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重印,在日文寫成「複刻」,現在已是成功入侵了中文領域的一個外國詞彙,大家都已經十分自然地使用。
把「復刻」的定義視作「將已經停產或停止發行的產品或出版品進行一系列的修改後重新生產或發行」的話,看來完整,但實際執行時,昔日的產品也有過不同版次的,內容很有可能並不一樣,那麼復刻哪個版本,便是一個抉擇了。
那多時,都是兩大方向:最早期的,或是最後的。把書本最初時出現的面貌重現,所謂「原汁原味」、「元祖味道」是勾起支持者懷舊心態而購買捧場的重要元素;但,最初出現的版本可能存在不少錯漏,之後陸續在接著的版本中加以更正,所以愈後的版本愈少錯漏、愈完美,則是另一個複刻時採用的原因。
最後的、「最完美」的版本未必是市場最喜歡的,自然也不會是人們選擇複刻時愛採用者。以金庸的武俠小說為例,他本人在生前不斷努力把它們改善、重寫,可惜,作者的最愛未必是讀者的最愛,假設有出版公司選擇複刻時,自然也就未必選擇最後版本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