫的兩批插圖,風格迥異,一是工筆,一是水墨,基本上是不能十分客觀作出比較的,只能看大家的主觀喜好,所以不同的捧場客間,也不會有大矛盾。

雲君的插圖,構圖常不落俗套,而且元素豐富;本來畫面上的許多細節,在「工作需要」上是不必的,再加上他的工作量之大之緊迫,人人皆知,他就算偷懶少許不畫得那麼細膩,大家都是能理解及接受的,但他偏不會這樣的,所有筆下之作,都力臻至善,令人敬佩。

小說之中,金庸作品已是顧及最多細節的了,但始終不會把所有人事物都完完全全細緻化作文字,至於那些情節發生之時,角色的衣飾到底如何,某種奇門兵器即是什麼形狀,周遭的環境格局到底如何,在讀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之前,雲君已經代為消化了文中意思,再繪出具體的畫面來了,大家看到,覺得書中所寫,真的就是如此這般,自然接受了。

現在我們看金庸小說,視作經典,當時卻是被歸納為「新派」的;新派的武俠小說手法,仍能讓人讀出一份古意,也許雲君當時的插圖,居功不少哩。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真人秀

行文也許方便一些吧,就用「真人秀」這幾個中文字,以代替「真人 Show」。

這兩年看電視節目,不論是本地的製作,抑或是外購它地的作品,很多時都是以「真人秀」的方式呈現,而且也多以競爭性的過程進行,作出比賽。

這種「真人秀」有多「真」,是節目吸引力的關鍵,如果參賽者不能「露出平時不為人知的一面」───起碼在觀眾眼中如此,便和平常節目無異,失去意義。若是在過程中,道出一些別人從前不知道的資料、做出一些別人從前不知道懂得的行為,往往便是節目亮點,在節目內容以外,製造額外可供大眾流傳的話題。

不過大家都知道,「真人秀」的「真」,也是有限度的。首先,知道自己身在鏡頭之下,所言所行一定不會完全隨意的,就算自己不察覺,別人都可能會看出有所保留;在和其他參賽者互動時,彼此之間互有喜惡是很正常的事,但心中所想又會否宣之於口?往往也是大家客客氣氣含糊一番便是;最後全部攝影機拍攝到的所有內容,還要作一番篩選、剪輯,操作者也有他們的一番原則及規限,某些很「真」的內容,可能便會給挑走了,剩下那些可能「有點假」的。

大家只要知道那是一個娛樂節目,看時能喜樂的便喜樂一番,別太認真便是。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林若寧填詞作品

之前沒有留意,直至這半年看的聽的音樂節目愈來愈多,又多了留意到各作品的創作者是誰,才發現到,不論是新歌舊歌,填詞人林若寧的名字出現十分頻繁。

跟我的直覺答案不同,原來林若寧乃係男士,本名龐健章,曾為香港「商業電台叱吒 903」的總監。填詞方面,他師承林夕;由 2000 年開始填詞至今,約 21 年間流行曲作品已有接近 900,計算起來,平均即大約一個星期便有一首新作面世。

林若寧的作品太多,而我聽過的新一代歌手作品太少,所以在網上看到他的作品清單中,大多數都是我並不認識的。有一些是較資深歌手作品中由他所創作的,都是那些我看到歌名記得曾聽過,但不屬於那些歌手最令我印象深刻之作。

既然林若寧在近 20 年來有那麼多的作品,又屬流行曲類別為主,現亦繼續在做著填詞工作,也許,他可以算是一個代表,反映我近年在聽著那些歌手的流行曲時───不論是新人還是資深者───常覺得「新不如舊」。新的作品也有好的,不過亦僅此而已,肯定歷經未來數十年後仍可為大多數人琅琅上口的經典之作絕少。若以英文來區分,那便是「Good」和「Great」的差別。

期待林若寧未來的經典之作。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節目音量

不論是在電視還是電台,正常節目和廣告時段的內容,音量通常都有所參差;若是在收音機上,節目之間,談話內容和中段播放的歌曲,也可能有不同的音量。

修讀廣告學之時也有學到,當電視內容由節目轉換到廣告時,為吸引觀眾───即潛在消費者───的注意,便會把音量調高一些;到廣告時段完結,畫面轉換回正常內容,音量驟然低了,會否有什麼壞影響,自然便不會在廣告商考慮之列了。

原因我可以理解及接受,但現在上述的幾種內容,即正常內容、廣告及歌曲各環節,音量的反差通常太大了,大到若在細聲的部分將音量調至最舒適水平,轉到大聲部分時立即刺耳得利害,非動手把音量調低不可;但若手動調低音量後,重返正常內容時,訊息便可能細不可聞,又要動手重新調高音量。

這樣轉來轉去調校音量的動作,相當擾民哩。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未完作品

整理家中,又找出一本文敵的「天下無敵」小說版首集。這個版本和他去世前不久,推出的新系列版本「天下無敵風雲錄」,內容又有所不同。

文敵先生曾擔任過很多香港漫畫的編劇,許多年前,他曾以經典作品「龍虎門」中的一些元素,揉合而創作出一個名為「天下無敵」的故事,由胡紹權編繪;之後他又在不同時期,由不同出版社以不同的方式,推出過該故事的小說版,但頂多只出過兩期,之後再無後續,爛尾收場。

見「天下無敵風雲錄」的面世,可知文敵仍有意想要把它寫完,可惜事未成而身已故,成了個永遠的遺憾。

不由又想到蕭源兄的作品「時空之王」,它也是只寫到中段的,之後由不同地區的出版社推出過,卻都未有結局。蕭兄之前涉案入獄,更不會有新作品面世。不知該故事最終有否完成之日?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姻緣道」

黃霑一篇名為「途人袖手旁觀!」的文章,開首是:「星期六『明報』港聞有消息,說牛頭角姻緣道,光天化日之下,飛型少年圍毆情侶……」

這才知道原來香港真有條「姻緣道」,而且是在牛頭角區!

在舊漫畫包括「老夫子」中,多次見到有發生在「姻緣道」的故事,但歷年來,未聽過有人談起這地方的源流,所以總是有個懷疑,這可能只是像「願望井」之類杜撰出來以便說故事的虛構,現在終於知道,原來它真有其道。

雖然,我仍未知這「姻緣道」,其實即是現今的哪條道路。

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升之謎

忽然一天,「龍之天地」的單日瀏覽數字是平時一般的十倍。經驗所得,很可能是有人在 Facebook 之類的熱門平台,分享了某篇網誌,協助吸引到眾多人首次到訪所致;這個轉貼動作,我自己並沒進行,但不排除別人會這樣做。

既然有個容易接受的解釋,那這次數字飆升,又何「謎」之有呢?奇怪在找不出那些大量增加的訪客,看了哪些文章。

Blogspot 系統可以按照不同時間段落,排出其間最多人瀏覽的網誌,以及所帶來的瀏覽量是多少,但在這特定的一天,最多人瀏覽過的文章那瀏覽數也只是單位的,這便和我本來對新訪客的來源推測不相符了。

想了好些時間,除了認定是系統出錯,那增加的數字根本是不應出現的,也未能想出是什麼原因哩。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黃霑的「黃霑」

黃霑有本文集,書名就叫「黃霑」。我二手購入後,曾在「龍之天地」這裡就它的書名寫過篇網誌,原來那已是 2017 年 9 月的事,之後我卻一直沒開始閱讀,直至本月,才終於開卷。

因為之前合拍過電視節目「今夜不設防」,所以黃霑、倪匡蔡瀾三人常被談在一起。三人的散文我都看過,感覺不論在取材或撰寫方向上,都頗不同。

三人之中,倪匡文章最疏離,就算事情真是他的個人經歷,或實際的見聞感想,也鮮有旁及自己,只當是一件觀察到的世事來寫;對事情的感想,亦不像是個人的想法,卻像是細想過後與人分享的人生哲理。

蔡瀾及黃霑的文章題材,多是他們因為生活的活動中,所見所聞觸發而寫的,不過落筆之時,蔡瀾的文章保護性較強,不會輕易透露出私人生活的資訊,而黃霑的文章,則有點像是學生交給老師批閱的周記那種坦白,並非絕對把所有個人生活都攤開給人看,但字裡行間,也能讓讀者知道他的生活經歷及感想。

在「黃霑」一書中,有篇叫「對許冠文兄失望」的文章,單看題目,已經知道不會出自倪匡之手,無論倪匡與許冠文是否相識,無論他們是敵是友,倪匡也不會寫這麼強烈的個人感受式文章。至於因為看到廣告業同行不珍惜可貴的學習機會,「恨鐵不成鋼」地寫出來的文章,如此直指同業的筆墨,更難想像會出自蔡瀾和倪匡之手。

「黃霑」在 1980 年 5 月被版,但當中的文章,起碼有部份,應是早至 1960 年代之作,到集結成書時,已是舊文,可能作者的所感所想亦有所改變,不過猜想「明窗」推出這書,不會沒經作者的同意,也不會沒讓作者過目選取了待印的是哪些文章,各文中若有黃霑已經持有完全不同想法的情況,應該都被抽掉了吧。

書中文章,題材百樣,也有少許涉及政治想法的。現在看回二人在 1960 年代所寫的文章顯示的價值觀,便不難理解黃霑及倪匡二人,數十年後為何會對同一政權的管治,有著相當不同的態度了。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豎天線

從前的日子,在天台豎立天線以收看電視,是很普遍但亦頗為辛勞的事。

首先,天線是一根連著魚骨狀接收網的小棒,若不高舉一些,接收到的訊號便不夠強,再加上單靠原裝的那根小棒,難抗風力,就算開始時對準了方向,假如會輕易被風吹歪,也是徒然,所以常見的做法,是先把天線的小棒緊縛在一條長、直、硬的鐵通上,才把鐵通連天線豎起。

天線和鐵通之間當然要固定,而把鐵通轉動以帶動上附的天線改變方向後,當電視訊號接收到最佳效果時,便也要把鐵通靠著金屬欄柵之類穩固物品縛實,天線所指方向才可以固定下來。所以萬一要調校天線的方向,實際上是要把那連天線的鐵通鬆脫,才轉動得到那整體;轉了少許方向,要人目測電視實際效果時,鐵通仍要把得緊緊的,若是搖晃著,電視畫面根本不能清楚;當方向指對了,在把鐵通重新緊縛的過程中,要維持著上附的天線不會轉動,說容易也不容易,尤其是只得一人,長時間把重物拿著轉來轉去後,還要一手支撐重物加一手加固,過程中常叫人氣餒。

天線接收到訊號,要傳送到電視機,還要連線,至於那條長長的天線,如何接駁呢?天台到家居一段,常見會是一段在外牆直垂到電視機所在那層的明線;若電視機不近窗邊,明線收進家內,還要沿著牆身拉線,直至電視機所在地方,接到機身上為止。

理諭上,如此接駁便可成功,不過常聽聞單只這樣處理,訊號不會夠強,需要把訊號「放大」後,才輸入電視機,所以在天線和電視機之中間,又可加上一個獨立的「放大器」;那「放大器」應是接近天線位置,還是接近電視機位置呢,我兩者都見過。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電視變頻

電視全面由「模擬制式」轉成「數碼制式」後,又有變化,本地電視的幾條主要頻道,頻率將會改動。

大家可先觀望在變化當天過後,是否還可順利看到那些頻道,如沒問題,便不需採取任何動作了,否則,可能便要重新進行「搜台」,再找出新的那些頻率來。

回想昔日「模擬電視」的日子,信號還是主要依賴豎立在天台的「魚骨天線」來接收,若在當時遇上一些類似的變化,動作便可能大得多。

假設當年接到這種通知,本來天線接收信號的來源發射站改變了信號的強度或頻率,有時會令到電視接受效果轉差,然後會聽到一些分享,說在我們家居的位置,也許將天線轉向另一方向的發射站會更佳,這便會引發起一陣「天台工程」。

───用戶要人手轉動天線以指向新的發射站。方向一定要準確,才可完全清晰,即使角度只有少許偏差,影像都會模糊了。但移動天線的人在天台,電視機卻是在樓下的室內,怎知道已移好了,還是仍要繼續行動?獨居者需要跑上跑下的目測,才知天台之前的一小動,是否已經成事。也許還是付錢找專人跟進算了。

若有兩人或以上,便可分工合作。我們家住新界村屋的,已經好些,即使在那個沒有無線電話的年頭,真要隔著三幾層樓大喊溝通,都還能互相聽到;若是高樓大廈,而沒有公眾天線,樓下的人不能告訴樓上的人現場效果,便很麻煩。在沒有現代化高科技的手提電話可用,較近的年代,有種室內的「子母無線電話」且信號又夠強的話,在天台勞動者可拿著子機跟室內的母機通訊,便已是很大的方便。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赤柱行

到過港島的赤柱多次,但次數並不算多。最近一次前往,疫情之下,一些店子沒開,一些店子不知還會不會開;一些店子仍在營業,但門庭冷落。

市集小店的東西,一天可逛完,也不怎麼會購買那些物品,主要就是看看殺殺時間。我覺得當中不少商品都是針對外國遊客的興趣,而且也還要周圍有個熱鬧的氣氛,遊客購買的衝動才高些,本地居民,就算是那些具實用性的商品,也不會買得十分頻密,恐怕難以支撐那些多店舖那麼長時間的生意了。

「美利樓」中一家大型時裝店加上兩家特色食肆支持住,起碼看來沒很高的空置率,不過便是特地前往消費之地,未必適合閒逛。

遊樂場中,小朋友仍跑來跑去,玩得開懷,若是在周圍找到位置坐下,觀看他們跑著叫著,也可令人放鬆的,不過往來元朗及赤柱,亦要些轉折,這次出發時先到中環乘巴士,回程時亦要先乘小型巴士到銅鑼灣,如此耗時,不能常去也。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插圖之助

讀別人文章,形容到某位藝人的樣貌,而那些藝人我不大熟悉的,唯有到互聯網上,以 Google 用藝人的姓名搜查資料,看看作者筆下所說的美與醜,在我的心目中是否亦有相同想法。

看文章寫到舊日的電影或電視劇中,某個角色或是某個造型或是某個場面,我不熟悉的,也唯有到網上查看;看文字資料不足的便看相片,看相片也不夠清楚時,可以的話,便把免費電影找出來,快掠搜尋所需資料印證。

凡是遇到這種情況,最好便是書中加上有關的插圖了。蔡瀾說某電影的海報如何如何,旁邊就有那海報的縮影,讀者立即明白他說的妙處何在;黃霑讚美某女星的身材,加上了插圖,我們本來不清楚她的樣貌者,亦可了解作者的意思。例如蔡瀾先生有些談電影的文章,推出新版時,加上了很多相關的圖片,便十分方便。

至於插圖,最理想當然是就附在文章的旁邊了。有些排版方式,所有文章的插圖都統一在文字最前或最後插入,甚至是全書所有圖片都集中在首幾頁刊登的,即使文章中有清楚備註,圖文分離,讀者需要揭前揭後來看的,也就不夠理想了。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中國節令

除了早除了天氣略轉陰涼少許,頗長時間以來,香港大致上都算是溫暖的。這幾天又有預測,本地又再轉涼,而且最低氣溫比起早前那次,應該還要更低些。

然後,偶然看到月曆上的中國節令標示,原來明顯轉涼的那天,正是「小雪」。

依稀記得,中國的節令與天氣變化的吻合,已經遇上過多次了,每次都令人遙想昔日發明的天文曆法系統,覺得準繩得不可異議。那種吻合,並不是出現了些變化,變化持續好幾天,而有關節令就出現在那段日子當中的「粗略」,而是有特定某天是變化得較明顯的,而那一天剛好就是節令日。

───兩種情況,出現的機會率差別還真是很大哩。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復甦中

到戲院看電影,幾個時段,都是早兩天已預售了大半門票,容易買到相連座位的,有些場次已要選擇很前排需要仰觀的位置了。事前事後,在大型商場中活動,亦有合理的人潮。往返戲院的路上,看到好些食肆都近滿座,有的門前還積有一班等待座位的顧客。

聽電台播放的「歌曲龍虎榜」,主持人介紹多首歌時,都談到有關歌手剛完或將開的演唱會,更以「一票難求」來形容個別活動。

在現今世界疫情之下,香港雖不能達到「清零」的地步,但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可說已復甦了七八成,嚴重受到影響的行業,數目已經大幅縮減。現在社會普遍的消費情緒,以及外出消費的人流,已回到一個合理的水平,讓那些生意仍然不佳的商家,需要反思到底問題最大的原因,是不是本身的實力。

或說人流雖有,但可能「旺丁不旺財」。誠然有這可能,不過如此問題,在疫情出現前亦存在的。又或說現在本土消費雖回復,但海外遊客數量仍低;提出這問題的商號,便要靜思本身的生意中,有多少是來自外地遊客的,就算香港旅遊業全面復甦,多出的生意也與自己無涉?

當整個行業、整個社會中,人人都做不到生意時,存在宏觀問題的機會很大;當同行中有人能有可觀營業額,但卻不是自己時,表示起碼自己還有努力的空間。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電影「梅艷芳」

不常看電影。看電視台播放的及經電腦觀看的都不多,更何況到戲院看的,不過,剛剛卻看了近期大熱的「梅艷芳」。


在過往,所謂「名人傳奇式」的影視作品也見過不少,通常在戲劇性上,都遜色於一般作品;「梅艷芳」電影的宣傳焦點主要在女一選角方面,也在市民大眾對題目本尊的懷念上,特別令我擔心它會淪為「半紀錄片」的格局,可能正因有如此預期,看完了這電影後,反而覺得它的故事性不俗。

當然,故事是以「小子成長」的橋段寫成的,一來梅艷芳傳奇生涯之中素材太多,就算經過大幅捨棄,仍難免有「水過鴨背」、「蜻蜓點水」之批評,二來也是她的職業之路在「新秀」之後極順滑,可產生危機感的元素並不多,所以故事雖在,也太平淡了些。有些環節,若是不知道現實真事的,其實有少許交代不清之嫌。

除了王丹妮的女一外,其他角色的造型和情節設計,都是「取神似而非形似」,是個聰明的做法;只要再多一兩個刻意求俏真人的角色,而餘下的角色再不求神似,都會讓人有「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的感覺,所以不如另闢途徑。現在這電影的場面,像是略作了些「馬賽克」效果的真實記錄,顯微鏡鏡頭之下可以說沒有一角像本尊,但把視線拉開一點,卻又覺圍繞在「梅艷芳」的身邊,名形象設計師、著名跳唱組合,及之後因做了錯事而公開道歉的後輩,位位都在。

官方資料言這電影片長 137 分鐘,基本上,內容可吸引到我不會分心或不耐而看時計時間,但也看了兩次,乃因想看製作者還有多少內容想要交代。當然,連坐兩小時在座位上,腰骨定不舒服,散場之後聽到有其他觀眾亦同有此苦,所以我在後段時於座上挪移過多次,不能視為這電影不好看的指標。

電影完結後,燈光重亮了,全場靜默,陸續起身離場;我有想過在當時作出鼓掌,猜想若真如此做了,也會有些同場人一起拍手的,不過最終還是忍耐住衝動。不過,這電影的出現及最後拍出的效果,都值得大家的掌聲有餘。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名著改編

把任何著名作品改編,都應預計了一個可能性:原著的內容太為人熟悉了,本來的所有懸念都會變成不再是懸念。近年所見的不少改編作品,索性把本來的懸念都剝掉了,循其它的方向製造故事張力。

例如「射雕英雄傳」的電視劇中,誰在「桃花島」上殺死「江南五怪」,本要依靠黃蓉層層推測,觀眾才可知曉,現在對老讀者來說這神秘不存,便把本來之後披露之事,率先說明,當是尋常正傳故事交代,也是一種處理方式。從前的推理故事,很多時都是推測「誰是犯人」( Who ) 的點子,現在已有不少故事在開始時便披露了犯人是誰,之後的情節,讓觀眾產生興趣去猜想的,可能變成「如何犯案」 ( How ),及在犯人「為何犯案」 ( Why ) 的原因中,牽引觀眾的情緒。

有時候,早知既定的結局,也不是沒有好處的。例如看過一套演繹較新派的「梁祝故事」,前段故事十分輕鬆有趣,但因為觀眾早已預知了主角二人的悲劇結局,所以前段令人看得多愉快,後段也會令人感到多悲慘,愈看愈憂心,但又不忍不看,產生出另一種吸引力。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冷凍小籠包

因為在飲食上有需要,而在技術上有所欠缺,漸漸多了食用微波爐加熱的冷凍食品。

港式點心是過去已常見的凍凍食品選擇,近年來很多從前是正餐主食的項目,例如中式的揚州炒飯、星洲炒米、乾炒牛河,或西式的不同款式伴隨醬汁及餸菜的意大利粉,都已面世及有不少品牌可供選擇。

我斷斷續續地,嘗試過不同牌子的冷凍點心,水準其實都不俗,甚至可以說,比起一些水準低下的食肆出品更佳。那些點心,只要適當地擺放進微波爐中,幾分鐘之後,已可進食。這很合理,因為選取冷凍食品,主要也是貪圖烹調時間較短,若果也要花數十分鐘才可弄好進食,那和一般食品又有何分別?但偏又有例外。

也許是存在只是我未遇上過,至少到如今,我都未見過有冷凍的小籠包有售,是可以只以微波爐加熱幾分鐘便成的;不是沒見到冷凍小籠包,卻仍是和平常所見到的小籠包一樣,要隔水蒸熱十多二十分鐘!

試想理由,大概因為小籠包賣點是在密封著的湯汁上,和呈密封狀的雞蛋類似,若放進微波爐加熱,內裡空氣受熱膨漲時,便會出現「爆炸」的情況。真相是否如此呢?


2021-1212 後記:
終於見到可以純粹利用微波爐解凍的「冷藏小籠包」,嚐試了,一般。也算是「小籠包」的,不過不算是「灌湯小籠包」罷。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花花招牌

遇上過好些例子,商舖門前招牌中的字母,採用那種具美感的英文花體書法,結果是我一直不能肯定到底那些店舖名稱是什麼。這些商舖之中,又有不少是髮廊一類。


明白這應該是要把店子裝潢配合經營者的藝術家風格,但廣告招牌,目的應是傳意吧?那些店家是否認為一定所有人都能看懂所有那種英文美術字?還是認為招牌設計只要顧及美學便可?

即使是普羅市民如我,未必是他們的目標顧客,讓我能認得到、說得出他們的店名,萬一有人問起路來,我也能幫手指點一下,也不是壞事吧,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接班人

收聽電台的音樂節目,說到譚耀文初出道時,有人說他是「張國榮接班人」。我印象中郭晉安初出道時也有過同樣的情況。結果當然是那個可預計到的結論:「張國榮只有一個,誰人也替代不到。」

老網友留言,說某些小說作家是「衛斯理」( 倪匡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筆名 ) 的接班人,我卻不以為然。不是說那些作家的作品水準不夠,但過去的名小說家是量大且全都有可觀銷量,現在的作家無論怎樣一本接一本推出新作,也令人有種「慢工出細貨」的感覺,所以難以認同和過去大師擁有同樣實力,這情況下,說是「接班人」什麼的,自也難於接受了。

而且大家的形象不同,就算同是高手,又何必拿別人的名字來替自己添輝?「陳大文第一」和「倪匡第二」之間,是有差別的吧。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形聲字

看資深漫畫人憨男先生的 Facebook 資訊,知他計劃在 2022 年 1 月舉行一個活動,在他貼出的相片中,看到有香港打鬥漫畫中常見的形聲字,感覺熟悉又有趣。


在平面漫畫上說故事,除了角色要有所動作,以及他們實際宣之於口的對白外,還有其它的聲音效果,也必要表達出來,才能讓讀者感受到有關的環境,所以大凡是風聲、雨聲、兩物碰擊聲等,都會寫明出來,只是不會像對白般以實框包圍位,以資識別。

有關的做法,應該師出於日本漫畫,而香港漫畫人承繼了,在自己作品中普遍採用,漸漸便有了一套規範。

這些文字,用電腦植字就那麼打出來,在意思傳達上當然沒問題,但在畫面構圖上卻美感不足,所以很多時都會以較人性化的筆觸特地製作,甚至在需要時,在它們的外框線粗幼以及內裡用色等加以變化,才可產生出應有的視覺效果。

經典港漫「中華英雄」的初版中,也有大量採用這種美術技巧,但到了後期的複刻版上,很多那些手繪形聲字都消化了,代之以電腦植字的出品,相當生硬死板,把畫面的吸引力都削減了,據聞,原來有人也很欣賞那些字體,卻煮鶴焚琴地把所有形聲字都偷偷撕走作收藏,後來的製作者沒辦法,只有以電腦字替上,起碼做到意思明白便算了,真是叫人惋惜。

聽人說過那些「中華英雄」中的形聲語,原毛筆字是由外號「字俠」又有暱稱「榕叔」的文榕福先生所寫的,我見憨男兄之前提及未來活動時,似亦表示過榕叔也會參與,靈機一觸,便建議憨男兄鼓催一下榕叔再把港漫常用的形聲字寫出來,若可把它們製成膠貼紙,大家買來既可藏亦可用,豈不玩味十足?憨男兄回覆說會試辦,真是好消息。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掃墓交通

重陽過了已一段日子,掃墓事卻未了,因兩批活動安排有別,一些祖墳若沒有特別原因,都是預設了在節日正日的上午進行,另一些則相反,會刻意避開政府的特別交通安排,延後多個星期。

每逢清明、重陽的掃墓日子前後,在包括「和合石」等熱門地點,都會「封路」,特定日子的特定時間都不能駕駛汽車到指定範圍,甚至的士、巴士、小巴等公共交通工具都不獲准許。

明白當人人都可駕車前往時,很大機會會造成附近馬路擠塞,但一下子全部禁絕,卻又變得「矯枉過正」,因為有關路段也有點斜度,上了年紀或體力不佳者欠缺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前往,即使是不必負重攜帶東西的情況下,也頗辛苦。

個人意見,何不起碼容許小巴以「循環線」方式提供服務,在短距離內不停繞著圈子上上落落,猶如「穿梭巴士」般,收統一費用,讓人們可隨時上車下車?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永恒之嘆

回顧「龍之天地」這地盤,從昔日 Yahoo 起至現在的 Blogspot,嘆息時光飛逝的網誌,為數不少。亦曾預言,這是個永遠可寫的題目,果然,今天又涉及了。

因有件事情,應在月初處理,但延至今天,仍未進行,而當看看日子,原來這個月又已過了一半!換句話說,就算我快手些把事情完成了,距離新一個月又不遠了,也即是又到了差不多要處理下次事情的時間。

凡是這樣接踵而來的重複事情,最易令人感到日子快過。我近年在看中醫,通常每兩星期看診一次,取了兩周的藥,快要吃完時,總覺得好像剛看完醫生不久;像這樣見醫生三四次後,不知不覺間,已經兩個月過去了。

一年包括幾多兩個月?餘生還有幾多年?計算一下,不由人不感慨的。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新節日之誕生

常聽人說每年 2 月 14 日的「情人節」,是由商人「製造」出來的節日,鼓動人們在那天作出本來不必要───或起碼不是必需───的支出。我也支持這個可能性,不過在我有認知之前,「情人節」是個已經存在的「節日」,對於以上說法也只能說是想其當然,談不上有什麼實際證據。

11 月 11 日的「光棍節」,卻是我眼看著它成形的,而它在刺激市民進行消費方面,「目的」可以說是跟「情人節」如出一轍。


把未婚男子稱為「光棍」,是華語獨有,把月日的兩個「11」看成幾根棍子,而把 11 月 11 日喚作「光棍節」,明顯是由華人社會產生。最早亦是在中國大陸知名網購平台,特為這天推出大量超低價貨品,引來遠超乎預期的訂單;商人嚐過甜頭,翌年再試,又再成功;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光棍節特價日」便開始變成該網購平台每年的固定活動。

不很久,市場上其它商家群起模仿,雖不跟從採用「光棍」之名,但也是選擇了 11 月 11 日行事,以產生協同效應,於是,我們一代便可親眼看到,一個「新節日」的誕生了。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節目節奏

香港電視台的外購劇集,若利用機頂小匣子來重溫,常會有不同版本供選擇,通常是「原裝版」、「雙語版」之別;不同版本比較,集數常有差異,有時「香港版」比對「原裝版」,會少上三數集之多。

香港人生活節奏快促,人所共知,看的影視作品,就算是「劇情需要」者,若是節奏太慢,還是接受不到,非得要把內容剪接得盡量緊湊。若比對不同版本看看剪接的準則如何,應該也是相當有趣的,不過我卻花不起時間作這種研究了,留待其他有心人。

綜藝節目也如是。看過一些台灣電視的清談、訪問節目,長一兩個小時的,幾乎就只是主持人和嘉賓幾人坐定定聊天,在香港,絕少會有這麼長的版本;通常一個藝人的訪談只一個小時,扣除廣告時段淨內容即約 45 分鐘左右,很多時節目的設計還只有半小時長,同樣豐富的內容還要分兩集播完。

而且在香港的節目,甚少會一個場景、幾個人定定坐著一路談個多小時的,就算有那麼長,主持人和嘉賓往往也會跑幾個地方,做點什麼,然後在不同地方進行談話。

節目節奏,不同地方大不同。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宏觀地圖

到過多次的一處地方,向來都是利用不同的工具,沿著大致上相同的方向前往,直至現今,因有了新鐵路站的出現,首次循著相反的方向,步行而去,頓時有了嶄新的視野。

前往的地方,一直在我的心目中,都是與「旺角」及「太子」兩區掛勾,向人形容時,都是以該兩區之相對位置來形容,告訴人怎樣從該兩區前往;現在有個鐵路站,離該處步行距離更近,但該鐵路站中的指示,赫然卻見有通往「九龍城」的箭頭!

印象之中,總把油尖旺區看成「西九龍」的區份,而九龍城、土瓜灣等地則屬於「東九龍」的範圍,從沒感覺過「旺角」和「九龍城」可以是如此接近的。剎那間,彷彿心中一片空明,掌握到了一份宏觀的香港地圖,對於從哪一區往來哪一區,可以有些什麼更具效率的選擇,有了長足的了解。

十分奇妙的感覺。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海外物業銷售

近年不少香港市民在境外置業時,出現許多爭議,「消費者委員會」研究發現境外置業的銷售存在眾多問題,要求設立代理發牌制度,這建議得到部份房地產代理業組織支持。

有資料顯示,現時約五至六成銷售海外物業的代理都沒有持牌。相信確有銷售境外物業的代理,是專門從事有關中介服務的,但同時亦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提供本地房地產買賣或租賃服務的中介人,同時兼及海外物業的範疇。可能會有人以為,本身已持有香港的地產營業員牌照 ( S 牌 ) 或地產代理牌照 ( E 牌 ) 的朋友,再要考取一個專為銷售境外物業而推出的新牌照,應是易如反掌?但恐怕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境外」所包括的地理範圍太大了

在香港,「S 牌」和「E 牌」的考試範圍大綱中,雖也有包括房地產中介提供服務時的條件及態度要求,但在比例上不算很高,著墨更多的其實主要是在他們現實中工作時,有機會遇上的各式各樣規條及法例,當中包括了規管機構「地產代理監管局」( EAA ) 的運作,及其它常遇上的法律範疇,涉及內容旁及稅務、建築、工程、物業管理等。若對於銷售境外房地產作出規管,是只許代理從事一手項目的買賣,還是可以容許跟進二手物業的交易呢?如果是後者,也許亦如在香港現有制度般,要包括那些其它的專業知識?

須知「各處鄉村各處例」,地產代理擁有在馬來西亞房產市場的相關知識,獲當局批發可以銷售當地物業的牌照,是否等如他們同樣對英國的房產市場同樣具備認知?難道一位代理想向人推銷四五個不同地方的房地產物業,便要考取四五個不同的牌照?政策的大方向就算確定了,執行細節也有很多需要考慮哩。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成名之黑歷史

日本漫畫奇葩「孤獨的美食家」面世後多年,被電視台拍成劇集,居然大受歡迎,熱潮且及於鄰近幾個國家,是原作者不能逆料的。現在於日本,已經拍成 9 季了,就算每季齊頭數字當 10 集計算,也已有近 100 集,介紹過的食肆無數。

飾演第一男主角井之頭五郎的藝人松重豐,在傳媒訪問中卻以「黑歷史」來形容拍攝這劇的感受;拍攝多季後,因在短時間內暴飲暴食的身體不適固然是原因,另一原因,是他本人並不能理解及接受,到底這劇集中他的「演技」為何受到歡迎。

他的情況,令我聯想起武俠小說作家白羽。白羽的著作包括「十二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偷拳」等,叫好又叫座,但他本人卻是看不起武俠小說的,而且很後悔走上武俠創作之路。在他的自傳「話柄」中,白羽說過「不窮到極點,我不肯寫稿」,以及「這些無聊的文字能出版,有了銷場,這是今日華北文壇的恥辱,我可不負責」等語,可見他是真心厭惡武俠小說的。

創作人辛苦推出的作品,不獲市場接受,自然是苦,獲得市場接受而本人不以為然,不能樂在其中,可能更苦。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成名早

古龍筆下的楚留香,少年成名,所以很多未見過他的人,心目中都把他視作一個長者,就算見到其人,也未必相信他便是楚留香。現實中也多這種例子。

年輕時看的電視劇,演員常會套白髮黏鬍子,扮作比本人真實年齡大得多的角色,我們看得多了,也有以為他們年紀已經不小的,到了近年看到有關演員的資料,才知原來他們比起我並大不了多少。

在香港的漫畫行業,情況更普遍,因為很多時漫畫公司聘請的人手,都是十多歲剛讀完書的少年,很可能根本與我的年齡差不多,只是因為我在讀書,而他們在工作,我感覺上已經到社會工作的人一定較年長,才產生錯覺。所以過了那麼年,眼見相熟的漫畫人也長大了,以為他們已經年邁,卻發現他們和自己相差不到幾歲時,便常常感到驚詫了。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動漫回頭路

網上有人在討論手塚治虫對於各國漫畫發展的貢獻。我認為這是亳無疑問的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想法,也許只是在他帶來影響的程度。

作為元祖,手塚治虫的作品影響了某些創作者,那些創作者於是推出自己的作品,成功者又影響到別的有心人,薪火相傳下去。原則上,手塚的作品在表達手法上已經發展出成熟的一套,繼承者站在他的肩膊上再作努力,應該只會做得更好,不應再犯元祖曾犯過的錯誤,事實又不然,有些第二代、第三代或更打後的創作人,使用的一套手法,卻可能連故事都沒說得清楚,更別說有青出於藍的魅力了。


在卡通動畫的製作上也是如此。我十分年幼時,在戲院看的電影「大鬧天宮」,角色的造型設計已經既創新又悅目,畫面上的動作,亦生動流暢得很,後來,我在電視機上看到一些「教育電視」和「無線電視」自行製作的卡通短片,卻很生硬,數十秒的內容,可能角色只是嘴巴有少許開合動作,和手部有點兒移動,根本談不上什麼表情,但「大鬧天宮」卻是 20 世紀 60 年代的製作,那些本地的「土炮」卻是差不多 20 年後的作品,怎麼後者反而不及前者?

是成本問題?是時間問題?是製作人的心態問題?也許每樣因素都有點兒影響吧?製作人的心態我明白,反而在公司的層面,也不會對製作單位有更嚴格的水準要求,更令人奇怪哩。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若是沒有「三高」

在香港,說出「三高」一詞,很多時已不必解釋,大家便知道是社會中的三大慢性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看電視廣告,有產品針對治理「三高」,宣傳句語中要旁及那些沒有患到「三高」的人,顯然是不知該怎樣稱呼,只能使用十分冗長累贅的文字來表達,溝通起來,相當不便。

我們有「三高」的叫法,卻沒有「三低」的約定俗成稱呼,若與人對話時講出「三低」二字,對方也未必領會到是和「三高」有關。那麻煩少許,說「三大指數沒有超標人士」又如何?可惜我們說「三高」時,人人都知道指的是關於哪三項特定指數的超標,但單說「三大指數」時,恐怕不被反問要核實到底是所指哪三樣者,例子未必很多哩。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新著中華英雄」創刊

馬榮成的經典港漫「中華英雄」,在大結局之後,曾多次由不同公司以不同的面貌重繪,那些書名字大同小異,我都不敢肯定有否雷同了;在 2021 年 11 月初創刊,由鄺志德監製、袁家寶主編的版本,封面印著「新著中華英雄」,版權頁用字則是「中華英雄週刊」。

寫這網誌時已看了該創刊號,不過本文只是論其事,而非論其書。


據書中「創刊詞」所講,由於原著的人物及故事結構已相當完整,所以不會大改,而是加入現今的故事節奏及畫面製作,作出重新演繹。這種外語叫「Re-boot」的「重寫」做法,過去也有過成功例子,由黃玉郎推出的「新著龍虎門」首二三百期便是,可惜後來主編者被讀者意見左右太甚,本來可以仔細寫好的著名角色,因為太過匆匆推出又消逝而形同過路人,也令故事整體吸引力大減;當然,也是創作及製作團隊能力問題,未能把故事寫得好看,招徠不到讀者持續捧場。

能力的問題,是最基本,但也是難於扭轉的,短期內未必可以任意提升,但如何把持內容的節奏,則是可以由製作人的意志控制的;不讓前鑑出現過的問題再現,已是一種改進。看「新著中華英雄」專欄中的分享,主編在「如何把故事說好」方面,是細思過的,我們身為讀者,宜給足夠的時間,讓新作品調整及水準平定下來,再談是否該繼續購買下去的問題未遲。

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為理想者

看電視劇集,常見有些二三線的角色,很覺眼熟,但想來想去,都記不起到底是在之前哪部劇集中,見過該藝人的演出。

通常會以有關劇集的名稱到網上去查演員名單,再按角色查出藝人姓名,然後,又以該演員的姓名到網上去翻找記錄,而利用這種方式去查出來的演員資料,很多時都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過去演出資訊。原來他/她已經加入電視台這麼多年了?原來他/她已參演過這麼多的劇集?往往感到詫異!

像這樣所謂「為理想」的朋友,極力逗留在有關的行業之內,盡量把握每次演出的機會,在近乎「寂寂無聞」的狀態下堅持留下,等待不知會否出現也不知何時出現的成功,在每佪行業中都存在,大家各自努力,共同支撐起社會的進步,打造出香港的輝煌成就。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電台音樂節目

在家中使用電腦工作時,我常會開著網上版電台重溫音樂節目,原來有相同習慣的友人也不少。

幾人圍坐討論到這個話題,發現大家經常捧場的音樂節目不盡相同;大家數啊數的,發現電台的節目中,音樂節目所佔的比例真高,除了我們大家各自挑選的常駐節目外,尚有其它的音樂節目也是我們雖沒捧場,卻也久聞過它們名稱的。

那些音樂節目,有些是一周一集,有些是一周幾集,當中有些是一小時的,也有些超過這長度的,把它們的總時間加起來,比對一周有多少個小時,可見音樂節目實在是充塞了大氣電波。

不約而同地,我們幾人都是收聽同一頻道的。若把所有其它頻道的電台上,那些音樂節目加起來,數量會更驚人哩。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對調難

一個停不了的任務,又正在整理房間中的存書。曾試過,把它們理順到七八成的狀態,之後又因為不得已的原因,再把它們大搬遷,然後成了今天的情況。

可以說,現今的狀況並不是最惡劣的,不過時間有限,體力亦有限,常想動工的整理工作總是拖延住,好不容易隔時間才處理一次,猶如「螞蟻搬家」那樣,點點滴滴地,不知何日到彼岸。

現時書本有三批,一批雖不是排得齊齊整整的,總也算是已定了個固定擺放地方,易於尋找和清點;至於另兩批,其一是打算賣掉的,另一是想要長期持有,但暫未有空讓它們擁有專門的擺放處,但先放在一塊兒,留待打後再分類。

現時最惱人的是後兩批書本中,有些按我現時盤算,是打算互換位置的。若有很多剩餘空間,一開始便把它們全都弄走,騰出空地方後,再由外面把它們直接搬到目標位置去,當然最理想,可惜資源有限,只能在有限空間中盡量挪移,逐少把兩批書本換位。這便是最辛苦的了。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估值高手

剛看完電視台一套關於「香港海關」的劇集,這些日子多宗新聞,都是海關破獲走私活動的消息。最近又有一宗,涉及大量家品,而且總價值是破記錄的高,達 12 億港元之數。

一如以往,有關方面隔了沒多少時候,已經召開記者會,而那 12 億元價值之數,便是在記者會上發表,我在電視的新聞報導中看到。

若那是單一物品,粗略估計總數多少,再粗略計算每單位的市值如何,簡單乘法,便可得出總值金額如何,但在這個案例中,用「家品」這個泛稱,合理推斷應包括不同物品,而不同的物品各自數量是多少?各自價值是多少?要計算它們各自佔了總體積的多少比例,都不是易事,而且實行計算起來,始終要花多少時間。

考慮到這些種種的難處,再見到他們說出 12 億元這數字之時間,實在驚嘆他們替物業估值的迅速哩。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終於讀完!邱健恩的「漫筆金心」


終於讀完邱健恩兄的「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了!

要用「終於」兩個字,是反映現實,因為這書到我手已有一段時間了,也都已開始了閱讀,但卻一直未能卒卷,直至近日才連續多天把它看完。絕不是因為它不好看,要「捱著看完」才如此,實在是它太大太重了,就算是在家中閱讀也要攤放在桌上看才方便,且內容又極珍寶且豐富,不能略讀;若不是拚著負重也把它帶出家門多趟,若不是它寫得好看,可以每次一口氣看完多頁,這書還不知要待多久才可看完哩。

邱兄這書中,內容之完善幾近無瑕,某章節中的某些資料整合出來成統計列表,已經令人佩服,何況類似的驚喜貫徹始終,全書皆是,怎叫人相信是可以在不到三個月內完成的鉅著?

我也不相信這書中那麼多的內容,沒有需要修訂之處,但反正以我之能,也不會看得出來就是,連想在雞蛋中挑骨頭的資格都沒有。倒是這書名,我有點意見:書名四個字中,「金」代表了「金庸小說」,而「漫」指由那些小說衍生出來的漫畫作品,詞意沒問題,但以廣府話發音,包括了「不甘心」幾個字,便每次聽到都覺得突兀了。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漫畫家趙汝德逝世

 

因為互聯網上已經有許多來自香港漫畫人以及讀者分享的訊息,其中更包括與當事人相識多年、關係親厚者,所以知道───不幸地───漫畫家趙汝德於 2021 年 10 月 27 日因病逝世的消息是真的。

花名「黑鬼德」,趙君是本地十分資深的漫畫人,據說他只比我大 10 歲,但我十分年幼時看的漫畫中,已見到大量他的手筆;之後他當上主筆/主編,我也看過不少他的作品。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創作,自然是港漫書皇「龍虎門」的大結局,至今,這經典作品「重生」過不止一次,他卻是唯一把書終結過的人,而且對於收尾的處理,亦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同。

與他的一次有緣相會,是個電台節目,主持人找了我倆一起當嘉賓,節目雖短,大家也是首次見面,但聊起天來算是沒有冷場,錄音完了,大家都意猶未盡。最後我更獲他親筆繪畫了一張漫畫相贈,保存至今。

衷心祝願「黑鬼」一路好走,他的家人節哀。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政府部門位置

自己及家人先後有事要到政府部門辦理,不同性質,不同對象,不同區分,但同是從以前比較便利的地點,搬到了較偏僻之處。就是所謂「半官方機構」,也有如此趨勢。

記得有段時間,常要到「土地註冊處」查找文件,有時且要親身在電腦尋找所需內容,而幾乎全部文件,下了訂單還要等待一些時間才可取件,所以中間空檔又會到別處去,先辦理其它事情,這種安排,當他們寫字樓還在太子「始創中心」時,即使一天往往來來多次,也不會太過不便;近年該處搬到了大角咀區,便不可同日而語了。

政府部門,若有需要前往,便不是可往其它地方可替代者,只要有交通可達,就算不是很就腳,市民亦不可太過埋怨,只有遷就一途。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黑色墨水

自年幼起,使用原子筆的年代,已經盡量捨棄藍色墨水,而選用黑色的;而即使我年紀還小,也留意到,不同牌子的不同款式黑色原子筆,寫出來的字也是呈現著不同程度的深淺度;有些說是黑墨,寫出來的字卻像是深灰色的,顏色既不濃亦不紮實,非我所喜。



在書店看到文具架上,有新的黑色墨水筆陳列著,全都說是「Black」( 黑色 ),便又有著不同名字,分別是「Pure Black」、「Night Black」、「Mocha Black」、「Forest Black」、「Cassis Black」、「Mysterious Black」;性質其實是「啫喱筆」,各種膠質墨水不知廠家有否正式中文名稱,我姑且生硬翻譯為「純黑」、「夜黑」、「摩卡黑」、「森林黑」、「黑加侖子黑」及「神秘黑」。

現實生活中,「黑」的概念發生在不同物事之上,確係會有不同效果,不過通常大家若說「喜歡黑色」或「選擇黑色」之時,是直接反應,未必會想到那麼多的細節,當面對如此多的「細分黑色種類」,會否反而搞不清楚原來自己喜歡的是哪種「黑」呢?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穿窿鞋和其它

日常用品,不論平貴,使用之時,都沒有特別敬惜而小心翼翼,所以殘舊破爛的,絕對不少。最近終於丟掉了的是一雙布鞋,兩邊鞋底都已穿了洞,而且因為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面積還不小,也算誇張。


也不是說刻意想把東西用得殘舊,但如果真要讓它們盡量保持新淨,使用之時便要不自然地、加倍地提防著才有可能,那便不是物為人所用,變成人為物所用。

手上有很多書本都是二手買入的,當中不少到手時,前度物主保存得相當新淨,但我總不能因此每次都正襟危坐著,將書攤放在桌子上,慢慢地一頁一頁翻閱;我把書放在袋子中帶到外面,不時取出來拿在手上揭來揭去,過了些時間,即使平直如新的書角也會有所翹起,呈現舊相了。

一些衣服,穿著得頻密,經洗衣機攪動多了,也有少許破損,如此小瑕疵若是出現在一般不為別人注意到的位置處,通常我也由它們;直至若干日子後,小洞也化大了,才會掉棄。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瀏覽者模式

「龍之天地」這地盤,瀏覽量仍然不高。根據過往經驗,Facebook 仍是朋友圈中最多人採用的社交工具,若把新網誌的連結貼到 FB 上,數字常可飆升,不過並無意思作如此安排。

Blogspot 的系統附帶了的統計記錄,也算全面,能夠多角度掌握到訪客在不同時間的數量變化,以及他們瀏覽了哪些內容。

見到有兩類題材,跟瀏覽量的增加有較特別的關係,其一是關於昔日往事的懷舊文章,不論是我的個人經歷,或是社會中的舊事舊物,都常可吸引到訪客閱讀;有時見到一些貼出已經多年的網誌,連我本人都忘記曾寫過了,也有人翻找到出來,叫人意外。

其二是關於香港漫畫的內容。有一些網誌及 FB 專頁,是專寫這個題材的,不同的群組,都常有不俗的瀏覽量,但「龍之天地」並不以這作專題,所以並不是這題材愛好者的常駐目標;不過留意到一個粗略的情況,某篇關於港漫的網誌,可能不知哪天忽然一下子有了可觀的瀏覽量,只是這種飆升是十分個別的,亦沒造成什麼持久的影響。

兩個題材,一個可能帶來短暫刺激,另一個則有比較細水長流的吸引力,各具特色。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證明文件

整理家中雜物,到個人的各種證明文件時,才發現某些文件的正本並不在一直以為的位置。經過找尋後,有些還要向相關的政府部門申領補發副本。

事實是多年在社會中活動,很多文件原來是長年都不必用到的;例如昔日在學校中考取的成績,往往只在進入社會初幾年才有機會使用,之後求職、轉職,在過去工作過的公司中的記錄和貢獻,更為重要,過去極之看重、視之為人生最大瑕疵的公開考試失敗,完全不重要,甚至過自己也忘記了有那麼的一回事發生過。

所幸在香港,許多政府部門簽發的許多種文件,都可在電腦中查到記錄,並申請補發,頂多也只是多花些時間及精神而已。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秋意到

終於,這幾天,開始覺得香港出現一些秋意,溫度下降了,若遇到個別位置,風力較大的,更有點兒寒冷之感。

這些晚上睡覺時,冷氣是不必動用了;若是空氣流通上沒有問題,甚至風扇都不用開。

聽起來好像誇張了些,不過到了這些時候,我隨身物品中會夾雜著一條薄薄的頸巾,以及不那麼厚的露指毛冷手套。若是遇上過公共交通工具上那些「凍人」的空氣調節,像我一樣試過瑟縮著捱足全程冷氣寒意的朋友,大概也會認同我的「有備無患」。

總的來說,我還是害怕面對寒冷,多於面對炎熱的。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零食漫談

「消費者委員會」就市面上一批餅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有相當數量的對象含有對健康有害的物質。

許多我們日常在街上可以買到的飲料,都包含不少不健康的成分,例如糖分過高之類,對於世界各地的市民來說,都不再是新聞了,現在連餅乾這種幾乎是最普及的零食類也逃不了。

常聽到有人簡單分類,說「健康的零食不美味,美味的零食不健康」,看來的確如此。如果據那些健康專家的指引,我們要吃得健康,可挑選的「零食」種類也有不少的,只不過它們看起來常常是像正餐多於像零食的。

猶記得多年前一班舊同學聚會,在活動之間大家前往一家西餐廳,打算「喝點東西」,結果某同學點的「飲品」卻是「雞忌廉湯」!對,我們也可以把熱湯歸作飲品一類的,只不過我們一向都不會這樣做就是了。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電視作品日期

利用小匣子重溫昔日的電視節目,看到久已沒在螢光幕上看見───甚至是久已遺忘了的一些藝人,都常會想:這是多少年前的作品?

要知道這個答案說難不難,說易卻又未必容易,因為即使是透過機頂匣觀看舊劇,作品的結尾定會出現電視台的台徽,而且亦會標明作品的首播日期,只是不知基於美學觀感還是什麼行內特定規則,那些年份,都是以羅馬數字來表達的,例如今年 2021 年的作品,那位置便會標著「MMXXI」。

對羅馬數字有認識的朋友大概都會同意,若把那些年份以阿拉伯數字表達,看得明的人定會更多,而且兩種格式都懂得看的人,要看到資料後直觀已經明白是哪個數字,還是採用阿拉伯數字的選擇較佳。

近年的影視作品中,在結尾那個類似書本中「版權頁」的版面上,曾見過用阿拉伯數字標明年份的,但比較起來,仍是極少數。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鐵路

香港的鐵路網絡,漸漸合一:本來由不同公司經營的,合併成一間公司;本來互不相通的鐵路,有了交接點,而令到分散的網絡結合成了一個整體。

把人流集中到一種交通工具上,在資源運用上自然更具效益,但也不是毫無缺點的;就算不論「選擇減少」這種比較哲學的議題,長途客和短途客都採用同一鐵路,在中途站的乘客要想上車勢必困難,倒不如作出一些分流。

多年來元朗及屯門區內的交通,主要依靠輕便鐵路,在該工具出現後,兩區間的巴士路線便基本上消失了,不過幸好還有些長途的巴士會同時經過這兩地區,可以用作區內往來;再加上西鐵的發展,現在幾種交通工具配合下分攤了龐大的客流量,才總算是應付到市民的需要。

反而近年來巴士公司則在原有的路線上進一步分流,例如往來元朗及港島的 968 線,便增加了一條相對應但收費較高、中途站較少的選擇,市民可因應自己需要而從中挑選,個人以為,概念頗佳。鐵路公司可以參考一下。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電子轉賬

本人用的是「匯豐銀行」戶口服務,所以之前網上購物交易,若對方同是使用「匯豐」或「恒生」之戶口,轉賬便較方便;若是「中國銀行」、「渣打」等其它派系,便要多花不少精神及時間處理了。這兩年,採用了「 Payme 」的服務,幫助很大。

但另有一種接近「電子錢包」方式,叫「轉數快」( FPS ),又和 Payme 是不同物事。「轉數快」久聞大名,但尚未開始採用;試過去了解,也沒成功。有朋友說,利用我現有的 Payme 程式,也可以過數到別人提供的 FPS 戶口的,我也是一樣試過了解,但同是尚未成功。

這幾年利用電子方式付款愈來愈多,口袋中的現鈔主要是在報攤中購物時使用,但即使如此,面值低於一元的硬幣,放在零錢包中經年,一次使用機會都未遇過哩。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聽歌學圍頭話」

「聽歌學圍頭話」是「無線電視」劇集「智能愛人」中的一個場口,由李佳芯飾演的阿寶哼唱了一首兒歌童謠。

過去的影視劇集中,刻意加入圍頭話元素者,效果都太過刻意而不理想,之前的周潤發黃秋生,之後的王浩信,這次的李佳芯、陸永,努力表現,最多也只能說是「勉強可以接受」程度,欠缺神韻。

不過「智能愛人」中這首圍頭話歌,對我意義卻不同,因為我之前也聽過,亦懂得哼唱。雖然內容用字不同,但我相信只是同一首歌的變奏。這歌是許多年前,我家鄰居中的一個「阿伯」 ( 老婆婆 ) 幫手湊我───或我們───時哼唱過,用以哄小朋友睡覺,我把它背誦了,記憶至今。一直我都以為若我不把它記錄下來,便不會有其他人懂得的,只是文字可記,曲韻難傳,所謂記錄之事,蹉跎著總未成事,現在有了「智能愛人」這個契機,正好一記。


憑「聽歌學圍頭話」那節的字幕,得出的版本如下:
覺覺仔 拍覺背
覺醒仔 大姨來
大姨媽到咩餅
擔到油麻肉仔餅
俾個弟 俾個妹
人人派個又行開
我所記憶者,第二句是不知何字的,只像郭靖背「九陰真經」那樣硬背其音,現參考「智能愛人」版本補上,全文如下:
覺覺豬 拍覺背
覺醒眼 阿婆來
阿婆擔到也嘢餅
擔到油麻豬仔餅
分個弟 分個妹
人人楷個又行開
少少備註如下:( 1 ) 平時我們寫的「咩」或「咩嘢」或「乜嘢」是一樣的,我只是把自己一直使用記憶的文字如實記下,兩者並無不同;( 2 ) 「楷」字我不知應怎寫,那其實是圍頭話中「拿」、「取」意思的一個字,我用個「楷」字,取其「楷書」一詞中的發音,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好了,任務完成。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掃墓日

是日家中往掃墓。歷年來,我們一班親友若無特別另約,凡是清明及重陽,皆預設了是在正日上午前往掃墓;今年重陽便是一個特別安排。

今年重陽,是八號風球除下之後翌日,預計天氣不壞,加上又是公眾假期,本來也可如期出發的,但考慮到之前打風,未買備之祭品用具等,在重陽清早才去添置,很可能要更長時間及更高費用,不想負責者辛苦,大家便相約把掃墓日延後至今。

若沒掛風球,但遇上平時的大雨又如何呢?很奇怪,試過多次在節日前夕還是大雨滂沱的,到了節日正日上午,即使還有些雨,也不很大;只要不影響我們拜祭時燃燒冥鏹,行程都會依舊的。

反而在拜祭途中,遇上山火,要把過程匆匆完結了的次數更多。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悲情卡通

昨天提到的舊卡通片「波仔奇遇記」,是描述主角不斷進入各種設定奇異的魔幻世界中,想要救回被魔王捉去的朋友之故事,而結局,卻不是所謂的「 Happy Ending 」。

從前的卡通片,有不少都是相當悲情的,「義犬報恩」、「小甜甜」和「學生公主」等劇中,都有角色是真真正正、結結實實死去了的,這種情節,完全不會出現在現今的卡通電視劇中。即使在超人、鐵甲人的世界,第一男主角最後戰死的例子,也不是十分罕見。

除了「死別」,還有「生離」,例如「乞嗤大魔王」的大結局,乞嗤大魔王要和男主角分開,便很賺人熱淚。

當年有些卡通片中,採用了「開放式結局」( Open Ending ),即使沒有明寫主角死亡,但為觀眾帶來的傷感則一。這些故事的令人意猶未盡,是觀看現今那些怎互拼都不見一滴鮮血的卡通片者難以領略到的。

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買賣與卡通

晚上在街上看到攤販高聲叫賣剩餘貨品,但所賣的貨品其實售價也不很高,即使可以吸引到十個八個顧客,可收到的金錢亦有限,何況還要扣除成本,實際利潤自然更低,但他們也盡力希望把每一件貨品售出。

每看到類似的情況,腦海中便會閃過一部卡通片的某段情節。

根據翻查到的資料,結合我殘存的少許記憶,那卡通片應是 1979 年在「麗的電視」播出的,叫「波仔奇遇記」。某一集大概是說主角波仔等人縮小了,到了一個奇怪國度,有很多人在售賣東西,原來那地方受了魔法禁制,要成功和人做成買賣───只要一宗已夠───才可破咒;波仔等想幫助,卻沒錢在身,後來想起在縮小前曾弄掉了的一個錢幣,便走回去想把錢幣努力搬去購物,可惜人小物大,難以搬動,最後時間一到,那些國民的破咒之夢又再成空了。

「波仔奇遇記」中的一些角色造型和道具,我都有印象,但劇集本身,我反而忘記了,直至長大後,看到別人在網上討論,才記起來。但原來這卡通中的那一節,我是一直沒有忘記的。

2021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電台節目暫停

電台有個「歌曲龍虎榜」的節目,主持人揚言即使是香港有長假期,也是不大會對「龍虎榜」造成影響,因依舊會有該節目,而且唱片公司送到的「派台歌曲」也還是有那麼多;不料就在那發言後的一周,該節目便因颱風影響而暫停了,實在有趣。

我一直以為所有這種非常時期的節目暫停,一來可能是因為主持人回不到公司上班,二來可能是因為要把時間撥作報導風暴之下的各樣消息,近日家人告知,原來有個結構性的原因。

細節我也不了解,大致上是說電台的主持人中,有的是公務員、有的不是,而不同性質的職員在惡劣天氣的日子上班,保險覆蓋的範圍有別,所以一些主持人便不能在八號或以上風球以及「黑色暴雨」下回電台上班了。

原來如此。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捐款獎與罰

電視台的大型籌款節目,某一環節,遊戲中勝出者須捐款 20 萬元,落敗者須捐款 10 萬元,這又是製作人把「捐款的機會」視作獎勵而非懲罰的例子。

現在的籌款遊戲,常見把捐款人和藝人撥作一隊,一起比賽;過去的方式,通常是由捐款人「贊助」藝人進行比賽,比賽成績愈好便可得到更多款項。捐款人露面捐款,目的何在?當然人人不同,可能有的是純粹因為善心,也可能是因為作為個人或公司的宣傳,亦可能作為有關機構的公職人員,是一種責任。若是為求名者,會否在新制下見反正已有了曝光宣傳的機會,而在比賽中刻意落敗,那麼便可以既得「名」又可保留更多自己的「利」?

嗯,當然只是亂想之下的結果,而且佷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過有此想法,也寫下來作個記錄吧。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食肆接棒者誰

近日和兩家商舖的東主談過,他們基於大同小異的原因,都想把業務頂讓出去。

兩家店舖都是老字號了,而且同樣已累積了一班熟客,店主要把業務頂出,有著不得已的理由,所以頂手費用多少雖然是重要考慮,他們同樣希望找到有心的接棒者,可以讓努力多年辛苦建立起來的店務,延續下去;我若可以幫到手,也是希望找到不是只有財力把業務承接,而是能夠好好經營下去的投資者,可是這一定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食肆的經營者,自己也會參與日常事務的話,都會十分困身而辛勞,基本上是「全年無休」的責任,持續做下去,是對熱情及毅力的極大考驗,而這種「捱得」的要求,又似乎是上一代比起新一代能力更高。

兩家店舖中的一家,店主現有兩名年輕兼職店員幫手,那兩位店員對於一切食品製作的操作,皆已熟悉,若是由她們獨自或共同接棒經營,店主表示願意不收她們的頂手費,但建議卻遭婉拒了,原因是店員眼前店主日常是多麼忙碌,便已害怕。

那家店子已算是細小些了,準備功夫不算很多;另一家店舖的東主,慣常地凌晨便回到店中,開始烹調湯底,要想找到對食物製作有相同熱情的人接手,豈非更難?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聽炎明熹新歌

因之前有時間看完全輯「聲夢傳奇」歌唱比賽,算是看著炎明熹 ( Gigi ) 出道,所以在收音機聽到她的首隻「派台歌」,便較留意。

她的出道作品名叫「真話的清高」,唱功仍悅耳及穩定,我卻認為這歌太過著重技巧,即使覺得歌詞中似有深意,要想仔細一些聽聽文字中的內容訊息,也被旋律干擾了,而不成功。心想:這歌若她以比較平實的方式演繹,不知會是什麼味道?

歌曲可以展示出高超的技巧,自然不是壞事,不過如此側重於「賣弄」的歌,我認為習慣了便不覺得怎麼稀奇,反而若歌曲內容可令人產生共鳴,會常被有相同心情的人點唱、重播重聽的,才可以更歷久彌新,成為經典。

當然,上述只是暫時在這短短日子之中,得到的感覺,絕對是個人的主觀想法;有不少歌曲是被人稱為「耐聽」、「愈聽愈好聽」者,炎明熹這首歌是否也是其中之一,便要走著瞧了。



========================

《真話的清高》

演唱:炎明熹
作曲:Raphaella Mazaheri-Asadi/Luke Juby/Harry Rutherford
填詞:黃厚霖
編曲:Luke Juby
監製:韋景雲


共我晚餐  情節慣不慣
沒有太貪  你不需冷淡
熱吻幾深  言語有多真
其實無謂解釋 不必再問

wo oh oh 騙我也要設好圈套
wo oh oh 流着淚扮原告

懂不懂真話的清高
不懂得請跟我說別客套
分不清真假無預告
是假的怎答應不理性
聽你的大話極肯定
太真實未識得反應 
再騙我我要怎去聽

又說要走  唯有放手
不開口不出手不跟你鬥
萬個借口  常人如何忍受
忍得多久沈默無法預售

wo oh oh 那句真我也不知道
wo oh oh 愛也不亂入懷抱
 
懂不懂真話的清高
不懂得請跟我說別客套
分不清真假無預告
是假的怎答應不理性
聽你的大話極肯定
太真實做不出反應
再騙我我要怎去聽

虛和實至少有過相戀氣味
想忘掉卻偏記起                                        
 
講一聲真話好不好 
真心話錯也可算數

懂不懂真話的清高
不懂得請跟我說別客套
分不清亦無人預告
是假的不答應不理性
聽你講大話真太冷靜 
我不想我不想再聽
我錯了早應該醒醒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新彬龍」的蜜月期

是日題目,需要作些解釋。

黃玉郎先生創作的漫畫「小流氓」,後來轉名成「龍虎門」,是港漫作品中的經典;黃生離開由他一手創辦的公司後,「龍虎門」的版權便旁落了。若干年前,黃生購入版權,把舊故事作重新演繹,推出了「新著龍虎門」,出版經年;直至 2020 年因故,版權回歸到公司「文化傳信」手上,再覓另一團隊續寫故事,仍叫「新著龍虎門」,讀者以資識別,把這新團隊創作的階段,簡稱為「新新龍」。

近日,「新著龍虎門」的創作團隊又變,仍會把故事沿著現有脈絡寫下去,書名亦保留;因新的主編是鄺彬強,有人再把這階段的「新龍」加個專屬稱呼,便叫做「新彬龍」了,絕非官方正式的名稱。

執筆寫這網誌時,「新彬龍」只出了一期,叫好的聲音,佔了很大的比例,不過個人經驗,認得應再多觀察幾期,才可談這「新書」的長期存活機會,因估計,隨著故事的正式開展,之後比較負面的評語,應會增加。

也不是說對「新彬龍」的製作團隊實力存疑,主要是因為我深信有個普世的通病:「未得之物,會一直掛念它的優點;已得之物,會耿耿於懷它的缺點。」古今中外,幾乎人皆如此。所以讀者適應了新鮮的驚喜後,又再開始多作批評,正是理所當然也。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風雨難測

掛著三號風球,不算高,但雨勢卻大,偏又要外出工作,且要走一段頗長的空曠之地,來回往返間,遍嚐黃雨、紅雨、黑雨之威力。在長直傘子保護下,頭部幸保一直不濕,但衫褲鞋襪、背囊前後,都已濕遍了,連背囊中早加保護的紙張,亦不能萬全。

這一天,其實我在剛出家門不久,見巴士中途站旁一篷大樹倒下了,已知風雨勁力非凡,結果,港九新界多宗大型意外,且涉人命,真叫人嘆息。

梁榮武先生,常帶著「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之頭銜,接受大眾傳媒的訪問,講述分析不同的氣象事件。記得在某個電視節目中,他提到預測天氣的難處,大約意思是:某一天氣因素與另一天氣因素相加,會形成某一特定現象,這是可以預算到的;那些因素的走向和大小變化,在現今科學中,也是可以預計到的;但兩個因素相遇時疊加起來的結果如何,也要視乎它們相遇一刻時兩者之間的角度如何,切入角度略有不同,威力之盛可以差之千里。

可以預測到兩股氣流 ( 舉例說 ) 的出現、走向、大小變化,已經很好,但如何期望可以預測兩者相交之時間,去到分秒的精確度?又如何可以預知它們相交之時對切的角度如何?若要簡而言之,也只能答以一句「不可能」了。

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

灰色商場舖

由於出現過很多購買「分售商場舖」後失利的新聞,所以有不少投資者已經明言在選擇投資性物業時,不會考慮這個種類,但即使如此,那些投資者也仍試過買入「商場舖」而沒抗拒,因為在香港,「商場」的概念也是經過轉變的。一些住宅大廈的低層裙樓舖位,現時普遍被定性為「街舖」,但在初時發展商卻是把它們合稱為「商場」的。

現在人們眼中,「商場」通常是指在一個建築範圍或區域內,由不同業種構成,從事商品零售、批發或服務供應之經營場所,例如大型百貨公司之類;初時主流是由單一企業經營及管理,之後又有「分拆出售」的做法,同一商場內的個別舖位經營權及所有權可以各自獨立,再由業主協議委任管理單位執行日常監控。這個可以算是「狹義的商場」定義。

另有個概念可稱為「廣義的商場」,指聚集在一個或相連的幾個建築物內的各種商店所組成的市場,商店街、步行街、地下街等便是這種「商場」的不同形態。較早期在香港的不少「商場」便是這類,雖然主要舖位都是擁有向街門口可以全天候自主經營的「街舖」模樣,但亦包括並非位於公共地方範圍的「內街」,以及只能經內街進出的「街舖」單位。

有些例子本來是「狹義的商場」,建築範圍內是存在「內舖」及共用通道的,但因為向街的單位和靠背的「內舖」由同一業主持有,又經常是合併租予同一租客,「內舖」通過「接壤」後變相成了臨街單位的一部分,結合成了一個「街舖」;又有大範圍面積中所有單位都是同一業主擁有,偌大舖位打通由單一商號租用,除了「內舖」變相成為「街舖」部分外,範圍內的共用通道變成只是有關租客使用的話,漸漸也會被鵲巢鳩佔而變質了。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元朗昔日國貨公司

昔日元朗,國貨公司的兩大龍頭是「中都」及「三江」,高峰階段,各自都在多處設有分店,間中又曾以別的名稱經營。

過去的國貨公司,主流像大家現在看到位於彌敦道及佐敦道交界的「裕華」那樣,多樓層經營且面積大,內裡分門別類,分設成不同部門,不過有時大面積物業難尋,也會開設面積較小的分店;那些小分店,有些也是縮小後的「百貨公司」,有些則索性成了某部門的專門店。

各部門中,傢俬部及衣服鞋履的環節,我閒逛的興趣不高,通常只有需要購買具體物品時才到訪。

售賣書本的地方常至,曾經有段時間是會一天兩訪的。會見到中國古典名著小說的簡體字版,也有其它國內的小說,不過數目不算多。也有繁體字書放售,總在眼前出現的「人性的弱點」,封面黑色底,圖案是著名的少女對鏡理妝「骷髏頭」畫像;衛斯理的「活俑」那純綠色封面之版本,我最初是在國貨公司看到的;「亞洲之鷹」羅開首個故事「鬼鐘」,除了「利文」版本,還有「金蘭」那顏色古怪的人頭封面,亦是在國貨公司處常見到的。

陶瓷器皿,令人目不暇給,至於人物擺設,更是精彩,款式又多,體積又大,行動表情皆活龍活現,心閒之時在每個擺設面前駐足,都可消磨好些時間。

記得「中都」在「元朗大馬路」的店子,地面一進入,左面便是個大水櫃,售賣冰凍飲品。國貨公司有售內地的汽水,也有電視中可見廣告宣傳、味分鹹淡的「嶗山礦泉水」;兩者我都少光顧,因就算國內汽水中也有可樂及橙汁款式,味道與本地暢銷品牌很有距離,不夠「正宗」,而有錢可花,買的自然會是甜美的汽水而非味淡的礦泉水了。

國貨公司在元朗的高峰尾聲,仍有特色,「三江」其中一店中某層中間,便有個如同「荔園」的那種「碰碰車」場地,但是我沒見過有多少顧客幫趁。

念往昔,逛國貨公司的感覺真好。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再逛國貨公司

因替家人購物,到了久違的「中都國貨」。購物之後,在店內特地逛了個小圈,懷念舊日。

有一段日子,每一天兩次飯後都會外出散步,每次都幾乎繞元朗市中心走一圈,當中在每個有書本放售的地方也一天兩訪,包括了幾處國貨公司。既已一天兩訪,當然沒那麼多新東西可看了,但習慣如此,也不覺悶。

國貨公司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衍生出的「物種」,當國內貨品在香港已不止可在國貨公司才找到,「國貨公司」的市場定位已經困難;而當同行對手競爭愈來愈烈,國貨公司擴大商品路線,遠不止售賣國內產物,國貨公司的服務範圍和非國貨公司的商店差別更模糊時,更呈沒落。

不過在國貨公司中可找到的商品,即使在它處也可見,也有份特別的「味道」。───國貨公司貨品給人的印象,有時是「土」,有時是「粗」,有時是「便宜」;帶點老土的古樸感覺也許是真的,但物品的質素未必粗糙,而且售價也可以叫人咋舌。

在「中都」逛了逛,拍了兩張相片,當中一些貨架,已可看到「國貨公司」的獨特味道。規模與前相比,自然是天淵之別,那時若是對陶瓷工藝有興趣的,單是看那個單元,已可花上一天半天了,不過現在快眼一看,具體而微包括的幾個貨種,也還是可以讓人一看相片便知是在國貨公司中拍攝的,便知我所說「味道獨特」,並非虛言。


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困局

澳門及廣東省方面的無檢疫通關,在協定的時間前數小時「煞停」了,兩地居民連連叫苦。

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權利及責任,大家以自身的最大利益作出發點,都把防疫的關口守得很實,莫說原定計劃在啟動前叫停,就算真的成功開始了,忽然某一方的疫情反彈回升,大家又連忙把計劃打住,亦絕不出奇。每個地區的官員,一定只能嚴實把好自己的關口,如此一來,所謂「通關」一事,很難成事。

若要任何一方冒本來不必要冒的風險,勢必是由中央政府開聲提出,大家沒得選擇之下接受才會有「合作」的可能,但是中央又如何能叫任何方面在防疫上冒險?想來想去,都是解不開的困局。

當然,所謂「困局」也者,只是在我等水平看到的情況,問題落在高人手上,也許可以輕易找出解決方法了。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動態圖示

現在手提電話和電腦上的程式,都以圖示方式於螢光幕上排列起來,只要使用者以滑鼠在上面一按,便可開啟有關軟件使用。

那些「圖示」說是「圖」,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亦是如此,不過有些本來以為固定不變的「圖」,細看原來是一直有所變化的「動畫」。例如軟件中有個「時鐘」的功能,內含「鬧鐘」、「計時」等運作,那個「圖示」畫有一個行針式鐘面的模樣,那兩枝圖上指針所指的角度,原來時刻反映著真正的時間,若是在 12 時正,便會見兩枝針同時指向上方了。

很多時一些大設計中會低調地藏著類似的小趣味,讓人發現,提升樂趣,外國術語,直譯稱之為「彩蛋」也。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國力

國慶日,若是官方有公開活動,也許還會找些有興趣的參與,否則便又是一個沒什特定節目需要安排的公眾假期了。

對於國慶,我相信愈是有從前見過因中國國力不足,而遇過不快經歷經驗者,慶祝的感覺便會愈深。我個人並無特別受過什麼恥辱,即使是到某些國家旅行前,曾聽過朋友分享當地市民對華人的態度不佳,我也沒有碰上過,真是幸運;只是有緣進入過法國巴黎的某著名品牌總店,當年內裡西方店員一見到東方人面孔,即湊近以日文打招呼,而華人不會有此待遇,如此而已,不算什麼。

大家論「國力」,常以各種項目與外國比較,其實「自強」必是先要辦好的一環。看書本上資料,在過去約 30 年的時間內,中國的貧窮人口由總人口數字約 88% 大幅削減至不足 1%,這種經濟改善的程度,自問自己個人身分,在同時間內也未能達到;所以即使把中國當成一個個人來看待,他的成就,也值得佩服。

在國家的層面看,便更不會小覷了。

2021年10月1日 星期五

朋友移民

從 Facebook 上得知,一些朋友已經移居海外了。我相信那些朋友移民的決定和消息,一定不是完全保密的,只不過我並不在被通知有關消息之列而已。

同樣是沒有特地接到個人的通知,及在朋友離開香港前可以聚聚面的,也有朋友的移民消息傳了來,因他們選擇事前在網上張揚了;至於再了事情發生之後,他們會再在網上告知大家他們已到異鄉,或再不特別更新資訊,便人人做法不同了。

另外一種,前往外國的事前事後都沒有張揚過。那麼我又如何得知其事呢?事緣他們有些朋友替他們把消息於網上披露了。───原因不明。

我對於親友的移民,一向以平常心視之;有些長輩,早年到了歐洲居住,到了今天,已經少有回港,我也覺得沒有問題。世界各地,幾乎全是「移民城市/國家」了吧?

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儲書成本

過了「香港書展」一段時間,在 7 月期間推出的新書,已經陸續可在書店中看到。

雖說出版行業低沉了許多,原來仍有不少新書面世,當中也有好一些的題材,我也感興趣的。令我感興趣,會在書店中拿上手揭看的,大多數是帶點資訊的書籍,且是有點兒懷舊味道的,例如記錄昔日酒樓行業狀況的、關於香港粵劇的口述歷史者、介紹中式點心的全集等等;有些是我本來擁有些少知識,有些則是一竅不通,只是覺得有趣。

現在買一本即使不特別厚重的書,動輒也要上百元了,若想到買回家中只會看一次,登時會猶豫;再想到需要騰空地方來存放,成本及管理難度更高,便更易卻步。從前買入的那些書,有很多都應要以類似「斷捨離」的原則清理掉的,現在舊事未做好,還想再買多些回來?心中一虛,最後成事者便少了。

真對不起那些近年還在努力寫作及編輯新書的朋友。

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二手新貨

這一兩年,家中多用了一些「二手新貨」。說法可能新鮮了些,其實即是指透過網上拍賣場買回來的東西;那些物品都是未經使用過的,但又經人持有過一段時間,才落到我手,而那些賣家或者本來就是打算轉售圖利,又或者原意是自用的,總的來說,我也當它們是「二手」的了,故有「二手新貨」之言。

敢說人人家中都有些自己打後再不會使用的物品。我們沒用之物,可能卻是別人苦尋不得的,若有個很方便的「中央交易所」,讓大家把那些物品互相交換成其它實際會用的東西,當然最理想,現在既然沒有這種「中央交易所」,便只好各自張揚,讓有意者聯絡自己,再作商談了。

我的家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放售及打算放售,主要都是書本,漫畫及文字書都有,但多次搬遷後,已經十分凌亂,須經一番功夫把物品整理出來。而且就算所有想放售的東西都已「陣列在前」,要把它們的資料發到網上,仍要許多時間及心機。

若像外國的一些朋友般,家中有偌大空間可用,早已搞了「開倉放售」啦。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無理顧客

類似的情形,見過多次;在食肆中見得最多。顧客走到櫃檯,點了食物,當中的一些選擇項目也說明得清楚,之後過了些時間,不知什麼原因,顧客忽然轉了心意,那些選擇項目中,又想要別的款式了,便通知店員;有時廚房還可趕及轉款,有時食物已正製作途中,有時食物根本已經準備出餐,轉也轉不及了。

愈來愈多例子,我見到顧客根本不理會食物的進度,堅決要求重做的,而又看到愈來愈多在大型連鎖食肆,店員都是自然地接受了如此要求,把已要上桌的食物退回,再製作一份新的給顧客;這種情況普及之後,更多食肆中的更多食客,把這種處理方法當成常態,理所當然地以為食肆應配合自己的心意轉變,而免費把之前的食物換成其它的。

現今環球情況,「投訴文化」昭彰,店子怕顧客抹黑,店員怕店子追究,大家本來正確的行為和立場,都不敢堅守了,於己自然有所損失,於世界的道德標準也有傷害,其實是不應鼓勵的。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港人質素

在網上資訊平台,看到不少對於一宗墮海意外死者的帖文及留言,冷嘲熱諷暗笑皆有───就是沒有明刀明槍表達是因為這特定個案而感到快意者,我想,畢竟,因為發言者中可以做到不畏人言者還是不多。

許多香港人都對全城市民的個人質素充滿信心,並感到驕傲;有人更不時把這件事掛在口邊。但,當一個城市中,有那麼多人對於別人的不幸表示快慰時,已經反映了我們本身的質素,並不如自己以為的那麼高。

大概有人會叫道:「那一些人不代表我。」的確也是如此。但若我們表揚一些香港人普遍優點時,那些正面的內容亦未必代表大家的水平,而大家也會欣然接受別人把大家歸成同一類的話,那便不能說正面的評語有份,負面的評語則完全與己無干。

或者,認為事情成功皆因自己,事情失敗便是別人的錯,正是這類人的習慣信念?慨嘆在我本來的個人社交圈子中,這種留言還不少。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衍生之根

用現代一點的潮流用語,不少人認為現在要把一本漫畫或小說搞得成功,要先搞好有關的「IP」。若我們用舊一點兒的說法,那即是說:要把作者的衍生產品辦得成功,作品才能成功。這樣一轉換,我們便可輕易看出問題的所在了。

到底是「作品的衍生產品」衍生出「作品」,還是「作品」衍生出「衍生產品」?

是有些漫畫或小說作品,本身不過爾爾,但在衍生產品面世後,受到注目,反而更令到原著暢銷`起來的,但我認為這只是少數,大家應該先搞好本業,才是王道;期望從本業衍生出有利潤的商品,輔助本業的發展,才能生存下去,真是成功的話,也只好算是額外的獎賞了。

沒有本源根苗,又如何再有衍生的出現呢。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後輩婚禮

低我們一輩的未必年紀比我們小,不過年齡也可能跟我們差距甚大,年紀小輩份高之事,也不是如何稀罕也。

是日乃家中小輩結婚前夕,是近年家中罕有的大型喜慶事件了,不過我可以懶的便懶,沒在活動中擔上什麼責任,只當自己是位赴宴飲食者,他們如何籌辦,我只給過少許想法,大大小小的決定,便全由他們自己作主。

凡是大型活動,每一環節,都可有不少選擇,總的加起來,千變萬化;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人都有自己喜好的選擇決定,人言人殊,人多口雜,本來過程之中,已經易有爭拗,再加上婚禮這種被稱為「一生人只有一次」的活動,人人寸步不移,口角爭拗,更是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下,我們身為長輩的,如俗語所謂,「少講句話已是幫忙」了。

婚禮只是開端,打後需要磨合的日子漫長,要爭要拗也不必心急,在「大好日子」的正日,盡量包容,留個好回憶給自己,是最王道的心態。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小說家言

重溫了一些「衛斯理故事」,見書中主角之行為,很值得非議,但他們始終是主角,且屬正派,所以小說中對那些言行,自有一番解說,故閱讀之時,心中雖有疙瘩,也還看得下去。

倪匡先生寫小說,向以隨心隨意聞名,同一「連作小說」系列中的不同故事,設定存在矛盾,他也不當是一回事;其他故事創作者,通常會盡量修正內容中不一致的地方,但若真迴避不到,也可能由得那些矛盾存在。始終所寫的東西,只是小說家言嘛。

小說或電影、電視劇中之對白,很多時都是為了推動情節而寫,未必就是作者本身的想法;就算那些確是作者心聲,也是一家之言。現在常聞得現實生活中,有人引用某些故事一某些角色的對白,彷彿那些都是經過千百年磨煉之後,先賢留存下來的智慧金句,是人生的大道理,大家行事都應符合那些對白一樣,說來可笑,細思之下,也真叫人恐懼的。

在那些「普世標準」之下,不知世界會變成什麼。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月餅中的蛋黃

月餅以蓮子蓉做餡料,中間雜以或多或少的蛋黃,在一段時間內,是最流行的種類款式。現今月餅不死,但是變異之巨,有些已經不知是否仍可以「月餅」二字稱之了,所以蛋黃蓮蓉的款式,在市場比例上,已經大減。

消費者可以不喜歡、不挑選蛋黃蓮蓉月餅,但若他們仍捧這傳統款式的場,對於口味的品評標準,應仍和從前沒多大不同吧?那為何現在月餅中的蛋黃水準如此低落,生產商還好像不察覺似的?

月餅中最好的蛋黃,是「漏油」的,即是把月餅切開時,切到蛋黃的部份,那蛋黃的橫切面上,會看到呈濕潤的狀態,而且包含油份,看起來───或實際上───油份更會滴出來成為小圓球狀的。現在的月餅中,蛋黃不單「漏油」的罕見,更常見到乾巴巴一點水份也沒有的例子,而且當中不少,還是昔日名牌餅家的出品哩。

叫人嘆息。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港漫助理地位

伍寄萍先生是資深又知名的香港漫畫家,我十分年輕之時,已看過他的作品了,但數量當然不多,而且也遠不能說我是他的捧場客。

近日見有朋友在 Facebook 上分享了一些伍寄萍的作品,見在開首的版頭上,除了標明作者的名稱外,還有助理資料,感覺是又意外又新鮮。那些作品是大約我出生時期所推出;到我成年之後,說港漫市場如何躍進了,但作品上顯示,很多時也只是作者/主編一人資料,說到助理清單的透明度,反而未必及得上伍先生之高了,可見他的氣度不凡。


不同時期,除作者/主編外,負責助理工作者,頭銜並不十分一致,現在見朋友分享的一本名為「昨夜夢魂中」的漫畫,版面上寫著「伍寄萍繪著,雷海生佈景,徐玉芳助繪」,那「助繪」的崗位,大概是類似後期出現的「副主筆」哩。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BBQ 方式

拿著燒叉穿著食材,圍在爐邊,自行以明火烤熟食用,這種燒烤 ( Barbacue,或簡稱「 BBQ 」 ) 方式,似乎只在香港一帶流行及常見。

西方國家也有 BBQ,更會在自家花園舉辦派對,邀請鄰里親朋聯歡,但是西式的一套,和港式的 BBQ 又有不同,首先是工具,多是只用火上的網架,所有食材都是擱在架上弄熟;通常也只是一人處理,大的派對可能會僱用專員,規模較小的便由某一兩位家庭成員負責。

個人口味,我較支持港式的 BBQ,因為人人可以只揀選自己當下想食用的東西,自烤自吃自負責,比較輕鬆;西方的 BBQ 常見一次過弄熟多份同一食材,之後再找想食用的人。可能有人在那刻並不想吃某樣食物的,但別人烤好還拿到面前來推介,怎好意思推卻?所以彈性便低了。

而且西式 BBQ 若是由家人主理,那成員便變成難以參與閒聊交談,只有忙碌的份兒,這在社交活動的安排目的來看,便不理想。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市道

市面所見消費人流漸多,街道上的行人及商舖中的人客數目,已有很大的恢復。

雖然,也可能有「旺丁不旺財」之類的埋怨,但若連人流量也低,便更令人不敢企望獲得可觀的營業額了。

人流存在,能否吸引到新消費者光顧?能否令到舊客人回頭?最終要看的,還是商舖及商品的基本質素和實力。在市道十分低迷時期,我也曾冷酷地向一家食肆店主指出,必定要弄清楚眼前的虧損是否真因市道不佳所致,可能商品本身競爭力不足,即使在市道最佳時也做不下去,真若如此,便應及早考慮結束離場為上。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突兀廣告

任何事情,存在機心,看起來便不會那麼自然,旁觀者眼中,會覺得突兀。

有些廣告,我本來並不知道是關於什麼商品的,但看到當中主角,行動之時,雙手在並無需要情況下高舉起來,便會即時意識到,這是銷售脫毛產品、除汗產品或其它與腋下相關之物,多個例子驗證之下,屢見不爽。

現在近著中秋,月餅廣告愈來愈多;歷年來,看到不少推銷月餅的廣告,不論是相片硬照,抑或是視訊短片,都隱隱感到有點兒不妥,但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近日才好像終於醒覺了。

不計迷你款式,標準大小的月餅,大家進食之時,鮮有整個拿在手上大口咬下去的,通常是切成小份,才再食用。現實生活中,拿著切開的一角月餅,明明有些地方已經外露著餡料,十居其九我們都會順著那些地方蔓延蠶食下去,但幾乎所有廣告見到,人們拿著一角月餅放到嘴前作狀要進食時,都是把未咬開呈弧形的一面,對著自己的。

為何這樣安排?因為要把賣相更吸引的餡料外露那面,讓給鏡頭外面的觀眾看嘛。突兀在此。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英文歌曲

向來對英文歌曲興趣不大,一來英文聽力不佳,歌詞既聽不懂又記不住,要唱口音又不準,所以從來沒唱。既然沒唱的習慣,便沒有聽的習慣。

但是儘管如此,不知為什麼,還是有很多聽起來很耳熟的英文歌曲,有時是它們的名稱,更多時是它們的旋律,驟然聽到了,便即驚覺:「是那一首歌!」但當然,旋律雖說熟悉,聽著時也有起意想跟著哼唱,但卻是無能為力了。

不能跟著唱,也算是成長回憶的一部分吧。

看電視台有個名叫「杜麗莎的音樂沙龍」節目而有感。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再見傳統燈籠

中秋之時,還有多少人當真在家中張掛並燃點起燈籠呢?無論如何,近年市面所見,一些所謂「傳統款式」的燈籠,紛紛重現,在好些大大小小的店舖中,都見有售,不過略看過所標價錢,並不便宜。

細想,特地要找回那些「舊時款式」去購買的,自然不會是把它們當成是「實用品」來看,支出金錢,想主要是購買昔日的一份「情懷」吧。

懷舊款式中,又以楊桃及兔子燈籠居多,至於一些特別的款式如坦克車之類,則是完全消失了。

那些燈籠款式雖舊,材料卻是與時並進的,許多已不是採用遇水容易濕爛的紙張,而且即使從前也是採用塑膠的地方,現在所用的膠料更加挺身耐壓,否則,這幾天常下雨,也難以可以帶到戶外玩耍哩。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超越經典?

有人把黃玉郎先生的港漫名著「龍虎門」重新編繪成「新著龍虎門」,也有人索性買入版權把從前的舊版本模式原裝復刻,再行出版。有多年網友一直在 Facebook 上張貼舊「龍虎門」一些畫面情節,對情節的粗疏、搞怪、破綻百出而揶揄取笑,而根據所張貼的劇情吻合程度而論,絕大可能他是持續購買該書復刻版且看得仔細的;大概在取笑之餘,網友亦發現到,自己是以行動對這名著作出了最大的致敬。

流行經典,一定是仍時常被人們談及的,而「龍虎門」這作品,直至現在仍是在影響著市場的變化及關注之最大焦點,更突顯了它的無可替代。

有創作人取笑昔日的內容,但自己又製作不出吸引力可以媲美的;有人以為自己在製作質素上超越了經典許多,可惜也沒能在銷量數字上得以證明。其實有些經典如港漫中的「龍虎門」、武俠小說中的「射雕英雄傳」及「神雕俠侶」等等,都是起碼半個世紀之前的創作了,若是業內後繼者真有更超卓能力,數十年間行內標準已大幅提升,這些舊作在觀眾眼中都是老土得不得了,還怎會有捧場客?實情是,那怕以現在的眼光看舊日的作品,仍覺得「還可以」的,後繼者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能力了,還敢揶揄前輩?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悶熱

說是已到秋天,但仍然炎熱,且是悶熱。

熱尚較易忍耐,加個「悶」字,便叫人辛苦,走在街上,周圍空氣像凝固住了般,一呼一吸都要比平時吃力,

出汗是好事,近月進食中藥,其中一樣要調理的,也是擴大會出汗的身體範圍,不過流出的汗,膠在身上不散,感覺便不好了。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人為假期

在香港,中秋也有公眾假期,安排卻和其它的節日有些不同;其它節日,如端午、清明,都是在節日的正日放假,中秋的那天,卻仍是工作天,而在節日的次日作出補假。

通常說法,是因為其它節日的慶祝活動例如扒龍舟等,都是在日間進行,而中秋慶祝是在月出後的晚間,考慮到市民活動的模式,而作出如此安排;但其實細研起來,有其它節日的主要慶祝,也是在晚上進行的,它們也沒有獲得同樣「比較特別」的安排哩。

單是這天,人為干預味道最濃。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日夜人流

在香港,位於不同地區的消費地帶,很多時都並不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暢旺的;由於用途性質、人口背景、交通配套等等的因素不同,各地區在一天時間內,都可有「旺市」和「淡市」的變化,兩個時段的消費能力,差別可以甚大。

有些區份的物業用家,具主題性,於是周圍商舖的消費模式,便會受到相關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工廠大廈林立的商業區中之食肆───那些區域的廠房有大量工人,所以早餐及午飯時段,對食肆的需求都很大;過了黃昏,大部份工廠的大部份員工都不必上班,人流銳減,便難以支持大量的餐廳生存;但同時那些區份,對於「下午茶」又有遠高於一般地區的需要,於是許多食肆雖然欠缺了晚餐的市場,若能做得好下午茶時段的話,就算一天之中有足夠人流的時間連一半也不到,仍然可以經營下去。

有人以「香港的經濟核心」形容的中環區,也有這種限制。中環大型商廈中的租客,檔次和工業區中的租客雖是截然不同,但由於中環租戶相當集中於銀行、金融行業,它們的營業時間鮮有超過黃昏,所以有一段長時間,中環的晚間消費都不旺盛,後來區內的行業趨向多元化,才漸漸演化出「蘭桂坊」、「蘇豪區」等旺點,讓晚市變得精彩。

舖市熾熱時,業主索取的租金很多時已不止反映了舖位周圍當下的消費情況,更透支了幾年之後的消費潛力,但即使如此,有些租客雖然知道即時未能獲取厚利,但放眼未來卻有希望「先苦後甜」,仍然接受飽含泡沫的租值,變相會令到進取的業主更加心雄,開出的叫租愈來愈「離地」。這種「離地」的租金,幾乎需要租客全日每個時段都有可觀生意,才有望支持得到,但能夠二十四小時不停營業的區份及租客,又能有多少?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水和電

時近半夜,家中打開水喉而沒水,了解過後,原來供水沒有問題,卻是電力出了問題所致。

───因為住處較高,正常水壓不足以把水流帶上,需要以機器加壓輔助,而當有關的機器電力不足,運作不到,便連供水也受到影響了。

現今社會用品,每每結構繁複,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某種問題,也可以導致失效,但要找出原因到底是哪裡何事,可能便相當費時。

從前的小說,密室之中點燃起一枝正常的蠟燭,若不是周圍空氣變化───不論是氧氣減少,或是出現流動即有風的存在───便難以解釋它怎會熄滅;現在寫小說,說主角在密室中拿著的一根手電筒忽然熄滅了,解釋可以多得不必向讀者交代。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20 年前 9-11

9 月 11 日,20 年前發生在美國的事件,全球震驚,記憶至今。

當年的那天,我到「宏利保險」去作了面試,晚上回到元朗,在谷亭街的「國際餐廳」用餐,一面吃著晚飯,眼見面前電視螢光幕上飛機撞上大廈的一幕,完全不明白是什麼一回事。

之後我順利進入「宏利」工作,延續著又加入過其它的個人理財相關行業公司;後來轉職地產代理,輾轉又在不同的地產公司工作過,一直至今。二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原來已經有那麼多的事情在自己身上發生了;未來日子,未必很長,但即使當只有十多二十年吧,其實也可以足夠有所作為的。

與天下諸君共勉之。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大整理小啟動

家中收藏雜物眾多,一直需要整理,又一直沒空整理,早前終於咬緊牙關實質地啟動了,無論規模多小都好,總之開始了再算。

過去的個多星期,以類似「螞蟻搬家」的方式,陸續處理,現在方向漸漸鮮明了,事情算是出現了曙光。

假如有較大空置地方,可以把待整理的東西先集中起來,再把不同物件\從「集中區」移向它們應到的「目的地」去,時間可以省卻很多,但始終逃不過一個苦處:在處理過程開始了,而未徹底完成前,看起來,環境比起未整理前更為凌亂。

現在家居中空位缺乏,也不能在過程中影響其他人的生活,於是只能乘著別人外出時,把小量物品搬到廳中,盡量處理掉,之後再在別人回家之前,把大廳清理乾淨,這一來,整理的效率便低了,而且體力勞動的次數亦有所增加,多日以來,疲累得很哩。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市場生氣

黃玉郎約一年前把舊作「龍虎門」的版權歸還持有者「文化傳信」公司,於是「新著龍虎門」由另一團隊接棒,而本來的製作團隊則推出全新作品,結果是一個變化,延生出兩三本新書,令到低潮之中的香港漫畫市場,不再像一池死水,叫讀者有所期待。

 

到了近月,再傳變動,「新著龍虎門」的製作班底又要變陣,而因為該書的新主筆本來編繪的作品,會繼續出版,於是便又連鎖著引發幾位其他漫畫主筆的崗位調動,頓時,市場上似更添加了流動和熱鬧,勃勃生氣,真是叫人高興。

舊名著要作重新演繹,要討好大眾,絕不容易,不過起碼仍能令本來像心如止水的老讀者,情緒再起漣漪,或讚或彈也罷,已是最起碼的好事了。( 所謂「起碼鬧一聲」也。 ) 就算集合現在所有人力材力去鑽研,結果也未必可以有佳績,但人人都不去努力,則好境便更不會出現。

我也期待,一看新團隊會選擇什麼故事創作方針,去打這一場硬仗哩。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非戲劇節目

經過兩輪「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電視台暫停了好些日子的好些非戲劇性節目,逐漸回復正軌。

在「奧運會」期間,會捧場觀看的運動項目並不多,其餘時間,就是收看仍有更新的一些劇集,至於一直有追看的綜藝節目,因沒有更新,已經沒看很久了,純粹只看劇集的日子,原來頗是沉悶。

平時看書,或是看漫畫,我也愛看有劇情的故事,但故事看得多,之間也是需要看些其它的以作調劑,否則,便感覺太過呆板、太過沉悶了。那些非戲劇節目,有得看時,也不覺得十分精彩,但到了失去,便明白它們實在是不能缺少的,再也不希望失去了。

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

秋意

說起來也不是很長時間之前的事,早陣子若在早上五時左右醒來,從窗口看出去,已會見到天色微亮;若再多待半小時左右,便已天光。近日,莫說是早上五時,就算是五時半或近六點鐘,望出窗外,仍是天黑的狀態。

嗯,剛過了農曆七月,踏入農曆八月了,既然「八月十五是中秋」,那麼現在已應算是秋天了吧?所以便開始看到日短夜長的秋意?

但是有時天氣還是很悶熱。有人告知,說有兩個熱帶氣旋逼近香港,天氣的悶熱可能是因此而起,並非反映了季節的更替;我想這也許是有點兒道理的,但又管它哩,總之在我個人的感覺上,「秋天」跟「炎熱」還是扯上關係,真正原因何在,又與我何干?哈哈!

2021年9月6日 星期一

串連活動

已經不算生活十分充實之輩,不過每天仍要有多場活動;有時在同一個區域之內東奔西跑,有時,則需要跨區走動。

無諭要走動的範圍是大是小,多樣活動先後發生,地點卻很可能星散四周,想要有效益地在一天之內完成,便要設想好走動的次序和路線,盡量避免路徑重徑,而又盡可能完成最多數量活動。


常想起兒童紙上遊戲中,有一種要求以條連續不斷的線穿起紙上所有同樣符號,而線條又不能繞圈、路線不能重疊者,覺得平日構想的活動路徑,和玩這種遊戲的步驟,也不是不像的。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久違之高度

因事路過荃灣地鐵站附近一個商場,都已依足法例戴好口罩的了,還是給站在店門處的朋友認出了。那其實是前公司同事,現在原來自己開辦了一家日式拉麵店,名稱「友拉麵」;既然本來也是正在找地方午膳,便順便幫趁了。


拉麵確是日本派別的,並非不少食肆中提供的港式版本,但我對此沒有偏好,因此亦沒有什麼特別的評語及推介。倒是店中的矮身椅子,卻是提供了我久違了的舒適。

已經是很長時間的一個問題了,且很普遍易見,到街上食肆光顧,不論是什麼材質製作的單座椅子,還是廂座設計的「卡位」和沙發等座位,總是那麼低矮,我坐著,大小腿定會形成銳角,不但就座著時不舒服,到要離座時,通常還要站定一會,讓腿部血氣通順了些,舉步才成。

回想多年之前,在「元朗廣場」商場之中有過一家大面積的「肯德基家鄉雞」,店中的實木椅子,設計平板,看來沒什特別的,但就是令我坐得十分舒適,如上述所講在坐時坐後的種種不便,皆都沒有;那店結束後,我好像都沒遇見過令我坐得舒服的食肆椅子了,直至這天。

和朋友聊到這點,據他所說,原來店中那些椅子果然是比「一般」稍高的,從他用兩隻手指比對的距離來看,應大約是三四吋左右吧。就是這看來不顯眼的差異,我覺得,便是天和地的分別了。

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

廣播劇之分

循「電子書」、「發聲書」的方向,在網上找到一些免費資源,聽說了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之後正在收聽的,是天下霸唱的「鬼吹燈」故事第一部。

總的來說,就是昔日我們所說的「廣播劇」吧?風格有兩大方向:其一等如過去的「榕樹頭下講故仔」的說書方式,一人發聲訴說故事,當中若有需要出現任何聲效,都是由主持人作出;其二類別當中會加上較多外來特效,故事中的男女老幼不同角色說話時,可能由不同的人「聲演」,而若有需要出現自然環境、動物植物、形容模仿的聲音時,亦可能是播出從現實生活中收錄起來的真正聲音,而不是由人裝扮所出,更有可能在中間,播放出製作人認為合適的襯底音樂、歌曲,令內容更豐富。

兩種風格的演繹,各有優劣,各有特色。由主唱者扮成另一性別作聲,初聽感到突兀好笑,漸漸亦接受了;只要說得好聽,便能吸引聽眾投入其中,忘卻所有細微枝節了。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優質與原味

以經典香港漫畫「龍虎門」為例,黃玉郎先生是原作者,不過很多資深讀者現在回憶昔日,都會津津樂道張萬有主編時期的故事情節,以及邱福龍當時十分創新、令人驚艷的人手著色封面設計。

我同意有很多其他作者的筆下,有很多精彩的出品,但是卻始終認為就算原作者的表現可能不如其他參與人士,我寧可看回他們「原汁原味」的創作;他人的參與太多,混雜了原著的味道,即使在畫功質素方面更優勝,都不是好事。

邱福龍的美術功力之高,不容置疑,若是他在黃玉郎繪畫的公仔之上,添上色彩,作為輔助,我會相當欣賞,但若全部由邱福龍勾繪角色的面相,則常有「走樣」之弊,那麼不論他的著色技巧多麼高,也是「瑜不掩瑕」也。

另一本港漫名作上官小寶的「李小龍」,有不少非原作者的主編創作時,都走了極度誇張的力量對決,而淡化了本來招式對拆的特色,我個人絕對不喜歡,認為即使他們能寫得故事很好看,「李小龍」一書已再不是「李小龍」了,恕難接受。而且,其他人寫的,根本不好看。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過頭話

在 Facebook 看到一些相識的人,或我知道他們而他們不知道我的聞人,品評近期看了的一些電影或電視劇,感到有些奇怪。

因為他們為了個別機構或個人的言行,之前曾對他們的影視作品大力批評甚至杯葛過,現在過了也不是很長的時間,變成不止有觀看那些作品,更公開表示讚好,彷彿之前的針對是完全沒存在過一樣。當事人或許真的不記得───或假裝不記得,其他人之前因為他們的高調反應,印象之深,卻是想忘記也忘不掉。

有段時間,有些人對某些人事物的態度極端之至,甚至有表示那些人事物的支持者,應要早死、不得善終、禍延全家之類近乎詛咒的責罵,到了今天,希望那些罵人的不會反而詛咒到自己吧。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上學日

暑假過後,並不是每家學校都是在同一天開學的,不過總的來說,每年的 9 月 1 日應是香港最主流的開學日子吧?

幼稚園及幼兒園,相對小學及中學,開學日通常會較早些。家居附近有家知名的幼稚園,之前已經開學,在上學及放學時候,常見學生及帶同他們的成人排成長龍等待,而且人龍還真夠長的。


我知道幼稚園初開學時,只會安排特別活動,上學時間較短。若果家長帶同小朋友回學校,知道他們只一兩小時便可回家了,可能索性就在學校附近等候也說不定。想到近日常見下雨卻又有驕陽的情況,那些家長或傭人也算吃足苦頭哩。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邪門

眼睛有著多種毛病,所以早幾年開始,眼鏡已經是混合型的,同時針對不同毛病加以輔助。近月愈來愈覺得視力有問題,但當中是哪些毛病加深了,而導致如此結果?懷疑了良久,才終於再去正式驗了次眼。

結果居然是各種毛病的度數都與前相去不遠,真是令我意外。

覺得視力有問題,可能存在心理因素,亦可能是眼鏡硬件材質老化了所致,總之結論是沒迫切性再配新眼鏡。───這在當時來說是正確的。

都已經懷疑了那麼久才去驗眼,一直都沒事,偏偏就在那天驗完眼,在家中執拾東西時,幾種因素加上巧合的情況下,那眼鏡一下子便報銷了!好──邪──門──啊!

現在沒得選擇,真要配副新眼鏡了。難道那家眼鏡店,居然會施用巫術來招徠生意的?唉!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考試噩夢

常聽到別人談噩夢,知道面對考試的緊張是其中之一大主流,不過我自己沒有遇上這種主題的夢久矣,直至這天。

在夢中是在考試之中,手上可以翻找資料作答,但一堆資料中,前翻後揭,左找右找,總是找不出需要的東西;在夢中有想過,不如放棄找資料,就這樣面對試題嘗試盡量作答吧,但想是這樣想,手上卻一直沒停下來。

結果,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夢境突然中斷了,整個人倏地清醒過來,而且亦即時清楚到,剛才的只是夢境,心中暗暗鬆了口氣。

現實生活中,未遇上考試場面亦是久矣,但絕不懷念。這種夢境,還是不要再出現更好。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金字塔式高手榜

香港資深漫畫家黃玉郎,在他的作品中加插龐大組織,有個「一二三四五六」共 21 人的金字塔架構,可以讓對手從低層的一路對戰打上去,逐步過關,慢慢累積起劇力,再在與最強一人───有人把他們這類大壞蛋稱呼為「大波士 Big Boss」者───對決之時,產生最大的爆發力。這個模式行之經年,卻又行之有效,所以多次重複。

「羅剎教」的「一神二妖三煞星,四鬼五怪六騎士」及「一神二妖三長老,四絕五奇六星座」,以及「白蓮教」的「一皇二聖三將軍,四神五魔六冤魂」等,同樣令讀者難忘。

偶然看到黃生另一著名作品「醉拳」中,作為「邪派」的「清幫」之下,原來有過更龐大的格局描寫,說「清幫」以幫主為首,座下有:天地雙護法、四羅漢、十三棍僧、五散人、八天罡、八地煞、九條龍、四虎將、十三太保、六大壇主、十八分舵、三十六堂口、一百零八山主。單這裡已有 235 人!


這個「清幫」的龐大架構,聽起來確能令人感到該組織的規模,不過若要讀者聽完後,記得到底有哪些,以及在打後的日子中,隨時記得哪些是主角已對決了、哪些仍未遇上的,也不容易。而事實上,清單中所列的單位,在書中只寫了很小的部分。

「醉拳」的那段情節,應是由黃生二弟子張萬有主筆創作。是否黃生不如他的弟子,想不出那麼多的名堂呢?未必。個人意見,很可能黃生從經驗已知,較小但較有系統的規模,更有助讀者投入閱讀作品,因而選擇沿用「陳舊」的方式,也說不定哩。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丹藥回歸

曾在「龍之天地」這裡,不止一次寫過家中慣用的藥物, 忽然買不到的情況。近日,「李萬山釣魚牌整腸丸」正式回歸了,不過名字已經改成「李萬山脾胃丸」。

至於另一個寫過的品牌,「十靈丹」則應該尚未「重出江湖」。不過,兩者情形應是不同的吧?「李萬山」品牌並未易手,之前暫停生產只是因為牌照安排的技術上問題,而「十靈丹」則是被前對手公司所收購了,對方在市場上少了一個競爭商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所以即使「無限期」地拖延了重出的計劃,也是可以理解的。

嗯,是「小人之心」了一點,我知道。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出處難尋

很多說話,常聽到,卻不知是哪裡出處。

當我們跟朋友玩魔術之時,說「芝麻開門」,很多人都知道出處是在「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談」中「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那故事;但在大家扮作施展魔法時,一面做著手勢,一面口中唸唸有詞的「Mali Mali Home」卻是何來呢?又是在互聯網上,怎找都沒有定案。

不知實際上情況是否如此,好像若我們口中喃喃地道「Mali Mali Home」,不論中外朋友聽到都會知道我們是在說或做些跟魔術有關的事情哩。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紅紅白白

年紀愈長,遇上生、老、病、死之事,已不再是什麼十分稀罕情況,只能盡力以平常心面對之。

傳統智慧,不論是遇上紅、白之事,都不是說出席便出席的,不同性質事情之間會有避諱,而因應當事人的生肖等等因素,也可能另有顧忌上的考慮;就算出席了一種場合,某些過程亦要迴避的。當中的玄機細節,往往要有高人指點,才可明白。

香港的疫情,經過年多兩年的時間,有所平定,所以社交圈子中,紅事及白事都如常舉行了;紅紅白白,是相沖或是什麼的,也不特地去查問,順心而為可也。要出席的便出席,要付出心意的便也照辦,萬一真有什麼不對之處,也當是「不知者不罪」吧。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中間商

多了經互聯網購物,便更加感受到「集運」的效益。實在太多次,本來購買的東西價錢不太高,但是加了運費之後,便有點兒可觀。

若我們可以安排把所有物品都集中到一個中間商之上,再由中間商一併付運,因為物品多了,運費得以攤分,才令到購買不同物品的成本只是略增少許,而非變成數倍之高。

在現代的電子貿易中,大家逐漸減少對中間商的依賴,得到了不少好處,但也因而出現了一些缺點,可是,即使大家察覺到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即使大家有時會想回到昔日的面貌,中間商的經營環境已經大大改變,再難存活了。怎麼回頭?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文化沙漠」解謎

剛剛在「龍之天地」這裡提出的一個疑問,迅速地已經得到解答,互聯網這個擴大版的「三個臭皮匠」機制,果然具實效。

經不披露名字的某君指示,到網上去搜集了一些資料,綜合起來,關於「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這句話,出處應是在魯迅於 1927 年到訪香港之時。

魯迅在 1927 年 2 月 18 日及 19 日在上環的「青年會」連續發表兩場演講,題目分別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場中有一名既是詩人且是書法家的教師劉隨把演講內容筆錄下來,一直留存,且又在 1981 年寫過一篇演講的回憶錄;據劉隨記錄,他們曾向魯迅談及香港文壇上的荒涼情況,稱之為「沙漠之區 ( 還是荒漠之區? )」,而魯迅則表示他並不認為香港會成為文化上的「沙漠之區/荒漠之區」,並且強調:「就是沙漠也不要緊的,沙漠也是可以變的!」

原來這句話早在 1927 年已經出現了,而且在一開始,已經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文化沙漠」之謎

「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這句話,從小到大已聽過不知多少次,但當中又有不少例子中,是以這句話作引子,然後提出相反意見的:「很多人都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其實香港───」

就算是在數十年前出版的書本中,也已經看到有人在寫如上述的「但書」,那到底,「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這句話,是在什麼時候出現,以及由誰人首次說出來的呢,一直都找不到答案。

對於這個問句,不論是贊同的或是反對的,若有哪位高人可以賜教到底出處如何,先此致謝。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有感情分的千葉真一

資深日本藝人千葉真一,不幸染上疫症,最終因而去世,享壽 82 歲。

在香港的朋友圈中,對此發表的悼念文不少,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有份參演的香港電影中,有部知名的「風雲」,當中他飾演雄霸一角;又有另一部也是由港漫改編的「古惑仔」電影「勝者為王」中,亦有客串一角。

最後看到關於千葉先生的報導,見他也還相當壯健的,如此去世,真是可惜。希望他可以安息。

千葉真一的作品,在香港並沒大熱,大家對他的好印象,似乎很大程度是來自「風雲」電影。本來與己好像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若果曾經直接或間接地,跟自己可以扯上一絲半縷關連的話,都會令人感覺到一份親切,就算它們本來不怎麼樣的優點,都會額外再加分,而就算它們有缺點,我們都會作些許包涵。這種情感,可以泛稱為「感情分」。

「感情分」本身並無好壞,但若沒有把持住道德的標準,包涵壞人壞事,而特別針對與己對立的好人,「幫親不幫理」的話,便不是好事了。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漸回正軌

與老友會面也並不頻密,不過一般而言,每年兩次,大家生日附近的日子,都會相約聚會。因為疫情,去年大家都沒見過面;到了今年,我也不敢胡亂假設老友不再有戒心,於是一問,結果,得到好消息。

與老友約了會面之期,心中感覺扭曲多時的社交生活,可能會漸漸回到「正軌」去了!

因為病毒出現變種,現在互通度極高的世界各國,疫情又尚未大定,在情在理,我們不應太過鬆懈的,但是我們也知道,很可能如醫學專家所說,我們要有與這種病毒長存的心理準備了,所以遲早,也要重新啟動正常社交活動的,否則,難道我們一輩要因此而靜靜過完此生了?

這次,也許正是個開端哩。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大字體

近年眼力,大不如前,現正看「神州書店」歐陽文利先生的書「販書追憶」,內文所採用字體較現時一般所見的書刊中所用的大,看起來眼睛十分舒服,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現時有興趣看的新書仍有不少,不過想看的舊書更多,只是昔日書刊,當時的書,尤其是小說,所採用的字體甚小,加上有些未必是版權所有的原裝貨,油墨之色不夠鮮明潤澤,閱讀之時,眼前文字連線條都可能有些斷斷續續,吃力得很。相比之下,「販書追憶」這書的這安排,合我意也。

若「販書追憶」這書,在段落和段落之間,不加上一整空行,或可把段距減少至少一半,內文看起來更紮實些,便更合我口味了,雖然,我知道,這不是現今市場的普遍標準。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窩心郵遞

現在還有採用郵政局的投遞服務,但當然,頻率上較從前低了許多。

近月試過幾次,因我認購一些小物品時選擇了以平郵方式交收,而非經過「速遞」,結果東西雖小,卻仍然不能投放進郵箱之內,郵差便登門按鈴尋人,直接把東西送到家門。幸好幾次都適逢有人在家,可以接收郵件,否則郵差要把東西拿回去,再留訊息叫我們到郵局去領取,便更麻煩了。

這種登門派件的窩心服務,是因為疫情才有的特別安排,抑或是本來已有?又或是因為現在利用一般郵政服務的人數減少了,所以前線人員可以有更多時間,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無諭如何,能享有更窩心的服務,自然更好。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老畫家與新科技

看過一段短片,採訪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的工作情況。那是大師已經在「退休」的階段所拍攝,他在工作室的時間既不穩定且短,所以工作人員的空等時間極長,不過剪輯所得成果,也可看到大師工作的風格及瓶頸所在。

日本電視台整理出宮崎駿「退休詐欺」的記錄,明白他的處事手法便不奇怪;而若他可了解到新科技如何可協助他,可能又會再次收回「退休宣言」了。

我見那短片中,宮崎駿花了很多時間在角色造型設定上。例如一個角色上的眼睛,有一對、兩對還是三對呢?放在正面還是上移少少較佳呢?有觸角還是不要觸角呢?當中的組合選擇,可能性就算不是無限,也很大量,大師卻是沿用數十年前的老手法,畫了不理想,便擦掉再畫,再不理想又再擦再重畫,重畫又重畫,花很多功夫,尚且未必成功,所以到最終可成事的動畫,製作時間之長,怎不經年?

但現在在電腦軟件配合下,這種左修右改的變化,已經可以輕易地 Trial and Error 嘗試各種可能性啊!只要能活用,宮崎駿的藝術生涯,應可更輕鬆及更長久吧。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雲邊鑲銀


中國多成語,外國亦有。有句英文叫「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直譯字眼是「每朵雲都鑲有銀邊」;一朵烏雲代表著一件不好的事,烏雲亦有鑲銀邊指的是壞事中也可有好的一面。用以安慰別人或自己也。

這一天,從窗上大玻璃看出去,見到附上圖片中的一景,即時想起上面那句「外國成語」,便拍下來,茲此分享。感覺是難得的開朗舒暢哩。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日期洗底

古今中外,常見把重大事件發生之日期,衍生出一個「事件名稱」,當代中國之「六四事件」及美國之「九一一事件」是當中顯例。

這種命名,因方便大家溝通時採用,所以普及,而又因多人利用達到「約定俗成」的效果,循環之下,這種像被「綁架」了的日子不容易「脫勾」,日積月累下有增無減。

成功「洗底」的日子不是沒有,且是大日子,只是甚少。經過不算很長久的時間,現在大家臨近 12 月 25 日,提及的只有「聖誕/耶誕節」了,當年戰時在香港,是正式淪陷的日子,豈有比這更大意義的事情?今天,把這日子即時聯想到那慘況的市民,還有多少?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非正統補給


家中使用一種「除塵轆」,利用滾筒式設計,配以帶黏性的特種紙張,去除衣服、地板等地方的塵埃毛髮等細碎垃圾,頗見效果,且又便利,所以雖然成本較高,也一直用著。

此物使用方便,但配套漸漸不便,我慣用的那種大呎吋的款式,「除塵紙」愈來愈難買到;起初要找到比較僻遠的店舖才有貨,之後要到網上購買,近期更要在拍賣場中接收別人的二手存貨。若最終買不到補給又如何了?若到只有滾筒而沒有紙張配合時,那滾筒也就等於已廢掉。

這兩天又有好消息,外甥在別家大型家品店中,見到有設計不同的同性質物品,且同時又有除塵紙的補給供應單售,按包裝上呎吋看,很可能是可用於我手上那款之上的;若真如此,便最好不過。

使用某物而不配以原裝的「正統」補給品,並不鮮見,主要就是因為正品昂貴也。使用的手提電話,為保質素,當然不敢買什麼雜牌貨,不過到了充電器、耳筒之類配套用品,非正統品牌質素也未必太差;很早時期公司使用的大型影印機/列印機,便已有人上門推銷「雜牌油墨」,甚至在書店中,也有零售的油墨液體,可供我們自行添加到油墨匣之中哩。

現今科技進步了,正統補給品的水準未必可以遠遠拋離非正統的選項,消費者的選擇便更有彈性了。

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內臟調理

看了中醫一段日子,每次覆診時,醫師都會因應最新狀況調配藥方;即使一直以來主要的病徵都沒改變,但是也換過不同的方向,希望藉著加強不同內臟的機能,解決病情。

近月在交際圈子中,直接相識或間接有過接觸的人離世之消息,已經有多宗,留意到若是因為內臟出了大毛病的例子,在發病後到離世之間,時間可以甚短,令人不得不注意有關事宜。

久聞中醫之道,是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當中大大小小的任何器官或表徵的情況,都是環環相扣、互為反映的,此所以我看的中醫,每當要調節處方以針對另一器官時,解說之下,聽起來都是言之成理,令人自然地接受了的,到下一次,再有理由改而針對另一位置時,新的解釋,亦如是。

說起來,中醫師的這些做法,跟不斷給出理由解釋過去股票市況,偏又永遠預測不準確的股評家,倒有點兒相近哩。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手提回歸

本月 13 日是星期五,不過這個「黑色星期五」卻不怎麼倒霉,反而拿往修整的手提電腦已取回了。

必要修理的自要處理,有些可以選擇不修整的地方亦決定略作加強,不過整體而言,也還只是把原機修好。因為修理費也不算是十分低廉的程度,所以很可能有些朋友會把修理費添加少許,將資本購入一部新機更加乾手淨腳。

於我而言,阮囊羞澀是原因之一,可省的話不想浪費是另一原因,再加上我知道若選擇把機件及系統「升級」,有相當大的機會,我日常利用電腦辦理的工作,流程也會有所變更,搞不好電腦「升級」後效率反而下滑的話,便得不償失了。現既無迫切性,暫時便維持原狀好了。

要跳出「舒適地帶」 ( Confort Zone ) 絕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我知道。

2021年8月12日 星期四

個人作品談

黃玉郎先生有個展覽,網上因之就「個人作品」的概念出現一些爭論。

香港的連環圖漫畫長期都是集體創作,與電影行業相近,雖也有事無大小包辦「一腳踢」的創作人,但極罕; 有人喜歡追捧同一監製作品來看,有人追捧導演,有人追捧演員,見到某名字出現便定會觀看。明言是「XX 導演」的作品往往也有「執行導演」分攤工作,分攤比例可以十分懸殊,但亦不會因執行導演功勞最大,便把主打換上他的名字去賣埠的,這是人所共知的機制,行內行外都了解,但亦因這種運作模式存在,有時明明某部分作品是名家手筆,只因效果不如捧場客之預期,堅持是他人替工時,便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樣的例子,也並不少。

黃生今次展品,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在不同地方,都流露出一些所謂「玉郎味」之個人創作特色。我相當肯定彩色不是黃生所填的,人物角色身體上那些「肌肉紋」也不是他的手筆,但若說硬要追求「純淨原味」,要把那些元素都剔除掉,才叫「黃玉郎作品」,屆時那些畫作的吸引力又自不同,想付錢買入收藏的人數恐怕亦會下降了。

2021年8月11日 星期三

新區新規劃

香港住屋土地供應緊張,在比例上,是舊區重建者少,新發展區多。天水圍及將軍澳兩區,幾乎都是由零開始發展出來的,在「嘉湖山莊」出現前,及在港鐵「將軍澳站」啟用初期,周圍空曠之至,極目所見,建築物寥寥可數,與現今面貌,猶如兩個世界。

所有新區的初代住客,都有種「開荒牛」的心態,生活配套設施需要時間陸續改善;同樣商舖市場也如是,不論是商戶設店營業,或是投資者買入舖位打算長線收租或轉售獲利,都要捱過一段蘊釀期,才有望收割可觀的成果。

由零開始規劃而成的新住宅區中,舖位供應以發展商全資擁有的大型購物商場作主導,有時輔以「領匯/領展」或政府的傳統形式街市,相比再發展的舊區,在這些新住宅區中,平時我們口中所說的「街舖」比例很低,甚至沒有。

大型購物商場本身業權統一,便利管理,發展商自然不會拆售賣散,所以一些新區,人口大幅增加下,雖然會吸引到愈來愈多商號租戶進駐,但獨立舖位投資者,則難有機會持有自己的物業,來分一杯羹了。

新舊區的商舖存在結構性的差別,有時會變成個別區份的優勢或劣勢。例如元朗市中心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元朗發展得早,而且久已是周邊地區一個定期趁墟的集中地,所以本身已經具有根深柢固的消費圈基礎,而較早期發展的天水圍一帶,以及較後期啟動現正開始興起的凹頭、錦田一帶住宅群,都是缺少「街舖」的,於是這些新區的住客也會集中到元朗市中心逛街消費,令到元朗擁有一個難以替代的地位,至今不衰。

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轉賬限制

和親友跟進一些財務轉賬事宜。即使是同一人的名下戶口間的轉賬,也不是百分百無限自由,若涉及跨境處理,尤其如是;不同的情況下,可處置的總金額可能會有限,而每天可處置的金額也會有限,假如要作大額挪移,便往往要採取「螞蟻搬家」的策略,逐少逐少完成。

現在我們利用電子方式處理財務日漸普及,比較起定期親自往銀行跑,便利不少,但不論是經銀行網站處理,還是用手提電話 Apps 去作轉賬,也不是沒有限制的,有時同要面對限制而程序更繁瑣,令人叫苦連天。

但當想到萬一自己能夠十分輕易地轉賬到大筆金錢,壞人要動起自己的錢時便會一樣容易時,也只好恨恨地接受金融機構的鉗制了。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勝者為王?

「奧運會」期間,常聞「支持香港運動員」之聲,這種熱情固然焦點都集中在「勝出者」身上,而且短暫,預計在活動之後也會沉靜得多。即使活動尚未閉幕時,也已可看出有種「退潮」的感覺: 首面「金牌」最為哄動,之後注視及討論的程度,漸次平和。

世情如此,「第一個」容易被人記得,「第二個」因是「第一個做不到第一個」有時也多人提及,其後的,往往面目模糊。

就算不計以後,單以今天的情形來說,本屆香港的獎牌得主,團體比賽的幾人又有多少市民可盡數全部姓名?有興趣 Blog 友不妨自我測試一下。我便數不出了。

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港漫第一人

致力在香港推動「當代藝術」的「經藝聯」,邀請到香港漫畫宗師黃玉郎舉行個人畫展。港漫主流製作模式是「集體創作」,黃生亦已多年鮮少親筆進行編繪,展出之作品起碼助理功夫我也相信是有人協力的,所以便惹來一些冷嘲熱諷的聲音,我則認為,只要是喜歡「港漫」的朋友,或曾經喜歡「港漫」的朋友,都不應批評黃生太甚。

所謂「港漫」,常有一個較狹窄定義,但即使是廣義些的「香港漫畫市場」,情況也一樣: 畫畫的人不少,十分勤力努力去把自己作品做好者,並不多; 在盡心自己畫作之外,會努力打造一間成功漫畫公司者更少; 在發展自己公司之餘,會投放時間、精神在發展漫畫行業方面的,半個世紀以來,可說只得黃玉郎一人。

我們一代,所謂「港漫」的許多標準,其實就是前輩努力的建成; 在我們沒能力推陳出新進一步發展市場,陸續退出時,前輩則還是堅守初心,在繼續努力,如此情況下,我們還怎好意思冷語太多呢?

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惜別?

元朗一家經營達 30 年的上海食品店,在門外張貼通知會在 2021 年 8 月 8 日後結業。近日在 Facebook 看到好些留言,表示最喜歡該店的哪種食物,又表示捨不得、要珍惜最後時間去光顧云云。

凡是有機會親遇這類「惜別者」,我都會問: 「你最後幫趁該店是多久之前?」很多時會發現其實他們也已長期沒到那店子吃東西了。對於他們來說,「別」是客觀事實,「惜」與否則不能肯定。

須知要想哪個人、哪家店、哪個品牌長久生存下去,只是口至而實不惠的口頭、精神支持,誠不足也。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隨身工具

平時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大致固定,每件事情的處理流程,亦有習慣,所以當其中一件工具壞了,須作修整時,某些工作忽然受到影響。

例如「龍之天地」這裡的幾天撰文,都是使用平板電腦處理的,要加插一些全形中文標點符號,便沒有用桌面電腦處理時方便。平時會把生活中見到的零碎物業資訊,輸入電腦檔案中備存,也因此而停擺了幾天。

問題若持續下去,定會找出方法來解決的,偏是因看似短期內可以搞定,事情反而有點兒蹉跎著了。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時也命也

劉慕裳替香港在 2020 年「日本奧運」的空手道比賽中,贏得銅牌。

空手道非「奧運」之常規項目,這屆因主辦國日本的原因,首次加入到比賽清單上,到下一屆,又會沒有了。可能只會出現一次的「奧運」機會,剛好遇上自己的興趣、才能、年齡、時間等等各樣因素都配合得上,真是機緣巧合。

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在四、五年前已可得知,但在如此一段短時期內,可以完成下決心、尋門路、增實力、爭入圍、奪獎牌等整個程序,也不是有心便可成功的。香港所有職員運動員加油!

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修整行業

家中電腦有患,又拿了到專家處檢查修整。聊天談起,慨嘆現今社會,許多的修整行業都步向夕陽了。

重新添置也不昂貴的用品,已經沒什麼人會在東西壞後想到修整; 補鞋的人已經很少了,雨傘及家中的砂煲、鐵鑊若有破爛,還有多少人會打算維修?

即使是較高價的物品,如電腦、手提電話、冷氣機、洗衣機,假如壞了,想作修理,也常聽到像「修理費用加起來,也差不多足夠再買一部新的了」這樣的說話,令到最終果然放棄了修整念頭的。原因可能包括人工費用高昂,或零件昂貴,也常見面世沒多少年的產品型號,已經不再提供原廠新零件了。

也有些商品,朋友說,在設計上不容許進行小修,即使只是一個零件/一個功能失效了,想更換時,也是整部機更換一部新的,如此情況下,還怎可能容許修整行業的生存?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家居固網電話

閉門尋電話的情況,不時出現,有時實在找不出來,只好試著撥打自己的電話號碼,讓手機響起來,才可定位把它找回。但若只是一人在家,如何可以用一個已遺失了的電話,撥號到那個遺失了的電話呢?連找別人協助也不能,因為現在家居中,已經沒安裝固裝電話了,所以假設真的出現了如此情況,便沒法了,只好繼續再去以人手尋找。

家中不再安裝固網電話,應該並不是十分新鮮的事吧?我的不少親友,也是如此的。其實早在我外甥女童年之時,我姊姊已經考慮取消家中的電話號碼了,最後擱罝,因害怕學校有事要聯絡時,請學校打到手提電話他們會感覺奇怪。

那年頭,手提電話號碼普遍是個隱私,通常很親近的人才會知悉; 知道的人想聯絡時,會把手機號碼作最後選項,不像現在很多時都會優先打去手提電話。少用的原因是成本高,不想繳付天價費用的話,服務計劃中包括多少通話分鐘便用多少,每分鐘都珍貴,更別說還要節省出了家門便缺後難求的手提電話電力了。

只過了多少年頭? 便像兩個世界了。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細縫中的電話

又再一次,人在家中,手提電話肯定也在家中,一下子卻完全找不到了。也不是跑到哪裡去了,只是因為隨手放了在某些東西上面,手機滑動,就跌了下來,卡在東西和東西之間的縫隙中;因為電話機身薄而顏色沉,左找右找,東找西找,幾乎全部地方都檢查過一兩遍了,都沒有看到,也是沒奈何。

不幸中之大幸,因為試過多次在鬧市環境中聽不到鈴聲,而錯失了來電,所以除非是在非調校到「靜音」狀態不可的地方,我一向並無關掉電話鈴聲的習慣,所以撥個電話到自己號碼,電話響起來時,便可以憑鈴聲方向找回手機出來。

說到這種憑聲尋機的技巧,試過一次我去掃墓時跌下了手提電話,便拿著別人的手機折回去搜索,最後在荒僻小山崗墓地周圍的草叢之中,把弄丟了的手機尋回,回好無缺的,那一次,才叫經典哩。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純電子付款

是日為香港政府派發「消費券」可動用首筆款項之一天,Facebook 上看到許多人分享領取、購物的情況,就連平時常讚揚不會北上賺錢者的朋友,也沒有表示不會拿取這種資助,甚至自己的那筆錢還花光得極快。

城中出現了一番熱鬧。商舖中紛紛推出計劃,希望可以汲納到有關資金,做成生意;一些之前沒有電子付款選擇的,也特地為此而增加了有關服務,此無它,因為這次「消費券」是直接派發到市民的電子付款平台戶口中的,不許套現。

電子付款本來就是全球大趨勢,本地經此一推,勢頭應會更健,不過大陸早前受到風災,出現市民一方持現金一方拿貨品但交易無從的景況,必要深思。是否需要「全面地」推行電子付款,令到市場純粹只有這一選擇,杜絕了現金的存在呢?我認為不可。

中國這次面對如此問題,相當突顯,不是因為它做得不好,而是相反因為它跑得太前;其它國家或地區的電子付款普及率,多未及得上中國的,連香港也未能。把事情全交給電腦去做,一旦系統出現亂子,人類便會面對大問題,是科幻故事中的老梗,像如此的付款購物阻礙,只是可能出現的萬千問題之一,甚至未必會在故事中交代,但當然,仍是屬於必需解決的事項。

幸好,手拿現金而買不到東西的情況,不論在香港或是國內我都沒遇上過,但把需要使用的電話號碼和地址只儲存在流動裝置中,機器沒電時完全無計可施的例子,卻有過不止一二,所以,更深明此害。希望政府在有關政策上,審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