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邵宛澍的書時,談到書中加插了配圖的好處;除了一般性「有比沒有好」的明顯原因外,也因為作者使用的是上海話,有些食材和食品的名稱,和在香港所見的不同。
同一東西,在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叫法,有時作者寫了,若不註明,我們以為是新鮮事物的,可能其實是熟悉的東西;還有些時候,我們對於一種食材或食物的叫法,在別的地方也有,不過大家卻是有不同所指,那更更容易引起誤會了。若有相片,看到了,即使一時間未明白是什麼一回事,起碼先會產生懷疑,從而探究求證。
例子之一是「大白菜」,香港人所指和上海朋友所指便是不同的菜蔬;這我先是在邵宛澍的文章中得知,後來又在電視的烹飪節目中聽到的。
假如有相片,如「肉餅子燉鹹蛋」這種我聽來絕對新穎的菜式名,便即時知道原來就是我們慣見到不得了的「鹹蛋蒸肉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