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代,評論漫畫/小說/電影/電視劇時,常聽到一句「有 Heart」,但究竟這句話應作什麼解釋呢?若意思不明的話,講了便等於沒講。 ( 食評人蘇絲黃每一聽到「口感」二字便起強烈反應,其實「口感」二字是沒問題的,但用「有口感」來當作形容詞,便不知是什麼意思了。 )
問「有 Heart 的作品」是什麼,可以說說「沒 Heart 的作品」會怎樣。
沒有 Heart 的作品,都是人物不夠立體的,例如寫一個壞人,只是一味寫他做壞事的情況,不會去構思是否有特別原因導致他變壞,他是否對所有人都那麼壞,他在什麼情況之下會對人好,如何對那些人好,等等等等。這問題在短篇作品中,難以避免,在中長篇中理應有所加強。
沒有 Heart 的作品,「連人帶話一齊來」方面會做得較差,因為方便劇情推進,要一個角色講出某些說話,或做出某些行為,而那些說話及行為,讀者或觀眾看來,覺得根本不像是該角色會講或會做的。即使是倪匡筆下以衛斯理作主角的故事,也常有這種情況,而為讀者所垢病。
沒有 Heart 的作品,常有前後矛盾的情節,因為作者都不記得之前的故事內容,而又懶得翻查舊資料核對,便出問題。
沒有 Heart 的作品,欠缺令人深刻難忘的情節。作品中一些不錯的點子,不去深入描寫,而只當為推動故事向前走的理由:主角在同一期書中,開始時意志消沉,後來已經回復鬥志了;講述主角身受怎樣的重傷,但完全無礙他的行動,主角甚至連痛苦的表情都欠奉;主角被廢掉一生武功,不到一期書,已經恢復,更可能去到比之前更高的層次……等等等等。
有所謂「瑕不掩瑜」,但除非創作人能像倪匡般,「瑜」( 即好看的地方 ) 可以勝於「瑕」( 有不足的地方 ) 那麼多,作品整體才能被接受,否則,銷量/票房/收看率不高,絕對是可以理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