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略談東西標點符號

東西方文字處理不同,所以使用標點符號的習慣也不同。各施各法,本無不妥,但若有翻譯的需要,可能便不能不面對這個差異的問題了。

東方的書有書名,西方的書有書名,但有時西方的書名除了正名外,還有個註解性的副題,這在東方從前卻是少見的。信手拈來一本書,英文書名叫「Bolder: Making the Most Of Our Longer Lives」,中文版本方面,從前見多會採用破折號的,成為「終極慢活───現在是當老人最好的時代」,現在漸多照跟原本用冒號,變成「終極慢活:現在是當老人最好的時代」了。

西方用語,字和字之間會有空位,這在中文並不存在。本來把「I sit on the chair」譯成「我坐在椅子上」,從有空位至沒空位,也是沒問題的,但卻還有人名的問題。因為西方的人名姓和名之間也是有空位的,譯成中文,也不可以連續不分地一串地表達,把「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譯成長長的「伊莉莎白亞歷珊德拉瑪麗溫莎」,於是無中也要生有,在中文那些名中空位處,會加一黑點,成「伊莉莎白。亞歷珊德拉。瑪麗。溫莎」。 ( 最後的引號內,本應是黑點的,因 Blogspot 這裡的系統支援不到正常顯示,便以白點句號代替了,僅供展示之用。 )

小說之中,有時角色會一次過說上長長的大段說話的,東西方皆然。在舊小說中,有些真是一個對白引號框內放上一兩版對白的,叫人讀起來甚吃力;又會有作者在中間找些理由讀對白打斷,之後再讓角色「再道」、「繼續道」,以令大對白框分成幾個較小的對白框,增加版面設計的空間感。

西方小說又有一種處理,沒有什麼「再道」、「續道」之類用字,直接就把大對白框分段成多個細對白框,不過第一段內容會只見開引號,不同收引號;若全組對白不止兩段的,那第二段也是會只有引號沒收引號;一直要到最後一個對白框,才會見到一對引號同時存在的。近年,這種處理方式,在中文小說中也可見到了,大家閱讀之時,都會明白那些連續的對白,都是出自同一人口中。

3 則留言:

  1. 很佩服些大作家在對白間加語氣,表情描寫,又加生動比喻。觀察力好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是。這種功夫,知易行難啊!

      刪除
    2. 有時仲生動過看電影,真係好勁。

      刪除