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位於不同地區的消費地帶,很多時都並不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暢旺的;由於用途性質、人口背景、交通配套等等的因素不同,各地區在一天時間內,都可有「旺市」和「淡市」的變化,兩個時段的消費能力,差別可以甚大。
有些區份的物業用家,具主題性,於是周圍商舖的消費模式,便會受到相關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工廠大廈林立的商業區中之食肆───那些區域的廠房有大量工人,所以早餐及午飯時段,對食肆的需求都很大;過了黃昏,大部份工廠的大部份員工都不必上班,人流銳減,便難以支持大量的餐廳生存;但同時那些區份,對於「下午茶」又有遠高於一般地區的需要,於是許多食肆雖然欠缺了晚餐的市場,若能做得好下午茶時段的話,就算一天之中有足夠人流的時間連一半也不到,仍然可以經營下去。
有人以「香港的經濟核心」形容的中環區,也有這種限制。中環大型商廈中的租客,檔次和工業區中的租客雖是截然不同,但由於中環租戶相當集中於銀行、金融行業,它們的營業時間鮮有超過黃昏,所以有一段長時間,中環的晚間消費都不旺盛,後來區內的行業趨向多元化,才漸漸演化出「蘭桂坊」、「蘇豪區」等旺點,讓晚市變得精彩。
舖市熾熱時,業主索取的租金很多時已不止反映了舖位周圍當下的消費情況,更透支了幾年之後的消費潛力,但即使如此,有些租客雖然知道即時未能獲取厚利,但放眼未來卻有希望「先苦後甜」,仍然接受飽含泡沫的租值,變相會令到進取的業主更加心雄,開出的叫租愈來愈「離地」。這種「離地」的租金,幾乎需要租客全日每個時段都有可觀生意,才有望支持得到,但能夠二十四小時不停營業的區份及租客,又能有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